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怎么治疗帕金森综合症?
导语: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
也就是手抖行走缓慢和静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
也就是手抖行走缓慢和静止性震颤。
对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导致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很多小辈看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变成这样很是心酸和无奈,一举无措。
那么应该如何治疗帕金森,药物能治好帕金森吗?
(一)发病原因
本病常于一次急性脑卒中或全身性低氧血症后突然发病,也可于多次脑卒中后逐渐出现。
病程呈阶梯状进展,起病时症状多不对称。
(二)发病机制
Murrow等报道一组病例,临床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尸检显示尾状核、内囊、苍白球、壳核和中脑等基底核区有广泛的腔隙性梗死,而两侧黑质正常。
病理资料进一步证实了VP的存在。
国内报道1例VP的病理资料,该病例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数年,临床上有多次卒中发作,以后出现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面具脸、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行动始动困难、慌张步态,但无静止性震颤,同时伴有双侧锥体束征、假性延髓性麻痹及智能减退。
1、帕金森患者的早期治疗,推荐采用理疗和体育疗法,争取患者家属配合,鼓励患者多主动运动,尽量推迟药物治疗时间。
若疾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药物治疗。
2、帕金森患者的药物治疗,恢复纹状体DA与Ach递质系统平衡,应用抗胆碱能和改善DA递质功能药物,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病友网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分析症,是发生于中年以上帕金森病症状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老的帕金森病患者。
原发性震颤麻木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局部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内伤、甲状旁腺功效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愁剂(甲胺氧化酶强迫剂等)作用等都可惹起类似帕金森病的浮现帕金森分析征。
该病起病缓慢,呈举行性减轻,浮现有:(1)姿势与步态面容死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焦虑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
(2)震颤多见于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昭彰,手指浮现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运动)。
震颤早期常在运动时出现,作恣意运动和睡眠中消灭,心思激动时减轻,早期震颤可呈持续性。
(3)肌肉生硬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主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4)运动障碍与肌肉生硬相关,如发音肌生硬惹起发音穷困,手指肌生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穷困)。
(5)其他易激动,偶有阵发性鼓动感动行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消沉。
由于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淘汰,乙酰胆碱功效绝对亢进相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消沉胆碱能功效,用法如下:(1)多巴胺替代休养选用左旋多巴,开始500毫克/天,分2次饭后口服,以还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获得最大疗效且反作用尚轻为度。
一般最适宜剂量为2-4.5克/天,最大剂量不应跨越5克/天;金刚烷胺适用于较轻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胆碱能药物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东莨菪碱0.2-0.4毫克,1日3次;开马君5-10毫克,1日3次。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谈世东;陈先文
【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0()2
【摘要】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临床表现以肌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少见,常伴有智能障碍、假性球麻痹、尿失禁等,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史,影像学以基底节区和脑室周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常伴脑萎缩、白质疏松。
VP患者临床特点有锥体系和锥体束损害的表现,影像学有脑缺血的改变,嗅觉功能无异常。
VP与帕金森病在神经病理学、症状学神经影像都有所不同,本文就该病的病理、影像与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131-135)
【关键词】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病;神经影像;临床特点
【作者】谈世东;陈先文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5
【相关文献】
1.核磁共振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彭嘉昕;彭蓉
2.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郭姗姗;陈红霞;武一平;林杰
3.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J], 李涛;侯媛媛;王豆;
闫咏梅
4.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J], 王垚; 陈路; 李楠楠; 任珊; 郭冰玉; 李茜; 陈志刚
5.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J], 罗倩;彭思佳;王笑瑗;唐宇凤;吴云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各类疾病。
这些疾病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包括身体运动、感知、思维、情绪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面对这些疾病。
一、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特征包括手部震颤、肌肉僵硬、动作迟缓、姿势不稳等。
该病的发病机制与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障碍相关,因此治疗主要以增加多巴胺的效应为目标,如使用多巴胺类药物或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二、脑卒中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发生的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意识丧失等。
根据脑卒中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溶栓治疗或血管成形术可能是有效的;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则需要手术治疗或药物辅助治疗。
三、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脑退化疾病,主要症状为记忆力逐渐减退和认知功能下降。
临床上常见的特征包括短期记忆力受损、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为目标。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谢唑嗪类药物。
四、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组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症状,但其病因与帕金森病不同。
与帕金森病相比,帕金森综合征的运动症状更严重,且伴随其他神经系统异常。
治疗方法也与帕金森病有所不同,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对于某些特殊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可能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或物理疗法。
五、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电活动异常引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常伴随意识丧失和抽搐等症状。
癫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可通过控制癫痫发作来达到病情控制的目的。
但对于某些难以控制的癫痫病例,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切除癫痫病灶部分。
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文章目录*一、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二、如何预防帕金森病*三、帕金森症的危害帕金森综合征症状1、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是什么1.1、静止性震颤:当伴有旋转的成分参与时,可出现拇指,示指搓丸样震颤,震颤频率一般在4~8Hz,静止时出现,大力动作时停止,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经数年后累及到同侧上下肢或对侧,严重者可出现头部、下颌、口唇、舌、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颤,令患者活动一侧肢体如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侧肢体出现震颤。
1.2、肌强直:肌强直最早发生在患侧的腕、踝,特别是患者劳累后,轻缓的被动运动腕、踝关节时可感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由于肌张力的增高,可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异常症状,如瞬目、咀嚼、吞咽、行走等动作减少。
1.3、运动迟缓:表现随意动作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运动迟缓,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出现一系列特征性运动障碍症状。
2、什么是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是临床上神经科医生常用的诊断概念,特指各种原因(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感染、中毒、外伤、药物以及遗传变性等)造成的以运动迟缓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
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遗传变性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3、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帕金森病,该病因黑质纹状体变性、脑内多巴胺含量显着减少所致,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约占帕金森综合征的80%。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表现类似帕金森病,但程度重,病变广,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不佳,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路易体痴呆(DLB)等。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多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病因所致。
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神经安定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是最常见的致病药物。
遗传性帕金森综合征可见于肝豆状核变性、Fahr病、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等。
如何预防帕金森病1、吸烟和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帕金森病的风险较小,可减少约50%。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1(30)11
【摘要】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由脑血管及相关因素引起的一类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有别于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
VP是在1929年首先被Critchle提出的,他认为基底节多灶性梗死与此病存在病因学上的联系,该病具有起病隐匿,表情呆板,肌强直,动作迟缓的特征,但震颤常缺如且多巴胺疗效较差,这一观点很长时间不被认同。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尸体解剖病理的深入研究,证实多发性脑梗可以导致VP。
【总页数】1页(P771-771)
【关键词】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原发性帕金森病;相关因素;解剖病理;影像技术;继发性;脑血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5
【相关文献】
1.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征比较 [J], 齐江彤;查曹兵;陈伟良;金海加;徐雷
2.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 [J], 刘静
3.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对比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特点及MR差异分析 [J], 张慧;苏培燕;李斌可
4.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J], 王丹; 于海华; 冯凯
5.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J], 辛虹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内科常见病例分析与讨论在神经内科领域,存在着许多常见的病例,这些病例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神经内科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特征、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运动障碍、肌肉僵直、震颤等症状。
它的主要特征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导致多巴胺水平下降。
帕金森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以及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
临床上,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目前,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多巴胺激动剂、抗胆碱药物等。
此外,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合作,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二、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病人通常会出现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症状。
对于急性期的脑卒中,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影像学检查如脑CT、脑MRI等可用于诊断脑卒中及确定其类型和范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等介入治疗,旨在恢复脑灌注。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一般需要手术干预或保守治疗,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三、癫痫癫痫是一种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脑部疾病。
癫痫发作是由脑部神经元突发异常放电引起的。
癫痫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脑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素有关。
癫痫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发作时病人可能出现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
神经系统检查和脑电图检查是癫痫的重要诊断手段。
对于大部分癫痫病例,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法,常用的抗癫痫药物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对于难治性癫痫病例,考虑手术治疗或植入神经刺激装置。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孙蜀宁李乐义刘力平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临床以缓慢进展的少动-强直为主;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基底结区、脑室周围为主,多伴有额叶、颞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病灶多位于双侧;大部分患者经过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有效。
结论: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脑卒中;帕金森综合征;MRI;CT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54-02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亦称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现将本院2001年3月~2007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参照户村则昭等[1]提出的标准:①老年起病,多巴胺替代治疗效果差。
②既往有脑卒中或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③以步态姿势障碍、强直少动为主要表现而缺乏静止性震颤。
④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及锥体束征。
⑤头部CT或MRI主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梗死。
⑥除外帕金森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55~80岁,平均67.5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6例,糖尿病病史者15例,冠心病史者22例,均有脑卒中病史,其中脑血管病发生1次28例,2次13例,3次及以上4例。
1.2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1个月~2年,呈慢性进行性。
均以动作迟缓、主动运动减少起病。
主要表现为起坐困难、翻身困难、铅管样肌强直45例,其中,偏侧13例,双侧32例;35例有腕部齿轮样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34例,其中,前冲步态22例,启动、停止困难28例;卧床7例,其中,因偏瘫卧床6例,因四肢肌强直卧床1例;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38例,其中,单侧12例,双侧26例;单侧上肢轻度静止性震颤2例;“面具脸”34例;锥体束征33例;语言障碍11例;假性球麻痹18例;智能障碍23例;尿便失禁12例。
1.3影像学检查
45例患者中20例行头颅MRI,31例行头颅CT,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
检出多发性脑梗死33例,单发脑梗死12例,病灶大多为腔隙性,主要位于基底节区30例,脑室周围24例,且多为双侧,其次见于丘脑、脑干、小脑。
不同程度脑萎缩39例,其中双侧31例,主要位于额叶和颞叶,其次为顶叶、枕叶及小脑。
脑白质疏松17例。
2结果
本组45例患者均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如合理的饮食结构、稳定情绪、调节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辅以脑细胞活化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等治疗,个别病例辅以左旋多巴、安坦治疗。
其中,31例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完全缓解,11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3例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美多巴治疗效果不明显。
3讨论
随着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不同,帕金森综合征可由药物、毒素、脑血管病、脑炎、外伤等所致[2]。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卒中史,发病年龄较晚。
本组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均有脑卒中病史,且绝大多数伴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说明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原因。
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①锥体外系表现以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迟缓、表情呆滞为主,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
②有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等。
③常伴有不同程度智能障碍、尿失禁。
在影像学方面,本组患者异常改变主要表现在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伴有额、颞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且病灶多位于双侧。
目前认为基底节的多发梗死灶使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遭到破坏,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生的主要机制[3]。
国外有研究者在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尸检时发现,其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持良好,而基底节和广泛的额叶白质受损,表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并非黑质病变所致[4]。
另外,脑室周围梗死灶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或基底节与皮质的联络,可能是其发病的另一重要机制[5]。
基底节结构与复杂的认知功能有关,而边缘系统,特别是额叶前部、皮
质和脑干区与记忆密切相关,由于上述结构的严重损害,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智能障碍较为突出,表现为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记忆减退等。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血管性损害为主,即以黑质神经元突触后结构损害为主,而突触前结构损害不明显,故应用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但对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仍可给予试用。
对卒中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治疗以改善基底节区微循环,应用脑保护剂为主,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药物治疗,以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户村则昭,玉川芳春,加藤敏朗,等.Vascular parkinsonism の computedtomography所见[J].脑と神经,1985,37(10):1007-1012.
[2]卢华毓.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3,3(2):118-119.
[3]魏岗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病理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94,33(3):474-476.
[4]Yamanouchi H, Nagura H. Neurological signs and frontal white matter lesions in vascular parkinsonism: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J].Stroke, 1997,28(5):965-969.
[5]赵德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的对比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7):868-870.
(收稿日期:200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