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立意:汉字与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刻蕴含着古人的创造智慧与自我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弘扬传统文化想要给学生传递的重要精神内涵。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本课具体知识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情景线索来探究汉字产生与发展历程,理清书法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体会古人的创造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进一步理解汉字书法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特殊意义与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担当,从多个维度进行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
教学目标:掌握汉字出现的原因及发演变展历程;理解书法作为自觉艺术出现的原因,通过书艺的发展历程理解时代与书法风格的关系;通过对书法与篆刻的欣赏理解其作为中国独有艺术形式的特殊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从而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以及当代人的责任担当。
核心素养及达成:【唯物史观】通过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梳理体现事物从产生到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解文字产生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如文字产生的根源的生产力的发展,体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书同文”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探究,认识到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而艺术又能反映时代风貌;在汉字书法过程探究中,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体现人的创造和价值追求,突出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本课时间跨度大,在时空观上,利用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时期汉字的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汉字起源发展的来龙去脉。
在分析书法发展历程时,通过典型材料帮助学生将书法特点和具体的时代特征予以对应,加深对历史发展时序的理解性认识,能够把握不同时期书法艺术与相应时间、空间的关系。
【史料实证】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文物史料、口述传说等多种类型的史料突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传说、文物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不同价值,给学生强化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意识。
初中语文《汉字与书法》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汉字的结构、笔画、字体等。
2.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书法的发展历程、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和模仿书法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汉字和书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二、教学内容1.汉字的结构和笔画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其结构主要由“横、竖、撇、捺、点、折”六个基本笔画组合而成。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笔画的写法和规范,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2.书法的发展历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学生需要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包括秦汉、魏晋、唐宋等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3.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中国历代书法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通过欣赏和模仿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书法基本功。
4.书法欣赏和模仿书法欣赏和模仿是学习书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书法的内涵和精髓,在模仿中掌握书法基本功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汉字和书法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汉字和书法的基本规律。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书法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模仿练习法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书法家的作品,通过手写和临摹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书法基本功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笔迹评分法:评估学生的书法基本功和技巧水平。
2.书法鉴赏法:评估学生的书法欣赏和分析能力。
3.作品展示法: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案例以下是一节《汉字与书法》教案的实例: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
2.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
第7课汉字与书法
1、秦朝统一文字历史意义:克服了广阔帝国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字障碍,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魏晋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
①字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前提条件;
②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形成是把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内在
动力;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基本条件。
3、时代特征与书风的形成
①唐代国家统一,繁荣强盛,开拓奔放,书法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的草书狂放洒脱;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注重法度规范,雍容遒劲;
②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繁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书法追求个性与韵味,忽略法度与规范,尚意轻法;
③明朝商品经济繁盛,市民文化发展,书法艺术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解读】掌握汉字和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考试大纲】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A级基础知识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_,这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商周时期:商代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3)春秋战国: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4)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后推广书写简便的,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3)文具: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以________________空间和_____________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_____________审美情趣。
3.发展历程(1)实用性文字:①秦小篆_______________②汉隶_________________(2)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原因:①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人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融入绘画之中。
②佛道发展,文化多元。
③造纸术的传播,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东晋___________,其书法理论是。
(3)新的高峰:隋唐原因: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
特点: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书法_________日趋成熟。
课型:新授课必修3 第2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制作人授课时间月日编号7【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汉字、书法的起源2、过程与方法:演变的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课标和考纲】1.概括汉字、书法的演变过程2.了解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重点难点】1、汉字、书法的起源、演变的过程2、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学法指导】1、导学案上的问题能够提前预习写完,有问题的能够和组内同学讨论,无法解决的课上听讲或质疑老师2、在右侧边栏上要写出你对左侧问题的疑问。
教学流程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发展历程(1)起源:(2)演变:(3)书同文:背景内容:意义2、汉字的演变趋势:3、汉字出现的意义:二、书艺历程1、书法的含义及成为艺术的条件?思维拓展:文字的演变历程:2、书法的发展历程?(秦汉、魏晋、隋唐、宋代、明代)3、书法与篆刻?三、【针对训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
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体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材料二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A、B、C、D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出四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3)分析出中国印本身所含的三种历史信息。
(4)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名字叫什么?象征了什么?据你推测它属于什么画种?知识归类::唐宋书法艺术特点及原因?知识体系:。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堂探究探究一:读中华汉字品中华书法听中华歌谣感受汉字之美朗诵《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同祖同宗是炎黄/同根同脉是汉唐/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歌曲)叶敏《中国风》:李小龙截拳之道走遍世界无敌手/中国武术天人合一博大精深无尽头/李白饮酒观沧海飞流直下三千尺/唐诗宋词水墨书法龙的文化最风流/中国字的结构横平竖直最讲究/瓷器里最稀有豆青色的青花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我们做的最牛/五千年谈论英雄尽在青梅煮酒(歌曲)雪村《志国》:油豆角子焖猪蹄儿/做饭是那谁俺家那口人儿/我让她学学咱中国字儿/早上好可别说good morning(歌曲)解晓东《中国娃》:……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先感受汉字之美,然后再踏上探源之旅)探究二:讲故事辨七体知汉字之渊源流变故事一:庖牺氏造字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故事二:仓颉造字传说上古仓颉为黄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
见灵龟负图书,丹青甲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拼文字。
文字即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
材料1: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材料2: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画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可以肯定的说就是中国文字起源,或者说中国文字的孑遗。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材料3: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问题1:上述材料关于文字的起源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那些更可信?文字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材料4 材料5 材料6 材料7材料8 材料9 材料10问题2:读材料4——10分别说出是何种字体?试说说各种字体有何特征?产生或开始流行的时代?问题3:材料4文字的出现有何意义?和材料6文字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其重大意义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问题完成下面知识梳理:㈠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⒈起源:时代,上就出现了一些,这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第7课汉字与书法班级: 姓名: 学号:编者:韩孝圣审核:孟娇时间:12\9\ 19 编号:007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一、汉字的起源、演变1.新石器时代(渊源):2.商代(成熟汉字):3.周代(刻在青铜器):4.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5.秦朝:“书同文字”⑴政治条件:⑵标准文字:⑶政治意义:二、书艺历程1.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条件:(1)材料角度:(2)动力角度:(3)时代背景:(4)文具角度:(5)书法功能: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1.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A.用隶书取代其他文B.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2.汉字的演变(以“鱼”字为例)2. 书法艺术发展历程⑴自发阶段——秦汉书法⑵自觉阶段——魏晋以后【表1】阶段时期字体特点自觉阶段秦汉具有书法美感;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小篆:圆润纤细,而已均匀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自发阶段魏晋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虚玄灵动;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隋唐狂放不羁;笔画简约,勾连不断;变化丰富,奔放跃进,最能表达和抒发感情;注生规范法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2】朝代代表人时代背景书法特征自发阶段宋代明代无⑴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概述汉字演变历程?(4分)⑵从图片中你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规律?(4分)3.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4.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了《秦律》,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A.小篆 B.隶书C.金文 D.楷书5.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A. 由大到小B. 由繁到简C. 由象形到会意D. 逐步稳定化、规范化3.书法的特点⑴笔墨黑白空间⑵线条刚柔枯润、自由变化⑶布局疏密得宜⑷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三、篆刻艺术的发展1.篆刻与书画并称姊妹艺术2.明中期,一起相得益彰的姊妹艺术6.被称之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A.《兰亭序》B.《九成宫醴泉铭》C.《宣示表》D.《乐毅论》【课堂检测案】1.汉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不包括A.汉字自身的特点 B.知识群体的形成C.书法工具的改进 D.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2.颜真卿的书法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其最突出的特征是:A.体现了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B.讲究法度与规范C.遒劲森严,新意盎然 D.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特征3.宋代书法的特征是:A.潇洒风流,如斜风细雨 B.温柔婉约,如春意柳莺C.讲究法度与规范 D.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4.中国古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并且强调个性化创造是在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元朝 D.明代5.下列关于书艺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秦小篆和汉隶已经是自觉的书法艺术B.书法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C.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6.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是()A. 篆书B. 隶书C. 楷书D. 草书【课后巩固案】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含解析)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作用(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1)出现: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如图作品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颜家庙碑》书法豪迈雄壮,笔画详备,结构严整,重视规范法度。
该书法反映了当时王朝鼎盛,社会安定的现实。
小学美术《汉字与书法》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汉字与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和知识:1.学习不同的书法字体和字形,了解不同字体的特点和历史渊源;2.能够动手尝试不同书法字体的创作,练习基础的笔画技术和造型能力,锻炼创意思维和创作意愿;3.培养对于汉字和书法的兴趣和热爱,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厚意蕴;4.通过练习书法字体和潜心揣摩汉字内涵,提高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感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掌握不同书法字体和特点在学习书法课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书法字体的历史和特点。
从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不同的字体,了解它们在历史中的发展和演变,掌握它们的基本笔画和结构,了解它们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2.手写练习,提高字形造型能力在掌握不同书法字体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动手实践,练习基本的笔画技术和字形造型能力。
从起笔到收笔,从笔画的构造到字形的协调,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练习和改进,提高书法素养和创意能力。
3.培养对于汉字和书法的兴趣和热爱学习汉字与书法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技艺,更是为了对于中华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对汉字和书法产生兴趣和热爱,让他们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锻炼身心,促进全面发展通过练习书法字体和感悟汉字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对于艺术教育的一种补充,更是对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手写练习和精神感悟,锻炼了专注力和耐心,还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实施1.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但是作为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和书法也同样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关注。
为了更有效地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文化场所等传统文化居多的地方,深入了解汉字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感悟书法的神韵和魅力。
2.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汉字和书法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利用这些资源。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案序号】7【编写人】马池江【审核人】王家强【课标要求】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篆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重点难点】重点: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时代特征的关系;自学篇知识梳理随堂笔记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可用性、实用性:作为文化知识传播载体的汉字)1.文字的含义:当人们用以交流或记录思想的某个符号(譬如书画、记号)与语言中某个词的音、义相对应,而其形状又基本固定,我们就说这样的符号便是文字了。
2.文字的意义:3. 汉字的发展历程(1)前汉字阶段历程示例①结绳记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易.系辞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②仓颉造字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③新石器时代上的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出土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凌阳河遗址)莒州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2)古汉字阶段历程特点示例①甲骨文(商代)①笔势以方笔居多,字多有棱有角,大小不一,粗细不等(受书写工具影响);②地位:②金文(又名钟鼎文,商、周、秦汉,周为多)①大小匀称,结构日趋方整;②作用:可补史书之缺,正史书之误;③籀文(又名大篆,石鼓文,通行于秦国)①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
②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是金文的标准字体;④六国古文①春秋战国时各国使用的文字,由于诸侯纷争,汉字也随时事起伏跌宕⑤小篆(书同文)①圆润纤细,布局均匀②代表:秦·李斯《泰山刻石》思考:1.秦统一文宇的原因有哪些?2.秦“书同文字”有何影响?①结束了中国战国时期汉字使用的混乱状况;②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③;(3)今文字阶段历程特点示例①隶书①相传为秦时一个叫“程邈”的隶人所造,故称“隶书”,是汉代的官方字体。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文核心知识】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本组把课文的核心知识理解为:一、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它的书写特点。
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它和时代风貌的关系。
【课文知识要点】
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1、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2、认识小篆和隶书的书写特点:
(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
(2) 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 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士人阶层的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发展历程
1、秦汉为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阶段。
2、不同时期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艺术特点
3、行书、草书、楷书的特点
(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2) 草书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狂放。
(3)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注重规范法度。
4、印章篆刻
【教学方法】提问、实践体验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两个古代壁画遗址,并提问:“当你站在这些壁画面前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知识点学习>
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让学生归纳课文)
1、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引导学生辨别各种汉文字的形体及特点?”并用“马”字的演变过程来突破知识点。
)
2、小篆、隶书的书写特点。
(教师介绍,多媒体展示,甲骨文、金文的书写特点不做具体介绍。
)
(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
(2)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 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士人阶层的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发展历程
1、不同时期的书法大家,及其影响他们的时代风貌:(表格由学生共同完成)
(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2) 草书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狂放。
(3)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注重规范法度。
3、印章篆刻(教师展示,学生欣赏)
<课堂小结>
(教师展示写好的汉字体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写四个字,让学生辨别汉文字属于哪种汉字形体?”)
<课堂练习>:
1、甲骨文的笔画粗细不一,方笔居多,有锐有钝。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隶书笔画圆匀、古朴、凝重。
汉字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书写的工具和文字的载体有别
B、时代背景不同
C、书写者的个性爱好不同
D、经济能力的差异
2、早期的隶书与篆书比较接近,晚期的隶书与楷书比较接近。
下列不能说明的是:()
A、汉字演进发展的某段历程
B、隶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汉字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体现了不同的特点
D、摒弃传统才能创新树异
3、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它是中国书法艺术
②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③它突出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④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4、汉字能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其原因不包括:()
A、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B、知识群体的推动
C、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D、统治者的喜好
5、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飘逸潇洒,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王羲之一定崇尚道家思想;②王羲之的《兰亭序》强调了对个性和法度的共同追求;③王羲之一定是有着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士人阶层;④王羲之的《兰亭序》体现了形和神的完美结合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创作一幅书法作品,以增强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感性认识。
(作品不需要很高的艺术水准,只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