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产量损失计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3
河南农业2016年第10期(上)害田块4块共16块, 适期防治田3块共12块,调查蚜虫危害和产量情况。
小麦蚜虫危害田根据蚜虫密度结合目测,设定危害程度如下:重度危害:小麦大部分不能抽穗,有些植株提早枯死;中度危害:小麦明显枯黄但能抽穗,穗头小,穗数少,结实较少;轻度危害:危害表现不明显,生长基本正常。
实际测量各代表田块重度、中度、轻度危害面积;不同危害程度类型按5点取样,每样点2m 2共10m 2小麦分别收割、脱粒、去杂、晒干、称重,计算每667m 2产量。
适期防治田也按10m 2单收、晒干、称重,计算每667m 2产量。
4个调查点以点为单位统计2.小麦蚜虫危害田,重度、中度、轻度面积平均比率分别为6.01%、11.9%、82.09%。
调查点之间重度、中度、轻度面积离平均数差距分别为±3.12个百分点、±5.16个百分点、±9.01个百分点,表明小麦蚜虫受害田之间,不同受害程度面积比率随机性变化较大。
3.小麦蚜虫危害田,重度、中度、轻度每667m 2平均产量为138.7kg、400.4kg、697.6kg,重度比轻度相差80.1%,中度比轻度相差42.6%;调查点之间重度、中度、轻度产量分别存在±27.92个百分点、±14.15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的离平均数差距,表明小麦蚜虫在同一块麦不同程度受害面积比害田每667m 2平均产均产量为741.5kg。
小田每667m 2平均减产15.2%。
表明小麦防统治,方能避免小麦蚜虫发生成灾,对农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西平县小麦生产中,蚜虫危害不仅有本地虫源的作用,还有外来迁飞性虫源的作用,为害盛期是返青拔节期和小麦穗期,穗期为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尤为严重。
保灌浆、增粒重为穗期蚜虫防治的目的,防治不及时或措施失当,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后果,严重威胁到小麦安全生产,应引起高度重视。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小麦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会给农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田间对小麦蚜虫的计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害虫。
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进行小麦蚜虫的计数,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及其优缺点的讨论。
1. 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计数方法。
农民可以在小麦叶片上进行蚜虫的目测计数,记录每叶片上蚜虫的数量。
然后将每个样地的计数数据进行平均,得到整个田地的蚜虫密度。
优点: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专业设备或技术。
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蚜虫数量。
缺点:工作量大,耗时长。
容易受个体差异、视觉判断差异和视力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计数结果不一致。
依靠目测计数很难准确区分大小不同的蚜虫。
2. 使用计数器:使用计数器可以方便地记录小麦叶片上蚜虫的数量。
农民可以通过手动点击计数器来记数,然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
优点:相对于直接计数法,使用计数器可以减少误差和劳动强度。
可以得到更快、更准确的计数结果。
缺点:需要额外购置计数器,增加了成本。
计数结果仍然会受到个体差异和视觉疲劳的影响。
3. 利用黄色黏板:黄色黏板是一种常用的监测小麦蚜虫的方法。
农民可以在小麦田间悬挂黄色黏板,蚜虫会被黏板吸附住。
然后可以对黏板上的蚜虫进行计数和统计。
优点:相对于直接计数法,利用黄色黏板可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干扰,得到更准确的计数结果。
黄色黏板可以持续监测蚜虫的数量,可以及时发现害虫的变动趋势。
缺点:需要时间等待黏板上的蚜虫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能进行计数。
黏板上可能还有其他昆虫或物质黏附,可能会干扰计数结果。
综合防治措施:除了进行田间计数外,综合防治也是控制小麦蚜虫的重要措施。
合理施肥、合理密度播种,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
及时清除及焚烧蚜虫的养殖源,如野生草本植物等。
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等。
小麦蚜虫的田间计数是调查和研究害虫密度的重要工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
农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数,根据计数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蚜虫对小麦的损害。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病虫害却是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对小麦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小麦病虫害主要包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等真菌性病害,以及蚜虫、螟虫、蝗虫等昆虫性病害。
这些病虫害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威胁,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条锈病和蚜虫对小麦的危害最为严重,给小麦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1. 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茎秆。
患病的小麦叶片上会出现红色或橙色的条锈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从而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蚜虫:蚜虫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蚜虫在小麦上吸食汁液并排泄蜜露,导致小麦叶片卷曲、变黄、枯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蜜露还会导致小麦被黑霉病侵染,进一步加剧了小麦的病害。
以上种种,小麦病虫害的危害是不可小觑的,需加强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二、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为了减轻小麦病虫害给小麦生产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能够有效地控制小麦病虫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 良种选育:选育抗病虫害的小麦良种是控制小麦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通过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手段,选育出抗小麦病虫害的小麦良种,有效地减轻了小麦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不仅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性,还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家们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采用有机肥、化肥等多种施肥方式,提高了小麦的抗病性,减轻了小麦病害的危害。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控制小麦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家们利用天敌生物等方式,对小麦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治,减轻了小麦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浅谈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病虫害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病虫害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病害防治技术、虫害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强调了加强病虫害防治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合理利用各种防治技术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促进小麦产量的增加,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影响、产量、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意识、科学利用。
1. 引言1.1 介绍小麦主要病虫害,格式等等。
谢谢!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困扰。
小麦的主要病害包括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而主要虫害则有小麦蚜虫、瘿蚊、稻蝗等。
这些病虫害会给小麦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危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影响粮食安全。
科学有效地防治小麦病虫害对于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主要由赤霉菌引起。
严重时会导致小麦产量损失达30%以上。
白粉病则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易在潮湿环境下传播,给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危害。
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锈菌引起,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叶片变黄、枯萎,影响光合作用,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在虫害方面,小麦蚜虫是最为常见的虫害之一,会导致小麦叶片卷曲、生长迟缓,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瘿蚊和稻蝗也是小麦的常见虫害,会导致小麦茎秆被啃食,严重时导致倒伏,影响产量。
这些病虫害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小麦的种植和生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应对。
1.2 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由于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着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病虫害的侵袭会导致小麦叶片黄化、凋萎,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根部被侵蚀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少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也会使整株植株出现生长迟滞、甚至死亡的情况;穗部被侵害会导致小麦籽粒变小,产量减少。
填写植保专业统计报表时损失量的计算方法一、在计算前,首先要掌握几个概念:1、自然损失量又叫不防总损失,作物受有害生物危害后在不防治的情况下的自然损失量。
2、挽回损失量通过防治有害生物后挽回的损失。
3、实际损失量通过防治后因残存有害生物为害造成的损失。
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达为:挽回损失量=自然损失量—实际损失量二、病虫草害大发生时的综合产量损失率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按照全国统一的分级方法分为五级:1级轻发生,2级中等偏轻发生,3级中等发生,4级中等偏重发生,5级大发生。
一种作物不止发生单一的病虫草,而是多种病虫草综合发生危害造成产量损失。
现在通用的病虫害大发生时的综合损失率为:粮食作物25%,油料作物30%,棉花50%,果树、蔬菜40%,烟麻25%;农田杂草大发生时的综合损失率为:麦田15%,杂食(玉米、谷物)%,大豆%,花生9%,棉花%,果树40%,蔬菜%。
不同发生程度对应的损失率为:(大发生时的综合损失率/5)×发生程度。
如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为3级,则其损失率为(25%/5)×3=15%。
三、损失量的计算公式(一)在计算一种病虫的损失量之前,还要知道作物的种植面积、亩产、该病虫的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和发生程度,才可进行计算。
每亩损失=亩产×发生程度×大发生时的综合损失率/5不防总损失=每亩损失×种植面积单病虫发生比=(单病虫发生面积×发生程度)/(总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单病虫不防损失=不防总损失×单病虫发生比单病虫挽回损失=单病虫不防损失×(防治面积/发生面积)×90%单病虫实际损失=单病虫不防损失-单病虫挽回损失把这几个公式融合在一个公式里,就是下面这个:单病虫挽回损失=亩产×大发生时的综合损失率/5×种植面积×单病虫发生程度×单病虫防治面积————————————————————————————×总发生面积单病虫不防总损失=亩产×大发生时的综合损失率/5×种植面积×单病虫发生面积×单病虫发生程度————————————————————————————总发生面积单病虫实际损失=单病虫不防总损失-单病虫挽回损失例如:2008年肥城市小麦种植面积为万亩,亩产418公斤,小麦病虫害总发生面积万亩次,防治面积255万亩次,其中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50万亩,防治面积35万亩,发生程度为2级,那么防治小麦纹枯病挽回的产量损失和实际损失为:挽回损失=(××万×2×35×)÷=(吨)不防损失=(××万×50×2)÷=(吨)实际损失=-=(吨)(二)农田草害的危害损失参考前述病虫害计算的损失量的办法,计算各种作物田杂草的挽回损失和实际损失。
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标准
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标准是指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针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制定的一项标准。
该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虫害名称:该标准应该包括所有可能出现的小麦病虫害的名称,以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
2. 发生面积限制: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制定不同的发生面积限制。
一般来说,发生面积越大,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3. 防治措施:针对各种病虫害,设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监测、防治和消灭等方面的措施。
4. 监测频率:对于易发生病虫害,应定期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扩散。
5. 防治方法:制定适当的防治方案,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以及相应的使用说明。
综上所述,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标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可以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时也能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 1 -。
小麦病虫害产量损失计算方法
几个概念
一、发生程度
1、定义:是在对有害生物防治之前,在自然发生情况下用各种指标(如虫田密度或病虫指数)来表示其发生的轻重,称作发生程度。
2、发生程度的统计计算方法
按照全国统一的五级分级方法统计。
这五级是:1级轻发生,2级中度偏轻发生,3级中度发生,4级中度偏重发生,5级大发生。
每级发生程度的标准,有全国统一标准的按全国标准统计,无全国统一标准的,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省级标准统计。
二、自然损失量
作物受有害生物危害后在不防治的情况下的自然损失量。
三、挽回损失量
通过防治有害生物后挽回的损失,可以表达为:挽回损失=自然损失量-实际损失量
四、实际损失
通过防治后因残存有害生物为害造成的损失
实例:
以2006年伊犁州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面积及挽回损失计算为例
1、计算小麦病虫综合发生程度(用加权平均)
∑单项病虫害发生面积×相对应发生级别
M= ----------------------------------------- = 2.11
病虫害总的发生面积
2、计算单项病虫发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
单项病虫害发生面积×相对应发生级别
所占比值(%)= -----------------------------------------×100%
总的发生面积×综合发生程度
56.44×2
如小麦锈病所占比值%= ---------------------- ×100% =32.4%
165.13×2.11
赤霉病所占比值%= 4.82%
(每一种病虫害所占比值都单独计算出来)
3、计算不防治自然减产损失数:先根据某种作物病虫综合损失率指标求相应发生级别的损失率,然后计算不防治每亩自然损失数及总损失数,并按单项病虫所占比值,将总损失数逐一分解到各单项病虫。
(1)产量损失率:2.11×5% =10.55% (小麦病虫级差为5%)
产量总损失数:即每亩自然损失数乘以各种病虫发生总面积。
如果各项病虫发生总面积已超过种植面积,可按种植面积计算。
06年全州小麦平均单产306公斤,小麦播种面积为119.63万亩,小麦病虫发生总面积165.13大于播种面积,故按播种面积进行计算。
(2)产量总损失数=306×10.55%×119.63=3862.015万公斤=38620.15吨
(3)单项病虫不防治损失数:将总损失数按单项病虫所占比值逐一分解
如:小麦锈病不防治损失数=38620.15×32.4%=12512.93吨
赤霉病不防治损失数=38620.15×4.82=1861.49吨
……………………………………..
4、计算单项病虫防治后挽回损失数(即不防治损失数减去挽回损失数)
单项病虫不防治损失数
挽回损失数= ------------------------------------------ ×防治面积×90%
单项病虫发生面积
(式中90%为常数,系指防治效果)
如:小麦锈病挽回损失=12512.93×55.4×90%/56.44=11054.12吨
赤霉病挽回损失=1861.49×7.6×90%/8.4=1515.78吨
注:防治面积应≤发生面积,在统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因为防治面积过大,有可能挽回的损失会大于不发生任何病害时农作物的产量。
如:有10亩小麦,锈病3级,发生面积56亩次,防治面积100亩次。
产量总损失数=306×3×5%×10=459万公斤,小麦锈病挽回损失=231万公斤,10亩小麦不发生任何病害
的情况下
5、计算单项病虫实际损失数(即不防治损失数减去挽回损失数)
小麦锈病实际损失=12512.93-11054.12=1458.81吨
赤霉病实际损失=1861.49-1515.78=345.7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