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书法完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4
目标导航③商周:“________”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________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________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________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________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________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________: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________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________,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________,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3)宋代:追求________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四大家为代表。
(4)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________的创造。
3.书法特点术门类是()A.汉字B.中国书法C.中国画D.中国戏剧答案:B解析:汉字不是艺术,A错误;由“无图的画”可知C错误;由“无行的舞”“无声的乐”可排除D。
答案为B。
2.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
”下列关于中国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A.汉字起源于甲骨文B.汉字在商朝时形成成熟体系C.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简到繁D.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答案:B解析: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刻画符号,A错误;到商朝,形成了比较完整成熟的甲骨文体系,故B正确;汉字的发展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故C表述错误;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D错误。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下列作品体现了秦朝官方字体的是()答案:A解析:根据几种字体的特征可知,《泰山刻石》为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采取的字体,A正确;《曹全碑》是汉隶,《颜勤礼碑》是楷书,《兰亭序》是行书,B、C、D三项皆排除。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解读】掌握汉字和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考试大纲】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A级基础知识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_,这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商周时期:商代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3)春秋战国: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4)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后推广书写简便的,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3)文具: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以________________空间和_____________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_____________审美情趣。
3.发展历程(1)实用性文字:①秦小篆_______________②汉隶_________________(2)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原因:①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人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融入绘画之中。
②佛道发展,文化多元。
③造纸术的传播,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东晋___________,其书法理论是。
(3)新的高峰:隋唐原因: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
特点: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书法_________日趋成熟。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含解析)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作用(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1)出现: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如图作品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颜家庙碑》书法豪迈雄壮,笔画详备,结构严整,重视规范法度。
该书法反映了当时王朝鼎盛,社会安定的现实。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
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
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
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
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
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
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
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
(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
指导阅读《马和安》图:战国七雄的“马”、“安”字有七种写法。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状况,文字的混乱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基于这样的原因,到秦统一时,秦始皇实行统一文字的政策。
4、秦朝——小篆、隶书
阅读“书同文字”的内容。
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狱,而秦时称罪徒为“隶”,所以便将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
秦朝以后,文字继续发展,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等汉字形体。
其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二、书法艺术
与其它文字不同,汉字不光具有使用价值,还极具美感,从而形成了东方独有的书法艺术。
1、出现的原因及特征
①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线条多变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条件;
②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2、书法艺术发展历程
(1).秦汉——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这个时期秦小篆汉隶的特点(结合地图册中秦《泰山刻石》和汉《石门颂》思考):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承秦隶,但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由于秦时刚统一文字,所以当时文字比较重视实用性。
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
在对社会危机反省的同时形成一个特立独行士人群体,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
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地图册中插图),具有飘逸飞扬、虚玄灵动的特点。
⑴社会危机及文具的改进⑵王羲之⑶虚玄灵动
(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教材插图《张旭草书》和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的草书较为张扬个性、意绪狂放,怀素继承了张旭的草法,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
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柳公权的楷书则是遒劲森严、另创新意。
较之颜体,柳体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为什么唐代会有这种不拘一格的书法风格?它与什么有密切关系?(时代风貌)当时的时代风貌: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
⑷盛世气象⑸张旭、怀素⑹狂放不羁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⑻注重规范法度
(4).宋代——有意无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崇文风气浓厚,又因当时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这个时期的代表有“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地图册中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苏轼——豪放逸丽,追求自然
黄庭坚——入古出新,用笔锋利,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
米芾——善写行书,笔力爽利而沉着
蔡襄——落笔精丽,使人心醉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⑼社会生活丰富多彩⑽宋四家⑾有意无法
(5).明代——个性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图)。
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⑿社会平民化、世俗化⒀祝枝山、文徵明⒁强调个性化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汉字可赏,不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还表现在篆刻艺术上。
篆刻: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1、秦汉:标志性时期
秦汉篆刻的特点:
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为主
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的风格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虽然秦汉篆刻可算后世篆刻艺术的“宗师”,但此时篆刻却还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宋元以后,书画家开始用印章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但篆刻还没有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直至明中叶以后,以文彭等人为代表,篆刻才和书法、绘画一样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门类。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在隶楷阶段,出现草书和行书。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其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书法艺术经历从秦汉到明清各个阶段的发展,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隋唐时期达到新的高峰,宋代的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秦汉时代是篆刻的标志性时期,但这时还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直至明中叶以后,篆刻才和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