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4
最美的善举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
“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
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
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养些鸡鸭挣生活。
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
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
有时男人会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就埋怨他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
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都嚼出了满嘴的香。
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来。
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
只要能帮着弄些来,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
“络腮胡子”如获至宝,点过数,非要给对方27块钱不可。
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并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
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找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2019 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备考:记述文阅读记述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
这种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的要点观察对象,它以记述、描绘、谈论和抒怀为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也常常经过叙事来表达。
一、内容解读:《整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阅读记述文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斟酌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认识表达、描绘、说明、谈论、抒怀等表达方式。
可以划分写实作品与虚假作品,认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
赏识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初步意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迪。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偏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论;对作品中动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富裕表现力的语言。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认识记述文的分类。
(2)掌握记述的因素。
( 3)明确记述的次序。
(4)注意记述的人称。
(5)归纳文章的内容或中心。
( 6)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章的构造及线索。
(7)剖析人物形象。
(8)掌握资料的详略。
(9)从宏观上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领会文章中要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剖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 (1)人物描绘的作用( 2)光景描绘的作用。
(3)抒怀及谈论的作用。
(4)剖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5.领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替代、增删、换位等进行比较、辨析,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7.领会文章的审盛情趣及价值取向等。
8.阅读感悟或从文中获取的启迪。
9.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等做出评论。
二、命题规律: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记述文阅读的中考试题,都表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其特色是:(1)阅读资料均来自于课外,不单注意记述文种类的多样化,并且着重文章的审盛情趣、价值取向,且篇幅短小干练。
此中有散文、有小说。
2024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1~2题14分)今年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5周年,学校开展“红色‘冀’忆”主题活动。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
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甲(落成/坐落)着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它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
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
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
75年过去了,重温“进京赶考”这段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乙(激励/激荡)着我们,(bǐng chí)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前行。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g chén)______ ②(bǐng chí)______(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ú)B. 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ú)C. 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ū)D. 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ū)(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______ 乙______(4)有同学读到“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时,思考“擘画”的意思。
依据“擘”的字形,他想到“擘”的意思可能与部首“手”有关。
结合语境推测,“擘画”的意思应该是______(①筹划②一幅画③管理)。
(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5)有同学手绘了“进京赶考”路线示意图(下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在序号处补充出对应的地名。
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语文记叙文阅读题解题指津【中考原题】(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7分)轻点关门石文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最终搬进了新居。
送走了最终一批前来庆贺的伴侣,我与妻子便重重躺在沙发上休息。
突然,门铃响了。
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熟悉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
在怀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庆贺乔迁之喜。
哦,原来是邻居啊!抓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赶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要请你们帮忙。
”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
”说完,悄悄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
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爱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便利,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运动。
”听完后,我心里立刻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当心。
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觉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
大伙儿开头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真都是受李先生所托。
时间过得很快,转瞬一年过去了。
有一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和妻子深深地鞠了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赶忙扶起来询问。
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里病故了。
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特别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看,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谢。
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真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竟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谢,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哪。
2022年河北语文中考真题作文(6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本文是美丽的给家人们整理的2022年河北语文中考真题作文(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年河北语文中考真题作文篇一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呆呆望着窗外,黯淡的眼神里似乎触景生情,不知何时,一滴眼泪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滑落,顺着脸颊,无声地绕过指间,参杂进哗啦的雨声,打在玻璃窗上……三年前的今天,也是一样的雨天,家门前的花都谢了,被雨打落的花瓣像是被遗落的弃婴,孤零零顺着地南上浑浊的雨水流往别处。
就在这一天,外婆仿佛那些被打落的花瓣一样,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了,告别了我们,告别了世界。
惊天地,泣鬼神,消息传遍了全村,一下子,昏暗的老屋里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哭声、说话声、雨声,全都一下子灌入我的耳朵里,我离开了嘈杂的老屋,一个人来到院子里,听着哗啦的雨声,静静地,把记忆一点一滴地找回……记得以前我很爱看戏,外婆总是坐在院子里笑眯眯地看着我和表哥表姐们玩闹,午后的阳光轻轻地泻下,溶汇成一片金色的海洋。
直到最后,我蹦蹦跳跳地来到她的前面,脆脆地叫一声:“外婆!”她才慢悠悠地从长长的躺椅起身,拉过我的小手,径直向外走去,带着我看戏去,每次看戏以后,口袋里便塞满了零用钱。
那有趣的戏子和满口袋的零用钱总会让我充满幸福。
我还记得,外婆总是坐在阳光下,轻轻地、缓缓地煽动手中的扇子,她的手在阳光下,不见苍老,丰腴润泽;她的白发在阳光下,柔软而日莹;她的面庞在阳光下,圆满南昌祥和。
而小小的我总是在外婆阳光般的目光里,不知时光河流,悄然流逝……外婆就像昏暗老屋里的一小片阳光,闪烁在我内心深处,使我一生不惧风雨。
童年是从昏暗的老屋里那片阳光度过的,它定格在我的记忆里,记远不退色泽。
哗啦的雨声把我从阳光里拉回来,我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奔回老屋。
在老屋里,我忘记了所有的嘈杂声,只是呆呆地、静静地站在外婆躯体面前,为她祷告,为她祈福,愿她能到传说中的天堂里去享乐……今天,依然是雨天,但不一样的是今天没有了家人那前苦的哭声,反倒冷清了许多。
00年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三、记叙文阅读第19讲概括内容,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一、(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那走过路的鞋子①都知道走路要靠双脚,但真正踏在地上的不是双脚,而是脚上的鞋子。
鞋子为了人的走路前仆后继,牺牲了一双又一双。
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
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②我也走了几十年的路,如果要问这些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要感谢为我做过很多双鞋子的母亲。
因为从不会走路开始,我就穿母亲做的虎头娃娃鞋。
告别虎头鞋后,我上了小学,母亲也把她最拿手的虎头鞋改成了尖口鞋。
再后来,我穿的,都是母亲做的粗布鞋。
直到我当兵之前……③当兵走的头天晚上,母亲拿出一双鞋装在我的提包里,说是让我带到部队上穿。
我在灯下接过鞋子一看,是一双崭新的黑色条绒松紧口的千层底布鞋。
这是我以前从没穿过的好鞋子,在村上,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穿这种鞋的啊。
我坚决地对母亲说:“这鞋我不带,部队上有鞋穿,留着让父亲穿吧。
”④“咋啦,嫌娘做的鞋不好?”母亲有几分生气。
⑤我赶紧说:“不是,父亲在家干活需要鞋,我到了部队,人家管穿鞋。
”⑥“管不管也得装上,部队是部队的,这是娘做的,可以替换着穿。
”母亲的态度少有的坚决。
⑦我不再说什么,在母亲的注视下,把鞋子装进了提包。
⑧我是个粗心人,母亲什么时候做的这双鞋我竟毫不知晓。
后来是住在同村的大姨告诉我的,母亲知道我要去当兵之后,就开始整夜失眠,睡不着觉她就点上煤油灯为我做鞋子,一做就做到天亮。
我无法猜测母亲做这双鞋时的心境,但我能从那纳了密密麻麻的二千八百二十六针中感受到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无奈、母亲的祝福、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慈爱和牵挂。
⑨到部队后要求统一穿配发的解放鞋,只有节假日才允许穿其他鞋。
每次上街,我都特意穿着母亲做的松紧口布鞋,母亲没到过城市,我想让城市的大街印满母亲做的千层底的鞋印。
⑩我当兵七年,中间探过几次家,每一次,母亲都为我做好了一双条绒布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河北省记叙文阅读20篇(2003—2019)远行的童年记忆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
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
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
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
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
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
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
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
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
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
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
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
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
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
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
飞快地挥舞着镰刀。
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
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
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
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
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
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
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
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
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