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情感、情绪培养3
- 格式:pptx
- 大小:374.70 KB
- 文档页数:16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五个等级一、认识情感情感是人类内心的一种综合体验,是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和反应。
情感可以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欲等多种情绪体验,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情感的表达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并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状态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情感的意义1. 情感是人类生活的基石,它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也是人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支撑。
2. 情感可以增强人际关系,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友谊和亲情的发展。
3. 情感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境。
4. 情感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积极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情感的教学目标五个等级1. 认识与表达基本情感- 了解基本情感的概念和种类,如喜、怒、哀、乐等。
-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 能够辨别他人的情感表达,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2. 理解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探讨不同情感的产生原因和表达方式。
- 理解情感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
- 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的情感经验。
3. 培养积极情感和情感调节能力- 学习积极情感的培养方法,如感恩、乐观等。
- 掌握情感调节的技巧,如情绪管理、冷静思考等。
- 培养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情感的能力。
4. 培养情感智慧和同理心- 学习情感智慧的概念和重要性,如情商的培养。
- 培养同理心,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 学会有效地处理和解决情感冲突,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5. 进一步发展情感智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习深入理解情感的原理和机制,如情感认知、情感调节等。
- 掌握高级情感表达的技巧,如情感写作、情感绘画等。
- 培养情感领导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引导他人的情感体验。
四、情感教学的方法和策略1. 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和场景,通过亲身体验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有何特点?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使小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不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5.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何特点?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集中表现在:(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未形成友谊阶段、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A.亲子交往。
儿童入学以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为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时间、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有所改变。
在交往时间上,与学前期相比小学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相对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程度减弱。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作者:卜风霞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5期《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
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
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幼儿的情绪情感正处在不稳定的初级时期,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较弱,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发育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一、积极情绪情感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情绪情感在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更有其重要的作用。
1.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专门的研究表明:情绪的体验是由皮下中枢的神经兴奋和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生理过程决定的。
皮下中枢对大脑两半球皮层也发生积极的影响,它是大脑两半球力量的源泉。
情绪过程在人的有机体中能引起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心脏、血管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因此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不仅对人的健康状况会发生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暂时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2.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积极的情绪情感不但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哈洛克曾用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喜悦、快乐、得意等积极情绪,可促进其智力发展。
”在幼儿园里,幼儿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力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我们对一些参加过音乐、舞蹈、电子琴、小提琴、美术等兴趣班的幼儿进行学习效果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凡在兴趣班中学习效果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幼儿均为课堂中受教师表扬鼓励最多的幼儿。
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确是幼儿发展的催化剂。
3.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期特别是学前期,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份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学前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
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他们在情感体验和表达方面逐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于其社交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高级情感发展是指他们在情感表达、情绪调节、情感认知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下面将重点介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
首先,儿童在情感表达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在发展初期,儿童主要通过表情、声音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此外,儿童的情感表达也受到文化、家庭、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表达方式有较大差异。
其次,情绪调节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幼儿期,儿童往往会受到情绪的支配,很难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但是,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不同情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三,儿童的情感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情感认知是指儿童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包括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认知逐渐成熟,他们学会了区分不同的情感,并能够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儿童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感状态是可以被他人感知到的,他们会积极地寻求他人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第四,儿童的人际关系能力逐渐提升。
在情感发展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脱离家庭,与同龄人和其他成年人建立更加密切的人际关系。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的情感,进而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最后,儿童高级情感发展还体现在对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复杂性的增加。
随着成长的过程,儿童的情感体验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他们开始感受到心情的波动、愉快和不快的情感之间的冲突,悲伤和失望等复杂情绪的存在。
这使得儿童在处理情感时需要更多的认知和调节策略。
总之,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情感认知能力的增强、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复杂性增加。
幼儿高级情感的类型及发展特点幼儿高级情感是指3-6岁幼儿特有的一种情感状态,是在普通情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产生复杂的情绪体验,并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下是幼儿高级情感的几种类型及其发展特点。
1.自尊感:在幼儿高级情感发展中,自尊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尊感是指幼儿对自己的了解、认可和接受程度。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有意识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们开始试图独立做事,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同时,当他们受到批评或遭受打击时,也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2.同理心:同理心是指幼儿对他人情感经验的理解和共鸣能力。
在幼儿高级情感发展中,幼儿开始能够感知他人的情感,并产生对他人情感的关注和同理。
他们会表现出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表现,并会对他人的不幸或困境感到难过。
同时,他们也会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表示同理和关心。
3.情绪调控:情绪调控是指幼儿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在幼儿高级情感发展中,幼儿逐渐学会认识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并能够找到适当的方式来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们会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状态,并尝试通过积极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和困难,而不是通过攻击、逃避或退缩的方式来应对。
4.合作与友谊:在幼儿高级情感发展中,幼儿开始意识到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
他们会表现出分享玩具、合作完成任务、倾听他人意见等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友好和尊重。
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友谊的存在和价值,会与其他幼儿建立起更加稳定和亲密的关系,并发展出安全和依赖的情感关系。
发展高级情感的幼儿往往会展现以下特点:1.相对独立: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并渐渐追求更多的自主性。
2.主动探索: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增加,喜欢主动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情感表达:幼儿开始用更加准确并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如何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情绪的方法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交往调节法、情绪升华法等方法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它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如何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怎么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1、心理暗示法是利用语言、想象等的指导和暗示作用,来调适和放松心理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的方法。
积极的自我暗示令人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
2、注意力转移法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
比如外出散步、看*读书、打球等。
3、适度宣泄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轻松。
比如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尽情发泄。
或者到空旷的山林原野大声喊叫,发泄胸中怨气。
4、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管理情绪的方法情绪调节的策略有哪些控制情绪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控制情绪:意识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理解它们的来源和原因。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它们。
练习深呼吸和放松技巧:深呼吸和放松技巧可以帮助缓解紧张和焦虑,平静情绪。
尝试通过深呼吸、冥想、温暖浴或身体放松练习来放松自己。
寻找情绪发泄的途径: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例如运动、写日记、绘画、听音乐或与朋友倾诉。
通过发泄情绪,可以释放压力和紧张感。
调整思维方式:注意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尝试改变消极的思维习惯。
培养积极的心态,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积极的方面。
找到情绪调节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绪调节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是关键。
这可以是做喜欢的活动、与亲友交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
管理自己的压力:压力是情绪波动的一个常见因素。
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1.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关系:(1)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分类:根据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分类(社会内容角度划分):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求知欲、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组织(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具有干扰破坏作用)、信号(人际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健康(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感染(互相传递和感受,具体表现为“共鸣”和“移情”)、强化、迁移、疏导、协调。
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情感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1、更多地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相联系,内容不断丰富。
儿童入学成了小学生,实践活动的领域扩大了,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劳动、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对儿童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
这些要求一旦被儿童掌握,便会成为他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反映在情感生活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界、社会上无数的对象和现象都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注意、沉思,使他们兴奋、疑惑、惊奇、欣喜。
文学作品中种种优秀人物的典型形象使儿童爱慕、敬仰,而各种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使儿童憎恨、厌恶。
历史事件中的壮烈场面使儿童缅怀,而数、理科学的推理和严密的运算使儿童折服、感叹。
祖国幅员的辽阔,资源的丰富,山川的壮丽,文化历史的悠久,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坚毅,对这一切的了解,都会使儿童产生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情感。
儿童在班队集体生活中,逐步学习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各种关系。
良好的集体生活使儿童获得友谊感、荣誉感的体验;不良的集体生活会使儿童产生猜疑、嫉妒、自私、孤独、冷漠等情感体验。
适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培养儿用对劳动的热爱与自豪的情感。
儿童在文艺演出中,学习表达各种社会角色的情感;在体育活动中克服怯懦、懊丧的不良情感,可以锻炼勇敢顽强、乐观上进的进取精神。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儿童与成人的情感得到交融,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常常用社会对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公民的责任心油然而生。
2、情感分化精细,日益深刻。
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小学儿童的情感中,笼统的成分减少,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例如,笑这一类情感,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以外,还会羞涩地笑、偷偷地笑、嘲笑、冷笑、狂笑等等。
随着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情感益深刻。
例如,学龄前儿童对父母的爱往往是因为父母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小学儿童对父母的爱,还包括着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对父母品德行为的崇敬、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等。
核心考点1 儿童发展理论一、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
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学派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环境决定论者)(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榜样)三、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弗洛伊德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依次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学前期。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学前期,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划分相对应。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或1.5岁)2.自主性对害羞怀疑(1岁或1.5岁-3岁)(自主对羞愧)3.主动性对退缩内疚(3--6岁)(主动对内疚)四、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五、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常考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班社拉社会认知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考点点拨】理解型考点。
考生在记忆的时候也要依据不同的理论派别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来进行对比记忆。
简述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600字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是指儿童在情感方面的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逐增强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发展出一定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且在情感表达和交往中逐渐展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儿童的情绪认知能力逐渐增强。
在学前期,儿童已经能够辨别和表达基本的情绪,如喜、怒、哀、乐等。
而在高级情感的发展中,儿童开始逐渐理解和认识复杂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羞愧等,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通过语言和行为来适应和处理这些情绪。
2.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随着认知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儿童也逐渐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能够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负面情绪,如寻求支持、解决问题等,同时也能够适应并享受积极的情绪,如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成功。
3.儿童的同理心逐渐增强。
在学前期,儿童已经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关怀和同情心。
而在高级情感的发展中,儿童开始逐渐能够理解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安慰。
4.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发展。
在学前期,儿童已经通过和家人、同伴的交往获得了一定的人际交往经验。
而在高级情感的发展中,儿童开始逐渐学会适应社会环境,能够与不同的人进行友好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增强儿童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提高自主性和适应能力的过程。
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积极发展他们的情感能力,使其在情感方面更加健康成长。
科学育儿精品视频课程,关注公众号【巴小象课堂】马上开始观看,和千万宝妈一起科学育儿幼儿的高级情感有哪些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幼儿期的社会性需要比婴儿期大为发展,需要所指向的事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随着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由于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而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随之而不断丰富。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
由于幼儿需要的变化,引起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
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一)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二)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
如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何种情况中发生,恐惧均能使人退缩,愤怒使人发生攻击,厌恶引起人躲避。
相反,愉快、喜爱等积极情绪则使人去接近、探索。
(三)组织功能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
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四)信号功能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是所有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如高兴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
(五)保健功能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三、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一)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二)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作用极大(三)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幼儿高级情感(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1.转移法。
转移法是指把注意力从产生消极否定情绪的活动或事物上转移到能产生积极肯定情绪的活动或事物上来。
2.冷却法。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的心理状态。
人们对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或做过的事,不能漠不关心,所以在感知或想象事物的时候,总抱有特别的态度: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积极或消极。
情感比较稳定、持久;情绪则是比较短暂的激动的状态。
象自尊心、自豪感、热情之类属于情感,它们在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继续保持,经久不衰,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象愤怒、惧怕、狂热之类属于情绪,它们持续不久,便可消散。
不过情感和情绪的程度,有时也很难划分,所以把它们合拢,简称感情。
情感的复杂化、习惯化、系统化就是情操。
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或指不愉快的情感。
是指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与心理的状态及相关的行为倾向。
“心灵、感觉或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越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情感: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观体验。
情绪与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与情感也有区别:情绪情感的区别情绪:1、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2、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不仅人具有,动物也常发生。
情感:1、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2、情感则是高级的复杂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情绪发生时会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内部生理变化,并有各种外部表现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面部肌肉的活动变化。
如眉开眼笑。
动作表情:情绪状态时身体的伴随动作。
手舞足蹈。
语言表情:由其语调变化而了解其欲表达的情绪。
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分为三种状态:1、心境:是一种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特点:强度小,时间长2、激情:是一种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特点:强度大,时间短3、应激:是由意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