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8.34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分析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脑部多巴胺神经元逐渐死亡引起的。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包括多巴胺激动剂、抗胆碱药物和深部脑刺激术等。
然而,这些药物在治疗帕金森病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本文将对帕金森病患者服用药物的副作用进行临床分析。
一、多巴胺激动剂的副作用多巴胺激动剂是帕金森病患者常用的药物之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失眠、嗜睡等。
这些副作用主要是由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所致。
对于患者来说,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另外,多巴胺激动剂还会引起一些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这些副作用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帕金森病患者来说,需要特别注意。
二、抗胆碱药物的副作用抗胆碱药物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常用于缓解运动障碍和震颤等症状,但同时也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口干、眼干、便秘等。
这是因为抗胆碱药物会抑制胆碱神经元的活性,导致相关器官分泌减少。
此外,抗胆碱药物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它们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尿潴留等问题,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
三、深部脑刺激术的副作用深部脑刺激术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刺激脑部神经元来缓解帕金森病症状的手术治疗方法。
虽然深部脑刺激术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深部脑刺激术副作用包括感染、出血、电极移位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此外,由于手术需要激活电极,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实施深部脑刺激术前,医生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四、其他药物副作用的临床分析除了多巴胺激动剂、抗胆碱药物和深部脑刺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药物也会被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例如,抗抑郁药物、镇静催眠药等可能会被用于缓解相关的精神和睡眠问题。
临床药学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其特征是运动障碍、姿势不稳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目前,临床药学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临床药学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前景。
一、药物治疗1. 多巴胺激动剂多巴胺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多巴胺激动剂(Dopamine Agonist,DA)能够替代多巴胺的功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目前常用的多巴胺激动剂有阿片类、非阿片类和选择性多巴胺D2/D3受体激动剂。
临床药学在多巴胺激动剂的药物选择、用药方案的制定和副作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蛋白酶体抑制剂蛋白酶体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针对蛋白酶体的抑制剂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临床药学在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药物筛选、副作用监测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抗氧化剂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临床药学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研究,推动了抗氧化剂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
二、药物监测和副作用管理1. 药物浓度监测药物浓度监测是临床药学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可以帮助医生调整剂量、预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发生的风险。
临床药学通过测定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为医生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个体化程度。
2. 副作用管理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存在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功能障碍、消化不良和精神行为异常等。
临床药学通过对副作用的监测和管理,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三、个体化治疗临床药学倡导个体化治疗是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每个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药物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药学通过药物代谢酶检测、基因检测和药物评估等手段,辅助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在临床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帕金森综合征属于一种常见的医源性神经系统疾病,该病症在发病之后会对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生的药物以多巴胺拮抗药以及耗竭药物为主,譬如说吩噻嗪类、噻吨类、丁酰苯类、甲氧氯普胺等。
因在基层医院中氟桂利嗪(FNZ)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导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1]。
该次研究中出于对氟桂利嗪胶囊致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理论参考的目的,对该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该院收治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老年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36例。
包括有男13例,女23例,年龄61~85岁,平均(73.2±13.6)岁。
1.2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是在服用氟桂利嗪胶囊之后发生的;②全部患者均通过病史以及相关临床检查对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予以排除;③在患者停药后,绝大多数的临床症状均能够得到有效的好转,仅有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④患者均不存在显著的帕金森综合征病史以及家族病史[2]。
1.3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检查情况、治疗情况、预后效果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4检查方法研究中,抽取患者静脉血展开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 或MRI、头颈动脉血管数字彩超等检查。
1.5治疗方法研究中所有得到明确诊断的患者均立即对氟桂利嗪予以停用,并给予患者125~250mg/次的美多巴,口服;2mg/次安坦,2~3次/d,口服;0.25~0.5mg/次普拉克索,3次/d,口服,以上药物单一或者是联合应用对患者进行治疗。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分析作者:彭兰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2期摘要:目的分析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均采用多巴丝肼治疗,对比两组在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性。
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
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以双侧肢体对称性肌强直、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认知功能障碍,震颤发生率低,震颤幅度小,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关键词: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是因使用某种药物阻断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或导致多巴胺耗竭而诱发的锥体外系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具有共同点和差异性,本文分析了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均在服药后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肢体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震颤少,即使有也以运动、姿势性震颤多见。
30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均双侧肢体对称性肌强直、运动减少,占100.00%。
仅3例患者发生震颤,占10.00%,震颤幅度较小。
发病后进展迅速,症状左右对称,所有患者均无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4.35±11.54)岁;体重45~80kg,平均体重(61.52±9.38)kg;病程10~35d,平均病程(22.64±5.36)d;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22例;引起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包括氟桂利嗪12例、阿米替林4例、盐酸氟西丁6例、胃复安5例、利血平3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发生于服药后1~8个月。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合并病特征与临床用药特点分析男性合并冠心病者高于女性,女性合并糖尿病和骨病者高于男性。
合并疾病发生率随年龄升高,血管性因素占据重要地位。
9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合并病是冠心病、肺部感染,常伴有营养代谢紊乱及急症、危重症。
便秘、抑郁及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与帕金森综合征核心症状治疗相关的药物种类约占临床用药20%~30%,其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合并疾病,临床用药与疾病谱吻合。
活血化瘀剂高居中药应用频率首位,达到44.52%;通便药占11.66%;清热解毒剂占9.46%。
应用频率前20位的中药品种使用率合计达到56.07%,其中12种属于中药注射剂,占60%。
研究提示在帕金森综合征诊疗中,合并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应重视本病的血管性因素,中医药更应关注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标签:帕金森综合征;真实世界;医院信息系统;合并症;临床用药;中医药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syndrome)是指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感染、中毒、外伤、药物以及遗传变性等各种原因导致的以运动迟缓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1]。
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遗传性帕金森综合征。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在60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70 岁患病率达3%~5%,我国目前约有患者170多万人,并以大约每年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2]。
本研究主要对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用药信息等进行整合分析,数据来源为我国不同地域的17家三甲综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3],通过总结真实世界我国帕金森综合征合并病的临床特点和用药状况,为提高本病的医疗水平提供研究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自全国17家三级甲等综合和专科医院HIS数据库,提取出院第一诊断为“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症”的患者共4 503名。
临床分析帕金森病的临床综合评估与药物干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简称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缓慢和姿势平衡障碍。
为了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常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同时进行药物干预。
本文将对临床分析帕金森病的临床综合评估与药物干预进行探讨。
一、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临床评估的第一步,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程,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患者的病史采集应包括以下内容:年龄、性别、起病时间、症状表现、家族史、伴随症状、日常生活能力等。
此外,还需了解患者的既往疾病史、用药史和手术史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是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体格检查项目包括:肌张力、震颤、运动协调、姿势平衡、面部表情、语言和认知功能等。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检查,可以评估患者不同症状的程度和表现,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评估量表评估量表是帕金森病临床评估的重要工具,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功能状态。
目前常用的评估量表有Unified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 and Yahr评分、Non-Motor Symptoms Scale(NMSS)等。
通过评估量表的使用,可以系统地记录患者各项症状的变化,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四、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帕金森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状态。
常见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脑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病理学检查(如脑组织活检)、神经生理学检查(如电生理检查)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辅助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药物干预药物干预是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rug-induced Parkinsonism,DIP)指因使用某些药物而导致帕金森样运动障碍的一种疾病。
本文将对DIP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分析。
一、临床表现DIP最主要的症状是帕金森样运动障碍,包括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平衡失调、面部表情呆滞、言语缓慢等症状。
与正常的帕金森病相比,DIP患者往往没有伴随晨僵(早上起床时肌肉僵硬)和侧面或后侧面震颤的特点。
二、诊断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与患者和家属充分交流,了解病史,尤其是与使用药物的时间和剂量相关的信息。
2. 进行身体检查:仔细观察患者的运动表现,包括手部静止性震颤、肌肉抵抗检查和运动迟缓等。
3. 辅助检查:可以通过脑电图(EEG)、核磁共振(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来排除其他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4. 提前停止使用可能导致DIP的药物:如果患者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帕金森样运动障碍,医生应考虑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三、治疗治疗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关键是停用导致该病的药物。
在停药的同时,医生可能会选择给予某些药物来减轻患者的症状。
以下是可能采取的治疗方法:1. Dopamine agonists(多巴胺激动剂):这类药物可以替代或增强大脑中的多巴胺,从而改善患者的帕金森样症状。
2. Anticholinergic agents(抗胆碱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减少非震颤性帕金森样症状,如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
3. Levodopa(左旋多巴):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左旋多巴来缓解运动障碍。
4. 物理疗法: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启动治疗后,医生应定期跟踪患者的症状变化,根据需要进行药物调整。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是一个可逆的运动障碍疾病,一旦停用导致该病的药物,患者的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XXXX医院药源性帕金森病药物总结一、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和治疗二、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总结临床案例患者,男,46岁,因头晕规律服氟桂利嗪片,二个月后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行动缓慢,肢体不自主抖动,表情减少等帕金森病样症状。
查脑电图、颅脑磁共振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与氟桂利嗪有关。
停用氟桂利嗪,并给予利尿等促进药物排泄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减轻,1月后恢复正常。
温馨提示氟桂利嗪被广泛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和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的对症治疗。
如在治疗2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可停止用药。
当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时,即使预防性维持治疗的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在治疗6个月后也应停药观察。
警惕曲美他嗪相关的帕金森综合征曲美他嗪是一种优化心肌能量代谢药物。
201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盐酸曲美他嗪片及胶囊说明书,并明确指出:曲美他嗪可引起或加重帕金森症状,禁用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震颤、不宁腿综合征以及其他相关的运动障碍者。
当发生运动障碍时,如帕金森症状、不宁腿综合征、震颤、步态不稳,应彻底停用曲美他嗪。
温馨提示曲美他嗪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其哌嗪核心结构有阻断多巴胺受体的作用有关。
与氟桂利嗪相比,桂利嗪亲脂性低(不含氟),且半衰期较短,帕金森综合征发生率较低。
一、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和治疗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D)共同特征是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但发生机制不同,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对左旋多巴不敏感,尽量避免选用左旋多巴,推荐选用抗胆碱药(苯海索)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
二、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药物多种药物能致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
根据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相对风险,将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分为3类。
1.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等):属于非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D2受体可发挥抗精神病作用,阻断纹状体D2受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氟桂利嗪胶囊致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作者:张运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胶囊(FNZ)致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相关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氟桂利嗪胶囊用药史,且用药时间最短1 5 d ,最长1 年, 8例患者在用药3 个月内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多以运动迟缓、肌强直为主,其中5例患者未使用药物治疗,25例患者得到对症治疗。
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以预防为主,合理有效的对症治疗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帕金森综合征;氟桂利嗪;临床分析氟桂利嗪胶囊是一种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够有效阻止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缓解患者脑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并对血管性头痛、头晕病也有一定效果[1]。
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
但在临床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帕金森综合征属于一种常见的医源性神经系统疾病。
为探讨FNZ 致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 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1 例,女19 例,年龄最小60 岁,最大84 岁,平均年龄(72.8±11.5)岁。
1.2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是在服用氟桂利嗪胶囊后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相关临床症状;②经病史及相关临床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③绝大多数患者停药后,其临床症状能得到有效的好转;④患者均无帕金森综合征家族病史。
1.3研究方法整理3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查情况、治疗情况、预后效果等。
1.4检查方法抽取患者静脉血,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及电解质等),除此之外,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 或MRI、头颈动脉血管数字彩超等检查。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病例背景- 患者信息:男性,65岁- 主要症状:震颤、肌肉僵硬、运动缓慢、平衡问题- 家族史:无相关家族史诊断过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暗示可能患有帕金森病,但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临床医生根据以下信息进行了诊断:1. 神经系统检查:患者出现手部震颤、肌肉僵硬,行走时姿势异常,对推动反应迟缓。
2. 病史:患者自3年前开始出现震颤,逐渐加重并伴随其他症状。
3. 非运动症状:患者还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便秘)和睡眠障碍。
4. 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显示脑干、基底神经节和黑质的异常。
根据以上信息,患者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治疗方案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目前尚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其他疗法来缓解症状:1.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多巴胺促动物肌肉控制的药物,如左旋多巴(L-DOPA),以提高多巴胺水平。
2. 物理疗法:通过物理治疗帮助患者维持肌肉功能和平衡能力,例如物理康复训练和运动疗法。
3. 言语和语言治疗:为患者提供言语和语言训练,以改善发音和沟通能力。
4.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和家人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调整。
预后和管理帕金森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症状随时间逐渐加重。
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和监测,以及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以对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如保持适当的锻炼、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避免应激等。
参考文献1. Parkinson's Diseas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2. Pringsheim, T., Jette, N., Frolkis, A., & Steeves, T. D. (2014). The preval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vement Disorders, 29(13), 1583-1590.以上是对临床药师病例分析的抗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的文档。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年第6卷第53期2019Vol.6No.5346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樊会芳,李锐,董瑞雪,方建,陈文武*(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分析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
【关键词】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药物【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3.46.02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rug-induced parkinsonism,DIP)是由阻断突触后多巴胺受体和/或消耗突触前多巴胺的药物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15例DIP患者的临床资料,为DIP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1.1 对象2016年11月~2018年5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诊断为DIP患者共15例,均符合DSM-IV药物诱发的运动性疾病的诊断标准[2]。
其中女9例,男6例。
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55.3±2.4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脑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病、感染、中毒、遗传等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1.2 用药及出现DIP的时间抗精神类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5例,发病时间为20周~44周;胃复安3例,发病时间为2周~10周;利血平2例,发病时间为18周~46周;氟桂利嗪5例,发病时间为2个月~1年。
1.3 用药剂量、临床表现及预后用药剂量均未超出说明书用量,临床表现均累及双侧肢体,以运动迟缓、眨眼和瞬目减少、肌强直、面具脸为主。
双侧肢体同时发病者12例;存在明显肢体震颤者7例;表情呆滞2例;存在唇舌不自主运动者3例;存在静坐不能者2例。
停止原因用药及治疗后,10例患者3周后症状缓解;3例患者3个月后症状缓解;2例出院前症状未见改善,出院后随访半年,症状未完全缓解。
三联疗法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是因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本文报道一例因使用胃三联疗法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个案供参考。
标签:三联疗法;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1 病例介绍患者王某,女性,80岁,因头晕伴腹胀10年,加重7天于2016年2月10日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一直在服盐酸贝那普利,消化性溃疡病史10年,间断服用兰索拉唑肠溶片,冠心病病史5年,在服用麝香保心丸。
查体:BP:145/95 mmHg,P:75次/分,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闭目难立征阴性,腱反射(+),病理征阴性。
门诊查14C呼气试验:HP(++++),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
治疗上予加用丽珠胃三联片(丽珠制药厂)7盒,口服,即枸橼酸铋钾2片/次,克拉霉素1片/次,替硝唑1片/次,各药均2次/日。
患者在家继续服用盐酸贝那普利,麝香保心丸,加用丽珠胃三联片。
患者于2月16日晚上出现失眠,烦躁,肢体颤动,动作迟缓。
患者于17日上午再次就诊,患者头晕,烦躁,双上肢震颤,动作迟缓,头抖动,慌张步态,走路联摆动作消失,表情淡漠,查体:BP:140/90 mmHg,P:90次/分,面具脸,眨眼和瞬目动作减少,神志清楚,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
专科检查:颅神经(-),四肢肌力正常,肌强直,四肢肌张力齿轮样增高,腱反射减退,脑膜刺激征阴性,Romberg(-),病理征阴性。
辅助檢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测定、电解质系列、内分泌系列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头颅MRI+MRA:老年脑,MRA未见明显异常。
停服丽珠胃三联片,给予羚羊角胶囊(浙江一新制药)口服,0.6 g,1次/日。
经随访,患者当日晚上九时烦躁症状稍有缓解,肢体仍有震颤,但稍有减轻,仍有动作迟缓。
继服羚羊角胶囊4天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2 讨论帕金森综合征指的是除了特发性帕金森病之外的原因所引起的震颤、肌张力增高以及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类似帕金森症状,常继发于脑血管病、化学物质、脑外伤、颅内炎症、药物等,DIP占全部帕金森综合征的百分之十三,仅次于原发性帕金森病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大多数学者认为DIP与多巴胺缺失相关。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 TH INDUSTRY药物通常在治疗各种疾病时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反应。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在临床上通常会见到,其病症与特征和原发性帕金森病症很相似,但也并非完全一样。
通常会导致误诊其症状和体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临床处理方法,特别是针对确诊是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的患者,其病经常合并其他锥体外系的表面现象,这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1]。
本文通过对本院从2010年3月—2013年2月在锥体外系门诊被确诊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共63例,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和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详细的回顾性分析。
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资料收集为我院从2010年3月—2013年2月在锥体外系门诊被确诊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共63例,所有的患者都按照DSM-IV 药物诱发的运动性疾病的标准来进行诊断。
患者的年龄为19~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5±16.1)岁。
其中,女性患者共39例,男性患者共24例。
其中有45例患者是因为使用药物后出现锥体外系的症状,在停药或者减量后采取对症进行治疗,以及症状程度的不同减轻但是依然没有消失或者合并其他的锥体外系的表现;还有18例的患者是因为帕金森综合征症状进行治疗。
在用药方面,患者使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哌嗪类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抑郁或焦虑药物和抗精神病类药物。
其中,属于单一用药治疗的患者共46例,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的患者共17例,其中共有3例患者同时使用氟桂利嗪、桂利嗪或者抗精神病类药物。
同时使用两类抗抑郁药物的共3例;同时使用两类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共2例。
使用抗抑郁或者焦虑类药物的用药剂量,都没有超过药物说明书所规定的服用剂量,患者从开始用药至产生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为2个月~3年时间。
1.2检查方法对全部入选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神经科查体和MRI 与头颅CT 检查。
运用H&Y 分级量表来评价患者帕金森症状的严重程度。
31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魏虹;刘芝修;李祥;韩辉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0(0)11
【摘要】目的:探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预防策略。
方法:采用微机查阅病历,对31例帕金森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1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12例,梅尼埃病6例,抑郁征5例,心律失常4例,高血压4例。
对症给予胃复安、西比灵、氯丙嗪、胺碘酮、降压药及中药治疗,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服用相关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加强监测。
通过临床对该病诱因及治疗过程的分析,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降低其发病率。
【总页数】2页(P972-973)
【关键词】原发病;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预防
【作者】魏虹;刘芝修;李祥;韩辉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5
【相关文献】
1.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3例临床症状与治疗分析 [J], 张逊娟
2.氟桂利嗪胶囊致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J], 林鹏
3.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分析 [J], 彭兰
4.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J], 樊会芳; 李锐; 董瑞雪; 方建; 陈文武
5.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J], 闵喆;薛峥;连立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53例临床分析
朱艳玲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1(014)003
【摘要】@@ 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PDS)是指除特发性帕金森病以外的各种原因引起的类似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表现的运动障碍,常继发于某些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血管病、脑外伤、化学物质中毒、颅内炎症、毒物、药物等.近年来随着新药的开发及应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相似,但临床处理完全不同,正确认识本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现回顾分析53例药源性PDS的临床特点以及辅助检查,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朱艳玲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鹤壁,458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6+1
【相关文献】
1.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J], 刘红;张本恕
2.氟桂利嗪胶囊致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J], 林鹏
3.氟桂利嗪胶囊致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J], 邵汝升; 王占强; 董巧
云
4.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J], 闵喆;薛峥;连立飞
5.31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J], 魏虹;刘芝修;李祥;韩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强直、震颤、运动迟缓、
姿势不稳等症状。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给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因此,其临床诊治也受到广泛关注。
诊断帕金森病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单侧或双侧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
姿势不稳等症状,其中必须至少有两项,同时排除其他可能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药物中毒等)。
此外,医生还需通过详细的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神经
影像学、生化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判断、确诊。
在治疗方面,帕金森病是无法根治的,目前主要以缓解症状、延缓病程进展为主要目标。
药物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等等,但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的控制,以及随时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防止因药物用量过
大或反复使用等而产生副作用。
另外,物理治疗也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如运动治疗、
物理疗法等等,可有效缓解运动障碍、改善姿势不稳等症状。
此外,手术治疗也成为越来
越多的选项,如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等,但需较大手术风险和后续管理。
总之,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治需要多学科协作,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能够更好地避免病
情进一步恶化,延缓病程进展,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同时也需要注意对患者的饮食、生
活方式等方面的管理,增加患者的康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