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展简史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64.00 KB
- 文档页数:33
华为研发模式演进历程(⼲货PPT)
来源:CIO之家(ID:imciow)
⽂章仅代表作者本⼈观点
华夏基⽯e洞察已获授权转载,⽂章仅代表作者本⼈观点
管理咨询及其它业务合作:159********(⼿机及微信)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华为的研发管理,但学到家的极少。
原因很简单,如其说他们是在学习华为的研发管理,到不如说他们是在套⽤华为的IPD体系。
很多企业⾄今也没搞清楚IPD的精髓是什么,只知道他是“集成产品开发”,除了了解⼀些概念、流程、组织及模板外,IPD 到底是什么、关键点、难点难在何处基本没有搞清楚。
更谈不上了解华为研发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华为的研发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两⼤块,⼀是技术管理体系、⼆产品开发管理体系。
技术管理主要解决如何⾼效的为产品开发提供产品所需要的技术资源⽀撑。
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主要是如何快速的响应市场需求,以⽀撑产品线持续增长。
华为IPD管理体系,则是更侧于产品开发管理。
⼈⼒资源总裁应该会什么?原劳⼈院CHO班重磅升级为中国⾸家SHO(战略⼈⼒资源官)项⽬,⽤⼼培养具有战略和总裁思维的全⽅位系统知识体系的企业⼈⼒资源⾼管。
帮助HR站在公司战略和全⾯业务的⾼度运营企业,助推中国企业⼈⼒资源管理的转型和升级。
报名申请:150********(薛⽼师)
索取《中国⼈民⼤学战略⼈⼒资源官(SHO)》请加微信yuwei654321。
华为发展史01.第一阶段:低调发育:1987年-1991年,由于是创立之初,所以发展的比较平缓。
1987年,任正非与五位合伙人共同出资2万元,在深圳成立了华为公司。
在创立初期,由于资金以及技术都不太够,所以那时候华为的战略主要是“低调发展”战略。
而凭借之前积累下来的人脉,当时的华为成为了一家生产电话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1989年,积累资金后的华为开始自主开发PBX。
但由于成立不久,所以直到1991年公司也才二十多人。
当时华为的策略是坚持单一产品的持续开发与生产,销售策略则是“农村包围城市”,之后通过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抢占了市场。
02.第二阶段:站稳脚跟:1992-1995年,在这一阶段,华为逐渐成长为一家中大型通信企业。
1992年,华为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当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1亿人民币,员工数也相比前一年的20人翻了10倍,达到了200人。
组织结构也开始从直线性的组织结构转变为直线参谋职能制的组织结构,除了有业务流程部门,也有了支撑流程部门。
1994年,华为推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销售规模相比1992年翻了8倍,达到8亿人民币,员工人数也翻了3倍,达到600多人。
1995年,销售额再翻一倍,达到了15亿人民币。
同年,华为还成立知识产权部、同时还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
在此阶段,华为在大陆地区彻底站稳脚跟,业务遍布全国各地。
03、第三阶段:由内到外:1996-2005年,在这一阶段里,华为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一家业务遍布全球的通信公司。
1996年,华为与长江实业(李嘉诚创立)旗下的和记电讯合作,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的“商业网”产品。
也让华为的C&C08机打入香港市话网(94年发布的),同时也开通了许多国内未开的业务。
1996年1月,华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华为市场部集体辞职,所有正职干部都要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为辞职报告,采取竞聘方式进行答辩。
华为的发展历程华为的成功历程: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是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
1996年,华为与长江实业(香港)旗下的和记电信合作,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
1997年起,华为开始系统地引入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基于IT的管理体系。
2000年之后,华为开始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和其他地区全面拓展。
2001年开始,华为以德国为起点进入西欧市场,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
2004年,华为国际化战略大获全胜,与IT巨头思科的官司得以和解,产品突破欧洲和美国市场,海外收入首次超过国内,击败众多国际巨头,成功成为英国电信的优先供应商。
2010年11月1日,随着NE40E全业务路由器入选法国电信IP 网络扩容名单,华为在法国电信五年的IP化改造中持续受益,进一步奠定华为IP领域的领先地位。
2013年4月,华为被选中参加新西兰电信的4G/LTE网络建设,该网络于同年10月上线。
2013年6月18日,全球最薄智能手机华为P6发布。
同年,华为第三次入围世界500强,排第315名发展战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华为创业之初,技术力量和产品实力非常薄弱,因此公司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先是以用户机PABX积累经验和实力,继而拿下农村交换局,再是升级到县城C4网络、地级市C3网络,然后占领省会城市C2网络,最后攻取国家骨干网络C1,最终成为中国国家级通信网的主要供应商。
任正非1944年出生于贵州安顺的一个贫困的小村庄里,但由于任正非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所以他们深信培根的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为了改变命运,为了走出山村,即使在3年自然灾害期间,也让任正非好好的读书。
任正非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大学时期他不光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自动学完,还自学了3门外语。
1987年,任正非因为工作不顺利,一言不合就集资2万多创立了华为公司。
在创业初期,在国际市场巨头们(爱立信、诺基亚、松下等)的竞争压力下,华为走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并在于郭伟巨头竞争的环境中快速发展。
1992年,任正非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到美国。
身揣5万美元,从纽约到硅谷到波士顿到达拉斯,深刻的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性,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1995年,华为营业额已达到15亿元人民币,对于国外电信巨头,这点营业额简直是九牛一毛,但对华为这是一笔巨款。
1996年,李嘉诚长江实业旗下的和记电讯与华为合作,加速华为发展。
同年,中俄达成了全面的战略伙伴,华为乘势进军俄罗斯。
从此开始了华为真正国际化之路。
1997年,华为销售收入41亿人民币,位列中国百强前十名,员工人数超过5600人,任正非明显感觉管不动了。
1997年底任正非再去美国,向最好的企业取经,一口气考察了休斯顿电子、朗讯、惠普、IBM。
其中IBM的管理体系让任正非甚是惦记,当时就下定决心:无论多少钱,也要让华为学会这套东西。
1998年,华为誓师大会,50多位IBM顾问进驻华为,300多名骨干被抽调出来配合变革。
任正非拍桌子喊道:谁要是阻碍变革,就离开华为。
2003年,思科起诉华为美国分公司侵犯其知识产权,任正非显然懂得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与当时思科在美国的死对头3COM结盟,成立了华为三康合资公司,于是3Com公司的CEO专程作证,华为没有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2005年,华为海外销售额已经超过国内,先后又与西门子达成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国际化再次加速。
华为的发展史
1987年,深圳成立了一家注册资金为21000元的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是为一家香港公司生产的PBX,即用户交换机做销售代理。
这就是最早的华为。
到了1989年,华为就开始自主开发PBX。
1990年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与小企业的PBX技术并进行商用。
1992年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想通过占领农村的方式进入全国市场。
20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通信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候中国通信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国内企业实力弱小,无法与外国厂商相比。
导致外国产品几乎包揽了中国的通讯市场。
那时候中国通讯市场上有八种制式的机型,分别来自七个国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和法国的阿尔卡特。
那个时候的中国通讯市场概括一下就是七国八制。
扩展资料:
华为公司在这个阶段设立基于客户、产品和区域三个纬度的组织架构,各组织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公司的财务绩效有效增长、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客户满意度负责。
产品与解决方案是公司面向运营商及企业/行业客户提供ICT融合解决方案的组织,负责产品的规划、开发交付和产品竞争力构建,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支持商业成功。
区域组织是公司的区域经营中心,负责区域的各项资源、能力的建设和有效利用,并负责公司战略在所辖区域的落地。
区域组织在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伙伴关系、帮助客户实现商业成功的同时,进一步支撑公司健康、可持续的有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