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汉字与书法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37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考情定位】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了解中国书法艺术胡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主干梳理】汉字与书法1.汉字(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①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
②统一: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③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书法艺术的发展(1)历史条件⎩⎪⎨⎪⎧①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发展历程⎩⎪⎪⎨⎪⎪⎧①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③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有意无法”。
④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 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基本特点⎩⎪⎨⎪⎧①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 抒情达意。
②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 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 内容有机融合。
【深化拓展】1.中国汉字主要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总趋势(1)特点①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②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稳定。
③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极高的审美价值。
④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较强的实用价值。
⑤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2)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2..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时期既有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学校班级学生座号一、选择题:1. 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纹、大汶口文字等。
对它们正确的表述是A. 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B. 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C. 已经全部得到识读D. 具有相通性,起到加强各地区联系的作用【答案】B【解析】舞阳刻符、半坡陶纹、大汶口文字属于原始文字,对于后来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故A项正确;A项是公共权力的出现;C中全部识读说法绝对;D项中相通性不符合早期文字特点。
2. 我国古代,在陶器上出现刻画符号,并与后来的中国成熟的文字有一定渊源,出现在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夏朝D. 商周【答案】B【解析】古代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故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早于新石器时代,故A项错误;夏商时代人类进入文明时期,故C和D项错误。
3. 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A. 金文B. 甲骨文C. 小篆D. 隶书【答案】B【解析】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故B项正确;其他字体均晚于甲骨文,排除。
4.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A.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 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C. 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D.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上的统一必然带来文字的统一,而文字的统一会进一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
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D项错误,统一文字应该是秦始皇的功绩。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法·秦始皇推行“书同文”5. 秦始皇能书同文的根本条件是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国家的统一C. 文字的多样性D. 小篆体适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答案】B6.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哪一时期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A. 商代B. 西周晚期C. 春秋战国D. 东汉【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列国分立,不利于汉字的交流和发展,故C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是国家统一时期,故A、B和D项排除。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立意:汉字与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刻蕴含着古人的创造智慧与自我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弘扬传统文化想要给学生传递的重要精神内涵。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本课具体知识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情景线索来探究汉字产生与发展历程,理清书法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体会古人的创造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进一步理解汉字书法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特殊意义与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担当,从多个维度进行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
教学目标:掌握汉字出现的原因及发演变展历程;理解书法作为自觉艺术出现的原因,通过书艺的发展历程理解时代与书法风格的关系;通过对书法与篆刻的欣赏理解其作为中国独有艺术形式的特殊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从而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以及当代人的责任担当。
核心素养及达成:【唯物史观】通过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梳理体现事物从产生到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解文字产生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如文字产生的根源的生产力的发展,体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书同文”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探究,认识到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而艺术又能反映时代风貌;在汉字书法过程探究中,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体现人的创造和价值追求,突出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本课时间跨度大,在时空观上,利用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时期汉字的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汉字起源发展的来龙去脉。
在分析书法发展历程时,通过典型材料帮助学生将书法特点和具体的时代特征予以对应,加深对历史发展时序的理解性认识,能够把握不同时期书法艺术与相应时间、空间的关系。
【史料实证】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文物史料、口述传说等多种类型的史料突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传说、文物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不同价值,给学生强化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意识。
第7课《汉字与书法》(岳麓版)教学反思我感觉《汉字与书法》这节课比较成功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
现就本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1)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动机。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现代与传统勾联,展示中国篆刻艺术;汉字的起源,通过讲述神话传说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进对汉字的理解;通过展示《兰亭序》等传统书法中的极品之作,在审美情趣中感受古人才智并受到强烈的震撼,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突显历史学科特色。
《汉字与书法》是岳麓版历史中的一节文化课,从知识层面看,与语文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教学设计关键不要变成语文、历史学科“你我不分”,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如讲述书艺历程时,结合时代背景谈书法的基本特征,突显学科特色,史味充足。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本节课的作用。
这是一节展示中国的文字与书法的文化课,通过学习,学生要感悟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习过程要经历欣赏—品味—内化—感悟,如果单靠文本素材,难以展示中国汉字与书法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因而在设计中,搜集了丰富的、多样化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发掘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教学内容整合成汉字的前天、昨天与今天三个环节,增加了书法命运的思考,通过学生的辩论,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升华。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足(1)赏析作品环节,学生的审美经验有限,因此,虽然少数同学有精彩的发言,但整体上,课堂发言的气氛不够热烈。
怎样更好地调动学生,引导学生找到更好的知识交叉点和学生兴奋点,使内容丰富不乏味,新颖不老套,有待提高。
第7课汉字与书法
1、秦朝统一文字历史意义:克服了广阔帝国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字障碍,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魏晋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
①字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前提条件;
②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形成是把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内在
动力;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基本条件。
3、时代特征与书风的形成
①唐代国家统一,繁荣强盛,开拓奔放,书法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的草书狂放洒脱;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注重法度规范,雍容遒劲;
②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繁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书法追求个性与韵味,忽略法度与规范,尚意轻法;
③明朝商品经济繁盛,市民文化发展,书法艺术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汉字和书法复习与练习1 汉字起源和演变: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书法艺术发展①秦汉小篆、隶书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③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④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⑤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3印宗秦汉:中国印章的刻制,常以篆体入印,故称篆刻。
秦汉是标志性时期,明中后叶发展到高潮——文彭4举例说明“六书”造字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5、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6书法特点①用性---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②术性---体现了东方审美情趣7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8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9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
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④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
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
10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第7课汉字与书法班级: 姓名: 学号:编者:韩孝圣审核:孟娇时间:12\9\ 19 编号:007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一、汉字的起源、演变1.新石器时代(渊源):2.商代(成熟汉字):3.周代(刻在青铜器):4.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5.秦朝:“书同文字”⑴政治条件:⑵标准文字:⑶政治意义:二、书艺历程1.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条件:(1)材料角度:(2)动力角度:(3)时代背景:(4)文具角度:(5)书法功能: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1.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A.用隶书取代其他文B.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2.汉字的演变(以“鱼”字为例)2. 书法艺术发展历程⑴自发阶段——秦汉书法⑵自觉阶段——魏晋以后【表1】阶段时期字体特点自觉阶段秦汉具有书法美感;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小篆:圆润纤细,而已均匀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自发阶段魏晋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虚玄灵动;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隋唐狂放不羁;笔画简约,勾连不断;变化丰富,奔放跃进,最能表达和抒发感情;注生规范法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2】朝代代表人时代背景书法特征自发阶段宋代明代无⑴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概述汉字演变历程?(4分)⑵从图片中你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规律?(4分)3.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4.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了《秦律》,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A.小篆 B.隶书C.金文 D.楷书5.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A. 由大到小B. 由繁到简C. 由象形到会意D. 逐步稳定化、规范化3.书法的特点⑴笔墨黑白空间⑵线条刚柔枯润、自由变化⑶布局疏密得宜⑷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三、篆刻艺术的发展1.篆刻与书画并称姊妹艺术2.明中期,一起相得益彰的姊妹艺术6.被称之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A.《兰亭序》B.《九成宫醴泉铭》C.《宣示表》D.《乐毅论》【课堂检测案】1.汉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不包括A.汉字自身的特点 B.知识群体的形成C.书法工具的改进 D.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2.颜真卿的书法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其最突出的特征是:A.体现了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B.讲究法度与规范C.遒劲森严,新意盎然 D.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特征3.宋代书法的特征是:A.潇洒风流,如斜风细雨 B.温柔婉约,如春意柳莺C.讲究法度与规范 D.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4.中国古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并且强调个性化创造是在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元朝 D.明代5.下列关于书艺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秦小篆和汉隶已经是自觉的书法艺术B.书法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C.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6.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是()A. 篆书B. 隶书C. 楷书D. 草书【课后巩固案】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含解析)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作用(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1)出现: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如图作品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颜家庙碑》书法豪迈雄壮,笔画详备,结构严整,重视规范法度。
该书法反映了当时王朝鼎盛,社会安定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