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4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创作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了如今的勃兴状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一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创作潮流,并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再崛起成为了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主要是以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权思想为理论依据的,其对女性群体所具有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开始兴起之后,这一问题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传统女权思想向现代女权思想的转变。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而在此之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一直是以传统女权思想为理论依据的。
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一定的发展与壮大,与当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逐渐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这对于传统女性文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不仅使女性文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以暴露出来,而且使其发展面临挑战。
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才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吸收了传统女性文学的优秀因素,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西方女权思想的影响,从而实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自身发展动力与活力的增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梅雪芹20世纪的帷幕已然落下,对20世纪的反省却方兴未艾。
人们从许许多多的角度对之加以描述或定位。
有人认为20世纪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
①这一说法其实并不为过。
虽然环境问题由来已久,②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出现的现象,而非历史的常态。
80年代以来,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较之国别或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③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乃至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浪潮。
④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科的广泛关注。
就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研究环境问题的成果不断涌现。
与之相比,历史学的反应却比较迟缓,世界史学科尤其如此。
这种局面是不应该持续下去的。
当我们在21世纪之初,回顾和思考20世纪的世界时,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历史无疑应成为我们世界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对象。
更何况,环境问题不只是自然生态的问题或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或社会问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无疑应该有历史的和社会的维度。
因此,关注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世界环境问题的变迁,认识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态势乃至障碍和困境等,无疑是一项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课题。
一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很多,至于那些最重要、最紧迫,看法并不一致。
根据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文件,可以看出,世人心目中最紧迫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森林迅速减少、海洋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等。
根据这些问题的属性,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如下几大类。
一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最为引人关注。
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即是“警惕全球气候变暖”。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外优秀复调音乐论著介绍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大力扶持,我国的音乐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复调音乐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不但获得了“量”的突破,还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打开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禁区后,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在专著教材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
不但出现了大量对西方传统和20世纪现代复调技法与理论的译介和阐述,还出现了由我国复调音乐理论家独立编著或撰写的复调音乐专著,尤其是我国学者独立撰写的复调论著。
这些论著的问世,可谓开辟了我国复调音乐理论著作研究的新纪元。
一、外国复调音乐理论论著译介国外复调音乐理论著作是我国复调音乐理论研究工作中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80年代初起,国外复调音乐理论著作的引进工作曾一度停顿,后又开始恢复并逐渐活跃起来。
这时期的重要译著可大致分为欧美传统对位技法与赋格理论的译介著作与20世纪西方现代复调理论的译介著作两大类。
1.欧美传统对位技法与赋格理论的译介著作《对位与赋格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廖宝生译,1980、1982年版。
该书体现了法国复调音乐的传统体制,共分上下两册,四大部分。
书中阐述的对位原则均为声乐风格的严格对位写作法则,承袭了富克斯的五类对位传统。
该译著最大的特色在于用大量的优秀习作范例配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来阐述观点,谱例部分的比重甚至超过了文字说明部分。
下册刊录的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历届考试所用的赋格主题、历届罗马留学奖金初试所用的赋格主题以及在这些考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赋格作品,堪称为我们了解当时法国这一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最翔实的资料。
《对位法》(美)瓦尔特•辟斯顿著,唐其竞译,1984年版。
该书是作者所著《和声学》的姊妹篇,共分11个章节,阐述了自17世纪以来近300年内西方作曲家在对位写作方面的共同写作方法,是一部介绍传统对位技术理论的译著,学习单对位与复对位的重要参考教本。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摘要: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0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0,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
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学科体系¹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014(2010)02-0121-0720世纪80~90年代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完善了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是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繁荣势头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兴起的背景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0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0,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
/文化大革命0结束后,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举国上下又重新转向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发展轨道,现代化又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强劲的主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孔雯文(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延续了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这些钢琴作品分为三类进行了论述.展现了我国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的创新性、民族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多元化民族性纵观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道路.从发展初期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的诞生到走向成熟的《牧童短笛》;从多种题材的尝试到民族化的更深探索;从解放后的繁荣到“文革”的特殊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等等。
这一发展历史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钢琴音乐从最初的创作到繁荣,是艰难而曲折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笔者认为,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在朝向“民族化”发展的同时.开拓了一条“多元化”的发展新路。
作曲家、钢琴家们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孕育其中.力求探索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使得20世纪80年代后。
出现了大量的运用新技法创作的。
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新作品。
笔者将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对这一时期出现的作品进行论述。
一、打破“特殊时期”改编曲的模式。
进行大胆创新.在中国钢琴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时期,改编曲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曲家对于此类作品的创作可谓是绞尽脑汁,为了寻求更完美的民族化音响效果,进行了实地的采风_T作,然后进行二度创作。
如汪立三的《兄妹开荒》,结合不同的音响表现东北地区的地方色彩;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
王建中的《绣金匾》、《彩云追月》、《大路歌》、《樱花》、《云南民歌五首》,用较新的手法表现了作品的中国韵味;崔世光的《夫妻识字》、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杜鸣心的《快乐的女战七》、谢耿的《霓裳羽衣曲》,以及黎英海根据古曲改变的钢琴曲《阳关三叠》、《筝箫吟》,更让人体会到了传统曲目与钢琴音效的完美结合。
93光影记忆: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解读文/郭 红在中国的传统意念中,女性扮演着温柔体贴、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
在我们生活的当代,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当今的女性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人生价值观。
从现代的中国电影艺术里,我们就能看到女性形象的蜕变。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女性形象在影视剧中的蜕变。
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总是扮演着温柔婉约、体贴入微、相夫教子的角色。
他们的这种贤妻良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惊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女性的选择权也大大增加了,她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变相地传达现实的信息。
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大的变化,自然逃不过摄影机的镜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曾经辉煌一时。
此时,电影导演曾塑造了一批突出的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当时历史因素的影响,女性形象仅仅是完成了主观意识上的“拨乱反正”,在实质上,在影视叙事过程中,仍然带有沉重的色彩。
例如有代表性的谢晋导演的电影。
谢晋导演歌颂了一批女性,但是这些女性无一不是满怀拯救男性于苦难之中,牺牲自我,奉献一生的形象。
(《牧马人》中的李秀芝,1981年。
《芙蓉镇》中的胡玉音,1987年)导演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现实,谢晋导演塑造的女性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现实中的女性。
她们集善良、勤劳、坚强、勇于自我牺牲于一身的高贵品质,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
但是荧屏中塑造的如此美好的女性形象并不出自男性导演对女性的尊敬或崇拜,而是出自男性文化的需要,是为了衬托男性文化的世界。
例如在《牧马人》中李秀芝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命好,我遇到了一个好人”;“只要你高兴,我什么苦都能吃”;“我就是和你在炕头上站过一夜,也是你许家的人”。
这些表白,无一不是男性话语权威的集中体现,是为了彰显男性权威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文在介绍美国产业政策变化的基础上,对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进行了探讨。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学习美国的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制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一、引言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展开的。
美国经济相对衰落主要表现在:1.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竞争受挫,处境恶化。
80年代日本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压力不断增加。
美国的钢铁工业,到70年代末也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2.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也遭到明显削弱。
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半导体工业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从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退居到次要角色。
半导体工业的衰落直接导致美国电子工业的滑坡。
美国的民用飞机工业也受到了欧洲公司的强大竞争。
3.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197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1.2%,1980年再下降0.3%。
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要求委员们提出改善生产率的具体建议。
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涉及美国经济一系列根本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它对美国对外竞争力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必须做出长远安排。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政策的改变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日本和欧洲的竞争挑战,产业政策在美国受到关注。
里根政府采取了放松经济规制和减税等措施,营造产业创新的氛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节奏,克林顿政府开始正视产业政策的作用。
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企业对产业创新和竞争力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适应美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以促进创新为核心的新式产业政策应运而生。
(一)创新转型、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中,由于创新活动发生了深刻转型,也使市场失灵表现出新的特点。
80年代以来经济动荡的表现(原创实用版)目录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动荡的背景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动荡的表现3.苏联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动荡的表现4.80 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动荡不安的表现5.80 年代中国的经济表现6.80 年代日本经济危机7.80 年代美国经济的特点正文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中国、日本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
资本主义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经济动荡主要表现为经济危机和局部战争。
由于战争和和平问题关系到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一时期的世界并不太平。
在东欧,苏联成员国因制度问题和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宣布独立脱离社会主义制度的苏维埃联邦。
此外,赫鲁晓夫和巴尔戈乔夫的改革并未改变根本状况,导致苏联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80 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动荡不安,主要体现在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80 年代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产生了许多富翁,GDP 以两位数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80 年代的日本经济经历了一次危机。
在石油危机后的 1974 年至1980 年期间,日本 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 10%。
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
然而,在 1980 年代,日本经济出现了危机,其表现主要在于出口对整个 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贸易盈余不断扩大。
80 年代的美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竞争受挫,处境恶化。
同时,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也遭到明显削弱。
在这一时期,美国劳动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失业率上升,工资水平停滞不前。
一、判断题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B2、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都没有根本性改变,但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A3、1941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界定。
B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B6、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双重革命性质。
B(新中国建立初期)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两面性已经消失。
B8、建国之初,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9、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A10、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是邓小平。
A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阶段。
A12、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13、对外开放是建国以来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14、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开放。
B15、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A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不同。
B17、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1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A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A20、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21、我国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超前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已经不是经济建设。
B22、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概括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