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驶速度_与制动距离换算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
1.什么是汽车的动力性: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评价指标:最高车速、加速能力、上坡能力。
2.驱动力的计算公式:F t=T tq i g i0εT/r,T tq (N·m)3.汽车行驶速度计算公式:u a=0.377 r*n/i g i0 n(r/min) ,u a (km/h)4.行驶阻力的4个组成部分:滚动阻力F f、空气阻力F w、坡道阻力F i、加速阻力F j5.影响滚阻系数的因素:1行驶车速大于100km/h时,滚阻系数随车速↑而↑。
2子午线轮胎在各种车速下都有较低的滚阻系数。
3轮胎气压↑,滚阻系数↓。
6.空气阻力的分类:压力阻力、摩擦阻力。
压力阻力又分为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部阻力、诱导阻力。
7.C D值较小的车身具有的特点:○1汽车头部前段应尽量低矮○2车身各部件交接处过度应圆滑。
○3整个车身应前倾1~2°○4轿车的纵向最大的横截面不宜过分前移○5汽车底部最好采用平滑整体的底板○6对于厢式车身结构的客车,应具有圆滑的拐角○7为了减少汽车发动机冷却和车身内部通风所引起的空气阻力,应将空气散热器及通风系统的进气孔布置在汽车前脸和前风窗下部正压力较大的部位。
8.汽车行驶方程式:T tq i g i0εT/r=G f cosα+C D Au a2 /21.15+ Gsinα+δmd u/d t9.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F f+F w+F i≤F t ≤F Zφφ10.附着利用率:汽车的附着力占四轮驱动汽车附着力的百分比。
11.附着利用率:前轮驱动汽车<后轮驱动汽车<四轮驱动汽车。
12.影响附着系数的因素:○1路面越坚硬、微观粗糙,附着系数越高。
松软土壤路面附着系数较小。
潮湿、泥泞土路附着系数有明显的下降。
○2轮胎花纹可提高轮胎的附着系数。
○3子午线轮胎附着系数比一般轮胎高。
○4车速↑附着系数↓。
13.利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确定最高车速:图上F t4 曲线与F t+F w曲线相交点所对应的车速便是汽车的最高车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快与慢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45分)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A. 米()B. 米秒()C. ()D. ()2. 火车的速度为,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速度为,则A. 火车的速度大B. 两者速度一样大C. 地铁的速度大D. 无法确定3.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通过的路程之比为,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是A. B. C. D.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 B. C. D.5. 火车的速度为,汽车的速度为,则A. 火车的速度大B. 汽车的速度大C. 两者的速度一样大D. 无法确定6. 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可跑;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能飞。
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A. 猎豹速度最大B. 旗鱼速度最大C. 褐海燕速度最大D. 三者速度一样大7. 下列速度单位换算关系书写正确的是A. 千米时千米时米秒B. 千米时米秒米秒C. 千米时米秒米秒D. 千米时千米米秒米秒8. 一列长为的队伍以速度沿笔直的公路匀速前进。
一个传令兵以较快的速度从队末向队首传递文件,又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队末。
如果不计递交文件的时间,那么这个传令兵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是A. B. C. D.9. 速度的两个单位:如速度为等于多少米每秒A. B.10. 若短跑运动员内跑了,羚羊每分钟跑了,摩托车的行驶速度为,比较三者的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 摩托车、羚羊、短跑运动员B. 摩托车、短跑运动员、羚羊C. 羚羊、摩托车、短跑运动员D. 短跑运动员、羚羊、摩托车11. 火车的速度为,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速度为,则A. 两者速度一样大B. 火车速度大C. 地铁速度大D. 无法确定12. 甲、乙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则与的比值是A. B. C. D.13. 下列速度,按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
汽车行驶速度与制动距离换算一览表2013-09-20汽车行驶速度与制动距离换算一览表汽车行驶 速度 公里/小时驾驶员在反映时间内行驶距离(米)各 种 道 路 制 动 距 离 (米)结冰路浮雪路泥土及有水木板路 碎石、煤渣及有水沥青路 砾石、木板潮湿沥青路 沥青、砂砖路潮湿水泥路 水泥、砖路粗糙沥青路附着系数0.1附着系数0.2附着系数0.3附着系数0.4附着系数0.5附着系数0.6附着系数0.7汽车行驶速度51.040.98 0.49 0.33 0.25 0.19 0.16 0.14 10 2.09 3.94 1.97 1.31 0.98 0.78 0.66 0.14 15 3.13 8.85 4.43 2.95 2.21 1.77 1.48 1.26 20 4.17 15.74 7.87 5.25 3.94 3.15 2.62 2.25 25 5.21 24.6 12.3 8.2 6.15 4.92 4.1 3.51 30 6.25 35.42 17.71 11.81 8.85 7.08 5.9 5.06 35 7.29 48.21 24.1 16.07 12.05 9.6 8.03 6.89 40 8.33 62.97 31.48 21 15.74 12.59 10.49 9 45 9.38 79.7 39.85 26.56 19.92 15.94 13.28 11.38 50 10.42 98.3949.1932.8 24.60 19.68 16.4 14.06 55 11.48 119.05 59.52 39.68 29.76 23.81 19.84 17 60 12.51 141.68 70.84 47.23 35.42 28.34 23.61 20.24 65 13.55 166.27 82.14 55.42 41.57 33.25 27.71 23.75 70 14.58 192.84 96.4264.2848.21 38.57 32.14 27.55 75 15.62 221.37 110.68 73.79 55.34 44.27 36.9 31.62 80 16.67 251.88 125.93 83.96 62.97 50.4 42 36 85 17.71 284.34 142.17 94.74 71.08 56.87 47.4 40.62 90 18.75 318.77 159.39 106.36 79.69 63.75 53.1 45.54 95 19.79 355.18 177.59 118.4 88.79 71.04 59.2 50.74 100 20.84393.55 196.77 131.1898.3978.7165.656.32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4.1 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4.1.1 制动效能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的能力,是制动性能最根本的评价指标。
他是由制动力、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来评价的。
4.1.1.1 制动力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人为地使汽车受到一个与其行驶方向相反的外力,汽车在受一外力作用下迅速地降低车速至停车,这个外力称为汽车的制动力。
图4-1为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制动时的车轮受力图,图中为车轮制动器的摩擦力矩,为汽车旋转质量的惯性力矩,车轮的滚动阻力矩,F为车轴对车轮的推力,G为车轮的垂直载荷,是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在制动工程中滚动阻力矩,惯性力图4-1 制动时车轮受力矩相对较小时可忽略不计。
地面制动力可写为:式中:r――车轮半径。
地面制动力是汽车制动时地面作用于车轮外力,值取决于车轮的半径与制动器的摩擦力矩,但其极限值受到轮胎与地面间附着力的限制。
在轮胎周缘克制车轮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即式中:――车轮制动器〔制动蹄与制动鼓相对滑转时〕的摩擦力矩。
制动器制动力取决于制动器结构、型式与尺寸大小,制动器摩擦副系数和车轮半径。
一般情况下其数值与制动踏板成正比,即与制动系的液压或气压大小成线性关系。
对于机构、尺寸一定的制动器而言,制动器动力主要取决于制动踏板与摩擦副的外表状况,如接触面积大小,外表有无油污等。
图4-2是在不考虑附着系数变化的制动过程,地面制动力与附着力随制动系的压力〔液压或气压〕的变化关系。
车辆制动时,车轮有滚动或抱死滑移两种运动状态。
当制动踏板力( )较小时,踏板力和制动摩擦力矩不大,地面与轮胎摩擦力即地面制动力足以克制制动器摩擦力矩使车轮滚动。
车轮滚动时的地面制动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时,且随踏板力的增长成正比增长。
图4-2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但当制动踏板力时地面制动力等于附着力时,车轮即抱死不转而出现拖滑现象,显然,地面制动力受轮胎与路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其最大值不可超过附着力,即当车轮抱死而拖滑后,随着制动踏板力继续增大〔〕,制动器制动力由于制动器摩擦力矩的增长而直线上升,当地面制动力达到极限值后不再增长。
本文将对刹车后行驶的距离和行驶时间的解析式进行探讨。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运动学知识,通过对相关公式和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相关的数学表达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刹车后行驶的距离1. 行驶距离的计算公式在机械运动中,刹车后行驶的距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S = V_0t - \frac{1}{2}at^2\]其中,\(S\) 表示行驶距离,\(V_0\) 为刹车前车辆的速度,\(t\) 表示时间,\(a\) 表示刹车后车辆减速度。
2. 刹车后行驶距离的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当车辆刹车后,驾驶员需要根据车辆速度和路况来合理安排刹车距离,以确保行车安全。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刹车后车辆行驶的最大距离,驾驶员可以据此来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行驶时间的解析式1. 行驶时间的计算公式行驶时间可以通过车辆行驶的距离和速度来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t = \frac{S}{V}\]其中,\(t\) 表示行驶时间,\(S\) 表示行驶距离,\(V\) 表示车辆速度。
2. 行驶时间的实际应用行驶时间是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着交通效率和行车安全。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距离和速度来计算行驶时间,从而合理安排行车计划,提高交通效率。
三、结论通过对刹车后行驶的距离和行驶时间的解析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相关的数学表达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行车距离和时间,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这也为我们深入研究机械运动中的运动学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拓展阅读如果您对刹车后行驶的距离和行驶时间的解析式感兴趣,欢迎阅读更多关于运动学和车辆运动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应用。
也欢迎您与我们共享您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和思考,共同探讨机械运动中的相关议题。
在继续探讨刹车后行驶的距离和行驶时间的解析式之前,让我们先深入了解一下刹车后行驶的距离和行驶时间的相关物理原理。
车速与油耗对照表
引言
对于车辆的油耗情况,了解车速与油耗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车速与油耗对照表,帮助车主们更好地掌握车辆的油耗情况,并在驾驶过程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数据收集与分析
我们收集了不同车速下的油耗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下表是我们整理的车速与油耗对照表:
结果和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车速和油耗呈正相关关系。
车速越高,油耗也越大。
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当车速从60公里/小时提高到70公里/小时时,油耗增加了0.7升/百公里。
- 当车速从70公里/小时提高到80公里/小时时,油耗增加了0.7升/百公里。
- 以此类推,每增加10公里/小时的车速,油耗都会增加0.7升/百公里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油耗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车辆质量、行驶路况等。
总结
通过车速与油耗对照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车速与油耗之间的关系。
车主们在选择行驶速度时,可以根据这个对照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达到更省油的目的。
然而,需要记住的是,每个车辆的情况可能不同,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车速,以确保行车安全和燃油经济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列车制动距离计算公式铁路交通中,列车制动距离的计算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它关系到铁路交通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既要保证列车的安全制动,又要尽量减少列车的制动距离,以保证列车的高效运行。
列车制动距离是指列车由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所行驶的距离。
计算列车制动距离需要考虑列车的速度、重量、空气阻力、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力等影响因素。
因此,列车制动距离的计算公式也是比较复杂的。
列车制动距离计算公式如下:S = 0.278V2 / 2μg + Vt其中,S表示列车制动距离(米),V表示列车的初始速度(公里/小时),μ表示摩擦系数,g表示重力加速度(9.8米/秒2),t表示列车制动时间(秒)。
这个公式的前半部分是涉及制动距离与行驶速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的,也就是动能转化成热能和机械能过程的距离;后半部分是与列车制动时间有关的。
制动时间是列车在应急制动或常规制动条件下,从刹车开始到完全停止的时间。
在实际操作中,制动距离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的摩擦系数。
不同表面的摩擦系数不一样,例如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系数与轮胎的摩擦系数是不同的。
因此,在计算制动距离时,必须考虑车轮与轨道的摩擦系数。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列车的重量和速度。
一般情况下,列车的速度越大,制动距离也越长。
此外,车辆的质量和制动能力也是决定制动距离的重要因素之一。
车辆质量越大,制动距离也越长。
如果车辆本身具有更好的制动性能,制动距离也会更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到,例如路线的曲率和坡度等。
路线曲率越大,制动距离也会越长;而坡度的影响是相对的,如果坡度是向下的,那么制动距离会相对变短,而如果是上坡,制动距离就会相对变长。
综上所述,对于列车制动距离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虽然传统的制动距离公式简单易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计算出更加准确的制动距离,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的能力,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
他是由制动力、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来评价的。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人为地使汽车受到一个与其行驶方向相反的外力,汽车在受一外力作用下迅速地降低车速至停车,这个外力称为汽车的制动力。
图4-1为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制动图4-1 制动时车轮受力时的车轮受力图,图中为车轮制动器的摩擦力矩,为汽车旋转质量的惯性力矩,车轮的滚动阻力矩,F为车轴对车轮的推力,G为车轮的垂直载荷,是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在制动工程中滚动阻力矩,惯性力矩相对较小时可忽略不计。
地面制动力可写为:式中:r――车轮半径。
地面制动力是汽车制动时地面作用于车轮外力,值取决于车轮的半径与制动器的摩擦力矩,但其极限值受到轮胎与地面间附着力的限制。
在轮胎周缘克服车轮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即式中:――车轮制动器(制动蹄与制动鼓相对滑转时)的摩擦力矩。
制动器制动力取决于制动器结构、型式与尺寸大小,制动器摩擦副系数和车轮半径。
一般情况下其数值与制动踏板成正比,即与制动系的液压或气压大小成线性关系。
对于机构、尺寸一定的制动器而言,制动器动力主要取决于制动踏板与摩擦副的表面状况,如接触面积大小,表面有无油污等。
图4-2是在不考虑附着系数变化的制动过程,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随制动系的压力(液压或气压)的变化关系。
车辆制动时,车轮有滚动或抱死滑移两种运动状态。
当制动踏板力 ( )较小时,踏板力和制动摩擦力矩不大,地面与轮胎摩擦力即地面制动力足以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使车轮滚动。
车轮滚动时的地面制动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时,且随踏板力图4-2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的增长成正比增长。
但当制动踏板力时地面制动力等于附着力时,车轮即抱死不转而出现拖滑现象,显然,地面制动力受轮胎与路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其最大值不可超过附着力,即当车轮抱死而拖滑后,随着制动踏板力继续增大(),制动器制动力由于制动器摩擦力矩的增长而直线上升,当地面制动力达到极限值后不再增长。
车速与车刹车距离摩擦系数车速与车刹车距离车子刹车主要取决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摩擦系数,假设擦系数为μ,则刹车距离S=V*V/2gμ(g=9.8m/s2),由此可见,刹车距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摩擦系数成反比。
当摩擦系数一定时,刹车距离取决于车速,如果车速增加1倍,刹车距离将增大至4倍。
摩擦系数μ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值为0.8左右,雨天可降至0.2以下,冰雪路面就更低了,假设摩擦系数μ为0.8,则不同的车速,刹车距离如下:车速(km/h):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刹车距离(m): 2.0 4.4 7.9 12.3 17.7 24.1 31.5 39.7 49.2车速(km/h): 120 150 180 200 250刹车距离(m):70.9 110.7 159.4 196.8 307.6上面仅仅是刹车过程,实际上,从人看到情况不妙,到踩刹车使车减速,需要一段时间,这包括人的反应时间和车子的响应时间,人与人的反应时间不同,专业运动员的反应时间仅0.1秒,普通人的反应时间在0.2秒以上。
如果考虑人的反应时间和车子的响应时间,正常情况下所需总时间约0.5-0.6秒,实际上除了遇到突然的、吓人一跳的状况外,大多数人的动作时间约需1秒,当然那些遇事慌张、目瞪口呆,甚至举手投降的人除外。
考虑那1秒钟的动作时间,刹车距离将增大,实际刹车距离如下:车速(km/h):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刹车距离(m):7.6 12.7 19.0 26.2 34.4 43.5 53.7 64.9 77.0车速(km/h):120 150 180 200 250刹车距离(m):104.2 152.4 209.4 252.4 377.0安全行车常识里有一个保持车距的原则,即保持车距为车速的千分之一,如车速为50km/h,保持车距50m,车速为120km/h,保持车距120m,对照上面计算结果可知,这个车距是非常安全的,而且车速<100km/h时,人们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具体的反应时间如下,只要在反应时间之内动作了,即便前车突然停住(追尾或撞上障碍物),后车也能刹住,因此可称之为安全反应时间。
4.1 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4.1.1 制动效能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的能力,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
他是由制动力、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来评价的。
4.1.1.1 制动力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人为地使汽车受到一个与其行驶方向相反的外力,汽车在受一外力作用下迅速地降低车速至停车,这个外力称为汽车的制动力。
图4-1为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制动时的车轮受力图,图中为车轮制动器的摩擦力矩,为汽车旋转质量的惯性力矩,车轮的滚动阻力矩,F为车轴对车轮的推力,G为车轮的垂直载荷,是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图4-1 制动时车轮受力在制动工程中滚动阻力矩,惯性力矩相对较小时可忽略不计。
地面制动力可写为:式中:r――车轮半径。
地面制动力是汽车制动时地面作用于车轮外力,值取决于车轮的半径与制动器的摩擦力矩,但其极限值受到轮胎与地面间附着力的限制。
在轮胎周缘克服车轮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即式中:――车轮制动器(制动蹄与制动鼓相对滑转时)的摩擦力矩。
制动器制动力取决于制动器结构、型式与尺寸大小,制动器摩擦副系数和车轮半径。
一般情况下其数值与制动踏板成正比,即与制动系的液压或气压大小成线性关系。
对于机构、尺寸一定的制动器而言,制动器动力主要取决于制动踏板与摩擦副的表面状况,如接触面积大小,表面有无油污等。
图4-2是在不考虑附着系数变化的制动过程,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随制动系的压力(液压或气压)的变化关系。
车辆制动时,车轮有滚动或抱死滑移两种运动状态。
当制动踏板力( )较小时,踏板力和制动摩擦力矩不大,地面与轮胎摩擦力即地面制动力足以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使车轮滚动。
车轮滚动时的地面制动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时,且随踏板力的增长成正比增长。
图4-2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但当制动踏板力时地面制动力等于附着力时,车轮即抱死不转而出现拖滑现象,显然,地面制动力受轮胎与路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其最大值不可超过附着力,即当车轮抱死而拖滑后,随着制动踏板力继续增大(),制动器制动力由于制动器摩擦力矩的增长而直线上升,当地面制动力达到极限值后不再增长。
速度的基本计算(含单位换算)1.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管道连接紧密,空气全部抽出,列车运行过程中无空气阻力、无摩镲,不需要任何的牵引力.列车靠自身惯性在真空管道中运行,速度能达6300km/h 合__________m/s ,这意味着环游地球一圈(40000km )只需要__________h (保留一位小数)。
2.科学家们在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光速为__________m/s ,将一束激光照射到月球上,经过 2.56s 后接收到返回的激光信号,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 ,合__________km 。
3.个人站在桥上,一不小心,钥匙竖直掉入了河里.如果从这个人看到溅起水花到这个人听到钥匙落水的声音,时间为0.2s ,那么桥距离水面大约__________m ;在百米赛跑时,如果裁判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则运动的成绩将比实际成绩__________(多/少)__________s 。
列车过桥或过隧道问题4.小华乘坐的列车以72km/h 的速度匀速经过一个平直的隧道.已知隧道全长为7200m ,列车全长为250m ,求:(1)小华经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是多少?(2)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多少?(3)该列车全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是多少?5.一列长为200m 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m 的大桥A ,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s ,(1)求火车通过大桥A 时的速度是多少?(2)火车以这个速度从A 地到B 地行驶30min ,则AB 间距离是多少千米?(3)火车以这个速度经过另一座大桥B ,列车全部在大桥B 上的时间是80s ,则大桥B 的长度为?知识准备: (1)速度定义式:v = !!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2)速度公式变型:s = vt 、t = !! (3)长度单位换算:1km=103m ;dm=10-1m ;1cm=10-2m ;1mm=10-3m ;1µm=10-6m ;1nm=10-9m(4)时间单位换算:1h=3600s ;1min=60s(5)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6)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340m/s6.列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通过甲、乙两桥.通过1.4km的甲桥用时24s,通过2.8km的乙桥用时44s,求(1)列车的长度是多少?(2)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是多少?(3)列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乙桥的时间为多少?汽车制动问题7.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求:(1)经过10min行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2)汽车遇到意外情况紧急停车时,反应距离为14m,求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3)若制动过程中所用时间为2.3s,汽车在两个过程通过的总距离为30m,求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8.《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某款汽车测试时,以90km/h的速度在平直的测试公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突然发现正前方的障碍物,经过0.5s后立即采取制动措施,又经过4s滑行60m 后车停止,(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紧急情况到采取制动措施所需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求:(1)该次测试过程中反应距离是多少?(2)从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停止,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反应时间会变长,一个饮酒的驾驶员接受测试,驾车以90km/h 的速度在原先的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这一次从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停止,汽车共前进了110m,求这次测试中的驾驶员反应时间?9.如图,某人酒后驾驶一辆宽度约1.8m的汽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距离为24s,采取刹车措施后汽车还要继续滑行1s后停下,此时车头刚好停在了人的行走路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