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9.68 KB
- 文档页数:5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内脂肪含量过高。
超声检查是脂肪肝的常用诊断方法之一,下面介绍一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
1. 肝脏回声增强:正常肝脏的回声应该均匀,而脂肪肝的肝脏回声会增强,变得更亮。
2. 肝脏内部结构改变:脂肪肝的肝脏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肝脏的血管和胆管会变得更加清晰,而肝脏的实质组织则会变得模糊。
3. 肝脏大小改变:脂肪肝的肝脏大小也会发生改变,肝脏会变得更大,而且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4. 肝脏脂肪含量:超声检查可以测量肝脏内脂肪含量,如果脂肪含量超过了肝脏总重量的5%,就可以诊断为脂肪肝。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检查虽然是脂肪肝的常用诊断方法之一,但是它并不能确定脂肪肝的病因。
如果需要确定脂肪肝的病因,还需要进行其他的检查,比如肝功能检查、血脂检查、病毒学检查等。
•经验交流・脂肪肝患者ALT、AST、y-GT水平及意义傅求真,白玉蓉,寇丹,成军[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y-GT)水平及意义。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治疗的脂肪肝患者110例(观察组),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4例;轻度患者32例,中度患者51例,重度患者27例。
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ALT、AST、y-GT水平。
结果观察组血清ALT、AST、y-GT分别为(38.10±8.21)U/L.(29.03±6.12)U/L和(45.59±12.12)U/L,明显髙于健康对照组,而AST/ALT为(0.76±0.2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酒精性脂肪肝AST、AST/ALT和y-GT为(32.10±5.83)U/L、(0.83±0.20)和(67.82±9.29)U/L,明显髙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ALT.AST和y-GT分别为(42.59±7.23)U/L、(32.37±3.18)U/L和(54.40±9.99)U/L,明显髙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脂肪肝患者ALT、AST 及y-GT有所升髙,与脂肪肝类型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脂肪肝;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4-3245.2019.05.019脂肪肝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造成游离脂肪酸大量沉积于肝细胞,使肝细胞脂肪堆积进而引起肝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性改变〔1-役脂肪肝病理生理改变一般经历脂质代谢紊乱、肝组织瀑式炎症反应、肝细胞凋亡坏死,具有较高发病率,病理改变为肝细胞持续性缺氧,且病情进展较快,严重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3-讥根据病因是否与酒精有关将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种,不同类型脂肪肝具有不同的预后结果[6-7]0故正确诊断脂肪肝类型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腹部超声特点探究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腹部超声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收治的76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腹部超声检查,探讨超声特点。
结果: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腹部超声检查可表现为肝脏形态改变、肝实质回声改变及正常管道结构回声改变,根据相关特点可以较为清晰判断脂肪肝程度及范围。
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可以较为清晰的反映病变范围及程度,对临床诊治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具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腹部超声;特点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为一种少见的、原因未明、妊娠期特发、出现于妊娠晚期的急性肝脏脂肪变性,常伴有肾脏等多脏器损害。
本病原因尚不了解,目前一致认为是肝内脂肪代谢障碍引起的多脏器损害,除肝脏外,肾、胰腺、心脏等均有微血管脂肪变性。
其病理特征是肝细胞、微血管脂肪空泡形成[1]。
因此本病的发生与急性营养障碍所致的促脂物质缺乏或妊娠期出现的毒素导致脂肪转化的酶系统功能受到损害有关。
对于aflp的临床诊断研究较多,但超声检查方面较少,本文就aflp 的腹部超声检查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近两年收治的76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1~35岁,平均29.6岁;初产妇65例,经产妇11例;入院时孕周30~38周,平均34.6周;产后发病时间为3h~11d,平均4.1d;均为单胎。
本组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脂肪肝病史、急慢性肝炎等患者。
1.2 检查方法:本组患者均使用phlip1000彩超诊断仪进行检查,选择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3.5~5.0mhz。
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查前4h内禁水。
患者检查时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以舒适体位为主,避免压迫胎儿。
超声探头扫描范围包括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腹腔、胸腔积液等,同时注意胎儿、胎盘及羊水情况。
脂肪肝诊断的生化检测指标临床分析廖海燕发表时间:2016-03-11T16:11:08.5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廖海燕[导读]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脂肪肝患者通常都会具有生化指标异常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现象,尤其是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升高最为明显,是脂肪肝最为突出的一种生化特征,这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及检测都有着极为深重的意义,也表明中老年脂肪肝患者和某些部分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检测指标在脂肪肝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及相关性。
方法:选用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检的100例中老年体检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入选对象均被排除有肝炎和其他病毒等。
对所有的受检人员进行B超、血压、血液生化检测、体重以及心电等项目。
结果:脂肪肝组患者所检测出来的血脂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现象,尤其是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升高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中老年脂肪肝患者和某些部分的疾病具有相关性。
结论:脂肪肝患者通常都会具有生化指标异常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现象,尤其是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升高最为明显,是脂肪肝最为突出的一种生化特征,这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及检测都有着极为深重的意义,也表明中老年脂肪肝患者和某些部分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脂肪肝;生化检测指标;相关性;临床分析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也使得脂肪肝疾病的发生率每年逐渐升高,对该疾病患者具有较大的生活影响。
脂肪肝在临床上被确认为是一种由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非常常见的弥漫性肝病。
本文将对100例老年受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探讨生化检测指标在脂肪肝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及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检的100例中老年体检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入选对象均被排除有肝炎和其他病毒等。
超声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检查的68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接受腹部肝胆脾胰器官等检查,所得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对比不同年龄组脂肪肝阳性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观察其B超影像学资料。
结果68例患者中轻度脂肪肝21例,中度脂肪肝30例,重度脂肪肝17例;脂肪肝检出率及准确率均为100%;超声下可表现为实质回声细密增多增强,肝脏轻度或中度增大,肝静脉管径变细,血流频谱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结论脂肪肝可预防及诊治,通过超声准确诊断,能够对脂肪肝特点程度准确反应,使用价值显著。
标签:超声检查;脂肪肝;诊断;临床意义脂肪肝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引发的以肝脏脂类物质积蓄为病理改变的,是一种以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较大程度改变,脂肪肝发病率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提前,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正常肝脏含脂肪5%[3],脂肪肝时肝内脂肪含量明显增加,肝细胞脂肪蓄积量超过5%或者在组织学上肝实质脂肪变大于30%,就称之为脂肪肝。
肝细胞内出现大量的脂肪颗粒。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脂肪肝患者轻度时无明显自觉症状,仅有疲乏感,而脂肪肝患者多数较胖。
中度、重度脂肪肝患者可出现肝区不适、乏力、隐痛等症状,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患者会出现脾肿大和肝掌现象,部分患者肝功能甚至受到损害[1]。
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容易使肝被膜膨胀、肝韧带牵拉,从而引起上腹剧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过多。
同时,还有少数患者产生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四肢麻木等。
脂肪肝经治疗后,可逆转恢复正常,长期脂肪肝可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诊断及治疗对于预防减少肝坏死及肝硬化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为探讨脂肪肝的有效诊断手段,对我院收治的68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非均匀性脂肪肝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30例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非均匀性脂肪肝超声检查局灶浸润型,呈相对高或高回声,边缘清楚,但不规则似血管瘤。
有时高回声占据肝的一段或一叶。
弥漫性非均匀性脂肪肝,不均匀的脂肪浸润占据肝实质的大部分,呈高回声,边缘不整,其间夹杂的正常肝组织呈岛屿状相对低回声区,常使检者产生错觉将正常肝区误为“病灶”。
Ⅰ型(局限浸润型)6例(占20%);Ⅱ型(叶段浸润型)9例(占30%);Ⅲ型(弥漫非均匀浸润型)15例(占50%)。
结论:超声对非均匀性脂肪肝的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为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非均匀性脂肪肝;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30-02非均匀性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局限于肝的一叶,数叶呈不规则分布。
脂肪沉着区与非沉着部分复杂交错。
通常右前叶胆囊与门脉右干间,或右后叶或左内叶为多。
B型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经济、快速、无创伤性的优点,多数脂肪肝是依靠B超而作出诊断。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经检出且确诊的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30例临床声诊诊断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例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5±3.5岁。
所有患者均经彩超检查,可疑患者经CT、MRI等方法进一步证实。
1.2 方法超声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
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探头置右肋间、右肋下及剑突下,声束由前向后显示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等断面。
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功能者,应显示肝脏主要血管的分布及走向。
2.结果2.1 二维显示声像I型(局灶浸润型):肝脏形态大小及边缘多无明显改变,个别病例可呈不规则楔型。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如何描述一、超声诊断脂肪肝的超声表现特点是肝脏回声增强,使肝脏回声均匀,显影度较低。
肝内脂肪影响肝脏回声的表现是类似肝纹理的回声间隙消失,回声变得密集均匀,肝外周区腔积液不明显。
此外,还可见到肝实质内低回声脂肪浸润区,呈网格状分布,肝脏表面光滑,肝边缘整齐,还可能伴有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二、治疗方法1.生活方式改变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适量的运动,避免饮酒,控制体重。
这些生活方式改变对于轻度的脂肪肝是非常有效的。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脂肪肝的重要手段,如可使肝脏内脂肪减少,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其中最常用的是利胆药,补充谷胱甘肽,抗氧化剂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脂肪肝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这包括吸脂术、肝移植和药物介入治疗等方法。
但是这些疗法较为复杂,风险评估必须非常严格。
三、注意事项1.避免长期饮酒,控制体重,保持适量的运动量。
2.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腹部超声,随时监测肝功能扭转和肝癌的发生。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4.合理饮食,避免进食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应多吃蔬菜水果,适当限制总热量和脂肪摄入。
5.保持心态乐观,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身体健康。
以上是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如何描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脂肪肝怎么回事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多,肝重量增加,肝组织中脂肪含量超过肝细胞重量的10%以上,且除外已知的其他肝病和药物因素引起的肝脏脂肪堆积。
它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肝病,危害极大,容易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脂肪肝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前者与大量饮酒有关,后者很大程度上与过度饮食以及缺乏运动有关,也就是俗称的“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病人。
治疗方法:1.改善生活方式: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该注意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的摄入。
1620名老年人肝胆B超体检结果分析目的对老年人健康体检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为开展社区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162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的肝胆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共检出肝胆异常者726人,阳性检出率44.81%,女性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检出的疾病主要是脂肪肝、胆石症等。
结论社区老年人肝胆疾病患病率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强化保健意识。
标签:健康体检超声检查脂肪肝胆结石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了解本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好地做好老年人健康档案的登记、更新工作,为社区卫生保健提供依据,我分中心于2009年10月对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
在本次体检中,所有体检者都接受了B超检查,现将肝胆B超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奉贤区青村镇钱桥社区具有本地户口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2118人,接受本次体检者共1620人,受检率为76.5%。
其中男性708人,女性912人。
年龄60-91岁,平均70.0+6.90岁,其中60-69岁919人;70-79岁560人;80岁以上141人。
1.2 方法全体受检者都进行B超肝胆常规检查,采用LOGIQα200型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HMz,体检者前一日晚餐不进油腻食物,早晨空腹检查。
体检者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及右侧卧位等,按肝胆常规B超检查方法对肝脏、胆囊及肝内、外胆管进行多切面扫查。
2 结果2.1 异常检出率1620名受检者共检出肝胆异常者726人,异常检出率44.81%。
在726人检出异常患者中,检出一种异常578人,二种异常139人,三种异常9人。
检出的病种及检出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脂肪肝、胆石症、肝囊肿、无结石的单纯胆囊炎等较为常见,曾进行过胆囊切除术的也占有较高比例。
2.2 性别分布男性受检者共708人,检出肝胆异常者260人,占36.72%;女性受检者912人,检出肝胆异常者467人,占51.21%。
HAINAN MEDICAL JOURNAL 《海南医学》2011年第22卷第期Vol.22No.2011B 超结合血脂实验检测诊断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分析郑恩海1,黄利1,刘光清1,陈开良1,韩笑1,邱辅佑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1,检验科2,海南海口570102)【摘要】目的探讨B 超结合血脂实验检测诊断脂肪肝的应用价值。
方法脂肪肝患者20例(观察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甘油三酯(TG)、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B 超诊断等。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B 超诊断特点如下:可见致密的点状高回声,深部即远场网声衰减,肝内管腔结构模糊,肝脏肿大,饱满,肝缘变钝。
观察组TG 、TC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LDL-C 、LDL-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及时进行血脂检查并观察其指标变化可作为临床监测脂肪肝的方法之一,同时B 超也可作为脂肪肝的重要诊断辅助方法。
【关键词】B 超;血脂诊断;脂肪肝【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1)16——作者简介:郑恩海(1976—),男,广东省汕头市人,主管技师,学士。
·经验交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肪肝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从而给肝脏带来永久性的损害[1],甚至有生命危险。
因此,对脂肪肝早期诊断,了解病情,对促使脂肪肝逆转,避免肝纤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
脂肪肝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实验室检测,包括检查血清TG 、TC 、HDL-C 、LDL-C 等[3]。
不过随着超声医学的蓬勃发展,B 超成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4]。
本文旨探讨B 超结合血脂实验检测诊断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希望并为诊断脂肪肝提供一种客观手段,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均为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15例,女5例;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54.5岁。
常用腹部超声检查报告模板1.正常:超声所见:肝脏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回声均匀,肝内血管纹理显示清晰,门静脉未见明显增宽。
胆囊形态大小尚可,壁光整,内透声可,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胰腺及脾脏实质内回声均匀,均未见明显异常。
双肾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回声未见明显异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
超声提示:肝胆胰脾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2.肝内血管瘤:超声所见:肝脏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探及范围约CM* CM的略强回声光团,边界清晰,内呈不典型网格状回声,余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血管纹理显示清晰,门静脉未见明显增宽。
胆囊形态大小尚可,壁光整,内透声可,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胰腺及脾脏实质内回声均匀,均未见明显异常。
双肾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回声未见明显异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
超声提示:肝叶略强回声光团,考虑血管瘤可能。
3.肝囊肿(单发或多发性):超声所见:肝脏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探及一(或多个)囊状无回声影,大者约CM* CM,边界清晰,内透声可,余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血管纹理显示清晰,门静脉未见明显增宽。
胆囊形态大小尚可,壁光整,内透声可,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胰腺及脾脏实质内回声均匀,均未见明显异常。
双肾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回声未见明显异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
超声提示:符合(或多发性)肝囊肿声像图。
4.脂肪肝:超声所见:肝脏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回声呈光点细密增强,肝内血管纹理显示不清晰,门静脉未见明显增宽。
胆囊形态大小尚可,壁光整,内透声可,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胰腺及脾脏实质内回声均匀,均未见明显异常。
双肾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回声未见明显异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
超声提示:脂肪肝。
5.脂肪肝(酒精性):超声所见:肝脏形态大小尚可,被膜光整,实质内呈光点粗大、密集、回声增强,后方回声无衰减,肝内血管纹理显示不清晰,门静脉未见明显增宽。
64 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脂肪肝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本科室2013 年3~12 月通过超声诊断的64 例脂肪肝患者超声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64 例脂肪肝,其中均匀型41 例( 64.1%) , 非均匀型15 例( 23.2%) , 局限型8例( 12.5%) 。
结论超声显像诊断脂肪肝准确率高,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合血脂增高的情况, 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且该检查方便、迅捷, 无痛苦, 费用低, 可进行治疗后的复查、随访, 为脂肪肝诊断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脂肪肝;超声
Analysis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in 64 Cases TANG Yan
(B Ultrasonic Room,Ningxia Minkang
Hospital,Yinchuan 750000,Ningxia,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MethodsThe undergraduate office 2013 3- December was analyzed by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64 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ultrasound results. Results64 cases of fatty liver, including 41 cases of uniform type (64.1%), 15 cases of non uniform type (23.2%), 8 cases of localized type (12.5%). Conclusion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with high accuracy,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With increased lipid, guidance of trea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convenient, fast, no pain, low cost, can review, follow-up after treatment, is a preferred method for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Key words :Fatty liver; Ultrasonography 脂肪肝是指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肝现已对国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匿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近年来, 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现将本科2013 年3 月~12 月通过超声诊断脂肪肝64 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4例病例, 49例男性, 15例女性; 年龄22~65 岁, 平均39 岁。
1.2方法应用飞利浦HD7 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 5~5MH z 。
超声检查时采用仰卧位及左侧卧位,常规扫描肝脏, 对肝脏进行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观察其大小、形态、包膜、边界, 肝区回声光点是否增密增高及分布均匀与否,轮廓显示情况,肝内管道结构等。
诊断与分型依据《实用超声诊断手册》[1] 中的脂肪肝诊断标准和《超声医学》中的脂肪肝分型[2] 标准。
脂肪肝超声诊断标准: ①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 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 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 ②远场回声衰减, 光点稀疏; ③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④ 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仅具备第①项者作为疑似诊断, 具备第②项加其余1 项及以上者可确诊为脂肪肝。
根据声像图特点可将脂肪肝患者分为均匀型、非均匀型和局限性。
1.3 检查时注意事项①为避免有肠气的干扰,受检者检查日清晨须空腹,以尽量避免肠气对图像的干扰。
②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肝脏回声光点的强弱变化, 以利于对病变部位的确定的准确性。
③注意避免因仪器调节原因造成脂肪肝的假象。
2结果
本组64 例脂肪肝患者按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依照声像图特点分为弥漫型、非均匀型及局限型( 见表
1) 。
本组64例, 均匀型41例( 64.1%) , 非均匀型15
例( 23.2%) , 局限型8例( 12.5%) 。
其中伴肥胖47 例( 73.4%) , 伴高血脂41 例(64.0%) , 伴高血糖44 例
( 68.7%) , 长期饮酒39 例( 60.9%) 。
3讨论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 是一种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3] ,随着国内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多。
脂肪肝是肝脏受损的早期病理表现,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治进行预防治疗, 不仅可阻止其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使病情逆转[4] 。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且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仅个别有右上腹胀, 消化不良等不典型轻微症状。
超声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 以上的脂肪肝, 肝脂肪含量达50% 以上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上[3] 。
脂肪肝程度的判断, 直接影响到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
目前超声诊断尚未有明确的标准, 本组从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实质光点增密、增高的程度、远场衰减的程度及管状结构的表现等几个方面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度。
正常肝脏脂肪含量为5% ,当肝内脂肪含量超过20%或全肝脏1/ 3 肝小叶脂肪沉积时称脂肪肝。
从该检查分析可见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长期饮酒均为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在脂肪肝的诊断中有肯定的价值, 对其程度判断及分型较准确。
结合血脂增高的情况, 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且该检查方便、迅捷, 无痛苦, 费用低, 可进行治疗后的复查、随访, 为脂肪肝诊断的首选
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仁彬. 实用超声诊断学[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2]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 第3 版.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603.
[3]石景森. 脂肪肝防治专家谈[M] . 北京: 人民军医版社, 2004:133.
[4]靖丽丽, 孙悦. 脂肪肝的诊断防治进展[J]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 : 80.
[5]刘学勤. 肝胆疾病诊疗全书[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381- 390.
编辑/ 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