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间词话》 教案

《人间词话》 教案

《人间词话》 教案
《人间词话》 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师:既然作者认为“境界”在艺术创造中起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境界”呢?2—6则,作者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境界”问题。

1、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于联系?

明确: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2、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明确: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层,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的观物方式,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3、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

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

“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4、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

明确:二者的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5、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

6、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明确: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2—6则的“境界”或“境”依次是说“艺术世界”“情”“景”“情景交融”等,可见,“境界”内涵不尽相同。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内涵。

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又在第二至六则阐述了什么是“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二、分析课文,诵读、理解第三部分。

1、第七则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点评: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2、第八、九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胸襟开阔、见识卓越。例证法。

3、如何理解“东施之效捧心”?

明确:即东施效颦pí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4、第十则作者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写生活,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胸中无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5、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明确: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从第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要有真性情。从第十则看,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注意有所领悟。

三、《人间词话》的说理有何特点?

形象化,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四是语言含蓄生动,真切感人。

四、小结

学习了本文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五、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一、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

↗从不同角度论述→二则:“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渗透

二→三、四则:“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境界”问题→五、六则:境界是真情真景,情景交融

↗诗人的思想→七则: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志存高远→执着追求→终获成功

三→八、九则:诗人应有开阔胸襟、卓越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和艺术修养→十则:诗人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第三课时

一、自读《红楼梦评论》,感知了解王国维的“红学”观点及其学术意义。

1、第一段,作者指出传统戏曲、小说是怎样的色彩?《红楼梦》呢?

2、第二段,作者如何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的?

3、本文有何艺术特点?

明确:说理透彻,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运用得当。

二、自读《人境庐诗草自序》,了解黄遵宪在诗歌方面的追求和创作主张。

三、看看“阅读指南”,议议“议论练习”。

附:知识总结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澹.澹(dàn) 憔.悴(qiáo) 蓦.

然(mò) 阑珊.(shān) 遽.(jù) 胸襟.

(jīn) 矫揉.

(róu)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副词,还,且,表轻微转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退,指后退几步)却.之不恭(《孟子·万章下》) (动词,推辞)

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 (动词,退出来)

(2)内?????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名词,指深入生活,细致 地观察、体验等。与“外”相对)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名词,内心)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动词,通“纳”,接纳)

(3)道?????????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动词,说,讲)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名词,道路)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名词,方法)于是废先生之道.(《过秦论》) (名词,学说)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动词,取道)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名词,道义)

(4)绝???????????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动词,称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断绝)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动词,消失)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极,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劝学》)(动词,横渡)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形容词,走不通的)

(5)所???????

以其所.见者真(名词性短语,……的)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和动词 结合,组成带有名词性结构的短语,所字 结构起定语作用)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介词,与“为” 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与“以” 连用,表原因) (6)则???????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连词,表承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连词,那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连词,表转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动词,表判断,是) (7)为?????

古人为.词(动词,写)为.伊消得人憔悴(介词,为了)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动词,是)词以境界为.

最上(动词,当成,作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介词,替)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昨夜西风凋.碧树(使动用法,使……凋敝) (2)其写景也必豁.

人耳目(使动用法,使……清醒) (3)白鸟悠悠下.

(名词作动词,飞下来)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

..耳

古义:完成,做到。

今义:建立。

(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

..独绝者在此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大家

..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古义:有声望的大诗人、大词人。

今义: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4)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

古义:生活气息。

今义: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被动句)

译文: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的。

(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3)采菊东篱下。(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东篱墙下采菊。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词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论词著作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境界。王国维开篇即讲: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成名句。可以说,弄懂了境界二字,就抓住了本书的牛鼻子。 不过,这句话说的很含糊,和古人常说的气象、格局一样,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真要追问概念,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王国维在第六则补充了一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了这句注解,我们就可以把境界隐藏的内涵挖掘出来,也就是一个字“真”。你或许会觉得,真有什么难得?不就写大实话吗!小学老师教作文,第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其实不然,你所感所想和你真正传达出来的效果是有差别的。就好像很多人通过话筒讲话,会发现自己的声音有“失真”的现象。 我们一般人看到春天里娇红的花朵,赶紧拍照,然后发朋友圈:“这一树红花开的真美啊。”这句话很真诚、很真实,但无法传递给

其他人。其他人无法通过这句话,复原当初的画面和心情。那么词人怎么处理呢? 宋祁的朋友圈是这样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看看,画面感不一样了吧。王国维在下面点赞:“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热烈的气氛,甚至好像听到蜜蜂在花心震动翅膀的声音。 再加上后面一句,“长恨浮生欢愉少,肯爱千金轻一笑”,更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潇洒感觉了。其实,诗人词人的努力,无非是更明白的再现自己的观感,同时让每个字都能向读者传递出更丰富的物象和可能。 这种真实和丰富,就是境界。按照王国维的分类,境界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造境”和‘写境’。 写境比较好理解,就是把看到的事情,原原本本写下来,也就是说自然本身就构成了境界。 造境就比较微妙了。有的时候,心里细微的感觉,客观世界的景物是不足以安放的,这就需要词人创造出超自然的境界。比如,李商隐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句话本来是描写一个美女化妆,但仅仅如此吗?其实从整个词里面,我们可以读出一种感受:美人不得君王喜爱,但让然庄重梳洗,不肯自暴自弃。 这种感受不只是美人的感受,更是温庭钧对自己仕途不顺,却依然不肯自暴自弃的写照,但他却没有直说,而是创造了这样一个闺房

《人间词话》十则练习题

《人间词话》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寒波澹澹 ..起()著.一“闹”字()憔.悴.() 蓦.然()遽.以此意()灯火阑珊 .. ()必豁.人耳目() 无矫揉装束之态()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草率)然二者颇.难分别 (很) 稼轩之词豪.(豪迈)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量) 自成高格 ..(崇高的格调)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沾染)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仿效)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写出) 3、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白鸟悠悠下.(名动,飞下)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形使动,使……开阔) 昨夜西风凋.碧树(动使动,使……凋落)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名动,衡量) 4、翻译下列句子 (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译文:苏轼的词意境广阔,辛弃疾的词气势豪迈,如果没有两位词人的胸襟而勉强学习他们的词,就好比东施效仿西施得病捂胸口,更加显得丑陋! (2)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心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译文:大家之作,写的情必定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写的景必定生动如画,如在眼前。语言仿佛娓娓而谈,来自生活,自然天成。大家的生活阅历丰富,见闻广博,富有真知,思想深沉,这些品质都表现在他的作品里。以这一点去衡量古今作家的优劣,十之八九不会出错。 (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译文: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态度和审视,需要亲自体会,又需要有超然之外的观点。在其中体会,才能描述它。超然之外才能总结概括它。亲自体会过,写出来的东西才生动。 5、背写下列诗句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7)众里寻他千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名( 命名) (2)臣故畜牸牛畜( 养) (3)公诚愚矣诚( 确实)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使……正)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文境与人境——《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心怀家国者为大。“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文章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高下。《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第三境,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 一、导入: 先说一个小故事。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上上下下都剪了辫子,但是还剩下两根著名的辫子,一根在北大,在辜鸿铭的头上,一根在清华,就在王国维的头上。王国维就拖着这根又黄又细的辫子走在清华研究院的校园里直到去世,可以看出他在政治思想上有多么保守。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他去世后,清华研究院为他举办的葬礼上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那时候中国已经实行鞠躬礼,可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走到王国维遗体前面,恭恭敬敬双膝跪地,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国学大师吴宓紧跟其后跪在地上,之后,研究院的学生们也纷纷跪下来,清华园一片痛哭声。梁启超当时不在北京,听到消息后火速赶回来,并且让自己的儿子梁思成亲自为王国维设计墓碑。 这就是王国维,这就是王国维的魅力和影响力。虽然五十一岁就去世了,虽然政治思想并不为人称道,虽然话很少也不会交往,可是,凭借着自己在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心理学、金石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中取得的一流的成就,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顶级的学术大师,成为让无数大家膜拜的对象。那么今天,我们就怀着一份崇敬和恭敬,来学习这位大师的代表作——《人间词话》。 二、课文解读: 预习课上我们已经说过,本文中的10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1—6则讲境界说,后四则讲诗人应该具备的素养。前半部分讲是什么,后半部分讲为什么。我们这节课只解读一下境界说。 1、开篇第一则就开宗明义,提出了境界说。大家齐读一下,看看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境界”在王国维心目中的位置。 “最上”最好的,最高的。有境界的诗词才是最好的。后面评价五代、北宋词的时候还用了一个词“独绝”,绝,最好的,独绝,好到了无与伦比。看是说五代北宋词好,其实还是说境界的重要性。有境界,便能独绝。这一段提出了整部《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 2、那么下面的五则,围绕意境讲了哪些内容? 第二则,造境与写境。第三和第四则,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第五则和第六则,怎样才能让词作有境界。 3、造境与写境。 (1)大家看看下面这几句诗词的意境,哪些是造境?哪些是写境?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总结:造境,诗人通过想象与联想创造出来的,是虚构的;写境,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写,是实写。用我们学过的表现手法来说,一个是虚,一个实。这个不难判断吧?那么再问大家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是直接描写,但同时又有夸张和想象联想,是造境和写境的结合。 同样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看到一条江,心中想到的是浩浩的历史长河。也是有虚有实。 所以,王国维说二者颇难分别,因为大诗人的造境,一定与自然相合,写境也一定是接近理想的境界。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篇一:《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文学院 杨钟沛 阅读书名:《人间词话》 版本信息:施议对译注王国维原著长沙:岳麓书社,20XX 年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在高中的时候读过,不过那时候由于课业的负担,对于这些课外书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到了大学,选了“民国学人与学术”这门选修课,老师讲到了王国维;又学了宋元文学,才加上开始学习文学批评,于是又开始重读这本好书。相较于中学时候的随意翻阅,此时的阅读除了会有理性的思辨,也会查阅一些相关的研究著述,获得更深厚的知识。 在阅读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真的觉得很畅快;其体例很有趣,不是非常严谨的成体系的清晰的大篇幅的学

术论著,而是采用了“则”的形式,每则里面,少则几句话,多则一两段话,论述一个词学乃至文学问题。这样散金碎玉式的文学评论方式,也和我们所学到的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方式如出一辙。那时正在复习教师资格证,我常常是边记诵繁杂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一边读读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真的是一种调剂。我阅读的是岳麓书院的版本,挺喜欢这版的,这本里面的主题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四卷(卷一:人间词话本编;卷二:人间词话删稿;卷三,人间词话附录;卷四,人间词话补录)。在四卷里面,针对王国维的写的文学批评,施议对现实都有注解,难能可贵的是,王静安在每一则文学批评里面涉及到的词,大部分施议对先生都在注释里面有全词的收录,方便了我们的阅读,于是,获取知识,有一种从点到线的感觉。另外虽然已经学过了宋元文学,不得不说,因为《人间词话》里面涉及到的主要都是大家,所以里面的许多词真的很优美,很有意境,读起来感觉很诗意。 学术界里面关于《人间词话》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研究热点就是在《人间词话》当中所提到的“境界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第一则,便是开宗明义式地提出了这个观点: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人间词话读后感1 读第一版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平息、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词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例如王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次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这,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

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 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寻找、追求人生目标,先迷茫、后奋斗,继而反思,最后达目标,然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追寻。人生目标并不唯一,但无论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织着矛盾、执着与喜悦。用王老的话: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现在处于上下求索的阶段,或曰“潜龙勿用”。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乘千里风破万里浪。 人间词话读后感2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卫琪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读第一遍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评析、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此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按这本书的论述重点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全书主要讨论了如下几大问题,最核心的,一是境界理论,二是历代词评。 先来说说境界理论,上卷的1-9节均是还有下卷的第13节均讲此理论,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

《人间词话》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 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王国维 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读师范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对自己写词的工夫尤 其自得,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他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 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国维说这话的时候刚满三十岁,只写过百 来首词,就轻易把八百年来的词人几乎全不放在眼里,写作能写到这等份上,先不说历史评价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够透彻的了。 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岁的壮盛之年,跳入北京颐和园的 昆明湖没顶而死,其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有人说他是逊节于清朝的遗臣,有人说他是忧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说他只是受不住罗振玉这位师长的长期欺压,一口怨气咽不下去,就投水自尽了。王国维戏剧性的死亡对历史学者而言是举足轻重的, 但对于写作或画画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个体生命的终始短长更重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 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 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 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 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 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 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 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 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全赏析(一) 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致。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 ①《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死后谥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鹊踏枝》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词牌解:《鹊踏枝》:本唐教坊曲,玄宗开元、天宝间人作。唐人以鹊声报喜,乃命为曲名。又作“雀踏枝”。在敦煌曲子词中还保留有《鹊踏枝》的原貌:“叵耐灵鹊多满(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此词七言八句,多加衬字,自五代起则完全演为杂言(如晏殊词)。入宋以后,则易名为《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黄金缕》等十余种。其中以《蝶恋花》之名最为通行。晏殊所作此词,实际上即宋人所谓《蝶恋花》。)今译:《诗经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意境与《蒹葭》一篇很接近。只是《蒹葭》诗体现了洒脱自然之美,晏殊词体现了悲壮之美。 赏析:同是怀人之作,《蒹葭》妙在一个“遡”字和一个“从”字,情之所致便发言为声、付之于行,相思不受羁绊,求偶无须讳言,如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般朴实、真挚、自然。晏殊之词,炼得一个“凋”字,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得思念之苦,河汉之遥平不了肠中之热。眼欲穿时肠欲断,秋风起时偏蹬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思念注定是无法被分担的痛苦,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于是此种悲苦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在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书目:《人间词话》王国维著校注徐调孚 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王国维先生深受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学者的影响,他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相结合,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构成了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典文学精粹做了重新评论。这样,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作为新旧文学的分水岭,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想,即是“境界”说。并将其作为《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全书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正所谓开宗明义,直入主题,并以之统领其他论点,作为全书的脉络,贯穿全部其他主张。“境界说”不仅是创作原则,也是批评标准,用来论断诗词的发展演变,评价词人的成就得失,作品的好坏,词品的高低。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纵观全书,粗略读之内容看似简略、分散,不成体系,称不上宏篇。细细读来却发现品评得当,恰到好处,有的一笔勾勒点到为止,有的则深入其理,详加分析论证,绝对称的上“评的有理,评的独到”。下面稍列几点,以作分析。 壹: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作为全书的开篇,开宗明义,直接提出全书的核心观点“境界”说,认为境界是表现诗词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可以理解为:无境界,不诗词。只有有境界,诗词才能充分完成作者的情感表达,形成诗词本身的意境,使其具备一种意蕴,才能和读者共鸣,有境界格调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具有流芳百世的可能。五代、北宋诗词之所以兴盛,长久的原因,正在于此,对五代、北宋诗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教版选修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 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 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境界的意义 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二则 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则 境界离不开“情”与“景” 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七则 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 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十则 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哪首诗是“写境”?(或让学生举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雨霖铃》柳永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一) 王静安的《人间词话》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他的词话所标举的“境界”一词,文学评论者多奉为圭臬。“境界”一词的提出,盖欲取代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王静安并自负此为“探其本”的发现。 《人间词话》卷上云: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其实,这里的意境一词,依旧是沧浪所谓的兴趣,阮亭所谓的神韵,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说,以为词之有无境界的关键,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论词者之所谓自然,盖有二义。如王灼《碧鸡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锤炼之自然,他举《敕勒歌》和《易水歌》为例来说明自然是“变徵换羽于立谈间”,是出口成章,挥笔成文的;这和刘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所标举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等说法较为近似,这是一类;另如彭孙遹、王鹏运、况周颐等所主张的自然,而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咏情性,不待雕饰,故特别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从追琢中来,”所以除了天才,他们还重视学识,甚至于认为学识可以弥补天才之不足。而王静安的境界说,可肯定是属于前者,是重视天才,主创造而不主因袭的,即“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 《人间词话》卷上云: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照此一说,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义之一,并为达到“真”的必备条件。则王静安以为纳兰词的好处,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样,都是阅历浅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谓赤子之心,其含义究竟如何?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并没有明确的界说,但他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图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轮也,第一运动也,神圣之自尊也。”如是,王氏所谓的“赤子之心,”似乎是一种纯依智力不受意志左右,纯依主观不受客观影响,纯依直观不杂概念的心理状态;但就艺术而言,唯有天才具备此种心态。具备此种纯真无染的赤子之心,则诗人词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观物,”以直观去领受这个世界,做到妙手造文,能使纷沓之情思,以极自然之表现,望之不啻真实之暴露,而修辞的自然,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不待追琢锤炼了。 其实,以上的“自然”一论,在王静安的境界说中,是就写作技巧而言,是说表现要恰到好处,不可过于雕琢;而所谓真,是就作品内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挚,不可虚浮。 谈到这里,就要说一说境界的内容。《人间词话》卷上云: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据此,我们晓得所谓境界是统意与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属于情感的,而意象是属于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之分。《人间词话》又说: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可见,据王静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们细读全书,可以发现这和他所说的造境、写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深相关联。盖据康德说,优美乃无我之境所表现的形式,往往确定而有限;而壮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于我们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文本,概括、解释并能举例说明“境界说”的基本概念及观点。 2、学习运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鉴赏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红楼梦》中有一段写林黛玉听戏文,听到的是《牡丹亭》里的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感叹一句“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今天,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那么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感受了歌词里婉转的情思与深远的意境呢?希望今天的课能教给大家一些鉴赏诗词与歌词的技巧。 问:大家想想:黛玉感受到了什么“趣味”?你能领会吗? 答:花儿开得再美丽,再妩媚、再“姹紫嫣红”,也不过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在“断井颓垣”之间凋零,所以黛玉葬花,葬的不仅仅是花啊,《牡丹亭》里的这句戏文,不就是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命运的写照吗? 所以我们品味歌词、鉴赏诗歌,一定要走进诗歌的意境啊! “意境”一词,发端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他的“境界”说。 二、理解“境界”的内涵,分析人间词话第一则与第五则。 读了第一、五则之后,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例: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有“境界”吗?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同学们肯定想,李白的诗那肯定是有境界的,何况流传那么广。可我读中学的时候不以为然,李白这首诗这么简单直白,而且短短二十字还有“明月”这个词语是重复的,有什么好? 后来我再听刘扬体教授解读这首诗的时候才明白:“床”是指的“井栏”,过去没有自来水,所以家家有井,为了防止小孩子掉下去就围以“井栏”,所以看到井栏,诗人自然而然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也可见诗人是想家而夜不能寐,走出了自己的房间。“霜”字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向,月光如“霜”,霜有什么特点?凄凉,是的,那就是漂泊在远方的游子思念家乡时内心共同的感受啊! 诗人运用家家都有的“井栏”、如霜的“月光”这样的意像,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游子思乡图。 境界:一组融合了诗人情感的物像组合成的一种情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板书:情与景三、理解“造境”与“写境”,分析第二则。 问题:请同学们举诗句或歌词为例来分析“造境”与“写境”。为何难以区分?举例说明。 总结:说到写境,有的同学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的同学想到了罗大佑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这些都是写实的景物描写,所以是写境。 说到造境,有的同学想到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人间词话》欣赏

《人间词话》欣赏 摘要:《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因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日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有人高度评价《人间词话》道?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几成绝响。?还把王国维比做?‘维新变法’式的人物?。《人间词话》中?拈?出的?境界?一词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范畴与王国维对它所作出的创造性研究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人间词话美学价值境界审美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美学建构起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一、《人间词话》建构起完善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意境”、“境界”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朔到老庄时代,《庄子?秋水》篇中提出的“意致”以及为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中“神遇”的境界,成为了“意境”、“境界”的萌芽,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块基石。到了唐代,在佛学思想推动下,王昌龄在阐述“诗有三境”的过程中从诗歌艺术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此后不断被人们所援引和发展。到了清末,王国维好像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时间的终点,“蓦然回首”,给“意境”来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他的《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独立的审美世界来看待,并高明地为“境界”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思想――消解了(虽然不是自觉地)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把“意境”说推向了一个顶峰,为中国美学建立起“境界说”的理论体系。 王国维主要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境界说”美学思想,完善了“境界说”理论,特别是他对“三种境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审美体验。王国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用了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名词中的妙句,概括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第一境中,“高”和“尽”写出“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必须能高瞻远瞩,树立高远的目标。“望尽天涯”,虽然感到前人的成就已经“凋碧树”,但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对《人间词》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性把握。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忠孝为本,以中学经史之学为基,使学生心术以一归于纯正。而以后以西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一、“学无中西”-----兼容中西的学术文化观 王国维基本的学术立场是打破中西疆域,兼通并融贯中西文化。 二、“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审美超功利的文艺观 王国维接受席勒、斯宾塞等人的游戏说,认为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应热心地以游戏态度为之。《人间词话》第120则: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庄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他在《文学小言》中说:“余谓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哺啜的文学,绝非真正的文学也。”他将文学家分为两类:职业的学学家和专门的文学家。前者是“以文学为生活”,将文学视作干禄求荣的工具;后者是“为文学而生活”,以文学为目的,甚至将生活艺术化,以血书写人生,实现艺术。王国维慨叹中国古代的文学美术大多数遭受功利主义的戕杀,没有独立的价值,文学创作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的伦理目的,则是“为人”而作,非“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的“自为”。 诗人摆脱功利的束缚,便具有超功利的审美的艺术眼光,具有叔本华所说的“卓越的静观能力”,即审美的关照,王国维称之为“能观”。《人间词话乙稿序》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能观”,是审美主体创造意境的最重要心理条件。诗人“能观”,于是眼中之所见,心中之所想,无往不是诗的境界艺术的境界。然而常人桎梏于功利观念之下,只能以实用的态度看待生活和景物,当然产生不了诗兴。作家以超功利的审美的心态从事文学创作,便能够敞开心灵,调动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去睹物兴情,创造意象。这样的创作室伫兴而就不必宿构的。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多次强调词的创作“须伫兴而就”,是审美的直觉创造过程。这一方面是吸收了叔本华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论“兴会”说的引申发展。

《人间词话》 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人间词话》十则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 第一则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 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 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 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