《文化温州》第二章(瓯越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205.68 KB
- 文档页数:10
“瓯”文化浙江有三股主流文化,一曰英雄文化,一曰才子文化,一曰商业文化。
温州自东晋以来形成颇具特色的“瓯”文化,是中华文化、浙江文化的瑰宝。
温州人杰地灵,这三股主流文化兼而有之。
温州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身上体现了这种优秀文化。
元末明初的刘基,南宋的叶适,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刘基文化的核心———诚信刘基文化集中体现为“诚意伯”品牌,集中表现为传统的“诚信”文化。
刘基强调“穷理修身,涵养本心”,力行“诚意、正心”、“立身处世,诚信为本”,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刘基文化的核心内容。
刘基一生,无论是待人、处事、治吏治军、治国安邦、赋诗作文,无一不是以“诚”以“信”。
刘基作为一代大师,功绩显赫,精神风范,为世之楷模,可以说是无愧于“诚意伯”的封爵,刘基名著《郁离子》也可以说是“诚信学”。
“诚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几乎无须理论解释,也是人人明白的道理。
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为什么“黄钟见弃”呢?这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长期以来,诚信成了“嘴上功夫”,“诚学”成为伪学!那些口言“诚信”的大儒,多数只是“徒诵语录”而已。
难怪陈亮抨击说:“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
”光说不做,清谈误国,“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
由于假诚信(伪学)风行,结果使“诚信”失去了诚信。
六百年来,百姓津津乐道“诚意伯”,把伯温说得神乎其神,就证明了老百姓对真诚信的折服。
当然,诚信不是刘基的独创。
但刘基的诚信文化是温州学的重要内容,是温州人精神的源泉之一,也是建立“信用温州”的一种精神,一种支柱,一种力量。
“诚意伯”品牌是“瓯”文化的主流内容。
(二)叶适文化的特色———“功利”对叶适功利文化,温州研究得比较多比较深。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叶适最大的贡献,是对商业文化的拨乱反正。
叶适的《习学记言序目》,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书,其中对易、孟子以及佛老的批判,甚见卓识。
瓯越文化初探瓯越文化是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千百年来先祖创造的珍贵遗产。
瓯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
它既包括驺摇东瓯王以来的瓯越人在特定地域环境下所创造的科学、艺术、意识和实用技术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包括在瓯越地区域内,由于历史上经历几次人口迁徙以及海外贸易所导致的文化交融,受其影响在三国两晋元明清时继承其精神发展的文化。
瓯越文化以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为代表,以宋代手工业、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开始影响全国,尤以南宋时期的永嘉事功学派、“永嘉四灵”诗学和南戏,标志着瓯越文化的发展和成熟。
在永嘉郡为中心的整个瓯越地区,由于地少人多所致,造就了无数能工巧匠。
漆器以其“奇形异制”闻名长江两岸;纺织品“名遍东南,言衣者必资焉”;造船业在南宋时期每年制造达到600余艘;对外贸易呈现出“一片繁华海上头”的景象。
至今为止,温州人还以心灵手巧、善于经商而闻名。
瓯越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人文精神有着共同点。
温州今天的经济发展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瓯越大地出土的数万件遗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历代文人骚客在雁荡山、江心屿留下的数千首诗词,楠溪江畔的古村落都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宁村所、永昌堡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基地。
由于瓯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瓯越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瓯,温州的别称。
温州的文化也就被人们常常称为瓯越文化。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山水诗、中国南戏、中国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
这里衍生了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瓯越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睿智的温州人。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积淀,温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风格鲜明独特,举其要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多元性。
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温州绝大部分时间远离社会中心而作为边缘存在,中心控制力弱,因而荟萃了多种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
瓯越文化温州小吃:①灯盏糕:外皮用米粉和黄豆粉拌和,肉馅是猪肉和白萝卜丝,用猪油炸制成金黄色,冷却后即可食。
因为它外形如古代的灯盏,因而取名叫灯盏糕。
②县前汤圆:县前汤圆始建清朝光绪年间,相传至今,久盛不衰。
温州人视吃汤圆为吉祥,有汤团待客的风俗习惯。
县前汤圆选用上等糯米制作,口感细腻,久负盛名。
县前汤圆店的麻心汤圆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③长人馄饨:1930年前后,一个乐清人在市区铁井栏口经营馄饨,馄饨皮薄馅鲜,用料讲究,有紫菜、蛋丝、虾米等。
煮出来的馄饨,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
因他个子很高,人称长人馄饨。
(注:用一两句话描述一种小吃。
)如:温州“长人馄饨”,制作精细,皮薄肉鲜,用碱适当,用料讲究,有紫菜、蛋丝、肉松、浸酒虾米、尤其是汤清味鲜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受人欢迎,初到温州的外地人务必品尝!如:茶山杨梅——万绿丛中点点红,茶山杨梅闻名遐迩。
果大肉多核小,果色紫黑而有光泽,品尝起来更是酸甜可人,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浙江省名特优水果品种。
《温州是个好地方》歌词唱到:温州是个好地方,嬉爽吃爽冇话讲。
点心摊儿多兮多,一夜吃到大天光。
肚饿松糕馅皮肉,肚饱还想鱼丸汤。
吃味道的江蟹生,龟脚花蛤太兰方。
恁多的麻什冇讲得,你讲吃爽吃勿爽。
白茹烧饼脆又香,县前头汤圆麻心烫。
长人的馄饨皮丝薄,矮人松糕夹砂糖。
饿了吃盘炒粉干,再来一碗鱼圆汤。
家乡的点心几略多,包你吃饱亦吃爽。
自然景观①雁荡山:位于乐清东北,临东海,据说主峰之一的雁湖岗有水荡,芦苇丛生,秋天雁群栖集于此,故名雁荡山。
雁荡山有奇峰、飞瀑、古洞。
代表景点,如灵峰、大龙湫。
②楠溪江:位于永嘉,是瓯江最大的支流,因其古代两岸盛产楠木,故称楠溪江。
这里以水秀、岩奇、村古、瀑多闻名中外,具有一种柔媚之美。
(注:介绍温州一处风景名胜或拟一条温州旅游宣传语)如:雁荡山在乐清市境内,人称北雁荡。
它的得名来自于“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这句古语,被誉为东南第一名山,堪称寰中绝胜。
七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七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
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
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
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文化温州》第二章(瓯越文化)(一)诗之岛——江心屿江心屿以其独特的位置和优美的景色,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四大孤屿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具文学特色的。
屿上遍布殿堂亭榭,古迹众多,加上古木葱茏,风景秀丽,因而,一向有“瓯江蓬莱”之称。
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此游览观赏并留下大量的墨宝。
据统计,历代歌咏江心屿的诗篇约有1000多首,这是全国各大风景点中极为少见的,在中国岛屿中更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江心屿便有了中国“诗之岛”之称。
1.江心寺简介及对联解读古时的江心屿是有两个小岛组成。
宋绍兴七年(1137年),僧人清了奉旨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人填塞中川,两屿于是连接为一岛,并建寺名中川,通称“江心寺”。
寺院大门两边楹柱上有一副叠字对联。
它相传是宋代的王十朋撰写的,现在悬挂在寺门的对联由书法家方介堪重写。
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法:上联中第1、3、4、6、8字之“朝”,读音为“朝夕”的“朝”;其余读为“朝拜”的“朝”。
下联中第1、3、4、6、8字之“长”,读音为“长短”的“长”;其余读为“生长”的“长”。
意思: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
妙处:本对联生动地描绘了浮云聚散、潮水涨落的奇特景象,确是一副妙字好联。
2.浩然楼在江心寺的东侧,有一座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顶的建筑,就是浩然楼。
其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
登楼远眺,瓯江上的往来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栉比的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众山遥相对,孤屿共题诗。
”正对应此景点浩然楼。
3.宋文天祥祠在江心寺与浩然楼之间有一座庭院式的建筑,便是宋文信国公祠。
公元1276年,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
公元1482年,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
a)澄鲜阁和谢公亭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又名江上楼。
瓯越文化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
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
温州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对温州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温州文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
因而深入开展对温州文化的研究,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温州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唤。
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温州文化的内涵。
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
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
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温州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
温州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景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
瓯越民俗第一节物用习俗(一)瓯越服饰1、东瓯民风质朴敦厚,崇尚礼仪,尤以勤劳聪明著称。
“地不宜而织丝工,不宜粟而粳稻足,不产而器用工致。
”2、清代方鼎锐的《温州竹枝词》中写道:“江城烟柳趋新晴,结伴嬉春著屐行。
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温州百姓穿着鞋游山踏青的情景。
这种鞋,用做鞋底,用纳成鞋子。
3、温州农妇们用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纺纱织布,织出来的布就是后来俗称的“土布”,用来缝制一家老小的衣裳和被单等,有结余的就拿到集市上去卖。
相传,代瓯江之滨有个纺纱女,为了侍奉母亲终身不嫁,她靠纺纱织布维持母女俩的生活,常常夜里纺纱织布,到凌晨鸡鸣时分把织好的布送到集市去卖,因此人们把这种土布称作“”。
4、瓯绸的特点是。
5、明清时有“”、“”、“”等明绸。
6、古代温州的有钱人喜欢用瓯绸做、、、等,把它看作是地位身份的一种象征,并由此形成一种风俗。
、等重要活动,都少不了瓯绸。
7、古时的温州妇女心灵手巧,在自制新衣时,总要在容易磨损的地方,如袖口、裤脚边等处叠成双层,来回缝上对称的,这种手艺后来逐渐应用到、手帕、台布、窗帘等物,最终成为各种衣物上的必备装饰。
8、温州的不少家庭,从老妪到少女,都有一手技艺。
妇女手捏银针,依循布料的经纬交叉,上下飞舞丝线,挑绣成一个个十字形排列的图案,成为温州一项传统工艺。
(二)温州美食1、浙菜体系,由杭州、、绍兴和为代表的四个地方流派所组成。
2、瓯菜的选料具有()特点。
A.细特鲜嫩B.海味海鲜C.鲜活生猛D.清鲜脆嫩3、瓯菜的主料主要有、、、、、、等。
4、瓯菜的主要烹饪方法有、、等,口味以为主。
5、请说出五道瓯菜传统特色菜。
(1)、(2) 、(3)、(4)、(5)。
6、请说出9种温州传统小吃.(1)、(2) 、(3)、(4)、(5)、(6)、(7)、(8)、(9)。
7、写出两个从前制作温州小吃的世家名:(1)(2)8、温州逢年过节人们总要制作一些当令小吃来供神祭祖、招待客人或犒劳一家老小。
瓯越文化《话说温州》播音时间:十二周周一编辑:郑德镇播音员:郑德镇、徐浩博音乐:像风一样、渡、别、骆驼、刚好遇见你、天空之城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吃饭时,时间从碗边流走;喝水时,时间从随水流走;睡觉时,时间又从脚边流走。
这摸不着,抓不住的时间呵,它无声地来又匆匆地远走”。
懂得珍惜,人生便是一种永恒。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话说温州,本期的主题是《瓯越文化》。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
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
温州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
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
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虽然并非所有沿海地区都能形成海洋文化,如果没有强烈的不同文化类型国家的商品交换的需求和可能的话。
中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然而古代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由于征服自然能力的薄弱以及中央集权专制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并没有孕育出海洋文化的充分条件,如齐鲁地区,虽地处滨海,其文化却是大陆文化的典范。
78瓯越考据文/蓝葆夏温州人对“瓯”字最熟悉,习惯称这块土地为“东瓯”“瓯越”。
古书记载,瓯越是活动于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古民族,亦称“东瓯”,因越王分封东瓯王于瓯江以东得名。
瓯越之地望大致包括今温州、台州、丽水等地,这里的人民称瓯越之民,或瓯人。
唐代史学家杜佑撰《通典·郡》云:“秦汉属会稽郡,亦瓯越之地。
”秦汉之时,瓯越之地归属于会稽郡。
直至东晋,始分置永嘉郡,下辖松阳、永宁、安固、汇处。
旧志载,瓯江温州段入江较大的浦口有十二个,称瓯江十二浦。
今温州城区,以浦命名的地方不少,如上陡门浦、灰桥浦、南浦、下吕浦,今地名犹在。
温州地名中,带浦、垟、岙、岐、屿字较多,皆昔日海洋留下的符号与痕迹。
《山海经》载:“瓯居海中”,今瓯海由此得名。
两晋人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
”瓯越之地后经四次“海侵”,沧海变桑田。
横阳四县,即今丽水松阳县,加之永嘉、瑞安、平阳(含苍南)。
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东瓯一带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已然巨变,但这里的人民仍习惯用“瓯”来作为地方特色的称谓。
“瓯”字在如今的温州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瓯菜、瓯柑、瓯剧、瓯绣、瓯塑。
瓯是温州别名,地名中也常有带瓯字,如瓯浦垟,即今鹿城区双屿街道瓯浦垟社区,温州人文始祖东瓯王墓所在地。
瓯是瓯江,浦是江河交温州府道里图文化 | 瓯越文化792022.02 |譬如帆游山,卧瓯海茶山、仙岩之界,古称帆海。
南朝宋郑缉《永嘉郡记》载:“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以此名也”。
温州有众多含“岙”地名,地质学家认为,如果把它们连成一线,就是公元前11世纪温州古海岸线,依次为柳市上岙,北白象南岙,乌牛西岙,瓯北泥岙,仰义河岙,新桥旸岙,郭溪宋岙,娄桥东岙,南白象竹岙,仙岩沈岙以及丽岙等地。
仙岩之地有个仙岩寺,循山脚走上去便是大罗山,古称“泉山”。
“泉山”周围一片汪洋,而大罗山是当时这片海洋中最大的岛屿。
沿大罗山古海岸线还有天河郑岙、永昌双岙、状元大岙、三垟樟岙、茶山丁岙、场桥陈岙、梅头东岙等地。
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温州有什么传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温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2、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3、温州民俗文化有哪些?4、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5、温州民风民俗的资料6、关于家乡(温州)传统文化的作文如(特产风俗)温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温州的民风民俗:1、顺百家宴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
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2、太公祭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
3、陈十四信俗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
生而聪颖,幼悟玄机。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
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
4、蒲岐抬阁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已有600余年历史。
蒲岐抬阁扮演的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等。
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
“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
”便是对蒲岐抬阁的形象描写。
5、蒲城拔五更拔五更是苍南蒲城一项传统节庆活动。
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整整十六天,整个蒲城都处于一种狂欢的状态。
元宵节一大早,蒲城上下街巷附近的居民就开始大扫除,修补不平地面,为的就是保证夜间赛神队伍能够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