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专注—华为公司持续成长的奥秘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创新永无止境》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感。
2.理解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责任意识: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创新的持续性和无限性。
2.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
3.持续推动创新的策略,包括个人、企业和国家层面的措施。
难点:4.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永无止境的内涵,并转化为个人行动的动力。
5.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和失败时坚持创新的勇气。
6.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创新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明确自己在创新发展中的责任和角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展示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和创新的新闻或视频片段,如新材料的发现、医疗技术的进步等,引导学生思考创新为何永无止境。
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那么,你们认为创新会停止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创新会停止,因为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有的认为创新不会停止,因为人类的需求和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创新是一个不断演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它不受时间、空间和领域的限制。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创新永无止境的道理。
2.提问导入:提问学生“你认为创新会停止吗?为什么?” 引出本课时主题。
提问:除了刚才视频中展示的例子,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创新的事物或现象呢?学生可能会提到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电子商务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等。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2.2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举措;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能力目标:通过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的学习,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创新。
教学难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理解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0-28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时间:5分钟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P20)2、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我国科技国情)(P20)3、★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P21-P24)4、★教育的重要性?(P22)5、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P23)6、“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内涵?(P24)7、为什么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P24-P28)8、创新精神的表现?(P26)9、在创新的时代怎样对待知识产权?(P27)【新课学习】阅读教材P20页【运用你的经验】,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
一.创新强国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观看视频,知道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我国科技国情)➢观看图片,知道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观看材料:我们与发达国家科技的时间差。
知道我国科技的不足。
归纳小结: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一、教案名称:创新思维的培养1. 教学目标:了解创新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新思维的实践应用。
3.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创新实例,引发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兴趣;b) 讲解:介绍创新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讲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c) 实践: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新思维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的过程;d) 总结:总结创新思维的要点,强调创新思维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新思维的定义、重要性和基本方法;实践法:进行创新思维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的过程。
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创新思维练习:评估学生在创新思维练习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二、教案名称:团队合作的培养1. 教学目标: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技巧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2. 教学内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的基本技巧和策略;团队合作实践应用。
3.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团队合作实例,引发学生对团队合作兴趣;b) 讲解:介绍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讲解团队合作的基本技巧和策略;c) 实践:进行一个简单的团队合作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d) 总结:总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实践应用,强调团队合作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基本技巧;实践法:进行团队合作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
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团队合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练习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三、教案名称:问题解决的策略1. 教学目标:了解问题解决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策略;培养学生的problem-solving意识和能力。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创新是永无止境的,特别是在教学设计领域。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环节,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教学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下面我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创新永无止境的教学设计。
首先,创新永无止境的教学设计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论。
随着教育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例如,根据构建主体性参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项目化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教学设计还可以结合现代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育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创新永无止境的教学设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以前的教学设计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
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
因此,创新永无止境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允许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
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此外,创新永无止境的教学设计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行调整。
此外,教师还应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与同行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设计才能不断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总之,创新永无止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Unit 8: 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考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
对于现代化社会和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来说,简单的知识传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以期促进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1.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现代化的教育中,激发学生兴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果学生对所学科目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里的情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数学游戏,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2. 强调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践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来实现创新。
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制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强调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而在教育中,也应该强调合作思想,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共同发展。
在英语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共同合作,讨论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方法,相互促进,并在团队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氛围。
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2课时创新永无止境(第二目)教学目标1.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3.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教学重点理解万众创新,弘扬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万众创新,弘扬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引出问题:我们个人需要创新吗?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人人皆可创新,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
新知探究万众创新(一)人人皆可创新【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的讲话”的材料,并提出问题。
通过李克强总理发表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明确双创的重要性,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
【学生活动】学生谈自己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解。
【教师总结】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者,都可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25页中的“相关链接”,并提出问题。
中关村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对创新发展的重视,引领着中国创新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本栏目通过对中关村几个关键词的介绍,引导学生感受创新文化。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矢志创新之路。
近年来,中关村核心区着力打造的“一城三街”,即中关村软件城、创业大街、科技金融一条街、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以创新创业驱动产业结构加速迈向“高精尖”。
(二)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部分内容,并提出问题。
呈现无空间站的尴尬境地。
世界各国都探索空间站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展示我国近年科技创新成就
问: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是不是表明我国已经是科技强国?
拓展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
但不包括中国!
小结: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播放美国制裁华为视频
问:美国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封锁我国科技企业?我们应如何转危破局?
有同学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和科学家的事,跟其他人无关,你认为呢?
二、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播放80岁奶奶直播带货视频
提问: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该如何做呢?
点拨: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可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你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企业应该怎么做?
小结:二、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2)企业: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创新永无止境教材分析:《创新永无止境》选自新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这框内容既是第二课的教学重点,也是第二课的教学落脚点。
在第一框初步认识创新改变生活和国家命运的基础上,这节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现价段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指出创新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明确中国当前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而实现创新关键是培养人才,启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弘扬创新精神,为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教学目标:1.认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的决定性因素;2.了解我国科技现状;明确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3.通过相关事实,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教学难点:万众创新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种责任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创新的典型事例的视频资料或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对疑问和困惑做好记录。
(2)查阅我国创新文件并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图片“人类终将使电脑智能化且使其远胜人脑。
”(陆奇)从可以跟你聊天的“小冰”到能帮你开电视的智能音箱;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走入人类的生活,广泛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
思考: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总结:创新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创新永无止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地主题,并且利用提问分析能够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创新强国(一)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观察下图及表格:你有哪些发现?2.师生总结:(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2.2创新永无止境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使学生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通过介绍我国教育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探究如何让华为公司走出困境,使学生能够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举措。
重难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做法。
教师准备:1.准备教学情景幻灯片。
2.精心备课。
学生准备:1.搜集我国在近两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材料。
2.了解华为公司被四次制裁的事件2.预习新课。
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华为手机的发展历程》,华为手机的发展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创新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创新永无止境。
二、新课讲授教学活动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教师提问:上一框我们学习创新改变生活的时候提到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这里提到科技创新是核心,为什么呢?提到科技,不得不提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抢夺5G控制权。
那么,什么是5G呢?5G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更解决人与物、物与物通信问题,满足移动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物联网应用需求。
未来,你身边几乎所有能看见的东西,都会被连接起来,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一样能掌控一切。
5G技术的竞争不光是经济和技术竞争,也有军事方面因素,甚至对所谓的情报和国家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
最终,5G将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业各领域,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时代,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都以科技为基础,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创新如此重要,那我国的科技现状如何呢?上课之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近些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重大成就,下面就请同学们为我们介绍我国居世界前沿的中国技术。
思考问题:听完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我国取得如此多的科技成就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国在尖端科技和创新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03引言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创新方面进步较为明显,但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金来源单一、创新绩效不佳、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与纺织、食品加工等附加值低的轻工业以及石油加工、金属冶炼、橡胶等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相比,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交换设备制造业和通信终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创新驱动产业,而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做的最好的企业当属华为。
本文通过对华为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企业成长历程的案例分析,探究其供给端创新与需求市场高度耦合甚至超前的原因,总结其创新经验和模式路径,这对新常态下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制造业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和转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献综述企业初创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关键性技术创新的突破以及技术成果商业化机会的发掘,而当企业进入以规模化发展为标志的成长阶段后,成长的关键是如何形成有效支撑规模化经营的管理和组织体制。
目前对创新与企业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冒乔玲、许敏(2012)依据2007-2010年创新型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及其态势;陈晓红、李喜华(2012)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模型和“成长-创新”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成长性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呈倒U 型关系。
其二,制度创新与企业成长。
田涛(2016)通过对华为16年近距离的考察研究,认为华为从小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王亚娟(2013)认为在成熟阶段,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是管理团队,内部驱动力主要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收益、当行业领导者的渴望等制度创新。
其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组合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徐英吉、徐向艺(2007)借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别研究和比较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不同组合对企业持续性和成长性的影响;邱国栋、马巧慧(2013)运用耦合度模型测度定量研究,认为企业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通过经济、技术、关系维度的双向嵌入产生系列耦合效应,从而提高竞争力。
创新与专注
——华为公司持续成长的奥秘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选用我国优秀创新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持续成长为教学素材,注重教学资源时代性和实践性;选用现代企业管理的长寿命企业发展模式理论,注重教学问题和过程方向性、创新性与可发展性。
本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入手搭建学习支架,实施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者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式和交流互动式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的模式,实现“生生协作,师生协作”,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本课以创新与专注为主线,探究华为公司持续成长的奥秘。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但对经济活动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零散、片面的层次,因此“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是本学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对于华为公司近年在通信领域的卓越业绩略有了解,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其持续成长的奥秘,对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条件、途径和影响的理解不够系统化,对企业专注经营的力量和价值感悟不深。
【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实践创新】运用创新思维,依据企业持续创新的特定情境,选择制订合理方案,解决具体问题。
【责任担当】感悟企业社会责任,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增强为实现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科学精神】理解长寿命企业发展模式,运用该模式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因,多角度分析华为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选择创新策略。
【学会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积极分享。
【教学重点】华为公司的持续创新和专注
【教学难点】华为公司的创新策略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生活动评价表】
【教学活动评价表】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特色】
1.突出核心素养
瞄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心选择案例和图表等教学资源,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和主题。
2.彰显学科特色
深入挖掘经济学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运用长寿命企业发展模型支撑教学、扩展知识;运用统计数据,培养经济学思维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3.加大思维力度
充分拓展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采用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深入分析、充分交流,加大思维力度。
4.引领价值导向
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增强为实现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引导学生感悟创新和专注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反思】
1.课堂容量略大,讲“创新”显多,讲“专注”不足。
2.学生参与的广度大,但学生个体独立表达观点的机会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