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西方古典史学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3.27 KB
- 文档页数:1
古典史学的传统1求真探索的精神2人文主义的观念3宽宏的历史眼观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局限:1英雄史观;2循环史观,倒退史观;3时间概念不清晰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
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
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
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尔密、塞琉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信仰冲突与历史论战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场与信仰冲突密切相关的历史论战,论战首发于路德派弗拉西阿斯牵头集体编写《马格德堡世纪史》,天主教营垒的则以巴洛尼阿斯撰写《教会编年史》作相应的回击,后经加索朋,最后在天主教徒,人文主义者萨皮的《特伦特宗教会议史》那里,以新教的胜利而告终,由于这场论战的双方——新旧教派都企图以历史为武器攻击对方的谬误,表明自己的观点,因而使研究历史之风盛行起来,并确认“真实才是真理”判断真实的标准由《圣经》转向历史事实,故论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博学时代主要指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早期,在这个时代里,西方史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考证方法方面:表现在历史学家对整理、编纂史料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称这一时代为博学时代,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时代。
博学史学博学时代的西方史学,由于宗教改革论战的需要和宗教改革带来的社会、政治动荡,催生了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从而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随之进一步发展起来,如:年代学,世系学,古文字学,故文书学,古钱币学,铭文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的研究十分繁荣,以至被称为“博学史学”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
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人文主义时期史学最基本的特征:1、在历史观方面,开始同神学史观决裂2、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用“人”和“人事”的观点来考察和叙述历史,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3、崇尚古典文化;4、殖民地研究成为时尚。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同:1中西古典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中西古典史学从产生之始,就已经把历史与宗教和神话分开,记载和研究“人事”而不是“天命”。
在中国由孔子,在西方由希罗多德奠定了古典史学中的这一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史学中由司马迁发扬光大而最终确立,在西方则由修昔底德臻致完善。
另一方面,中西古典史家们并没有完全摆脱“神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徜徉在由“人事”与“天神”两种相互对立的史学观点交织融汇的精神氛围中。
孔子、司马迁、班固是这样,希罗多德、李维、塔西陀等人也是这样。
2中西古典史学中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在中西古典史学家们中,大都持一种倒退式的历史循环论。
虽然他们都亲身体验到历史的矛盾运动,但却认为人类社会处于周期性循环变迁之中,前一轮的退化衰竭导致了新一轮社会的蜕变复始。
不过,相比较而言,“将历史变化视为循环往复的观念曾在古希腊和罗马占有统治地位”,而“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用王朝轮回来表达这种循环”。
应该说这是中国古典时代以后的事。
因此,对于历史循环论思想,古典西方史学中的这种观点更加系统和强烈。
中国古典史学中的这种思想只能说是不自觉地具有这种意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
3史学理论。
古典史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史学目的论和史学方法论。
史学目的论上,中国古典史学从惩恶扬善、鉴诫资治到经世,与西方古典史学的垂训目的相同;史学方法论上,中西古典史学理论都提倡求真与批判精神,为后世史学树立了优良传统。
虽然中西史学发展的路子不一样,但在古典时期的史学理论却塞本上是相一致的。
不同点1史官地位。
古代中国,史学本身就具有辅助政治的作用,这也使古典史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机制和社会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史学这种与国家政权息息相关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史官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官因其职责的重要,所记皆系官方大事,故多为统治阶层所重视,中国古代史官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地位非同一般。
在古希腊,早期的史官虽也颇受尊重,但是他们在国家政权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只是一些较高级的艺人而已,根本无法与中国古代史官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相匹比。
西方史学史绪论1.概括西方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及主要特征(1)阶段一:前5C-5C古典史学时期局限性:①仍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战争的结局和罗马强盛的原因②过分突出了历史著作的叙事性和文笔的生动,损害了历史的真实③历史的叙述上缺乏明确的时间尺度成就:①历史学家通过原因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事件的真正动因②历史学家“知道历史的作用首先在于获得真理”③历史学家认识到“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目的、成败的历史”(2)阶段二:5C-14C初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学时期①人类历史被描绘成在上帝意志的支配下,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进行斗争的历史成就:在时空观念上超越了古典时代①历史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②历史记载有了准确的纪年(3)阶段三:14C初-19C末20C初文艺复兴开创了西方史学的近代史学时期发展:①该时期是西方近代史学中人神之战,人战胜神的时期②历史考辨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③历史哲学开始产生④19C是历史学的大繁荣时期,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4)阶段四:20C初-今现代史学特点:思辨的历史哲学继续发展,但分析的历史哲学更受欢迎。
吸取了实证史学的有点,注重跨学科总体研究的法国“年鉴学派”历久不衰,成为当代史学的楷模。
二战后,众多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进入了历史学领域,反映了当代史学科学化、精密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史学结束了遭受史学界冷落的状态,渗入到专业历史学家中间。
2.了解中国史学界对西方史学研究的状况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从翻译他人之作到自己撰写著作(2)时期二:建国-1978 初步发展与遭遇坎坷大转变:从引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60S年代初,西方史学史得到学术界关注:西方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见被提上来在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出版不少有关西方史学的译著(3)时期三:1978-今初步繁荣与转型:研究最活跃、成绩最多第一章古典史学一、名词解释1.赫克泰阿斯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
从中西史学的比较探究两种史学的异同摘要:对于史学的研究可有多种不同的方法,笔者在这里选择了历史上的孔子和修昔底德各代表的东西方史学思想,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对于史学研究有所收益。
关键词:中西史学;比较探究;史学异同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与修昔底德的史学进行比较,来探索中西史学的差异。
在史学原则与方法上,他们都崇尚史料的求真与批判,但在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上虽同途但却殊归。
在历史思想上,两人都注重人本主义,又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核。
在史学作用上,两人都承认史学的借鉴作用,但是在借鉴的动机与内涵上又存在差异。
在中国古代的“史”只是记事载录,史家或史官的职能也仅限于根据所发生的事情而将之记载下来。
为本朝统治者提供龟鉴,这种实用主义的史学目的论反映在史学实践上,就是“历代史家都推崇直书和实录,主张如实记载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
”孔子在这方面继承了前人。
孔子是以慎重征信的态度来编辑《春秋》的。
他主张“无征不信”(《礼记、大学》),为编修《春秋》而搜索“百二十种国宝书”之说未必可信,但至少说明他从广泛的史料中比较筛选,尽量地去伪存真。
孔子的求真表现在重视证据方面,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吾能徵之矣。
”(《论语、为政》)他强调“盖有不知而做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为了做到多闻多见,他还重视实地考察。
他说:“吾欲观夏道,是故杞不足徽也,吾得夏时焉。
吾欲观殷道,是故宋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
”(《礼记、礼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论语、为政》),体现了孔子的求真态度和怀疑精神。
西方史学注重求真的原则,他们认为历史证据就是这些事实的目击者所做出的事实记录。
修昔底德在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采取了十分严肃的态度,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方法。
在导论中他写到:“不要偶尔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身看见的就是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件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
第一次课:古典史学导论一概念:史学史* 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即‚历史的历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二西方历史学的发展阶段古典史学人本史观中世纪史学神学史观近代史学现代史学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梁启超李大钊胡适何炳松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四:参考书目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启能:《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古典史学之一:古希腊史学爱奥尼亚地区最早产生了史学。
实际上,这一地区最早产生了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最繁盛的地区。
有科学和哲学就会有批判怀疑的精神,而理性批判精神的运用,最终使历史与神分离,导致历史学的产生。
一:希罗多德—史学之父(西塞罗语)1.生平简介:(Herodotus BC484—425)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哈利卡尔那索斯,名门望族之后。
后因政治原因出走,再也没有回去,但是他用了30年游历,终于写成《希波战争史》。
2.《希波战争史》:亦称《缪斯书》3.特点:第一,内容丰富。
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名胜古迹等;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开始。
第二,取材广泛、史料充实。
充分利用了他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史料,如谱系、神话、史诗、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著作;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材料。
开创了历史叙述体。
中西方史学的比较历史学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具有比一般学科更为古老的历史。
文字产生以前的神话、传说、诗歌当中就包含了人们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认识,因此,这些神话、传说、诗歌便成为史学的源头。
在神话和传说中,人事被神事掩盖着,事件是相互孤立的。
在神话和传说时代。
人们的视野是狭隘的,历史认识是朦胧的.由于文字的出现,文明时代随之开始。
最初出现了记载神话和传说的歌谣及史诗,之后记述真人真事的作品日益增多,人类的思想表现形式也开始从诗歌过渡到散文等其他形式。
在希腊,这个过渡时期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当时出现了力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把有关城邦、民族、神庙等事物的起源的口头传说记载下来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成就成了后来的史料.在中国,一般认为史官制度建立于商代。
我国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在商代已有相当规模,当时的“国之大事”祀与戎的情况通过甲骨文保留了下来。
无论是古希腊的散文,或是中国的甲骨文、铭文、《尚书》、《诗经》,所记载的事情都是简单、孤立的,历史思维的特征是“天人感应”观占主导地位。
从严格意义上,这些早期的记载还称不上史学著作,只能视为史书的雏型. 史学思想的比较,必须置于文化传统中方能进行,而中西文化的传统,并不是单种和一线的,而是多元和开放的,无法将之同质化的处理"中国传统中从儒学到理学的演变和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显出的不同特征,都是为人所熟详的例子"因此,我们在探讨史学思想不同的时候,不应用目的论的眼光,用现代史学的特征来概括以往的时代"但若从大处着眼,中西史学思想还是表现出五大不同"我们通过的中西历史学的对比来更细致的了解中西史学的差别。
一,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截然相反"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以人为主,事为副,中国历史有一个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能把人作中心,中国史学以人为中心,旨在彰扬人的心性道德"中国史家著史论史,虽不能人人到达此标准,要之有此一标准之存在"故中国历史精神,实际只是中国之文化精神"重在人,不在事"而尤更重在人之心"贯通中国史学所求,便可知历史背后所存之人及其包涵的道德精神",中国史学以人为中心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史学成为圣人之学,中国最早的史书《春秋》由中国大圣人孔子所写,可见中国史学,其先乃出圣人之手"亦可说中国史学,本是一种圣人之学",,中国文化所以成为一种最富人文精神之文化,其事决非偶然"西方史学则重事不重人,以事为主,人为副"如果把西方人和中国人写的历史作一比较,/中国人则更看重在其事背后的这人,西方人则更看重在由此人所表现出来的事"这是很大的不同"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和事地位与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中西史学编纂体例和品评历中人物标准的不同"中国史学以记人为主的纪传体为主要体裁,西方史书则主要以事为主,以人为副,人物的活动,只附带于事变之演进中,此种历史体裁,略当于中国史书中之记事本末体与此相联系,双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中国史学重人,注重历史人物的心性道德,特别讲究史学的褒贬笔法,孰当褒,孰当贬,孔子《春秋》发其大凡",,中国史学之价值亦在此"西方史学重事过于重人,因此对人物的评价是以事功而非善恶为标准,举一世之人,而仅重强弱成败,不论是非善恶"成则是而善,败则恶而非,则举世当重曹操,不当再重诸葛孔明"此诚中西文化一大异所在,亦即中西史学盛衰之所在"其次,中西史学对历史的通变认识不同"中国史学注重历史的会通和贯通,其集中体现就是司马迁‘通天人之际,成古今之变’的思想",所谓‘通天人之际,是说天时与人生是一而二和二而一的,两者需会通和合以求之;通古今之变则专指人生史事方面,但也可说包涵天时在内,因天时也有古今之变,惟天时之变实多定于人生,/是则天时人生之与历史,乃亦可谓三而一,一而三"中国历史不仅通于天地,而且通于世间万物,凡属衣食住行!佩带玩弄和人生日常所需诸品,虽历代有变,亦一气相承,古今相通,/物变即以济人文,人文乃以成物变"而一切则惟以人为主"全部中国史则亦惟此一语尽之矣。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史学思想:是史学家对客观进程和历史学本身的理论认识。
史学思想经历了从浅显、粗糙到精致,从局部到全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些史学理论、史学流派。
2.史学流派:某种特定历史学家群体,该群体中的历史学家们一般具有共同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并以某种共同的思想指导他们的研究。
如:兰克学派、边疆学派、年鉴学派等。
3.修辞学派:公元前4世纪在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下,古代希腊史学中出现了“修辞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等。
该学派注重遣词造句,过分追求文字之生动,不关心史事的真实与否,力图把历史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如特奥波姆波斯的《希腊史》和《腓力王传》等。
但是,这种过分注重修辞的做法,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然其中也显示了整体史的初步观念——“泛希腊”观念。
4.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
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
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
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勒密、塞硫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主要史家有波里比阿、普鲁塔克。
5.埃及学:世界考古和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学科。
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语言、文字、历史及文化艺术的学科。
以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释读罗塞达石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为其形成的标志。
6.史学范型:也称范式、模式。
是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构(1926年)》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术语。
指某一学科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和准则,也是科学中的一种传统。
7.亚述学:主要指释读与研究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楔形文字和西亚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活动。
以1857亨利·罗林逊、爱德华·兴克斯、朱理亚·奥柏特和福克斯·托尔巴特几位学者,各自成功译读由亨利·罗林逊发现的《贝希斯顿铭文》上的楔形文字诞生的标志,并成为打开西亚地区许多奥秘的一把钥匙。
西方古典史学的特点是什么?导言: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及演变概貌西方史学源远流长、恢弘博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和变迁。
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
发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
历史与神话分离,产生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古典史学。
第二次转折: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
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第三次转折: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西方史学从基督教的神学史观转向资产阶级史学的人文主义史观。
第四次转折:发生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
史学理论的演变更为激荡复杂,产生了与传统史学相对峙的新史学思潮。
第五次转折: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标志着当代西方史学的形成。
第一节:古典史学(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1、希罗多德与“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
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2、修昔底德与“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
将人类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
3、古典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1)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
(2)人本主义思想。
(3)“世界主义”思想。
(4)尚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第二节:基督教史学(公元5世纪——14世纪的黑暗时代)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1、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
2、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直进观”和“历史进步论”。
3、提出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动力观”。
3、创立体现历史线形发展的公元纪年法。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节:近代资产阶级史学(14世纪——19世纪末)一、人文主义史学(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人文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意义。
(3)重视历史叙述的体例。
重要流派:“修辞学派”、“博学派”。
二、理性主义史学(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理性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请结合天命神学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形成背景2.发展阶段(一)古典史学时期:1.希腊神话2.《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用诗歌体裁写成的文学作品,颇具史学价值,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既有史诗创作年代的反映,也有神话传说保留下来的迈锡尼时代,甚至更早时代。
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是西方文明的起源,西方史学的起源3.希昔阿德: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
4.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其作《希腊波斯战争史》是西方最早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具有人本主义精神,注重史实的考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史料,确立了史学精神5.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确立了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范型,高度发展了古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史料批判原则,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注重利用原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历史叙述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中世纪时期:神学色彩主导时期1.上帝与人: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所有的人和民族都是平等的。
2.二元的历史世俗的历史和神学的历史并存,奥古斯丁《论天国》3.发展的观念,首次承认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观点。
特点:人类历史与神话开始分开,目的是保存人类的工业,思想文化政治都带有神学色彩求真探索精神。
1.史料批判方法,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2.人文主义观念3.宽宏的历史眼光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表达与史家的修养二、以兰克学派为例,说明西方史学观的特点及其不足1.兰克史学:是西方19世纪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也称为历史学派中的实证史学,兰克史学观的核心是提倡客观主义的治史原则,强调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
古典史学的特点
1. 古典史学那可是相当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呀!就像司马迁写《史记》,那可是力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呢!他会去实地考察、采访各种人,就是为了把最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
2. 古典史学往往带有很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呢!比如说孔子修订《春秋》,对于那些他觉得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和人物,那可是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呀!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对身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一样。
3. 古典史学常常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哟!像古希腊史诗中描写的那些英雄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传颂千古。
这不就像是我们现在对一些伟大人物的崇拜和赞美吗?
4. 古典史学还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呢!唐太宗不是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吗?这就好比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好呀!
5. 古典史学在叙述上也很有特点呢,特别生动形象呀!比如希罗多德的《历史》,把各种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的。
这跟我们听有趣的故事有啥区别呢?
6. 古典史学很多时候是跟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的呀!像罗马的历史,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神话元素。
这是不是跟我们小时候听的那些神话故事有点像呢?
7. 古典史学对后世的影响那可太大啦!没有这些古典史学,我们怎么能了解过去的辉煌呢?这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了解历史的道路啊!
我觉得古典史学就像是一座珍贵的宝库,里面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启示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呀!。
卷1二、名词解释1、李维古罗马学家,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
共142卷。
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
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2、陈寿西晋著名的史学家,他在晋朝担任史官多年,撰写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三国志》,共65卷。
他的《三国志》妥善的处置了魏蜀吴三国的关系,又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达方式来贯彻史家表达方式,叙事简洁,从而充分表现出了陈寿的史才。
陈寿的《三国志》是我国研究三国历史十分重要的资料,由于材料限制陈寿的《三国志》其内容不够充实,甚至有脱漏的地方。
3、《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由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传说中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郑樵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通志》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郑樵的主要史学思想有“会通”、“求是”和“创新”。
他在历史文献学上有很多建树,他对金石文献和图谱文献给予充分重视,在文献注释方面也有不少独到见解。
5、《文献通考》是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撰写一部规模更大的典制体通史,全书共348卷,分24考,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记载了上古传说时代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
全书有“文”、“献”、“考”三种。
“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之议论,“考”主要是马端临的按语。
《文献通考》材料较《通典》详实,体例较《通志》严谨,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因而是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
6、《左传》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的史学家左丘明所作,他用编年记事的方法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七年的历史。
《左传》重视交代历史的原委经过,它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该书文辞优美,生动形象,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是我们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的重要资料。
1、古典史学:称古希腊古罗马史学,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到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大约有1千多年。
史学代表有希罗多德、俢昔底德、波里比阿,形成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史学传统。
2、中世纪史学:从5世纪到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中世纪史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结束。
特点:古典史学传统中断,基督教神学史观大放光芒,但这种神学史观严重禁锢了西方史学的发展,西方史学在这一时期显得迟缓与落后。
3、近代史学:14世纪到19世纪,特点: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家辈出,史学后备军强大,史学研究基础坚实,史学研究手段更新。
考古学诞生,于是西方史学独立,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学派:兰克学派。
4、现当代史学:20世纪初到至今,西方的现当代史学,新史学思想萌芽,20世纪50年代成形,至今中西史学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代表学派:年鉴学派。
5、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6、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7、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从中西史学的对比中看中国史学的特点中西史学是在辽阔的中西大地上,从各自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坏境中,经过长期的平行发展而形成各具特色、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两大独立史学发展系统。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探讨中西史学的不同之处,以此来深入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
一、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截然相反。
事实上,中国史家比西方史家更重视人物传记。
同样,我们也不能说中国与日本的史家不知道时代之间的差别。
西方史学家也注意到,在中国与日本的绘画与雕塑中,人物的服饰与风格便常常变化。
与此相对照,从中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艺术中对过去的描绘则很明显是非历史的。
甚至那个关键的问题,即对历史知识论的重视,也非西方所独有。
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以人为主,事为副,中国史学以人为中心,旨在彰扬人的心性道德。
中国史学以人为中心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史学成为圣人之学,中国最早的史书《西周书》(即《尚书》中的《周书》)和第二部史书《春秋》分别由中国古代两大圣人周公和孔子所写,可见中国史学,其先乃是出自圣人之手。
亦可说中国史学,本是一种圣人之学。
西方史学却是重事不重人,以事为主,人为副。
如果把西方人和中国人写的历史作一比较,中国人则更看重在其事背后的这人,西方人则更看重在由此人所表现出来的事。
这是很大的不同。
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和事的地位与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中西史学编纂体例和品评历中人物标准的不同。
中国史学以记人为主的纪传体为主要体裁,西方史书则主要以事为主,以人为副,人物的活动,只附带于事变的演进中,此种历史体裁,略相当于中国史书中的记事本末体。
二、中国史学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在史料批判的问题上,中国人十分重视证伪、考证与理解文本,由此来获取可靠的知识。
早在司马迁的年代,中国人就在考证和批判史料的工作上获得了不少成就,而西方则要一直到文艺复兴的时候才有相似的成就。
但中国人在考证史料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外证这一方面,即如何确定文本本身的真实性。
绪论(概要)一、名词解释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论述历史学的学科结构①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综合(秦汉专题史)②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第一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二、列举1。
修史制度论(1)君举必书--—-慎言行(2)人君不观史(3)设官修史,唐代开始(4)整体修史制度2。
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1)梁启超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批判传统史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1920年以后著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1901年《中国史叙论》(2)章太炎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著作:《訄书》论文集(3)夏曾佑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功能论;历史阶段思想著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4)陈黼宸著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4。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其相关代表作品A、史学思想:“求真实,供借鉴" 精义B、学术信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2)重视制度史,社会阶层的分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3)从文化看历史演变《元白诗笺证稿》(4)通过历史看文化《柳如是别传》三、简答或论述1。
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2)时代的具体内容;(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
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作者:韦丽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中国古代史学内涵深厚,它在三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宝藏。
同样的,西方史学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植根于不同土壤下的史学,又带有怎样不同的色彩。
本文通过从中西方史学的对比中浅显的谈一下中国史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中国史學;西方史学;特征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应运而生,而史学的产生则跟文字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和政治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在不同文明的指导下撰述历史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在世界史学发展的长河中,有两支巨流,一为中国史学,一为西方史学。
除此之外,其他史学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无法同中西方史学分庭抗礼。
中西方史学的发展是动态的,这里就其整体而言探讨主要特征。
一.“王者之学”和“私学”完善的制度化的官方史学是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最重要的区别。
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是很早的,它的萌芽源自官方的记史制度。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必举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 [1]可以看出中国从很早就就开始记录王朝正史,此后官方修史和私人著史一直沿袭,特别是官修史书。
中国古代,官方始终予以史学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后来朝廷不断增强对史学的监控,并使史学为王朝服务。
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有意识的加强对史书修纂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也与汉武帝的支持密切相关。
到了东汉时期,王朝垄断了修书,班固私下编纂了史书就受到了统治者的严惩。
魏明帝时期,朝廷又设置新的官员来专门的修纂史书:著作郎。
到了唐朝则更加的完善,并设立了史馆,使王家将史学牢牢的掌控,朝廷编纂历史成为制度。
此后王朝政局分裂乃至统一,修史活动却并未停止,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朝廷编史制度沿袭下来。
正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视,促进了史学编纂的逐步发展,官方史学和私学协同发展推动史学长盛不衰。
相比而言,西方的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较少的受到统治者的控制,更多的是神话色彩和口头叙述,没有严密的制度做支撑。
中国古典史学特点
1、发展过程:奠定史学原则(求真、道德评判、人本主义)——史学批判史学理论(史法即注重史家的撰史,表现为历史的知识、技能与道德)——历史本身的讨论(历史变化的意义过程、史学的意义)——史家对于史料的理解(用史德即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和知人论世的追求客观的精神来阐发史意而非拘泥于史法)
2、史学功用:道德评判,春秋笔法——体现盛衰,经世致用——六经皆史,以史学复兴经学,经世致用
3、撰史主体:官方与私人并存。
官方有悠久的史官传统,父子相传。
因此相比西方史学种类繁多,体系更完整。
4、撰史原则:求真、多闻阙疑。
5、史书内容:人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尊帝王、尊圣贤的英雄史观(重政治军事史,轻社会生活史)。
6、指导思想:考察变化与贯通。
(史记、自治通鉴)
7、体裁体例,文字表达:纪传体、断代史、通史;简要、准确、散文记叙。
9、史家态度:秉笔直书。
10、史料来源:主要为文献。
11、史书时间跨度:相对长,一个或多个朝代。
西方古典史学特点
1、地位:低于自然科学与哲学。
2、指导思想:探究因果。
3、历史原因的探究:宗教(希罗多德)——人性、经济因素(修昔底德)——道德(李维)——历史条件的变革(塔西陀)
4、史学功用:保存英雄功业——鉴往知来(史意)——道德训诫——经世致用、道德训诫、美学愉悦
5、撰史主体:主要是私人记录。
6、撰史原则:求真、客观;有闻必录——多闻阙疑
7、史书内容:人本主义史观,主要表现为英雄主义史观、政治军事史(重政治军事史,轻社会生活史)。
8、体裁体例,文字表达:散文体;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
9、史家态度:秉笔直书,洞察力,客观性。
10、史料来源:文献资料、史诗、档案、碑铭、前辈著作;亲身采访、实地调查
10、史书时间跨度:相对短,多为撰者的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