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疾病,各 论
- 格式:ppt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75
临床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认知行为治疗现状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一种精神障碍。
诊疗过程中,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患者症状出现往往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的行为。
临床表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疼痛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部位多不固定,可涉及身体的所有部位,如四肢、胸腹、头颈等,随情绪好转后疼痛感减轻或消失。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可表现为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又有非特异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患者坚持把这些症状归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检查并不能证明有关器官或系统出现了器质性疾病。
自主神经紊乱常累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胃肠系统。
发病原因躯体形式障碍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1、人格因素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以神经质人格较为常见,此种人格缺陷是此病发生、发展的基础。
2、心理因素躯体形式障碍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述内心,而是倾向于用「器官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情绪问题时,便会患有躯体形式障碍。
3、生理因素有研究表明此病或与扣带回、尾状核、小脑、丘脑、岛叶等部位功能失调有关。
4、社会因素如童年期不幸遭遇、亲情冷淡、母亲过度保护等。
治疗现状躯体形式障碍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知、判断、评价均可导致其行为的缺陷。
认知行为治疗包括:1、对患者体验症状的痛苦等事实,医生完全接受,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医生的关心,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疑虑和想法,然后与患者一起讨论症状的生物学和精神病学机制,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释。
2、同患者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对身体感知方面注意聚焦,增强了躯体不适的敏感性。
第十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ICD-11中采用了一组新的诊断类别,即躯体不适或躯体体验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BDD或bodily experience disorder,BED),取代了ICD-10中的躯体形式障碍类别。
这个诊断类别下包括躯体不适障碍或躯体体验障碍、身体一致性烦恼两个特征类型。
这一变化的内涵与2013年发布的DSM-5相似。
由于ICD-11尚未公开发布疾病描述和操作性诊断标准,故本章疾病类别名称和诊断标准内容以DSM-5作为基本依据。
第一节躯体症状障碍一、概述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描述的是当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时,产生对这些躯体症状的过度困扰,出现过度的情绪激活和(或)过度的疾病相关行为,并由此导致显著的痛苦和(或)功能受损。
患者的躯体症状既可以用一个已识别的医学疾病解释,也可以不符合任何医学疾病的诊断。
也就是说,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并不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而是强调当身体出现症状后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症状的特征、规律和后果。
关于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之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推测,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6%,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5%~35%。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多,生活质量更差,使用医疗资源更多。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女性、低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童年慢性疾病史、虐待或其他创伤、共病躯体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或焦虑障碍)、慢性病家族史等。
二、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仍不清楚。
已知人对躯体症状的感知会受到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尤其当个人对躯体健康存在不切实际的观念、错误假设以及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灾难化想象时,容易在出现躯体症状时激活过度的焦虑,这又令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感受更加敏感,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中德心理医院陈立荣摘要:因为躯体不适而反复看医生、反复检查,但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在临床上每天都会碰到很多,她们属于躯体化障碍,文章介绍了对躯体化概念的理解,并对躯体化的动力学意义、文化对躯体化的影响等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躯体化;心理动力学;退行;继发性获益一、概述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以不同形式表达她们的存在和存在的艰辛,生病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知道有身体的疾病,也有心理的疾病,身体疾病可引起心理的反应,心里的疾病也可以引起身体的反应,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那么有一些躯体症状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它们主要由心理情绪问题引起,或者说心理情绪问题用躯体症状来表达,这就是所谓躯体化的问题。
躯体化一词是本世纪初S t e k e l创用的,当时是指"根深蒂固"的神经症籍以引起躯体性失调的那种假设过程。
后来K a t o n等描述为躯体化是籍以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即社会人际关系造成的,是表达与应付社会和个人烦恼的手段。
L i p o w s k i也称它是个体在心理应激反应下,一种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和症状的倾向,这种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证实。
K l e i n m a n认为躯体化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演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和解释个人和人际间的种种问题,且体验成为躯体症状。
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从临床上看,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临床类型,躯体形式障碍还包括疑病性神经症、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临床类型。
其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不适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疾病基础的再三保证。
躯体症状的出现和持续出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时常拒绝探讨心理病因,认为其疾病是躯体性的,要求进一步检查。
《护理伦理学》第九讲教案【授课章节】第九章护理伦理实践各论——特殊病人的护理道德(二)【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需要结合不同科室病人的特点,进一步熟悉护理伦理学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了容,并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领会精神科病人、肿瘤病人、ICU病人和临终病人等的护理道德要求。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教学手段】PPT课件演示【教学时数】4学时【课程内容】第九章护理伦理实践各论——特殊病人的护理道德(二)第一节精神科病人的护理道德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偏见和歧视,精神疾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地位低下,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社会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精神疾病病人的护理中潜在着更多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一、精神疾病病人的身心特点精神疾病患者与躯体疾病患者不同,疾病表现主要在精神与行为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人格障碍或缺乏自知力和自控力。
主要有以下情况:①精神活动失调,思维异常:患者思维活动脱离现实,难以正确理解客观事物,不能适应社会生活;⑧对疾病缺乏自知力,患者往往拒绝住院,不接受治疗,难以护理;③伤害倾向:有的患者出现伤人、自伤或毁物,甚至敌视或殴打医护人员;④孤僻或意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全面照护;⑤潜在安全问题:有的精神病人表面似平平静合作,但在病态支配下可发生意外等。
精神疾病患者作为弱势群体,与正常神志清楚的其他疾病患者享有同样的权利,只是由于其缺乏行为能力而没有真正享受到这些权利。
精神疾病病人因为疾病的特殊性,更需要得到医护人员和全社会的保护和关爱。
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和爱护精神疾病病人,保护他们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都有为精神疾病病人保密的义务。
二、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点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包括基础护理、危机状态的防范与处理、特殊治疗的护理、异常精神行为的护理和患者回归社会后长期的家庭护理。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病人诊疗护理困难多由于精神疾病病人大多精神活动障碍,缺乏自知与自控能力,不能诉说病情或诉说不全或不准,对诊疗护理不配合,甚至拒绝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03009 精神障碍护理学(2009年版)(2009年版)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护患沟通概论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第四章精神障碍症状学第二篇各论第五章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第七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八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第九章心境障碍第十章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第十一章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第十三章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第十四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第十五章健康教育与康复B】A.4席B.5席C.6席D.7席1.2.住院患者的病室内温度一般为【B】A.16~18℃B.18~22℃C.22~24℃D.24~26℃1.3.一般安排患者午休时间为【C】A.1小时B.2小时C.1.5小时D.2.5小时1.4.对一般患者,护理人员多长时间巡视1次【A】A.15~30minB.30~60minC.1~2hD.2~2.5h2.1.不容逾越的医学伦理的底线是【B】A.保密B.不伤害C.公平D.有利于患者2.2.实际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护患沟通技巧是【C】A.共情B.眼神C.观察D.说话2.3.建立信任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D】A.共情B.表情C.观察D.倾听2.4.沟通的主要阶段是【C】A.准备阶段B.开始阶段C.深入阶段D.结束阶段2.5.保证护士个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A】A.观察B.冷静C.倾听D.沉默3.1.遗传、环境、感染属于精神障碍的【A】A.生物学因素B.心理因素C.社会因素D.器质性因素3.2.有些儿童突然出现强迫症的表现可能是患有【D】A.单纯疱疹性脑炎B.麻疹性脑脊髓炎C.慢性脑膜炎D.链球菌性咽炎完整版请——QQ:1273114568 索取16.2.抑郁的全程治疗不包括【B】A.急性期治疗B.慢性期治疗C.恢复期治疗D.维持期治疗16.3.碳酸锂持续用药多久才能显效【B】A.1~2周B.2~3周C.3~理工作并且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
第三章常见的精神症状与综合一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种种异常与其病理机制的临床基础学科。
二精神症状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到的损害。
三症状学的研究方法:1,描述:抓住症状的特征进行描述,以显示其与其他现象的差别2比较:按照不同层面对两个现象进行一一比照分析3分类:按照现象的不同属性遵照一定的原则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以便于区分4维度分析:由于精神症状是大脑病变的反映,因此在研究精神症状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剖析。
第二节常见的精神症状主要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回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其他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和神经症等多种精神障碍。
1)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多见于神经症,慢性疼痛障碍2)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3)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多见于神经症,精分,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2、知觉障碍知觉:是感觉器官所收集的信号在大脑中的整体呈现。
1)错觉:是客观刺激作用域感官,却被错误地感知。
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2)幻觉:是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幻听最常见于精分,幻听具有评论性,争论性,命令性。
一般认为实时评论性或争论性幻听对精分诊断意义最大。
幻视,幻嗅,幻味,幻触:是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领域出现的幻觉。
幻视多出现在谵妄患者,同时伴有意识障碍。
后三者较为少见,多见于精分。
3)其他幻觉:a思维化声:又称思维鸣响,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被声音重复或在头脑里回响,机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