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探究水的组成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4.3 水的组成【题型1】 氢气的性质【题型2】 氢气的检验和验纯【题型3】 水的电解实验【题型4】 探究水的组成的其他实验【题型5】 宏微结合看电解水【题型6】 有关水的组成的其他探究【题型7】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断【题型8】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辨析【题型9】 从微观角度判断物质的分类1.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2)化学性质:可燃性实验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文字表达式:氢气 + 氧气 水符号表达式: H 2 + O 2 H 2O(3)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2.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是: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题型1】 氢气的性质【例1】氢气肥皂泡在空气中迅速上升,这一事实说明氢气A .无色B .无气味C .难溶于水D .密度比空气小【变式11】下列关于氢气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B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C .氢气难溶于水D .点燃氢气时一定会发生爆炸【变式12】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开发出高储氢密度和放氢速率的合金储氢材料,能延长手持氢气火炬的续航时间,助力北京冬奥会。
下列关于氢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题型梳理举一反三 点燃 点燃A.氢气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氢气燃烧不会产生污染物C.同温同压时,氢气密度比空气小D.氢气在点燃前需检验纯度【变式13】下图所示是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表示:(1)根据图示反映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在反应前后不变的微粒是。
(2)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的安静的燃烧,产生色的火焰,若点燃与氧气的混合气体就有可能引起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
4.3探究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三、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四、教学工具:做电解水的水电解器,烧碱或硫酸,蓄电池等相关实验用品;相关的图片;多媒体视频等.五、教学方法:学生对水的物理性质早已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再帮助学生归纳出水的几点物理性质。
着重指出冰比水轻,水结成冰时体积会膨胀等特性。
至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的原因就不必向学生介绍了。
水作为初中化学第一个被研究的化合物,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故应引导学生关注水的电解装置及电解过程。
探究学习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水的宏观组成,通过对电解产物(被电解的物质只有一种)——两种气体的检验,探究出水是由氢气中的氢元素和氧气中的氧元素这两种元素组成的。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推出水分子的构成,这是本节的难点,应由宏观的两种气体产物的体积比的测定,由表及里,严密分析,推理及得出结论,不要求初中学生弄清气体体积比等于它们的原子个数比的原因。
必要时,可增加一道例题加以论证:例:实验证明,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0.089 9g·L-1”、氧气密度为1.429g·L-1”。
求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再求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此题的第一问,很容易求出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8第二问的解为:设电解产物中,2LH2的原子个数为x,1LO2的原子个数为y。
已知1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即1:16)。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水的组成和水的性质。
本章通过介绍水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分子结构,以及水分子的组成元素。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水的化学性质和水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对原子和分子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结构的认知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知识。
2.了解水分子的结构,能描述水分子的组成元素。
3.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并理解其原因。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理解。
2.水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然后提问:“我们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让学生思考水的组成。
呈现(10分钟)使用PPT课件呈现水的组成的知识,介绍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知识,并呈现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分子的组成。
操练(15分钟)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加深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的组成和性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与其他物质的关系,如二氧化碳、硫酸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水的组成和性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组成,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形象的动画等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难点: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氢气发生器、氧气发生器等。
2.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水的组成的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操练(15分钟)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事实来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和实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对于生活和科学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态度。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水的组成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课题:4.3 探究水的组成四会市威整学校初三化学备课组一、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与水分子分解模拟图分析,体现水分解的过程及认识水的组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2、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二)、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三)、教法: 讲解、启发、分析、归纳、实验、总结等(四)、学法(五)、教具:实验[4-5]所需药品与仪器、水分子分解模拟图、电脑平台。
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形成,危害以及防治办法。
知道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强调]:水是一种纯净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们日常所用的自来水都或多或少带有杂质,是混合物。
通常我们化学中所说的水或蒸馏水都是指纯净的水。
在前面我们学化学式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水的化学式是H2O。
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4.3《水的组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组成,以及水分子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分子、原子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水的组成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子的结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组成及水分子的结构。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原子、分子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掌握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的结构。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加深学生对水的组成的印象。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随教学过程进行)板书水的组成、水分子的结构等关键知识点,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教学过程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3分钟家庭作业:2分钟总计:40分钟以上教案根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4.3《水的组成》进行设计,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4.3探究水的组成》第一篇:4.3探究水的组成4.3探究水的组成一、教学目的要求2•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水电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与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本课题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难点: 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202千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C,沸点是100°C, 4°C时密度最大,为2克/厘米3。
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水与人类的关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工业上要用大量水来洗涤、溶解、加热或冷却,并用水作原料来制造化肥等产品。
在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有一定比率。
在交通运输上,内河及海洋航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lo探究组成水的元素上左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 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
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2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一一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如上右图所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4.3 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掌握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水的分子式为H2O。
2.掌握氢和氧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课件和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组成。
•提问学生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水由哪些元素组成。
2. 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分子结构,并解释水的化学式为H2O。
•解释氢和氧元素在水中的结合方式。
3. 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15分钟)•介绍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解释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4. 水的相态转化(15分钟)•介绍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解释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含义,并说明与气态转液态、液态转固态之间的关系。
5. 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水的组成元素和化学式,以及水的相态转化过程。
六、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行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引导学生讨论水的相态转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七、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练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书上对应的练习题。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组成和相态转化的小作文。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计算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在引导学生写小作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下节课需要加强对水的相关实验的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
探究活动
教师板书
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电解水的反应式
通电
水T氢气+氧气
H2O H 2 O 2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
4-16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
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水是纯净物,是一中化合物,有
是氧化物。
从宏观分析,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
构成的。
学生【阅读】课文,
认真思考,
回答问题,
完成空格上
的内容
学生自己总结,
教师补充
培养学生的
阅读能力及
理解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总
结概括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主要体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
拓展移迁多媒体投影
实现知识的
拓展和迁移
教学心得
目标
检测多媒体投影检测知识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