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瓯越文化的 诗句
- 格式:docx
- 大小:12.01 KB
- 文档页数:2
温州竹枝词吟传不衰竹枝词源起唐代文人竹枝词,也叫“竹枝”,出于巴、渝一带。
唐长庆二年(822),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多次去乡间采风,发现这种民歌,他认为其歌“词多鄙陋”,乃学屈原在沅、湘间改写当地民歌《九歌》的经验,改作《竹枝词》新辞九章,教里中儿童歌之,词中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成为唐代诗歌中别开生面之作,盛行于贞元、元和之间。
现在说到“竹枝词”,一般人都认为刘禹锡是首创者。
这从历史上考察,不很准确。
因为在他之前,大约公元810年前后,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他的《教坊歌儿》里,就曾提到民间已有“竹枝词”传播,另外作为文人写《竹枝词》,在刘禹锡之前,也已有人在。
根据记载,唐代另一大诗人顾况,比刘早六七十年,已有“竹枝词”问世;还有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写于公元819年),也比刘禹锡早。
但是,由于刘禹锡对《竹枝词》情有独钟,他不仅写了几百首竹枝词,同时,由于他采集民歌多,下的功夫大,深得民歌精髓,引起后来众多诗人的重视,纷纷仿效。
由于刘禹锡等人的提倡,历代有许多文人作家纷纷响应,创作了无数竹枝词,一些名诗人,如苏轼、白居易、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叶适、杨维桢、王士桢、郑板桥、董伟业等都参加了这个行列,使竹枝词有了蓬勃的发展。
明清两代更多,有人统计,达三百余种,计12000多首。
但这仅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其实远不止这些。
温州竹枝词始于宋在刘禹锡等人的倡导下,温州历代有不少诗人,纷纷学写竹枝词,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意韵俱美的佳作。
根据现有资料,温州竹枝词的创作,始于宋而盛于清。
据载,起初有郡人名仰圻者作《永嘉百题诗》(即后人称的“前永嘉百咏”),可惜没有留传下来。
后来又有杨蟠的《永嘉百咏》(被后人称为“后永嘉百咏”),但也大多散佚。
至今能看到的是由北京大学据《全镡津文集》和《会稽掇英总集》等书收录的杨蟠诗作,编为一卷,归入《全宋词》。
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属《永嘉百咏》的只有30余首。
杨蟠,章安(今台州市椒江区)人。
《温州赋》-周晓明瓯越古郡,浙南首府。
濒临东海之滨,浩瀚万顷;地处丘陵之带,绵延千里。
南接闽北,北连乘州。
扼东南之险,毗婺[wù]处二州。
恰逢世纪之旦,时值癸未之春。
阔别十载,故里重归。
观旧城新貌,思绪翻腾;睹民富国强,心潮澎湃。
冥思神韵悠扬,欲成行云流水之势;苦觅笔底波澜,挥斥惊天动地之辞。
搜肠砌典,纳百川而成一河;破简寻章,采千载难得一韵。
愧志大才疏,叹陋笔著赋。
雕琢百般,难概全貌。
古因白鹿衔异花而来,今有骏马驾祥云而踏。
碧水青山,人杰地灵;物丰贸顺,荟萃人文。
蕴天地阴阳之气,领山川钟灵之秀。
气候宜人,绝无严寒酷暑之虞;物产丰饶,多有水产果蔬之品。
瓯菜美肴,自成一系。
虾蟹贝蛤,脍炙人口;鲜嫩滑爽,风味别存。
登高揽胜,诗意渐生;极目远眺,豪情顿发。
高楼耸立,鳞次栉比。
群山迤逦,碧水环绕。
山水温州,已露头角;旅游胜地,颇见峥嵘。
雁荡云影,龙湫[qiū]飞瀑,奇峰怪石,壁立千仞。
谓海上名山,名不虚传。
江心孤屿,中流砥柱,瓯潮拍岸,一水中分。
誉诗之岛国,名至实归。
楠溪清江,水澄景幽,峰峦叠嶂,滩潭密布。
称风雕玉琢,恰如其分;言神工鬼斧;浑然天成。
竹筏轻泛,神清气爽。
洞头诸岛,恰似明珠散落,璀璨夺目。
雾聚雾散,乍隐乍现;潮起潮落,时浮时沉。
迎旭日东升,光芒万丈;送夕阳西坠,晚霞千重。
氡[dōng]泉温浴,氤氲仙气,可疗百病而强身。
南麂[jǐ]畅游,冲浪击水,可娱性情而健体。
春入江南,赏雨于泽雅,气象万千;秋临仙岩,听风于瑶溪,琴鸣笛诉。
兼有中南雁荡,风光旖旎[yǐ nǐ]。
真乃胜景如画,江山多娇。
太守灵运,山水诗之鼻祖,遗佳作名篇于其间,政绩飞扬;书圣王公,书法家之泰斗,留墨宝真迹于此地,兰亭远播。
吟诗循野径,觅孟浩然之仙迹;沽酒踏清风,追徐霞客之履踪。
永嘉四灵,精于唐律,简约清逸,自成丘壑。
南戏瓯剧,各有千秋;苑林曲艺,别具一格。
“温州模式”,已成经济体制之楷模。
拜政策之惠,开拓创新;抢机遇之先,锐意进取。
描写温州的古诗词十首摘要:一、引言:温州的历史文化与古诗词的结合二、正文:一、首篇:《温州古》唐代诗人杜甫创作此诗,描绘了温州古城的风貌。
诗中提及“瓯越”、“孤屿”,展现了温州的自然景色。
二、第二篇:《温州夜泊》宋代诗人林景熙描绘了夜晚停泊在温州码头的景象,通过“渔火”、“江风”等意象,展示了温州的繁华。
三、第三篇:《温州道中》诗人陆游途径温州时,创作了这首描绘沿途风光的诗篇。
诗中写到“山阴道上”,“绿树成荫”,展现了温州的山水之美。
四、第四篇:《温州春晓》明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温州春天的清晨。
通过“鸟鸣”、“花香”等描绘,展现了温州春天的生机盎然。
五、第五篇:《温州江上》清代诗人袁枚在此诗中描绘了温州江上的风光。
诗中写到“帆影”、“潮声”,展示了温州江上的繁忙景象。
六、第六篇:《温州逢旧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温州遇见旧友,创作了这首诗。
诗中提及“故人”、“往事”,展现了温州的人际交往。
七、第七篇:《温州送别》诗人王之涣在温州送别友人,创作了这首诗。
诗中写到“离别”、“相思”,表达了温州的离别之情。
八、第八篇:《温州秋日》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温州秋天的景色。
通过“落叶”、“秋声”等描绘,展现了温州秋天的韵味。
九、第九篇:《温州登山》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登山途中所见的温州风光。
诗中写到“峰回”、“路转”,展示了温州的山川之美。
十、第十篇:《温州除夕》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在除夕之夜创作了这首诗。
诗中写到“烟火”、“团圆”,展示了温州除夕的热闹景象。
【结语】这些古诗词不仅展现了温州的自然风光,还体现了温州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
它们是温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研究温州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永嘉诗韵历代文化名人徐霞客三游雁荡山——“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朱自清二赏梅雨潭——写就家喻户晓的《绿》。
如今梅雨潭边有一座亭,名叫“自清亭”。
弘景钟情楠溪江在楠溪江大箬岩景区有个景点公洞,这里的公就是指弘景,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他隐居楠溪江时留下脍炙人口的《答中书书》。
市井七子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下层平民中出现了几位颇有名气的诗人。
他们的诗风刚健清新,多本色语,富有生活气息。
这些人中比较出名的共有七人,号称“市井七子”。
他们是:菜贩季碧山,营卒黄巢松,茶馆跑堂祝圣源,鱼贩梅方通,剃头匠计化龙,铁匠周士华,银匠丙光,其中尤以季碧山成就最高,名气也最大。
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永嘉(今)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
因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师秀做过小官。
他们的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日常生活、山水小景的闲逸生活。
山水诗鼻祖:灵运灵运(385-433),东晋诗人。
灵运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永初三年(422年),他被贬为永嘉太守,在任一年,游遍永嘉各地,先后创作了《登江中孤屿》《登池上楼》《北亭与吏民别》等著名诗篇。
灵运多写山水诗,诗歌清丽自然、浑然天成,被称为“灵运体”,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正式诞生,所以灵运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诒让:清代语言学家,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
璁:明朝嘉靖年间任朝廷首辅,世称『阁老』。
夏承焘:词学家,被誉为"一代词宗",蜚声海外。
有《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词集》等专著。
叶适:南宋哲学家、文学家(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出生于瑞安。
《水心文集》等传世。
基:字伯温,文成县南田(旧属青田县)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与名胜相关的诗作《答中书书》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温州古诗词
文人雅士为温州留下不少诗集。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温州的诗词,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沁园春.温州》
————文梦先生
月桂香都,白鹿衔花,瓯水弄潮。
画江心孤屿,风华傲立;楠溪雁荡,碧秀芳娇。
滨海明珠,鸿图锐士,执握先锋胜自豪。
邀红旭,绘人间瓯越,天韵丰饶!
贤英荟萃今朝,为崛起中华比翼高。
继仲尼尊礼,万邦师表;阳明悟道,绝世文骁。
文梦真学,神州一脉,再续千秋睿至韬。
挥明月,驭龙腾意气,虎踞风骚!
登永嘉绿嶂山
---谢灵运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文化温州》第二章(瓯越文化)(一)诗之岛——江心屿江心屿以其独特的位置和优美的景色,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四大孤屿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具文学特色的。
屿上遍布殿堂亭榭,古迹众多,加上古木葱茏,风景秀丽,因而,一向有“瓯江蓬莱”之称。
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此游览观赏并留下大量的墨宝。
据统计,历代歌咏江心屿的诗篇约有1000多首,这是全国各大风景点中极为少见的,在中国岛屿中更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江心屿便有了中国“诗之岛”之称。
1.江心寺简介及对联解读古时的江心屿是有两个小岛组成。
宋绍兴七年(1137年),僧人清了奉旨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人填塞中川,两屿于是连接为一岛,并建寺名中川,通称“江心寺”。
寺院大门两边楹柱上有一副叠字对联。
它相传是宋代的王十朋撰写的,现在悬挂在寺门的对联由书法家方介堪重写。
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法:上联中第1、3、4、6、8字之“朝”,读音为“朝夕”的“朝”;其余读为“朝拜”的“朝”。
下联中第1、3、4、6、8字之“长”,读音为“长短”的“长”;其余读为“生长”的“长”。
意思: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
妙处:本对联生动地描绘了浮云聚散、潮水涨落的奇特景象,确是一副妙字好联。
2.浩然楼在江心寺的东侧,有一座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顶的建筑,就是浩然楼。
其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
登楼远眺,瓯江上的往来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栉比的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众山遥相对,孤屿共题诗。
”正对应此景点浩然楼。
3.宋文天祥祠在江心寺与浩然楼之间有一座庭院式的建筑,便是宋文信国公祠。
公元1276年,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
公元1482年,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
a)澄鲜阁和谢公亭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又名江上楼。
鹧鸪天·咏温州
瑞安江水碧连天,雁荡山色映画卷。
南塘夜色月浮莲,古港帆影唤商船。
鱼鳞瓦,百工传,千年瓯窑火不寒。
永嘉学派人文厚,繁华犹记宋时烟。
鹿城繁华似锦绸,楠溪江畔稻花香。
矾山矾矿映日光,海鲜美酒暖人肠。
过桥米线牵乡愁,细雨石板诉旧游。
温州儿女生机勃,敢为人先闯九州。
注解:
1. 瑞安江:即温州市的飞云江,下流经过瑞安市。
2. 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以山水奇秀闻名于世。
3. 南塘:指温州南塘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江南水乡特色。
4. 古港帆影:指的是温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5. 瓯窑:温州地区的古代瓷窑,其瓷器制作工艺历史悠久。
6. 永嘉学派:南宋时期以浙江永嘉地区(今温州)为中心形成的儒家学派,主张经世致用。
7. 鹿城:温州的别称。
8. 楠溪江:位于温州市北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9. 过桥米线:虽然并非温州独有,但这里用来象征地方美食文化。
10. 敢为人先闯九州:赞扬温州人民自古以来的创业精神和勇闯天涯的胆识。
关于温州城市繁荣的诗句温州,富饶腾达之地,是一个繁荣兴旺的城市。
这个曾经的渔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城市之一。
温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勤劳的人民而闻名。
下面是一些描绘温州城市繁荣的诗句。
1. 昔日渔村,今朝繁华。
2. 温州弦歌,繁荣如诗。
3. 乌鸦山下,商海如潮。
4. 东瀛风情,富贵涌现。
5. 人才辈出,创业无疆。
6. 渔梁温家,兴运旺京华。
7. 面朝大海,眺望繁荣未来。
8. 世外桃源,温州梦中人。
9. 足踏青石,心系温州河。
10. 来者皆欢,离者不舍。
温州城市繁荣的诗句,不仅仅是对温州经济的赞美,更是对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描绘。
温州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吸引了无数创业者和商人来这里寻求发展。
繁荣的经济带来了人民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
温州以其勤劳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过去的渔民还是现在的企业家,一直以来,温州人都以其执着和勤劳的精神踏实工作,努力追求成功。
正是这种精神,让温州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经济强劲的重要城市之一。
面对风云变幻的商海,温州的企业家们积极创新,勇于开拓。
他们面对风险,从不畏惧,勇往直前。
正是这种勇气和智慧,使得温州的企业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匹黑马。
温州的繁荣也离不开其优美的自然环境。
临海而居,背山环水,这里山青水秀,风景怡人。
温州的自然环境不仅让这座城市更加美丽,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市民们可以享受到海鲜的美味,也可以在山水之间感受到宁静与惬意。
温州城市繁荣的诗句,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从过去的渔村到如今的繁华都市,温州经历了一个奇迹般的变化。
这座城市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位温州人的努力和智慧,也离不开外界对温州的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的日子里,温州将继续迈向更加繁荣的道路。
这里有无限的商机和无数的机会等待着每一位愿意付出努力的人们。
相信温州的繁荣之树将在勤劳的温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瓯窑相关的古诗词
瓯窑古诗词:
1. 杜荀鹤《瓯窑山杉》
瓯窑山杉直万年,底气如雷鸣石泉。
烟花尽数沦何处,轻轻隐隐杀中天。
2. 杜甫《瓯江》
瓯江之水悠悠,东逝西流无休。
云溪水墨如斑,山色苍茫迷离。
3. 白居易《瓯江采莲曲》
瓯江之畔采莲人,采莲花开满江滨。
红芳白艳繁花落,念念不忘趣中寻。
4. 王之涣《瓯江晚泊》
瓯江晚泊月如霞,江水悠悠满天涯。
船声撩动思念意,红叶飘零入梦花。
5. 苏轼《次疏勒江亭饯瓯客》
瓯江之畔凌波客,乱渚泥巴随月列。
窗外风声入眼底,岭上蝉声入耳静。
这些诗词都与瓯窑地区有关,描写了瓯窑山水的壮丽景色以及瓯窑文化的独特韵味。
四首有关温州的诗词
温州地大物博,文化深厚,这一方山水集聚了人间灵气,文人墨客数不胜数,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有关温州的诗词,一起来欣赏下吧!
《咏温州》: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是赴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
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忆江南(节选)
清·孙扩图
温州好,丰乐太平时。
海有鱼盐无寇盗,民安耕织保妻儿。
帝力少人知。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
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
风色异朝昏。
华盖山
唐·张又新
一岫坡陀凝绿草,千重虚翠透红霞。
愁来始上消归思,见尽江城数百家。
咏永嘉
宋·杨蟠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
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
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赞美鳌江流域的诗词
1.江以鳌名,邑以鳌名;百里鳌江,千年鳌邑。
鳌潮澎湃,鳌浪飞雪;南北两港,岁岁弦歌。
美也,浙南之碧玉带;亲也,平苍之母亲河。
2.鳌之邑近海口,于江之颔;修堤筑坝,商贾云集。
邑因水兴,随水扬名;舟车辐辏,烟火万家。
海运通南北诸省,达台海与东瀛;陆路守平阳南翼,扼八闽之要冲。
东南之海塞兮,兵家之重地耶。
改革年初,风起云生;鳌江民营,遍地花红。
费孝通赞其曰:“瓯越明珠”。
时代赐明珠以百年机遇,改革濯明珠以熠熠生辉。
3.鳌之江源顺溪,大山清流;一如素女,尽洗铅华。
出双桂,绕碧溪,穿山门,汇水头,过麻步,渡萧江;波波折折,浩浩荡荡;一往直前,略无回顾。
哗哗哗哗而东入海;抵于海之境,融于海之胸。
览胜山海,心潮逐浪;海阔鱼跃,天高鸟翔。
描写温州瓯海的诗句
瓯海风光旖旎绮丽,万顷碧波映日晖。
群山环抱青葱翠,渔舟荡漾叠浪微。
潮起潮落闹渡口,渔歌嘹亮动心扉。
海鸥翱翔云中舞,海阔天空情意飞。
温州之花绽春华,瓯海之月洒银光。
小桥流水人家欢,瓯江岸边风景妙。
晨曦初露金光灿,暮色渐临云彩妍。
温暖阳光溶心房,悠悠海风轻拂面。
渔火点点夜空繁,渔舟摇曳星辉闪。
瓯海孕育丰收恩,沿海百味香满盘。
龙湾岛上触天峰,白鹤云边起翱翔。
枫林石榴红豆糕,海鲜美食诱人妙。
瓯海山水自然秀,温州文化古今流。
翠屏站高眺瓯山,瑞鹿东吹商贸洲。
温州瓯海诗篇美,山海人情意不同。
朝陽薄雾抹碧岗,夕陽晚霞映七桐。
花卉园中芬芳馥,建筑风格独别赏。
水乡渔村韵古韵,登高远望万顷湖。
阳光明媚远山青,瓯海仙境待人寻。
万船争渡如梦幻,绵延山水共情深。
瓯海日出鹭鸾飞,夜晚星河银色辉。
唯愿人间常安好,瓯海瑰丽继绵延。
带有温州的诗词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你喜欢温州吗?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诗句,希望对你有用!
送王宣慰中斋上温州
[宋] 方回
梦草堂边下榻时,隙驹四十五年驰。
东嘉太守真知己,西里先生共赋诗。
前辈风流元不远,故家文献未全衰。
留耕相种书元帅,好与儒坛建鼓旗。
送温州学正陈希静
[宋] 方回
多士推温学,耆儒佐冷官。
虽为绛帐亚,似可绵衣看。
父老时枌社,师生日杏坛。
在家书宦考,三岁定朝端。
送王宣慰中斋上温州
[宋] 方回
两朝参预庆源长,愧我蒹葭玉树傍。
先世幸联龙虎榜,难兄复接鹭鵷行。
江东连帅迎前纛,浙左侯藩饯去艎。
每愧淡交无以报,愿闻所至有甘棠。
描述温州壮阔风景的古代诗句
温州壮阔的风景在古代诗句中得到了美妙的描绘。
其中,许月卿的《次周尚书八首》是一首典型的描绘温州风景的古诗。
古诗原文如下:
“温州今似古青州,温饱能轻百户侯。
沃力泉源那择地,岁寒砥柱屹中流。
要知蝉□三公府,便是黄扉四状头。
万事世间唐土尔,办将勋业到伊周。
”
古诗解析如下:
这首诗开篇就提到“温州今似古青州”,以古青州来比拟温州,赞美温州的繁荣。
然后,“温饱能轻百户侯”一句,更是以夸张的手法,显示出温州的富饶,温饱之家都能轻视百户侯的财富。
“沃力泉源那择地,岁寒砥柱屹中流”这两句诗,一方面描绘出温州自然风光的壮美,另一方面也是对温州人民坚韧不拔、傲然挺立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整首诗在赞美温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温州的深深热爱和期待。
— 1 —。
【特刊51】刘周晰瓯江山水诗路七绝三十首刘周晰,1953年出生,浙江温州人。
毕业于山东大学。
担任过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外经贸局局长等职。
现任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温州市诗词楹联学会首席顾问。
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温州诗潮》主编。
著有《雁影萍踪》《吟风》《雪岭涓流》《时年有序》《跨界微痕》等个人诗文集。
***********************************刘周晰瓯江山水诗路七绝三十首***********************************行走鹿城历史文化街区积谷摩崖刻汉时,池塘春草梦催诗。
云根卧树重扶正,潮涌吟旌闻可期。
积谷山东山书院浏览儒志肇开风气先,仙岩浮沚会文传。
千三进士昭瓯越,学派永嘉隆宋天。
摩崖石刻“瓯社”前溯源承名结社觅知音,鹍老手书危壁寻。
左洞飞霞谢池右,云根嵌影聚诗心。
骋目江心屿新景江洲诗化焕新颜,浩气清晖云海间。
天水共青舒望眼,中流砥柱意安闲。
视察江心西园一江秋水卧娥眉,诗岛柳丝离岸垂。
谋得方家添色法,来春画轴域中奇。
探访永嘉枫林古镇牡丹乌桕赋诗章,人物风流文脉长。
大谢屐痕磨不尽,溪山得意土生香。
过永嘉丽水街长廊蓄势万寻弓,截雨遮阳快纳风。
波漾灯笼辉昼夜,鱼龙跃入水晶宫。
夜宿楠溪江溪山画轴晚天秋,疑入安南吊脚楼。
百籁无声起凉意,一轮明月万松头。
巽宅怀师亭时空难断白云飞,风暖寒门感入微。
谁筑碑亭涵教泽,壶山桃李眷春晖。
楠溪新生岛环顾漫将水道叠成丘,十里溪滩卵石稠。
的是洪峰狂有格,天工作画自然流。
漫步枫林绿道绿茵卧石竞豪奢,夕照滩林胶道斜。
风送轻歌频入耳,溪山办节唱桐花。
枫林诗站感怀千年履迹溯从头,谢客门徒追胜游。
数字化诗开驿站,永嘉百景一望收。
走近永嘉书院山水清声誉沪杭,碧溪九曲孕奇章。
时新雅集无穷尽,流出诗花四季香。
龚埠江村感叹最忆清溪赤膊游,古榕冠下聚毛头。
凉亭田舍翻时代,竹筏今朝塞水流。
漫步碧莲山乡层叠青峦古道斜,云深烟袅几人家。
千年耕读凭谁证,村落诗碑乌柏花。
瓯窑的诗词(原创版)目录1.瓯窑概述2.瓯窑与诗词的联系3.瓯窑诗词的赏析4.瓯窑诗词的文化价值5.结论正文一、瓯窑概述瓯窑,又称东瓯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之一,起源于东汉时期,繁盛于唐朝和宋朝,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省温州市一带。
瓯窑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凭借精湛的制瓷技艺,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主要生产地之一。
瓯窑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质地细腻,釉色翠绿,被誉为“瓷中之翠”。
二、瓯窑与诗词的联系瓯窑的瓷器因其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釉色,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
许多诗人都曾以瓯窑瓷器为题材创作诗词,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等都有赞美瓯窑瓷器的诗篇。
这些诗词既表现了瓯窑瓷器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三、瓯窑诗词的赏析1.李白的《瓯北逢李使君》:“遥看瓯北川,何异嵩与邙。
山鸟忽相呼,海外遂来宾。
肘后方捐佩,杯中即献琛。
自怜金石交,未就丹砂烹。
”此诗以瓯北的山水为背景,描绘了瓯窑瓷器的美丽和珍贵。
2.白居易的《东瓯》:“东瓯山水奇,瓯水如瓯碧。
中有君子泉,泓澄如碧玉。
天启登科年,吾友谢先生。
携瓷去瓯地,盈箱满笼盛。
归来献至尊,圣驾幸推崇。
”此诗描述了瓯窑瓷器的生产地和制作过程,赞美了瓯窑瓷器的精美。
四、瓯窑诗词的文化价值瓯窑诗词不仅展示了瓯窑瓷器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它们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瓯窑瓷器的喜爱和欣赏,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氛围。
同时,瓯窑诗词还为后世研究瓯窑瓷器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五、结论瓯窑的诗词是瓯窑文化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完美结合,它们为我们了解瓯窑瓷器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于瓯越文化的诗句以下是一首关于瓯越文化的诗句
瓯越山水多奇秀,古韵悠悠入画来。
风雅流传看瓯越,诗情画意满人间。
千年文脉瓯越传,山水之间尽诗篇。
瓯越文化薪火传,山水诗画永流年。
越人歌起思故园,山水诗篇留千古。
瓯越风物皆成诗,山光水色映人心。
文化瑰宝瓯越存,山水之间有佳篇。
悠悠岁月铸瓯越,山水之间传佳话。
瓯越文化熠熠生,山光水色入诗怀。
千年文脉看瓯越,山水之间留雅韵。
瓯越风情千古史,人文景致亦风流。
瓯越文化源远流长,
闪耀着璀璨光芒。
山川秀美物产丰饶,
人文荟萃古韵犹存。
五马街上游人如织,
白鹿城中欢歌笑语。
山水之间美景如画,
让人流连忘返心驰神往。
墨池公园古树参天,
玉介园中文化瑰宝。
王谢诗书镶嵌其中,
领略瓯越文化之美。
一口乡音亲切难忘,
一曲渔歌悠扬婉转。
一江碧水荡漾心田,
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