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18.00 KB
- 文档页数:14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 8《丰碑》说课稿鄂教版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丰碑》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这一单元以“爱国情怀”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丰碑》是一篇小说,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讲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前行,当时的供应非常紧张,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发给了战士,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云中山的英勇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情节跌宕起伏,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学习12个生字。
要求学生能做到会认、会读、会写。
重点指导“辟”“率”字音的认读。
重点指导“碑”“塑”的书写。
②熟读课文,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③从将军的情感变化中体会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④正确理解丰碑含义,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
从中受到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将军的情感变化中体会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丰碑含义,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感染和教育。
依据: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说教法和学法1、学情分析:课文是一篇塑造人物高大形象的小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五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一岁左右,思维已初步发展,经过低中年段的训练,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对待事物有了一些认知。
进入高年级,学生的朗读的能力已经得以提升,乐于朗读,在教学上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抓住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自主探究,体会军需处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大形象。
2020语文说课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电子教案说课文稿_0928文档EDUCATION WORD语文说课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电子教案说课文稿_0928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一、教材简析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丰碑》第二课时说课稿之二_五年级语文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丰碑》第二课时一、教材简析《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
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习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习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习情感,使学生会学。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
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
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
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
《丰碑》说课稿一、说教材《丰碑》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红军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段,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1、质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永远的丰碑永远的长征——《丰碑》说课稿开场白:“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在红军长征路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丰碑》五年级说课稿《丰碑》五年级说课稿《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
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薄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
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心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翼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
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开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衬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局部: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谴责;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励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味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味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晰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以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吼叫、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习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1、深刻领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根抵上,体味课文的表达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略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导语】语⽂课件对⼤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的性了,下⾯是整理分享的北京版⼩学五年级下册语⽂课件:《丰碑》,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 教学⽬标: 1、让学⽣⾃主阅读、⾃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第七⾃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感受 1、⾃⼰读课⽂,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告奋勇站起来把课⽂读给⼤家听听? 3.读了这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句话,也可以⼏句话。
⼆、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看看有没有⾃⼰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法:⾃由组合,⼏⼈⼀组讨论刚才提出的⾃⼰感兴趣的1⼀2个问题。
第⼆课时 ⼀、重点学习讨论 ㈠⼈冻死时是⼗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第7⼩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向前伸?) 4、这是⼀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朗读9⼀13⼩节。
1、⾃⼰有感情地朗读。
2、⾃告奋勇展⽰。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然段。
丰碑《丰碑》教案优秀13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敬业的小编演员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3篇丰碑的相关文档,欢迎阅读。
丰碑篇一顺南街小学创新教学教案设计大赛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试用)第22课[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中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2、通过对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来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
3、弄清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讲读第三、四段。
2、通过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来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一、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学生读1、2段。
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
战斗也是那样的残酷,敌人随时可能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时将军的情感是怎样的?(担心。
)那么将军担心的理由是什么?(由于当时“冰天雪地”,“混沌迷蒙的飞雪”,“风像狼似的嗥叫”。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段):多媒体出示:轻声自由读第三段,思考:(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用“——”划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交流问题:(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老战士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