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_2005年中国大学生心理调查结果的meta分析_胡青坡
- 格式:pdf
- 大小:175.06 KB
- 文档页数:4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5年第11卷第2期,1432148Applied Psychology2005.Vol 111.No 12,1432148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王 沛 康廷虎(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2.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宁波315211)摘 要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因素的基线调查,编制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进而分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及大学生择业观。
结果表明:(1)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2)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个维度,而且大学生更倾向于个人取向;(4)不同性别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择业标准的认识上可能不同。
关键词 择业价值趋向 因素分析 效度 信度中图分类号:C658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020(2005)202201432063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CX03201)和浙江省社联项目(04N64)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王沛,男,教授,硕士生导师,E 2mail :wpchxio @ ,wangpei @ 。
1 引 言长期以来,个体2环境匹配观主宰着整个职业心理学[1]。
在对职业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与环境最大程度地匹配[2]。
为实现这一目标,通常是应用职业兴趣量表或职业价值观量表考察个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兴趣等个性特征与所从事职业特点的适宜性。
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3]。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rait 2factor theory )、需要论(need theory )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理论。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年8月第4卷第4期 Chin J Evid Based Cardiovasc Med,Aug,2012,Vol.4,No.4•297 ••循证理论与实践 •Meta分析系列之四:观察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曾宪涛,刘慧,陈曦,冷卫东[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4055(2012)04-0297-03基金项目:湖北医药学院2011年度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1 CZX01)作者单位:442000 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曾宪涛,冷卫东);浙江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刘慧);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预防科(陈曦)通讯作者:冷卫东,E-mail:lengtaihe@.doi:10.3969/j.1674-4055.2012.04.004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又称非实验性研究(non-experimental study ),是指没有加入研究人员的任何干预(试验的或其他方面)措施,允许事件自然发展的研究过程[1]。
医学研究中有很大部分是观察性的研究,多用于评估教育项目和研究可能造成疾病或损害的危险因素,由于人的内在特点或实施条件涉及医学伦理等原因,这类研究通常不能实现随机化。
因此,与随机对照试验相比,观察性研究更容易受到偏倚风险影响,发生选择性偏倚的风险大于实验性研究。
由于观察性研究能够提供许多极为重要的信息,并在医学研究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观察性研究的Meta 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①对观察性研究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某因素是否为危险因素;②提供更准确的效应量估计和增加统计效能,分析量效关系;③分析不同研究间的异质性;④总结各单个研究的结果;⑤研究稀有暴露因素及其相互作用;⑥研究稀少疾病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观察性研究的Meta 分析大量涌现,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文章编号:1004-9231(2011)10-0490-04·调查研究·基金项目: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PWZxk2010-09)作者简介:胡青坡(1981—),男,医师,硕士。
2001—2005年中国大学生心理调查结果的meta 分析胡青坡(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300)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地区大学生群体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各因子与全国青年组的差异,为促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筛选2001—2005年关于不同地区大学生群体的SCL -90研究成果,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年度效应报告质量效应。
[结果]不同地区大学生SCL -90的10项研究与全国常模比较的平均效应量值d 为0.31;与1986年全国青年组比较,躯体化、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躯体化、偏执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SCL -90因子得分与发表年度呈负相关。
[结论]与1986年青年组相比,躯体化、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有所侧重;大学生心理健康躯体化、偏执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性别差异;SCL -90因子得分存在年度效应,得分随发表年代降低,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好转的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Meta 分析;症状自评量表(SCL -90)中图分类号:R 749.5文献标志码:BMeta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 outcome for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2001to 2005HUQING -po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factors of SCL -90in relation to nation -wide youthgroup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Methods ]Collect and screen 10SCL -90research results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different residing areas in the past fiveyears ,make comparisons with the norm and analyse years effect and report quality effect.[Results ]Valued ofaverage effect amount compared between national norm and 10research in SCL -90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different areas was 0.31.In comparisons with youth group of the whole country in 1986,there were signific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body ,anxiety ,bigotedness and psychosis.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howed somatization ,bigoted factor had prominent gender differences.SCL -90factor scor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ssuing years.[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youth group in 1986,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body ,anxiety ,bigotedness ,and psychosis.Particular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he fact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hows somatization and bigoted factor has prominent gender differences ,so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gender differ-ences while carry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SCL -90factor score has year effects ,and reduces with is-suing years ,indicating the tendency for the students to change for the better in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Meta -analysis ;Self -reporting Inventory (SCL -90)当代大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主体,一个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对将来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逐年增多。
调查受地域、年级、专业以及单个学校样本的局限性,调查结果也各有不同,甚至有些结果相互矛盾。
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需要对相关的调查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最近几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使用最频繁的调查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我们拟对2001—2005年以SCL -90为调查工具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进行Meta 分析。
SCL -90量表一般采取1 5分的5级评分标准。
1分代表无症状,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
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为阳性,说明可能存在着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1]。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整合分析,来明确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何种水平,心理健康差异存在哪里,有无性别差异,为促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检索文献在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SCL -90”为关键词,对发表年限为2001年至2005年的文章进行检索(表1)。
表1各年度发表文章数量发表年度20012002200320042005发表文章篇数6798961601571.2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本文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进行分析,主要减小因不同院校、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地区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产生的偏倚。
因此制订了文献的筛选标准。
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各个年级本科生;调查对象需来源于多所大学,学校类型需包含3种专业以上院校;所纳入文献必须含有样本量、平均分、方差可做分析的数据;所做调查以省或直辖市为单位,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7个大区,各区都有样本纳入分析;当某一省或直辖市所做的调查较多时,选取文献质量好的文献纳入。
根据以上标准,对搜集的文献进行筛选,共筛选出10篇文献。
1.3分析文献特点文献特点分析:所测被试分布在全国六区10个省市,样本总量24111人。
学校总数在111所以上(有2篇文献未详细说明院校个数),发表时间分布在2001年至2005年,文献类型有学位论文、学术论文。
所得文献的研究特征分别为各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抽样方法多为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性别比例都有原始数据。
上述文献的结果测量为平均分及方差,参考常模各有不同,主要参考常模为1986年中国人SCL-90常模,1986年全国青年组SCL-90常模,1999年黄庭希等人制订的中国大学生SCL-90常模,各个文献除对大学生总体健康水平做了比较外,其中4篇文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做了分析比较,4篇文献对年级差异做了分析比较,样本量从910 6242不等,所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9 21.57岁,语种全部为中文(表2)。
表2文献基本信息调查省份发表年份男女样本量高校数量论文类型抽样方法平均年龄(岁)安徽省[2]2001194181827595学位论文整群分层抽样20.57山西省[3]20034234879107学位论文整群分层抽样20.61北京市[4]200233981822522023学术论文整群分层抽样19.95青海省[5]20014804439236学术论文未明确指出四个年级贵州省[6]200113329972329多校学术论文整群分层抽样四个年级河南省[7]20035175831100多校学术论文分层随机抽样20.6湖南省[8]2004500500100011学术论文未明确指出四个年级江西省[9]20053708253462425学术论文整群随机抽样20.15辽宁省[10]2004870758162814学术论文未明确指出四个年级浙江省[11]200410001000200040学术论文分层19.01.4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以样本的数据为实验组,以1986年SCL-90全国青年组常模为对照,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P<0.05,各研究之间异质性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采用的统计方法是DerSimonian-Laird法[12]。
应用SPSS软件计算此次10篇文献的各项因子得分均数,并比较其与常模有无显著性差异;计算9个因子的效应合并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做了统计分析;应用SAS软件分析出版年代效应,报告质量效应与地域效应(表3)。
表3元分析变量编码赋值表变量名称编码研究报告的质量学术论文=1,学位论文=2被试的来源地1=西部,2=中部,3=东部研究报告的出版年代出版年代被看成连续变量2结果2.1文献的总体平均数以及合并方差纳入样本分析的各因子情况见表4。
表4纳入分析样本的总体平均数及合并方差(x-ʃs)因子平均数及方差躯体化1.47ʃ0.50强迫1.98ʃ0.48人际敏感1.84ʃ0.62抑郁1.72ʃ0.61焦虑1.62ʃ0.55敌对1.67ʃ0.62恐怖1.45ʃ0.51偏执1.74ʃ0.61精神病性1.59ʃ0.53与1986年全国青年组比较,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5项因子的置信区间包括0,表明效应合并值与0无统计学意义,即此5个因子与1986年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另外4项因子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表明效应合并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