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 格式:doc
- 大小:492.00 KB
- 文档页数:10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摘要:景观设计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游憩、放松的场所,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一种感情的寄托,可以暂时摆脱城市的喧嚣,回归宁静。
景观设计应该是有情感的,寓情于景,以追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境界给游客以心灵的触动,以求共鸣,传承中国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美,使景观充满意境。
关键词:共鸣;园林艺术;景观设计;诗情画意;文学艺术一、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追塑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寺院大量发展的背景下,文人雅士出于对战争的厌烦,寄情于山水,归隐田园的思想盛行,以风雅自居,衷情山水画,正值南朝自然条件的得天独厚,山明水秀,气候温暖,植物资源丰富,于是出现了早期的自然山水园如南朝时在都城建康修建的玄武湖,以自然山水为主,适当布置园林建筑,自成自然之趣,游人于此只会觉得自己身处画中,游历群山秀水之间,感叹东晋文人郭璞甘心隐居于此的旷世情怀,这便是园林的艺术美与深刻的内涵给游客带来的共鸣。
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接着又由自然山水园成长为写意山水园。
写意山水园是中国园林史上由萌芽阶段走向鼎盛时期的产物,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这个时代的诗词文学到达历史的巅峰,由于国力强盛,安享太平,文人墨客喜好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绘画也相当流行,流传于后世的作品不计其数,尤其是意境优美的山水诗和山水画,都是反映文人喜爱自然、向往自然的结晶。
纵观我国园林艺术,正是因为多了这些文人墨客的诗词渲染,才让景致更具有诗情画意,也使许多无人知晓的景点闻名遐迩,如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的寒山寺。
也正是这些景致的存在,逝去千百年的文人墨客被我们所理解,因景生情,寓情于景。
这是我国园林艺术独特的一面,也是使我们浏览于古园之中领略古人风采的一种契机,以构成穿越古今的共鸣。
二、当今景观之美每逢节假日,游客漫步于现代街道景观及园林景观之间,总会出现一种现象,印入眼帘的景致确实很美,水清、树荣、花香,大概只能领略到这些纯粹的自然之美了。
尤其是到了晚上,绚丽多采的霓虹灯,赏心悦目的音乐喷泉,比起从前只能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林木包裹一层白纱随风轻舞于月色之下,大地似乎瞬间变成天池,只见树影婆娑跃动其间,或许还能招来萤火虫的点缀,追逐这些触手可及的繁星……现在的夜景确实要色彩缤纷多了,可以达到灯火通明与白昼无异,从这点上来看,确实比从前的夜色要漂亮许多。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1、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自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
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
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2、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
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
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
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
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
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3、有藏有露、有收有放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园林设计中的意境营造手法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文从阐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出发,提出园林设计中常见的意境营造手法,探究现代园林意境营造。
关键词:园林设计;意境;营造意境营造,是中国古典艺术作品的最高艺术标准,而作为中国古典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园林设计就十分注重意境的营造,着力在古典园林的设计过程中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来达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情感,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营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因此,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入手,探究现代园林设计中意境的营造手法。
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集建筑、山水、动植物、雕刻、园艺、诗画等于一体,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珍品,深浸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蕴。
儒家思想、禅宗思想、道家思想等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从而对于古代造园艺术也有深远的陶染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是造园家们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通常寓情于景,以物比德,来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乘物以游心” 般物我两忘的境地。
正如王国维所说:“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形成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合一” 思想指导下,往往采用师法自然的手法来营造园林。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是目前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园林,充分展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也能发掘出造园手法的深层内涵。
2园林设计中意境的营造手法2.1象征从秦代“一池三山”式的湖中有岛的做法开始,象征手法广泛地被运用在园林植物的栽培种植中。
除了符合地域特点、气候特点的植物外,体现人文情怀的植物,也广泛地被运用进来。
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梅、兰、竹、菊、荷花、松树、柏树、桃树、李树这些符合中国传统的植物运用在园林造景中,如在湖池中种植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呈现了景观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一、自然与人工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山水之间人为添景”和“致天人之美,造园林之胜”的观念。
设计师以自然为基础,通过对景观的改造和塑造,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园林呈现出自然优美的景观。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亭廊、池塘等人工结构都是以自然山水为原型而建造的。
二、意境的营造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园林的意境营造,注重通过景观创造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在园林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布局、植物、建筑等手段,营造出具有独特意境的景观,使人们在欣赏园林之美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放松。
这种意境的营造,常常具有文人墨客的色彩,强调抒写情感、表达意境的空间。
三、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注重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以营造出层次分明、有节奏感的空间。
通过布局、建筑物的高低、路线的曲折等手法,使园林空间显得宽广而舒适。
同时,通过不同景观之间的错落有致和大小景观的配合,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有层次感。
这种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使人在园林中行走时能够体验到不同景观的交替和变化。
四、隐逸与开敞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常常注重隐逸与开敞的结合,通过景观的布局,既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又能够给人以宽广开阔的感觉。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错落有致的假山,通过山石的遮挡,形成隐逸的空间;同时,又有开阔的水面、广场等,体现了尊重自然和人的需要。
这种隐逸与开敞的结合,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完整和有趣。
五、虚实结合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景观的深远意义。
即通过真实的景观和虚构的景观相结合,将园林中的空间扩展到无限,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和水面常常被设计成有远近、高低的变化,通过透视、幻觉等手法,营造出虚实交错的景观,给予观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意境的营造、尺度与层次的处理、隐逸与开敞的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表达。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以苏州留园为例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而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更使得这种艺术发挥至极致,它区别于绘画、诗词等需要借助于线条、语言等无形意境的创造,而是在有限定范围内通过特殊手法来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意蕴,使景传递出情,情与景交融,由此形成清绝风雅,神韵独高,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进而体现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其精髓。
本文通过对园林和意境之间的分析,使其对意境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认识,强调意境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园林欣赏过程中体味意境的美,在今后的设计中强化意境美,使园林作品意境深远,创造出经典的园林佳作。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美学第一章绪论中国古典园林与伊斯兰园林、欧洲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而中国古典园林因其自身造园手法的独特性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将意境和园林巧妙的结合,在自然、建筑中予以体现,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最高目标。
古典园林的意境即造园时所设计的场景,包括建筑、植物、园区划分等,欣赏这些场景时所映射出的诱发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情感体验过程,感悟到景物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以及人生哲理。
只有优秀的园林才能体现出深远的意境。
第二章何为意境2.1从意境起源说起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独有的名词,它是和中国哲学思想、审美追求有联系的,它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
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老子关于美学的论断。
老子首先提出“象”的概念,象即物的形象,它包含在“道”中。
而“道”则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
王昌龄在《诗格》中对意境这样说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宋代在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就是文人山水画的成熟,而山水画最强调画中意境的营造。
2.2意境的本质特征首先第一点强调的是情与景的交融,思想观念与景物的融合。
其次表现为真境与神境的统一。
最后注意到的是意境只有通过客观物象才能表达出来。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既是艺术精品,也是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以其精致的设计、精美的建筑、精妙的结构和巧妙的布局,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体现在整个园林的构图、设计、建筑、景观上。
园林的构图以“山、水、建筑”的组合形式来构建,山表现为天然的山形,水比喻自然的江河,建筑表现为精致的殿堂,从而形成一幅宏大的图景,给人以宏伟的感受。
设计上,把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种和谐、美丽的视觉效果。
建筑上,以精致的建筑形式和巧妙的摆放来表现古典园林的精美,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觉。
景观上,把建筑、植物、水池等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图景,给人以宁静、怡人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还体现在园林内的文化活动中。
园林内的活动形式多样,有古代的饮茶礼仪、古典的舞蹈表演、古代的书法雕刻、古典的壁画、古老的棋艺等,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园林营造出来的独特文化氛围,让人们能够体验到古典园林独有的和谐、宁静、怡人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于它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美学,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园林的构图、设计、建筑、景观以及园林内的文化活动,都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怡人的感受,让人们能够体验到古典园林的精髓。
它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于它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美
学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它以其宏伟、宁静、怡人的意境,给园林的访客以莫大的视觉享受,并让人们体会到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概述 (1)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 (1)2.1中国古典园林 (1)2.2意境的整体生成 (2)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2)3.1.1园林意境的生成 (2)3..1.2园林意境的内涵 (3)3.2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4)3.2.1传统文化的蕴涵 (4)3.2.2特色空间的营构 (5)3.2.3第四维度的园林意境营造 (7)第四章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对现代景观设计意义·8第一章绪论1.1 概述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对我国环境景观观念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带来冲击。
谈及园林,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
园林从围墙中走了出来,由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
从传统的庭院、公园,到广场、道路,厂区、学校,再到风景名胜,甚至整个大地都成为设计范畴。
丰富的新兴材料的运用以及更加合理、科学的营造方法使今天的园林设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局面[1]。
中国古典园林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世界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世界园林有着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审美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统。
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文学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交相辉映。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核心范畴,深深扎根于绘画文学等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中,和古典园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由于包含了诸多与人类精神关联的因素,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寻求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关联无疑既能满足这种审美上转变,又同时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求暗合,因而更具有普遍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古典园林意境的研究,将其与现代景观审美相结合,运用于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促进中国现代景观风格的形成,以便在西方文化主导下的景观设计趋同化与本土文化的消亡的时代背景下顺利的实现文化上的突围与复苏。
还能增强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认识,引导现代人的景观审美情趣。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2.1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 世纪奴隶社会末期开始,到19 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结束,经历了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几千年绝少外来文化影响的环境下,日益精密、细致的自我完善,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体系,成为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完整体系当中也包含了不同的类型,但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共性和个性组成了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共同特特征,特点鲜明,始终未脱离“自然美”与“意境美”[3]。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做装点,这些都是构成自然的基本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简单利用或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在对原始状态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加工,从而提炼出一个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典型化的自然,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之多,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
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中的主题,成为构图中心,对自然风景起标胜引景的作用,将自然山水点缀得更富有民族特色。
明人曾有“祠补旧青山”之句,这个“补”字十分恰当的说出中国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的融为一体,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摄取古典诗词绘画、高人雅事布景,穿行在园林之中,犹如徜徉于古典文学绘画中,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出自文人、画家与匠人的合作,如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诗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诗人杜甫的草堂等。
诗文与绘画互为表里,园林景观能体现绘画意趣,也能涵咏诗的情调。
使园林各景区具有寓意深远的诗画情趣,人们在游赏过程中,通过诗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揣摩、生发、再创造,从中获得古典文学的深厚韵味,甚至更深层次的感悟。
而所有上面提到的这些都用于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特点——意境的蕴涵,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虽然其他的园林体系如英国和日本的风景式园林,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意境含蕴,但其广度与深度,都不及中国古典园林。
我国园林意境蕴含深且广,表述方式丰富多样,通过缩移、摹拟、象征、寓意、题名等方法将园林意境不断深化,使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辞海》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生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近现代学者对意境的解释有着各自的看法。
王国维认为:“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蒲震元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中写到,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李泽厚将“意境”二字拆析开来对之进行了一般性的界定:“‘意境’是‘意’与‘情’、‘理’与‘境’、‘形’与‘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从先秦时代的哲学开始,就已经产生了“意境”朦胧状态之后,经由佛学、玄学的助长,生动的诗词、绘画艺术实践的相扶持,博大深远的文论、画论的不断提升,使它形成了一个一脉相承、不断充实的美学范畴。
2.2 意境的整体生成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从而达到“情与景匯,意与象通”,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绘画是通过塑造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於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
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伴随着文学诗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与古典文学诗画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园林意境不等同于文学诗画的意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内涵和独特性。
3.1.1 园林意境的形成园林意境的形成是建立在意境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意境产生于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产生绘画诗文对意境的追求,园林意境又是与文学诗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园林意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开始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造园艺术,文士园林与山水诗、山水画一起代表当时新的文化潮流,园林一词正式出现,至此中国园林才获得了自己的独特品格。
中国园林与山水诗、山水画同时发展着,有很强的抒情性,并一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色。
因而研究中国园林的意境,不能不涉及到中国的诗歌和绘画,因为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园林如同诗歌绘画一样,有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即园林意境,它是由现实的景观所产生的“想象”与“联想”。
诗情和画意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自古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也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很早就是按照诗画创作的原则进行实践的,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一语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从诗文中可司法造园,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
近代学者王国维指出:“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
”。
立意着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触,这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特色。
古代诗词绘画和古典园林艺术在意境的创设与表达上,二者可谓一脉相承、互为因借。
3.1.2 园林意境的内涵园林意境是园主人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
通过造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高度凝炼,赋于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意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审美主体在游览欣赏这些具体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与想象,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延伸与拓展,“去象取意”思维加工后,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意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上升到“得意忘象”的纯粹的精神世界。
园林意境是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造园立意的本质所在,亦是欣赏过程的终点[36]。
从造园角度来分析,它是造园家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深刻的理解,通过创造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倾注在园林景象中的物态化的意识结晶。
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即“意在笔先”。
从审美欣赏过程来看,审美主体以园林景象为感知起点,以园林意象为中介,进行再造想象,“得意忘象”,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哲理化感悟──园林意境的审美体验。
这是一个由表及内的过程,即“画尽意在”。
(图3-1)园林意境是造园家刻意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是欣赏者和批评家用以衡量园林艺术作品好与不好的尺度和标准, 是园林艺术作品创作成败的关键。
园林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是造园家赋予园林要素以人格化的灵性所渗透出来的让人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
诗情是指园林具有诗歌般的深远意境, 达到了景中有诗, 诗中有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画意就是指园林具有绘画般的意境, 看上去就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立体的中国画。
它除了包括意和境, 情与景, 神与物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之外, 还包括艺术气氛, 神情韵味和景外之景等因素。
合而言之, 意境是意和境、情与景、神与物相生相长、互渗互融所构成的艺术整体, 是具体形象负载着意趣、情思的完美生动的艺术画面, 它能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的形象和谐统一。
3.2 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根据园林意境的形成和园林意境的独特性,将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园林意境的营造方式:3.2.1 传统文化的蕴涵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儒”、“道”“释”家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陶冶了文人、画家,他们以这种审美标准,这种意境观,把握他们主持的园林造就了的东方式的自然式园林,充分再现了自然美[4]。
本文着重从三方面分析传统文化的引入对园林意境营造的作用。
首先,园林意境的形成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造园者将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其次,题名、楹联、牌匾的运用,成为园林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使人更容易与景观产生共鸣。
再次,古典园林深受儒家、道家、禅宗、风水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又常常被园主人赋予园林景观之中;综合起来,使园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激发鉴赏者在景观中产生联想与想象。
(1)古诗词诗文境界的再现,景名、匾额、楹联的运用,使得园林所要表达的意境巧妙的体现出来,游人通过细品其内容,便可以领悟园林的灵魂所在。
同里退思园,和姜夔的《念奴娇》词有着特定的意境联系,展现了一个文学作品为主体所意聚而成的整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