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学案新编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5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含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
第十五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精要综述考情分析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理一理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经典力学(1)奠基者:伽利略。
①背景: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研究。
②成就:通过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
③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创立者:牛顿。
①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②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③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相对论的创立(1)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提出: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提出。
(3)内容①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时间和空间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和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4)意义①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1)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
②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3)内容: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4)发展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
(5)影响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1条历史发展主线3个知识归纳整合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1.(2012·昆明一模)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解析:选C20世纪50、60年代,面对美苏的“核讹诈”,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党和政府把研制“两弹一星”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二、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两个高峰及出现的主要原因1.两个高峰一个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辉煌成果。
2.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高涨,有力地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活学活用]2.(2012. 陕西省高三模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
”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A.发展科技文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A注意题干的“客观要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针对科技文化领域提出的方针,故A项正确。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训,“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习题新人教版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5·某某摸底]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X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由此可以判断此决定的核心主X是科教兴国战略,故C项正确。
2.[2016·江南十校联考]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
“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
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C.全国人民的支持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答案 B解析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A、C、D三项都是原因,但高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一定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
因此,选B项。
3.[2015·某某二模]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A.①②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来解题,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排除①,故本题选择B项。
4.1956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单元整合〔时空坐标〕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体系构建〕〔归纳拓展〕[纵向贯通]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表现一、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一)“双百”方针的贯彻“百花齐放”运动的发展势头远远超出了党的意愿。
党发动了这场运动,并为知识分子表达意见划定了框框(至少在起步是这样的)。
尽管党限制了批评意见的范围和表达批评意见的词语,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知识分子的反应。
对官僚主义的批评从对官员个人的批评发展到对社会制度的批评,发泄了被压抑的不满和痛苦,其程度超出了党的预料。
由于批评意见的蔓延、独立组织的联合,特别是学生反对党的权威的游行,党决定停止“百花齐放”,于6月8日对“百花齐放”运动的参与者发起反击,冠之以“右派分子”的称号。
党的政策的突然转变,还有经济持续困难的原因,党把这些困难主要归咎于知识分子批评所造成的有害影响,认为经济发展需要思想统一,热情向上,而知识分子的批评破坏了思想统一的热忱。
(二)教育的优先发展对人力资源优先开发的影响(1)要把潜在的人口优势转化为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就需要把教育搞上去。
否则,所谓的人口优势反而会变成沉重的人口负担,延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社会的进程。
(2)我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的关键在于教育的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指示是看教育投入总经费占GDP的比重。
根据我国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全社会对教育的总投入若不能达到GDP的6%以上,就不能称作“优先”。
当然,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财政供给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教育的优先发展也只有依靠政府、社会、老百姓一道来加大教育投资,鼓励教育消费,逐步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才能实现。
〔学科素养〕(一)影响、意义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题型特点:1.影响类设问:(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4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和教育的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人物是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度的获得者,人们是这样形容他的:“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A.农业B.工业C.航天D.信息2.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3。
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4.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取得任何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5.2011年9月19日,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
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A.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C.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D.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6.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第5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理一理一、新中国的科技1.“两弹一星”(1)目的: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成就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垄断及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国国防。
2.载人航天(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评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①成就: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银河-Ⅰ号”计算机。
②地位: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③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提出(1)背景: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内涵: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硕果:出现了一系列贯彻“双百”方针的出色作品。
2.曲折的年代(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2021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章节测试(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了《红岩》《创业史》《雷锋之歌》等优秀文学作品。
这说明( )①讴歌革命和建设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②“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③“二为”方向规定了文学创作的主题④“鲁迅文学奖”的设立激发了文学创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下图是由丁聪、方成、华君武等老一代漫画家于1956年集体创作的《万象更新图》:(注:在漫画的前面,有一首“万象更新”解说诗,题目为《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万象更新图》画面中有名有姓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如茅盾、老舍、巴金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家杨沫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这幅漫画创作时代背景不同B.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与这幅漫画创作背景相同C.这是一幅反映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生活贯彻“双百”方针的漫画D.“双百”方针鼓舞下漫画所体现的这种蓬勃发展势头得到长期延续3. 1950年,关于京剧问题有两个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
这说明他们没有处理好( )A.科学文艺与人民的关系B.科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C.科学文艺与阶级斗争的关系D.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4.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
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A.政治运动左右文艺发展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问题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5.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19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6.刘少奇同志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道路探索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5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考纲明示]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干梳理认知拓展一新中国的科技1.“两弹一星”01空间技术的垄(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
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断成为必要。
(2)表现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02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0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04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
”——1970年新华社电)(3)意义: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④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⑤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载人航天技术(1)决策:1992年,中国作出实施□05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年10月,“□06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07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08南优2号。
(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09饥饿问题。
[问题探究1] “百家争鸣”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吗?提示:否。
第5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2019·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B.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C.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制定D.对“科教兴国”战略有重要影响[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邓小平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对“科教兴国”战略有重要影响,故答案为D项。
材料认为农业问题要由生物工程解决,而不是科技发展,排除A项;袁隆平选育“南优二号”是在1973年,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在20世纪50年代,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C项。
2.(2019·北京朝阳期中统测)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科技工作“面向,依靠,攀高峰”的方针。
在此指导下,我国( D )A.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武器B.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C.诞生了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D.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解析] 题目考查1995年以后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1983年诞生了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200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所以选择D项。
3.(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987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获批准,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业余从事科学技术兼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