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598.00 KB
- 文档页数: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与赏析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北边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滨水。
从北固亭隔江遥望,江淮景物,历历在目。
远处的淮水,就是宋金的交界处了。
北望中原,忧怀国事,特别想起了三国的孙权(字仲谋)和南朝的刘裕(小名寄奴)。
这两个人的事迹都与京口有关。
孙权在定都建业(今南京)之前,本以这里为治所,称为“京城”,所以有他的“舞榭歌台”。
后来迁往建业,改置为京口镇。
刘裕出生京口,称帝前曾经两次以京口兵为基于渡江北伐,先后收复青州和洛阳、长安等大片土地。
这是南朝二百余年间最有战果的一次北伐壮举。
词的上片述京口往事,首及孙权,次叙刘裕。
词以“千古江山”句领起,背景阔大,具有一种气势和力量。
大好江山,千古不废,而在京口创业的孙权,却一无遗迹,雨打风吹,风流尽散,“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追怀孙权霸业之余,隐然有“时无英雄”之叹。
对刘裕写法则不同,着重正面刻划。
望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都因“人道寄奴曾住”而倍觉有情;追思刘裕一战而复青州,再战而复关中,更流露出衷心的倾慕和向往。
因此当写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警句时,作者同北伐的刘裕一样,也显得精神百倍。
词中把刘裕写得如此虎虎有生气,实际上包含着辛弃疾誓扫金人的斗争精神的自我写照。
陆游在辛弃疾死后回忆说:“君看幼安气如虎”(《寄赵昌甫》)。
对于战斗的人们,最可贵的正是这种蔑视强敌、不可屈服的“虎气”!在南宋偏安积弱的局面下,辛弃疾怀念孙权、刘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宋朝南渡到这时将近八十年了,北方人民在金朝统治者铁骑蹂躏之下,年复一年地南望王师。
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遇乐·投老空山宋代辛弃疾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
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
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
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
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
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
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译文巡视在停云刚种下的杉树时,游戏之作。
本来给亲旧朋友回信的,然而纸笔被大风吹走,唯有写下这首词。
叹老来唯以料理空山为事,满山松杉,亲手栽种。
何日才长大成阴,我还能有几年,好似见晚生的儿孙成人。
古来多少水榭楼馆,转眼成了荒草荆棘,长使后人凄凉断魂。
想当年良辰美景烟消云散,空成遗恨无限。
站在停云高处,谁知我老来投闲惟静,不问世间万事。
梦醒东窗,闲居无聊,起身欲给亲友写信。
片刻间,风怒号,倒翻纸笔,似天亦教我偷懒。
可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来催诗。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
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
投老:将老,临老。
政:通”正”。
尔:如此,这般。
阴:同“荫”。
指松树何时长大成材。
凄断:凄伤断肠,伤感。
夜阑:深夜。
聊复尔耳: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为何。
斗暗:突然昏暗。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庆元三、四年(1197~1198年)间。
当时辛弃疾罢居瓢泉,停云瓢泉新居有停云堂。
题停云而思亲友,正反映了作者在迫害面前孤军奋战企求援助的心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
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
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
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永遇乐·千古江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作品原文永遇乐·京口⑴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⑵处。
舞榭歌台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⑷,人道寄奴⑸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⑹。
元嘉草草⑺,封狼居胥⑻,赢得仓皇北顾⑼。
四十三年⑽,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
可堪⑿回首,佛狸祠⒀下,一片神鸦社鼓⒁。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⒂?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⑵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⑶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⑷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
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引伸为普通、平常。
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⑸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⑹“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
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⑺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⑻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导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见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看法。
最终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
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争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消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一般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旧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战苦,扬州一带遭荼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永遇乐-宋词赏析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味道,总是辛酸辛苦。
更非常、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辛弃疾词作鉴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胜利之作。
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
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
依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假如没有特别缘由,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
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开心的分别。
由于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受,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
“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谈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厉,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
“烈日秋霜”,比方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
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奇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
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
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
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
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
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思:谁能想,他曾指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山河势如出山猛虎。
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译文一】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译文二】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孙权这样的英雄。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这首词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脍炙人口。
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开头四句说,江山是永存的,但是无处再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吴国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流风余韵,经多年风吹雨打,时光的流逝,已无处可寻,然而孙权北拒强敌曹操的业绩,至今仍铭刻于人心。
作者寻上北固亭,第一个怀念的古代人物就是孙权,不仅因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这点是作者所钦佩的,故直赞“英雄”。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英雄孙仲谋无觅处”的倒文。
“斜阳草树”六句是怀念刘裕的威赫战功。
意思是,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刘裕曾率领兵强马壮的大军,威势如猛虎一般,将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赶回北方。
作者由现实荒芜的景象,遥想刘裕当年的壮举,热烈地歌颂了古代英雄,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抱负。
辛弃疾对刘裕的显赫战功是极为推崇的,特在词中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赞颂他装备好,战斗力强,战果辉煌。
作者对刘裕的赞颂也是对南宋当权者即将北伐的一种激励,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地表达。
刘裕是起于京口而成大事的,自己正在镇守京口这个险要的前沿阵地,亦当完成北伐战斗任务;刘裕他敢于同鲜卑、羌等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抗衡,并取得胜利,收复了失地,南宋也应积极北伐,收复沦陷多年的中原。
下片借古讽今,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关心。
“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
辛弃疾是怀收复中原大志而南归的,但由于“符离”之败,使主降派得逞,赵从此不敢谈恢复。
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一直未能实现。
在此词中,作者借元嘉往事,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
此外,作者写此词时,正值宰相韩胄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要重蹈覆辙;但是韩胄疾贤妒能,轻举妄动,结果造成一二O六年北伐战败,韩胄被诛,正中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辛弃疾创作,写的是辛弃疾在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宋词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用作的业绩。
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首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他生长在平常人家,后做了东晋的首席将领,怀着私念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北伐中原的气概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郊,毗邻甘肃。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堆土封山以纪念胜利。
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及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怀古伤今,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下片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典故,讽谏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北伐,并表达了自己年岁渐长却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奈。
整首词风格豪放悲壮,用典贴切自然,体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词艺。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辛弃疾《永遇乐》赏析辛弃疾《永遇乐》赏析《永遇乐》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为辛弃疾《永遇乐》的赏析,仅供参考。
这首词是辛稼轩的名作,明代的杨升庵(慎)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
但也有人嫌其运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谭献)。
这一评论,不能说不对。
用典太多,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
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显得是“掉书袋”,令读者生厌。
不过,辛稼轩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
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典故。
辛稼轩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对此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有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当时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几个英雄人物。
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和自己一样。
可是,他们的.壮志未曾实现,事业没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经长逝,连一点遗迹都渺不可寻。
由此情怀,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轩此年66岁),是否还能做出一些事业来呢?以上是表现在这首词中间的思想过程。
因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现在我们从词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现其思想。
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时代感,“江山”是现实感。
作者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时曾经统治过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
他首先想到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字仲谋)。
孙权是个有雄心壮志,要统一中国的人物。
可是现在呢,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无觅处”三字分开来用。
)非但人无觅处,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
接着,作者又想到了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
他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及十二年,曾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可惜后来他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权,放弃了进取中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
《永遇乐》:辛弃疾的江山英雄情怀与深沉忧愤表达1. 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 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想当年,他领兵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又有谁来问我:廉颇老了,还能吃饭吗?3. 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孙仲谋:孙权的字。
●寄奴:刘裕小名。
●元嘉:刘义隆年号。
●仓皇北顾:指刘义隆北伐失败,北望追兵惊慌失色。
●佛狸祠: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4.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