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2.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

3.俢昔底德史学思想:

4.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

5.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6.波里比阿史学成就:

7.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8.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9.浪漫主义史学思想

10.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1.客观主义史学:

1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13.历史哲学:

14.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

15.罗马史学的共性:

16.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17.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18.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19.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20.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1.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22.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23.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24.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25.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26..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27.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28.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9.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0.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

31.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32.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33.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34.评特纳。

35.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36.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37..请你介绍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

总情况

38..简述近代美国史学中特纳边疆理论的主要观点

39.简述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成就

40.请你介绍一下古希腊和罗马史学的情况41.简述近代理性主义史学

42.实证主义史学的成果

43.简述当代西方新史学的主要流派。44.请你介绍一下西方中世纪史学的总情况?

45.简述近代实证主义

46.. 简述当代新社会史学派的主要共性特征

47.试分析新社会史学派。

48.请你论述近代客观主义史学。

49..论述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一般化特征。

50.分析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文化形态学的共同特征

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1、文化背景: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

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经济背景:国富民安,经济实力强大;3、政治上:民主政治繁荣;4、社会背景:公元5世纪中叶前后,古希腊出现新思想与旧传统的激烈抗衡,阿那克萨哥斯提出了物种论,从此希腊思想转向了由重自然到研究人事。5、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6、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1、在西方史学上开创了一种编史传统--社会文化史;2、创立了一种编纂方法--历史叙述体;3、已经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对史料进行鉴别、批判;4、治史视野宽广。评价:优点: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学上的奠基人,在西方史学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开西方历史叙述体之先河,这种编史题材经过俢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得到了完善与发

展,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他在东方历史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去伪存真,比较各家一同,去除不可信的部分,最早采用历史批判的方法,从而为西方史学界的发展开创了新东西。希罗多德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从此希腊人及其后人懂得如何写作历史著作,并形成了希罗多德的风格:广采博收、文笔优美。缺点:1、在治史方面有着强烈的亲雅典的政治立场,尝试他在研究历史时不免偏袒一方,有时难免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现象;2、天命史观使得他的作品出现神示、梦兆、幻觉、占卜之类的东西,从而使作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3、希罗多德“史话家”的兴趣,使他热衷于逸闻趣事,从而客观上造成了他的作品枝节蔓生、结构庞杂、阅读困难。

俢昔底德史学思想: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史学特点:1、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2、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3、.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4、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影响:求真和

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此书特点:1、结构严谨,各事件联系紧密,以时间顺序来写,以一场战争为中心,贯穿前后,彼此间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2、文笔洗练,力求准确,结构严谨,求真务实;3、该书代撰演讲词,与叙事浑然一体,于是该书成为美妙的历史散文。治史缺陷:1、宣扬英雄史观,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性;2、在编纂史书时,记载方法不够准确,不能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1、俢昔底德的著作以内容集中见长,专记政治历史,被称为“政治史之父”;而希罗多德的作品以内容宏富取胜,多研究社会文化现象,被称为“社会文化史之祖”;2、俢昔底德在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及政治史都比希罗多德进步;3、希罗多德在研究历史时追求博大宏伟与无所不包,不免使其研究有奇闻异事,而俢昔底德在研究历史时去除一切与记载战争无关的内容,荒诞的内容一扫而光;4、希罗多德有首创历史叙述体之功,但不

完善,枝蔓丛生,让他的叙述时常游离于主体之外,缺少一种和谐的整体之感;而俢昔底德的历史叙述更加完备,所叙历史紧扣主题;5、都具有历史批判精神,但希罗多德的批判精神不及俢昔底德。俢昔底德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文章中,俢昔底德否

定了天象与人事的联系,摒弃超自然因素的作用。6、希罗多德研究历史也有人本观念,且处于幼稚阶段,但俢昔底德把人本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1、都有论著问世,《历史》《史记》,史学内容相当丰富,都被称为“史学之父”;2、各自开创了编史体裁:历史叙述体和纪传体,都对西方和中国历代史学发生了

波里比阿史学成就:他写作了《通史》、《罗马史》,体现了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波里比阿的史学体现了古希腊史学的传统,发展了修昔底德的史学。特点:①.历史眼界的开阔,记载了一个辽阔的古代世界“历史学家的历史学家”②.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抛弃一切个人的成见和党同伐异的情绪,以公正的态度,从大量的史集中

得出正确的结论③.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④.注重历史的因果联系,一是引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另一件是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⑤.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他的作品突破:①.历史意识改变②.世界概念扩大③.编撰方法进步。缺陷:缺乏文采、不生动。

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1、西方古典史学核心求真探索精神,透过历史表象,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2、人文主义观念,以人为本;3、宽宏的历史眼光、观念;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和史家的自身修养八、拜占庭史学:特点1、更多地继承了古典史学传统;2、史学研究受神学史官影响较少;3、拜占庭史学非常关心政治事件,与政治史密切结合;4、人文主义精神体现非常鲜明、浓厚;5、拜占庭史学观注历史的连续性

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优点:1、中世纪史学扬弃了希罗多德、俢昔底德史学中的两种主导观念,人性的乐观主义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实质主义观念;2、中世纪史学是一场革命性的转折,是基督教思想对西方史学关于精神价值的思考;3、中世纪史学首次打破了古典史

学的循环史观,第一次将历史理解为进步;4、中世纪史学尤其是基督教史学创造了一种普遍主义的历史即世界通史,在时间、空间范围上达到了最大限度;5、中世纪史学观注历史的连续性,从而使史学家们用历史分期的方式来研究历史。缺点:为了赞扬上帝,篡改历史,资料被篡改

浪漫主义史学思想:1、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有理性,而且更应该有个性及其独特魅力;2、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更充分展示各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具体特征,应该体现每个民族所固有的民族精神,注重研究民族史、国别史;3、强调历史现象的延续性和继承性;4、崇尚直觉和情感作用,重在对历史作具体描述,借以抒发历史学家个人情怀。

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继承与发扬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人文主义史学传统,并将其推进了一个新水品;2、理性主义史学摒弃了虚妄的神学史观,反对将《圣经》中的故事视为信史;3、理性主义史学家公开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以历史研究为资产阶级服务为己任,坚决且现实;4、理性主义史学家从共同的

人性出发,来探求社会历史变化的规律性、普遍性,历史变化的前进性和可预见性;5、理性主义史学家开拓了历史编纂学的新天地,力图将各个方面都列入历史研究之中,近代意义上的世界通史诞生。

客观主义史学:学术思想:兰克认为历史学的理想目的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利于未来,要用超然的态度研究历史,注重史料,特别是档案资料,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优点:1、作为19世纪西方世界的时代产物,客观主义史学在融会了科学理性性的精神;2、客观主义史学运用的史学考证方法是对博学时代以来的史料考证方法的发展;3、内证法与外证法的结合为近现代史料考证提供了较好的模式;4、历史研究真实性应优先于文采,重视史料的考证辨伪,这种史料的科学性批判精神对历史学贡献很大;不足:1、兰克虽然强调历史研究要如实直书,但他自己并没有做到;2、兰克虽然热衷于使用档案材料,但当时档案材料大多是官方文件,这是他的史学研究范围局限于政治史和外交史;3、客观主义史学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如实直书,而忘记了批判过去,教导现在,利于未

来;4、客观主义史学称雄西方近一百年,不免自傲自大,排斥异己,最终成为20世纪新史学的对立面。

伏尔泰的史学思想:《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路易十五时代》。贡献(史学思想):1、伏尔泰第一次打破了独霸西方两千多年的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为历史编纂学开辟了新天地。—将商业科学、文化史等内容渗透其中;2、他有力地批判了神学史观,使史学变成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力的思想武器;3、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把人类历史当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与比较研究;4、他是理性主义是学派的奠基者,他把哲学引入史学研究,使历史学成为一门以事实为训的哲学,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人物是用哲学思想来正确地阐明史实,从而具有更强的洞察力和对史料的批判能力。局限:1、不能避开理性主义史学的根本缺陷,过分强调理性;2、对自然神论又过分信仰,对中世纪史的蔑视;3、在史学研究中过分强调开明君主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历史哲学:代表: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詹巴蒂斯塔、维柯,意大利人《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康德、德国人,《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康德的观念:1、历史是在运动中有规律的前行;2、历史不是由个人,而是由人类集体共同创造的;3、人类社会是在互相对抗中发展的,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4、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永久的和平,只有在竞争中发挥才智。

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1、史观与社会政治历史和唯物主义哲学密切相关;2、以人为本,更看重人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狄德罗提出了“社会契约论”;4、百科全书派把改造社会的期望向往在杰出人物的身上,向往开明君主的出现。

3、年鉴学派评价。年鉴学派主要观点:提出总体史概念;提出长、中、短三时段说;提出结构史研究;重视史学理论。积极意义:1、冲破了实证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创出一条历史研究新路子;2、研究方法上:把其他学科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开阔了历史家的视野;3、研究课题上:开创富有新意的研究领域;

4、研究

对象上: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否定以往伟大人物的历史就是历史的观念。局限:(1)注重中古、近代史研究,对上古,现代研究甚少(2)过分忽略了政治史研究(3)缺乏理论研究5.年鉴学派的目标、缺陷:1、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围墙,明确地提出了学科与学科间的交流,彼此间要加强联系,互通有无;2、他们坚决反对空谈,要求理论必须要与实例,具体研究结合;

3、史学研究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缺陷:1、把历史弄得支离破碎,所谓全面的历史只是一个万花筒;2、年鉴学派除了第三代外,都鄙视政治史,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但在研究中,往往只对结构做静态分析,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质的变化。.罗马史学的共性:1、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对罗马国家及罗马精神的赞扬(质朴、勇猛、爱国),李维的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塔西佗反对暴政的共和思想;2、模仿借鉴、兼收并蓄、广采博收、拿来实用。罗马文明的特质:坚韧不拔而非深闰弱质,追求力量而非机智,理想是民族精神而非个人十七、评述李维的史学成就:李维编写了《建城以来

史》,他是古罗马三大史家之一。史学思想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①.通史体例《建城以来史》共142卷,作者以时间顺序纵向延伸,把编年史与叙事结合起来,构成了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

②.垂训思想,心怀天下.③.史料价值极高,是一部在时间上跨越古今的通史之作,尤其是它对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④.文笔优美,他叙事畅达.语言华美。局限:①.难以避免历史局限性,如“天命所归”的历史宿命论思想以及种种迷信观念。②.对于史料的考订与辨析,也较相疏缺漏。历史的治乱兴衰与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关,在史料选择上的疏漏。

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塔西佗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著作甚丰,《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史学思想:①反对暴政,他的代表作《历史》《编年史》尤其体现了这种反对暴政的主题思想,他向往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自由思想。②.歌颂共和。在思想上,塔西佗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③.痛恨暴君,他谴责帝王的昏庸与残暴,塔西佗的著作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切专制独裁者的丑恶嘴脸。局限

性:①.对帝制的全盘否定②.军事知识极差,内容较为狭窄③.在说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局限于人的内心世界④.在史学价值论上,塔西佗强调历史的社会功能,认为历史的生命是恒久的。⑤.保持严肃史家实事求是的尊严,第一个提出客观主义治史原则,把曲折发展的罗马史学和拉丁史学推到高峰⑥.他把史学当作善恶扬善,警惕世人的有力武十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

造人类的历史。

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

1、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推陈出新,许多史学流派不断兴起。史学思想:历史主义思潮;德国人黑格尔对历史发展进程所作的辩证的论说;达尔文的历史进化论思想。史学流派: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等。

2、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被人承认和重视,历史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应的提高。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都被放到重要位置,史料的编撰与整理,档案文献的利用和保护,都取得显著成就。

3、随着历史学的专业化倾向不断加强,历史学家的组织和刊物日益增多。欧美各国普遍创办了历史学会与历史杂志,

4、与历史学关系密切的史料学十分发达

5、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的揭露了人类历史发展倡导客观规律,这是历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1、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1)、长时段。它以变化及其缓慢、时间跨度很大为基本特征。长时段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长期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近乎静止”的历史时间段内,人们可以观察到人类历史演进的深刻的内在运动。(2)、中时段。它节奏较慢、

周期变化为特征。中时段的历史波动跨越了短时段中的事件而包含了更长的时间长度,它构成了短时段中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3)、短时段。它瞬息即变,一掠而过,指的是传统的历史学领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如革命、战争等。这些“事件”转瞬即逝,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只能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这种时段的历史运动节奏是短促的、快速的。在布罗代尔看来,这样对更深地认识历史无济于事,所以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转移研究方向,改变研究方法,去扫除“事件的尘埃”,分析历史的深层运动。

布罗代尔的三种历史时段论,犹如一座三层的大厦。第一层(基础部分)由被他称作结构的(诸如地里的、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心态的等)因素组成,成为“地理时间”;第二层次(中间部分)指影响人类生活的经济或人口变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社会时间”;第三层次(最上层部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军事与人物的活动,称为“事件时间”。布罗代尔的上述历史时间三分法,所强调的是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尤其是第一层次。他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影响了法国整

整一代历史学家,长时段理论是他对历史认识自我深化的结果,也是年鉴学派史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一种更新。

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康德在这篇文章的命题四中说:“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这里的对抗性一词我指的是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也就是人类进入社会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又是和经常威胁着要分裂社会的贯穿始终的阻力结合在一起的。康德认为人具有一种要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然而他也具有一种强烈的要求自己单独化的倾向,因为他同时发现自己有着非社会的本性,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摆布一切,并且因此之故就会处处遇到阻力,他凭他本身就可了解的那样在他那方面,他自己也是倾向于成为对别人的阻力的,可是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利欲、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他既

不能很好的容忍他,可又不能脱离他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于是就开始进入了由野蛮进入文化的真正的第一步。而文化本来就是人类的社会价值所在,于是人类全部的才智就逐渐地发展起来了,若是没有这种非社会的社会性,人类的全部才智就会在一种美满的和睦、安逸与互亲互爱的阿加底亚式的牧歌式四周生活之中永远被埋没他们的胚胎里。因此,让我们感谢自己有这种不合群性,有这种竞相猜忌的虚荣心,有这种贪得欲和占有欲吧!没有这些东西,人道之中全部优越的自然秉赋就会永远沉睡而得不到发展。

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社会学史地理学派的理论先驱。他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且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法律和社会政治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后世学者对在孟德斯鸠看来:1、不同的气候形成人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感情。南北方人们气质和情感的不同恰恰源自两地气候寒温的不同。2、不同气候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以及适

外国法制史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外国法制史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外国法制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注:根据20XX年-2019年试题真题总结,结合自考教材,亦可用作学士学位的复习资料。 题型:单项选择题25*1’+多项选择题5*2’+名词解释题5*现3分,即名词解释3’++简答题4*6’+论述题1*12’ 1. 楔形文字法:古代西亚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居民创造与发展起来的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奴隶制法的总称。20XX10 3”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是公元前2700年前后一种古老文字。 2. 《乌尔纳姆法典》:20XX103” /20XX01 3”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乌尔国家统一了两河南部地,第三朝国王乌尔纳姆为为巩固统治、缓和社会内部矛盾所创制,开创了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法的法典化时代。 3. 《汉穆拉比法典》:20XX04 3”/20XX01 3”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吸取两河流域原有楔形文字法的精华制定的法典,是流传至今的楔形文字法中最完整的一部成文法典。分为序言、正文、结语三三个部分。法典的基本内容:君主专制制度 等级制度:将全体居民分为自民和奴隶两大类

财产法:巴比伦实行土地公有制。存在王室土地和公社占有土地两种形式。契约制度:重要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采用书面形式,买卖、借贷和财产租赁最为流行。借贷契约的标的主要是钱款和谷物。 1 / 41 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婚姻关系实行的是具有买卖性质的契约婚姻。无契约,无婚姻;子女在家庭中没有独立地位;男子才享有充分的继承权。 犯罪与刑罚制度:危害法院公正裁判罪;侵犯人身罪;侵犯财产罪;侵犯家庭罪。 法院组织与诉讼制度:诉讼完全私人提起;确认的可采信的证据包括:证人的证言;证物;宣誓;神明裁判。 4. 古印度法:20XX01 3”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内容包括婆罗门教法、早期佛教法及国王政府颁布的敕令。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婆罗门法的渊源有: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是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其中《梨俱吠陀》最古老。法经: 法典:最为著名的是《摩奴法典》,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 国王的敕令:阿育王在诏令中要求人们遵循佛法,并设立了“正法官”监督。刻在岩碑上的诏令被成为“岩石法”、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2.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 3.俢昔底德史学思想: 4.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 5.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6.波里比阿史学成就: 7.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8.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9.浪漫主义史学思想 10.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1.客观主义史学: 1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13.历史哲学: 14.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 15.罗马史学的共性: 16.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17.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18.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19.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20.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1.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22.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23.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24.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25.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26..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27.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28.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9.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0.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 31.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32.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33.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34.评特纳。 35.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36.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37..请你介绍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

英美概况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整理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fers to the mechaniz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Britain was the first country to industrializ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 period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when major changes in agriculture,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in Brita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a period of unprecedented techn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that completely transformed British culture from a largely rural, static society with limited produc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ur into the world's first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the Black Death It was the deadly bubonic plague who spread through Europe in the 14th century. It swept through England without warning and any cure, and sparing no victims. It killed between half and one-third of the population of England. Thus, much land was left untended and labor was short. It caused far-reaching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e Black Death----It was one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s in human history, peaking in Europe between 1348 and 1350. It is widely thought to have been an outbreak of bubonic plague caused by the bacterium Yersinia pestisis and have started in Central Asia. It came without warning, and without any cue.The Black Death is estimated to have killed30% to 60% of Europe's population and had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course of European history. In England, it killed almost half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causing far-reaching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is a movement demand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social conditions. It spread quickly with the support of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across the country. It was not an organized campaign with clearly defined goals.(Rather, it was a number of diverse efforts at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spite of limitations of the movement, it brought about changes and improvement in many fields.) Roman Britain was the part of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controlled by the Roman Empire between AD 43 and about 410. Britannia already had cultural and economic links with Continental Europe, but the invaders introduced new developments in agriculture, urbanisation, industry and architecture, leaving a legacy that is still apparent today. The first Romans to campaign extensively in Britain were

法律硕士法制史必备简答题

法硕考试需要记忆的法制史简答题 22、大清现行刑律? 答:《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于1910年5月15日颁行的一部过渡性法典,它是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作局部调整删改而成,共36卷,389条,另有附例1327条,并附《禁烟条例》12条和《秋审条例》165条。与《大清律例》相比,《大清现行刑律》的变化主要是: ①取消了《大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名称而分的六律总目,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隶30门; ②关于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等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行; ③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设置了新的刑罚体系,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残酷刑罚和缘坐制度,将主体刑罚确定为死刑(斩、绞)、遣刑、流刑、徒刑、罚金等五种; ④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妨碍国交罪、妨碍选举罪、私铸银元罪以及破坏交通、电讯的犯罪等。而对于律例合编的模式以及“十恶”重罪等封建内容未作更改。 可见《大清现行刑律》只是在局部和形式上对《大清刑律》进行修改而已,无论在表现形式、法典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称不上是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指南补充):改律名为“刑律”; 23、大清新刑律? 答:《大清新刑律》(原称《钦定大清刑律》)是清政府于1911年1月公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法典。 ①在体例上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近代西方刑法典的体例。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惟一内容,并将法典分为总则与分则两部分,因而使其成为一部纯粹的刑法典。 ②确立了新的刑罚制度,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两种。主刑包括死刑(仅绞刑一种)、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留、罚金,从刑包括剥夺公权和没收两种。 ③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近代刑法学的通用术语。如采用罪刑法定主义原则,删除旧律中的比附制度;采用近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取消了因官秩、良贱、服制而在刑律适用上所形成的差别,取消“八议”制度,并采用了西方国家通用的缓刑、假释、正当防卫等制度和术语以及对幼年犯罪改用惩治教育的办法,等等。 总之,《大清新刑律》属于近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刑法典,它标志着中国封建法律体系的瓦解和近代法律体系的诞生,是清末修律的代表作。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又是向封建保守势力妥协的产物。附录《暂行章程》说明旧律传统的依然延续。《大清新刑律》公布后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因此并未正式施行,但它对以后中华民国刑事立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24、简述清末修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1.清末修律的主要特点。 (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 (2)在内容上,清末修订的法律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和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 (3)在法典编纂形式上,清末修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与不同,分别制定、颁行或起草了法典或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4)清末修律是清代统治者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在保持君主专制政体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既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没有真正的民主形式。 2.清末修律的历史意义。 (1)清末变法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已被抛弃,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制开始转变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特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 (2)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通过清末大规模的立法,参照西方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对后世特别是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3)清末变法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现代的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清末变法修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了西方法律学说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使得近现代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从而促进形成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法制观念。 (4)清末变法修律在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25、简述领事裁判权的基本内容。 答: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基本内容:

最新西方史学史笔记完整版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条件(自然.人文): ①文化的发展: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 ③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2.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 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 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3.评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 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 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 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英美概况》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2011英美文化与国家概况期末考试填空与简答复习题 1.Of all these isles, the largest one is called Great Britain. For the sake of convenience, Great Britain is often shortened to Britain. 2.United Kingdom is made up of four parts, England, Wales,ScotlandandNorthern Ireland. 3.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ccording to its geographic features: the Highland Zone in the north and west and the Lowland zone in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4.In America, The presiding officer of the senate is the Vice-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ho serves as chairman when the Senate is in session. 5.Britain did not produce cotton and textile industry used to rely on wool as the principal fiber. 6.In Britain, the city Birmingham is well known for its production of automobiles, electricity equipment, electronics, munitions, and arms. 7.British government is produced through contest between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every five years 8.British can enjoy higher education in three ways: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 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 1、禹刑 禹刑是夏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的总称,因“乱政”而作。 其具体内容已无从考。 2、甘誓 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10、简述夏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在中国文明史的初期,天的观念在人们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天被视为万物的最高主宰和本源.这种天道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解释行使政权、适用法律的最终依据.他们声称自己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适用法律、实施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即所谓天讨有罪,天命殛之,恭行天之罚等,以此来加强其政权和法律制度的威慑力量。在夏及以后的商周时期,天讨、天罚的观点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官方政治法律观,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 3、法律是如何起源的?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开始出现,习惯逐渐无法调整阶级矛盾了。这时,奴隶主阶级将某些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原始习惯赋予阶级内容和国家强制力,通过国家的认可,上升为法律。法律就这样产生了。 4、如何理解“昏、墨、贼,杀”? 这是《左传》昭公十四年所记载晋叔向回答韩宣子关于刑侯与雍子争田案时征引的夏朝规定。昏、墨、贼为夏朝的罪名,杀为刑名。 “己恶而略美为昏”,即自己有了罪恶而掠夺别人的美名。 “贪以败官为墨”,意思是贪婪败坏官纪。 “杀人不忌为贼”,是指杀人而毫无顾忌。 5、夏朝法律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有哪些不同? (1)法律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而是少数统治者的意志。 (2)法律不是靠舆论来维持,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法律建立在残酷的刑罚基础上。 6、《甘誓》的发布及其主要内容。 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其中规定了: (1)“有扈氏威侮五刑,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罚。”夏启向他的臣民宣告有扈氏的罪行,有扈氏不学习黄帝、尧、舜、禹四世的德行与政绩,不走正道,逆天而行,引起天怒人怨,因此上天要灭绝他,夏启奉上天的意志对他进行讨伐。 (2)“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意思是说,在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左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右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驾驭战车的兵士,如果不好好驾驭战马,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先祖的神位前赏赐那些奉行命令的,在社神面前惩罚那些不奉行命令的。 7、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有: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据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了“五刑”,共三千条。 (2)“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一条罪名。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第一章古典史学(古希腊史学、古罗马史学) 一、名词解释 1、赫克泰阿斯 希腊史学的摇篮---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主要作品是《大地环游记》,其书的叙述特点是记实而非虚构。赫克泰阿斯在介绍某民族时力求从历史根源上加以说明,体现了他超越本民族界限的世界眼光。 2、色诺芬 色诺芬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成为过希腊三大历史家。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为《希腊史》、《长征记》,并且《长征记》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但是色诺芬的治史能力远不及他的前辈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色诺芬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西方军事史上一位颇有才干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色诺芬写史注重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故其作品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色诺芬比其他人更重视社会经济生活,且作品内容富有文采。 3、李维 古罗马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李维的史学作品文笔优美,且体现出他垂训的思想,并开创了通史体例。但是李维在写史时不但疏于对史料的考订和辨析,

而且包含着宿命论及迷信观念。 4、波里比阿 出身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族,著述颇多,但只有一部《通史》传世,而且残缺不全。《通史》是一部断代史,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通史。《通史》一书中体现了波里比阿关于真实的思想与获得真实的方法以及政体循环论和天命观的史学思想。但是《通史》一书也体现了波里比阿由于语言平直,夹论夹序,思考较多,内容缺乏吸引力、在价值评估和史料选择上暴露出一些主观以致歪曲事实、英雄史观等不足之处。 二、问答题 1、希罗多德及其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三大历史家的第一位史学家,出身殷实,并因生活环境使他毫无民族偏见,代表作是《历史》。希罗多德在西方史学史上既是结束希腊幼稚的早期史学的最后一位散文记事家,又是希腊史学进入成熟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大家。希罗多德是自觉运用历史批判方法集中研究特定重大历史时间和重大历史人物的第一人,为希腊人科学地关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而不是神的谱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希罗多德的历史观是天命观和人本观的混合体,这反映了古希腊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 史学思想:

英美概况括考前知识点总结

英国概况 1,英国名称: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2,地理位置:Great Britain is the largest island of the British Isles, the largest island in Europe and the eighth-largest island in the world. It lies to the northwest of Continental Europe, with Ireland to the west, and makes up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state known a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t is surrounded by over 1,000[citation needed] smaller islands and islets. 或者回答British mainland western Europe from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north-east and many nearby islands, She east by the North Sea,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west, up to the North Atlantic off Iceland, Yugoslavia and the European continent, separated only by a strip of water, the English Channel 3, 英国首都:London 4,组成部分: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5,民族:England Welsh、Scotch、Irish 6, 英国国旗:the Union Flag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 天佑女7,三次外族入侵:ⅠRoman Conquest;43AD, the roman empire

西方史学史试卷

西方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长征记》的作者是() A 色诺芬 B 老伽图 C 波利比阿 D希罗多德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 A 狄德罗 B康德C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3、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 A《历史》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希腊史》 D《罗马帝国衰亡史》4、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是() A凯撒时代 B奥古斯都时代 C屋大维时代 D伯里克利时代 5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求真探索的精神 B理性主义观念 C宏宽的历史眼光 D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6、下面哪位史学家来自德国() A休谟 B 伏尔泰 C莫泽尔 D吉本 7、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的特点的是() A生动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真实性 8、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A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 B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排斥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 9、属于凯撒的史学作品的是() A《高卢战记》 B 《日耳曼尼亚志》 C《罗马历史源流》 D《罗马古物考》10、下列不属于19世纪美国历史主要学派的是() A浪漫主义学派 B 废奴派 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 D边疆学派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_____ ,______ ,______ 。 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__________,撰写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__________时代”。

4.______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7.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8.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 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10.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__________世纪的法国学者谢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建城以来史》的作者是匹克托。() 2.“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3.公元4世纪至前3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4.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 5.著名的“剑桥三史”是《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 6.狄德罗撰有《路易十五时代》和《百科全书》。() 7.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8.文艺复兴的一个特征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9.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古罗马史学。() 10.老伽图用拉丁文字写作罗马史,首开拉丁史学之先河.( ) 四、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总计10分) 1. 修昔底德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第一位历史学家,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他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历史》。所著《历史》一书,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各卷以古希腊9位缪斯女神命名,故又被称作《缪斯书》;又因其以讲诉希波战争为主线,故后人也将它称作《希波战争史》。全书共9卷,分上下部分。1~5卷第27 章为前半部分,叙述希波战争前地中海各国的历史,从态度上看,带有爱奥尼亚纪事家作品的缺点,既有闻必录,因而存在假录。第5卷第29章起为后半部分,是信史实录,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在此书中,希罗多德所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有三种形式:口头传说、直接印象、文字记录,其中口头传说用量最多,作者本人没有民族歧视,并且取材丰富。该书也是一部世界文化史著作,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批判精神;歌颂民主自由;重视道德垂训作用。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的极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说,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戏剧,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希罗多德等人的历史著作,以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代表的“实验的”“科学”精神,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所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以编年体纪事,是修昔底德用三十余年撰写而成,共八卷,其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其写作目的是想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给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来垂训后世。不仅力求真实地记载历史,而且力图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概括历史、并把这种概括之后的历史事实传达给后人。该书的史学特色有:理智的科学的态度;歌

新编英美概况 许鲁之(第四版)Unit1-7课后习题简答题答案.

Unit 1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1. How many states are t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hich two states are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s? (50, Alaska, Hawaii) 2. What are the general characters of the Rocky Mountains and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1) To the west of Atlantic coastal plain lie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that begin in Canada and reach all the way to Georgia and Alabama. These are old mountains with rounded tops and wooded hills, usually not exceeding 800m in height. The highest point is only 2000m above the sea. Most of the mountain ridges are low enough to be easily crossed by modern highways. The Appalachians have much beautiful scenery and many tourist resorts. The Ohio and the Tennessee Rivers flow down the western slopes of the Appalachians to the great Mississippi River, deep in the heart of America. 2) To the west of the Great Plains lie the Rocky Mountains, “the backbone of the continent”. These high mountains stretch all the way from Mexico to the Arctic and form what is known as Continental Divide, or Great Divide,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shed on the continent. The Rockies are more than twice as high as the Appalachians and high enough to receive more rain than the surrounding plains and plateaus. Consequently, they are mostly forested. The striking and varied scenery of the Rockies has given ris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national parks here. The other natural wonders include roaming herds of buffalo, elk, deer, antelope and sheep, as well as the famous grizzly bear. Chapter 2 American Population 1.Why is the United States known as a “melting pot”? It means that the US is composed of immigrants from different n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①The people of the US are predominantly white. ②The second most numerous minority in the US were the black people whose forefathers came from Africa. ③American Indians were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on the continent. ④There were about 50.5 million Hispanics in 2010 in the US. They are the Spanish-speaking immigrants from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⑤The Chinese American have proved to be industrious and intelligent. 2.What factors cause the Americans to move frequentl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①The desire for economic betterment is generally the most important force inducing migration. ②Geographic difference in economic opportunity, as refl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differences i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earning power for worker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vailability and the price of land for farmers. ③Non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racial attitudes, and family tires, influencing migration. 3.Why do many Americans now migrate from cities to suburbs? ①The widespread uses of automobil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xpress highways mad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live farther away from their jobs. ②The telephone reduced the need for them to work or live in close proximity to one another. ③Suburban areas offered more living space than cities, lower crime rates, less pollution, and superior school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y are better place for raising children. Chapter 3 Discovery and Colonization of the New World 1. Discuss the pre-Columbian cultures in the Americas. 1) The Aztecs of Mexico 2) The Incas of Peru 3) The Indians of North America 4) Indian contributions to European culture: Foods, Drugs and Utilitarian objects 2. Why did the discoveries of New World before Columbus not exert great influence i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西方史学史书目1

西方史学史中文参考书目 (一)原著 (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花城出版社,1994年(2)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 (3)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1986年(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1986年 (5)色诺芬:《长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年 (7)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8)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年(9)恺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恺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李维:《罗马史》选,商务印书馆,1980年 (13)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4)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5)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85年 (16)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 (17)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18)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 (19)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20)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香港圣经公会,1980年 (21)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1989年(22)奥古斯丁:《独语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23)格利高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24)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25)艾因哈德:《查里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26)无名氏:《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27)薄伽丘、布鲁尼:《但丁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29)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0)蒙田:《蒙田随笔全集》,译林出版社,1996年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 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 1、汤刑 汤刑是商朝刑罚的总称,因"乱政"而作。它并非汤所作,而是商朝统治着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而以汤命名。其内容已无可考。 2、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商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思想。这种神权思想,把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包括他们运用法律的活动,都说成上帝和鬼神的力量。这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夏商时期,刚刚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主贵族便利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而形成的对原始图腾和祖先神崇拜的习俗,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是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以及对其他不服从统治的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而给他们的统治和对人民的镇压,披上一层宗教迷信的保护色。 3、商朝继承制度的前后变化。 继承制度也是私有制的产物,王位继承与财产关系的继承是一致的。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也就是说,在商初,主要是兄死后,其王位由弟继承,而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商末则完全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 4、商朝的肉刑。 商朝的肉刑有: (1)墨刑,也叫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染以墨色的刑罚。 (2)劓刑,割鼻的刑罚。 (3)剕刑,也叫刖刑,断足的刑罚。 (4)宫刑,割掉男子的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刑罚。 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1)义刑义杀 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形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2)明德慎罚 这一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2、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这表明西周统治者重视犯罪主体的意识能力,并据此考虑用刑问题。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西周统治者已经开始区分犯罪者主观形态的差别,灵活地运用刑罚手段。 (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断狱时,首先要考虑犯罪者的罪行严重程序,谨慎测度罪犯的动机,以此区别量刑的轻重。西周统治者将犯罪主观动机与对社会危害性结合起来考虑。 (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