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到党的十八大之后方才逐渐成熟,是指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突出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前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命运共同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方针。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都反复强调要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学界从不同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
然而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的理解尚存有模糊之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及其关联性的阐释尚有歧义,这影响到人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认知和推进工作。
因此,廓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全面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究竟何时被提出?何时成为科学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科学地解答以上问题,无论对于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语词到概念“中华民族”及由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词语和概念,是随着人们对近代民族概念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得以产生的,它们的内涵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由中华民族衍生出的众多词语和概念之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一、历史内涵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荣辱,但始终坚守着对中华文化的信仰和传承。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这种认同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之一。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括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封建时代的尊孔复古运动、历代的中华文化传承、近代的反侵略斗争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传承,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自信和自尊,更代表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这种意识的铸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二、现实意义1. 提升国家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唯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下,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和统一,共同应对来自内外的各种挑战。
2. 促进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不仅能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这种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将激励中华民族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4. 推动国家发展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将直接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
个人观点和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现代社会中,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和内部分裂的挑战,中华民族必须铸牢共同体意识,保持文化认同和团结凝聚的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1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国情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政治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
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涵盖了多个方面,既包括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也包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外部表现和实践行动。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总称,既包括了对共同体意识的追求,也包括了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统一性和多元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又充分尊重了中华民族内部的多元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这些多元性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和多样性,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财富。
2. 敬畏自然、勤奋勇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敬畏,强调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困境时,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发扬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共同面对挑战。
3. 厚德载物、崇仁尚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了“厚德载物、崇仁尚义”的传统美德,提倡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是建立在这些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合作、互助和社会公平,提倡共同发展、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富裕。
1. 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得益于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华民族汇聚了多元的文化资源,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化,从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淀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精神动力。
2. 爱国主义教育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教育宣传和社会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逐渐的强化和深化。
中华民族五个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的五个共同体是指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五个民族共同体。
这五个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如下:
1. 统一祖国:五个共同体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群体,有着长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五个共同体的和谐共处和互相尊重,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2. 多元和谐:五个共同体代表了中国的多元文化,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宗教、习俗和传统。
五个共同体的多样性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和谐发展。
3. 文化传承:五个共同体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个共同体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的传承,可以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 经济合作:五个共同体所处地域各具特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五个共同体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互利共赢,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和谐社会:五个共同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五个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可以在中国社会中建立起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融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它涵盖着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和群体,是一个团结和和谐共生的社会模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对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和群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和归属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和谐发展。
二、多元一体和共生共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之二是多元一体和共生共荣。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这些民族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共融。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同时也可以与其他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生共荣。
这种多元一体的特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丰富和多彩,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三、和谐共享和合作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之三是和谐共享和合作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倡导和谐共享的社会模式,要求各个成员和群体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共同分享社会资源和发展成果。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各个成员和群体都应该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共同体还倡导合作发展的理念,鼓励各个成员和群体之间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和谐共享和合作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可以实现更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四、梦想共筑和责任担当五、法治建设和民主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之五是法治建设和民主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倡导法治建设,要求各个成员和群体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还倡导民主治理,要求各个成员和群体都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分享。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内涵、构成与本质作者:李云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03期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属性的基础上突出共同体属性,它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共同命运和利益,它是联结中华各民族命运和利益的民族实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属于社会认同,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知、情感归属和行为卷入。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成包括主客体两个方面的构成。
在主体构成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是其认同主体。
在客体构成上,一方面,它是对中华民族这一历史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另一方面,它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把对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提升为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
本文从内涵、主客体构成、本质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进行探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主要包括三个概念,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认同”。
(一)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中华民族”一词由“中华”和“民族”两词组合而成。
根据陈连开考证,“中华”一词大约在晋代出现,是个多义词,区域上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文化是指中原传统文化。
“民族”概念首先出现于欧洲国家,大约在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是民族与国家同一的含义。
“中华民族”一词最先由梁启超提出。
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
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但梁启超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最初指的是汉族,他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在传统文化、历史经验、民族共同认同和道德理念等方面形成的一种共同理念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支柱。
其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和精神信仰,其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2.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强化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凝聚全民共同愿望和力量。
3.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中华民族在思想意识上趋于共识,促进民族内部的和谐与稳定,既有利于民族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4.激励中华民族的前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发扬民族精神,激励中华民族的前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author。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具体表现,包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责任感和担当等。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历史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这种共同体意识在传统文化、习俗、节日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得到弘扬和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
2.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只有全体中华民族成员都能够认同和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再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国际影响力。
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和举措1.教育引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教育入手。
要加强中小学校和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2.宣传引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工作。
各级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先进事迹,引导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
3.法律保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法律的保障。
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国人力量的精神纽带,是维系中国国家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共同维护和共同发展的意识形态。
它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属性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追求多样性中的团结,广泛凝聚起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
1. 共同体属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由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而成。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大陆、港澳、台湾地区的同胞,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的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追求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共享共荣。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关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发展道路,代表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共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梦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多样性中的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种族、多宗教的大家庭。
中华民族共同体主张民族团结,推动主流民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发展,推崇和尊重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让各民族都能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1. 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只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解决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问题、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效避免种族歧视和区域分化等问题,推动各民族和谐共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
2. 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思想战线2019年第3期 第45卷 №. 3,2019 Vol. 45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及意义孙 懿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提出及意义做 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让我们的相关研究回 归了正常轨道。
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提出,应该是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 涵及本质,以及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实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愿望的起点和 基础。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19)03-0087-06梁启超创造性提出的“中华民族”应该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词汇,尽管学界已有百余年的诠释,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探讨,近年来还是不断掀起热潮,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当今民族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理论层面进行宏观分析者众多,但依然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笔者试图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视角,谈些不成熟的认识,希望在有助于推动研究深入的同时,更有助于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出现,学界一般认为是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使用该词汇:“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a其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被系统阐释,至今则只有两次值得特别提及:一次是1939年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年2月13日)发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及其后两次对费孝通先生质疑的回复;b另一次是费孝通先生1989年在《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两次系统诠释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尤其是费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不仅仅引发的讨论延续至今,而且伴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中华民族”明确写入宪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讨论更是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中国知网收录论文看,检索主题含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的论文有483篇,刊出时间最早是1987年,至今为止的每年刊文量分别为:1989年(1)、1992年(2)、1993年(1)、1994年(1)、1995年(1)、1996年(1)、1998年(1)、2000年(1)、2003年(1)、2005年(5)2007年(1)、2008年(3)、2009年(2)、2010年(5)、2011年(9)、2012年(3)、2013年(4)、2014年(9)、2015年(30)、2016年(49)、2017年(99)、2018年(229)、2019年 作者简介:孙 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1)。
a梁启超撰,王文光,吴 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8页。
b3文后收录于《顾颉刚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马 戎主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 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也有收录。
·87·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及意义★孙 懿★该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及对其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纳入十九大报告来看,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但遗憾的是,此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关注,其表现即是此文发表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学界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探讨没有延续,就是对其形成原因的讨论也基本停止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至于关于“中华民族”的认识也一度陷入了“名”和“实”的争论之中。
a这种争论一直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之后才算告一段落,而“中华民族共同体”重新成为了学界探讨的主题。
值得提及的是,马戎先生对中华民族的研究有很深造诣,提出了“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概念,并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体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虽屡经挫折仍然顽强的地生存下来”。
b 这一认识尽管视角不同,但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二、“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是迎合了清朝宪政改革塑造“国民国家”的需要,而国共两党的先驱者则是充分认识到了其在凝聚国民中的重要作用。
孙中山以此为号召实现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宏伟目标。
而李大钊很早就给予了关注,并给出了“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c的论断。
“中华民族”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凝聚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力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写入国歌的“中华民族”依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而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疆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明确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在工作中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而在同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阐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为:“强调各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
”这种“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要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e“命运共同体”定性的思想基础,是源自几千年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和面对外国侵略与亡国灭种的危机而结成的紧密血肉联系。
“中华民族是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则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轨迹的准确认定,这既是“四个认同”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依然离不开“四个认同”。
“四个认同”的重要论述提出之后,在2015年又有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a有关“中华民族”的讨论,参见李大龙《对中华民族(国民)凝聚轨迹的理论解读——从梁启超、顾颉刚到费 孝通》,《思想战线》2017年第3期。
b马 戎:《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思想战线》2019年第2期。
c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甲寅日刊》1917年2月19日。
转引自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d《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photo/2014-05/29/ c_126564529.htm,2019年2月25日。
e《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国家民委网站/seac/xxgk/201506/1073901. shtml,2019年2月26日。
·89· 思想战线2019年第3期 第45卷 №. 3,2019 Vol. 45同。
2015年8月第六次西藏民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中再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论述,将“四个认同”完善为“五个认同”:“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应该说,在“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4个认同基础上增加了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对我国现有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强调,使这一重要论述更加完善。
其后,“五个认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讲话中被屡屡强调,而且这一重要论述在我国民族高校的具体民族工作中也得到具体贯彻,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在“五个认同”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上述重要论述也写入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而与此对应,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两次出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中华民族”一词也明确出现在宪法中。
d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完善的过程,出现在学界一个不能回避的现象,即是上述所言关于中华民族“名”和“实”之间的激烈论争。
因此我们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论述,既是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史客观深入认识,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长期处理我国民族问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同时,这一重要论述的提出,也满足了当时中国学界和中国社会发展迫切的现实需要,因为在这一时期,继续推进和质疑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张在我国理论界出现了激烈交锋,不仅严重困扰到了我国的民族工作,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提出后,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对这一重要论述及其实施路径进行有益探讨是民族理论学界必须做的,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但是,笔者认为,只有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提出的意义做出全面准确认识的前提下,相关的探讨才更有意义,提出的建议才能更有助于实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进而有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1939年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断遭到了费孝通的质疑,尽管作为引发者的费孝通先生在1989年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看似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述,但引发的争论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性因素,即是学者们往往在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视域下,将“中华民族”和民族学学术意义上的“民族”混为一谈,没有认识到梁启超、顾颉刚和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相同性质的多民族国家“国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