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层流对流换热
- 格式:pdf
- 大小:312.63 KB
- 文档页数:32
第六章高速流动对流换热在前面几章介绍的强制对流换热中,我们假设速度和速度梯度充分小,以致动能和粘性耗散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考虑高速和粘性耗散的影响。
我们主要介绍有更多重要应用的外部边界层。
6.1 高速流对流换热基本概念高速对流主要涉及以下两类现象:z从机械能向热能的转换,导致流体中的温度发生变化;z由于温度变化使流体的物性发生变化。
空气一类气体若具有极高的速度,将会导致超高温离解、质量浓度梯度,并因此发生质量扩散,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仅限于关注未发生化学反应的边界层;对空气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将不考虑温度超过2000K或者马赫数高于5的情况。
对液体,如果普朗特数足够高的话,粘性耗散实际上在中等速度时就具有很可观的作用。
我们的讨论仅限于普朗特数接近于1的气体。
有关高速对流的研究大都涉及对机械能转换和流体物性随温度变化两个因素的总体考虑,很难看到它们单独的影响。
这里,我们暂不考虑变物性的影响,首先讨论能量转换问题。
能量转换过程能可逆地发生,也能不可逆地发生。
比如,在边界层内,激波与粘性的相互作用使得机械能与热能间的不可逆转换增大,无粘性的速度变化(比如在接近亚音速滞止点附近流体的减速)则产生可逆的,或者非常接近可逆的能量转换。
高速边界层滞止点的比较能很好地说明这两种情况的明显区别。
z在滞止点(图6-1)处速度降低,边界层以外的压力和温度提高。
对于亚音速流动,该过程几乎是等熵的,流体粘度不起什么作用。
无论减速可逆还是不可逆,滞止区边界层以外的流体温度等于滞止温度,也就是说,流体温升来自于绝热减速:(6.1.1) 若不考虑变物性影响,并用*T ∞代替T ∞,低速滞止点的解也能适用于高速滞止点问题: w w ()q h T T ∗∞=− (6.1.2)z 但高速边界层问题有所不同。
如果自由速度很高,边界层以内速度梯度很大,边界层内因粘性切应力产生粘性耗散。
如果物体是绝热的,那么耗散产生的热量可以靠分子或者涡漩传导的机理,从靠近表面的向边界层外传递出去,如图6-2所示。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第一节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本章重点:准确掌握准则方程式的适用条件和定性温度、定型尺寸的确定。
1-1 一般分析),,,,,,,,(l c t t u f h p f w μαρλ=流体受迫在管内对流换热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① 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② 平均流速与平均温度,③ 物性场的不均匀性,④ 管子的几何特征。
一、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1.流体在管内流动的主要特征是,流动存在着两个明显的流动区段,即流动进口(或发展)段和流动充分发展段,如图所示。
(1)从管子进口到边界层汇合处的这段管长内的流动称为管内流动进口段。
(2)进入定型流动的区域称为流动充分发展段。
在流动充分发展段,流体的径向速度分量v 为零,且轴向速度u 不再沿轴向变化,即:0=∂∂xu, 0=v 2.管内的流态(1)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汇合时流体流动仍然保持层流,那么进入充分发展区后也就继续保持层流流动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内层流流动过程。
2300Re <用νdu m =Re 判断流态, 式中 m u 为管内流体的截面平均流速, d 为管子的内直径,ν 为流体的运动黏度。
(2)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汇合时流体已经从层流流动完全转变为紊流流动,那么进入充分发展区后就会维持紊流流动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内紊流流动过程。
410Re >(3)如果边界层汇合时正处于流动从层流向紊流过渡的区域,那么其后的流动就会是过渡性的不稳定的流动,称为流体管内过渡流动过程。
410Re 2300<<3.热进口段和热充分发展段当流体温度和管壁温度不同时,在管子的进口区域同时也有热边界层在发展,随着流体向管内深入,热边界层最后也会在管中心汇合,从而进入热充分发展的流动换热区域,在热边界层汇合之前也就必然存在热进口区段。
随着流动从层流变为紊流, 热边界层亦有层流和紊流热边界层之分。
热充分发展段的特征对常物性流体,在常热流和常壁温边界条件下,热充分发展段的特征是:)(1x f t f =及)(2x f t w =与管内任意点的温度),(r x f t =组成的无量纲温度⎪⎪⎭⎫⎝⎛--x f x w w t t t t ,,x ,随管长保持不变,即:0,,x ,=⎪⎪⎭⎫ ⎝⎛--∂∂x f x w w t t t t x 式中,t —管内任意点的温度,),(r x f t = ⇒xf x w w t t tt ,,x ,--仅是r 的函数。
1Chapter 6 Single-Phase Fluid Convection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Chapter 5 have shown how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flow over a flat plate (外掠平板) may be calculated. However it is not always possible to obtain analytical solutions (分析解)to convection problems.不能用理论方法求解时,靠实验方法获得换热关联式。
单相流体换热包括:受迫对流、自然对流、混合对流。
26-1 Forced-Convection Heat Transferin a Tube(管内受迫对流换热)1-1 Analysis for flow in a tube(管内流动分析)1.1 entry region and fully developed region in a tube (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1.Flow boundary layer(流动边界层)进口段:流体进入管口,经历一段距离,管断面流速分布和流动状态才达到定型。
充分发展段:流态定型,流动达到充分发展。
In a tube,the Reynolds number (Re ) is again used as acriterion (标准)for Laminar and turbulent flow.entry regiondeveloped region Figure 6-1Thefluid and surface is approximately注意事项:间的温度差及其平均温度。
Isothermal flow等温流Liquid cooling,gas heatingLiquid heating ,gas cooling221-2 heat transfer for forced-convection of tube flow(管内受迫对流换热)2.1 Heat transfer in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t flow(紊流换热)The empirical relations for forced-convection heat transfer(受迫紊流换热准则关联式)1. A traditional expressions for calculation of heattransfer in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t flow in smooth tubes is that recommended by Dittus and Beolter (迪图斯—贝尔特)n fff Nu PrRe023.08.0=nm C Nu PrRe =Where C , n and m are constants to be determ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23For heating of the fluid )(f w t t >For cooling of the fluid)(f w t t <With moderat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wall andfluid conditions, ExampleApplicable ranges :长径比160~7.0Pr;10Re ;10/4=>>>ffd l Film temperature :the mean bulk temperature of fluid (定性温度:全管长流体平均温度)Characteristic length :inner diameter of tube Ct air °=Δ50Ct liquids °≈Δ20=0.4n=0.3n(定型尺寸:管内径d )0.81/30.140.023Re Pr(/)f f ff w Nu μμ=()()20.80.40.2530.0214Re 100Pr1/(/)f fff w Nu d l T T ⎡⎤=−+⎢⎥⎣⎦()()20.870.40.1130.012Re280Pr1/(Pr /Pr )f fff w Nu d l ⎡⎤=−+⎢⎥⎣⎦It strengthens the heat transfer,so4.04.02.08.0023.0−−−=adu h λν),,,,,(2.04.08.04.06.08.0−−=dc u f h pμρλLaminar flowThe heat transfer is not influenced by surface roughness35The heat transfer is increased by the surface roughness in turbulent flow region.讨论:粗糙点能增强换热,缩小换热设备面积,节约设备投资,并带来其他经济效益,但流动阻力也随之增加,致使泵的功率消耗增加,运行费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