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人间词话》的内容,使学生掌握词的审美特质和创作规律。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王国维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人间词话》的背景及主要内容3. 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4. 词的审美特质5. 词的创作规律三、教学重点1. 王国维的文学地位及其对词的贡献2. 《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3. 词的审美特质和创作规律四、教学难点1. 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王国维的词论在文学史上的意义3. 运用《人间词话》的理论分析古典诗词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王国维的生平、文学地位及《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以古典诗词为例,运用《人间词话》的理论进行鉴赏和分析。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审美特质和创作规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人间词话》原著及其注解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王国维生平和词学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国维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人间词话》的重要性。
2. 讲解《人间词话》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阐述其对词学的贡献。
3. 分析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梳理词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作家。
4. 讲解词的审美特质,如音乐性、抒情性、含蓄性等。
5. 探讨词的创作规律,如平仄、押韵、结构、意境等。
6. 案例分析:以古典诗词为例,运用《人间词话》的理论进行鉴赏和分析。
7.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词的审美特质和创作规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8.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间词话》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八、教学反思1. 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学目标:1. 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的生平和文学观点。
2. 深入解读《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阅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重点:1.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人生三境界理论。
2. 对《人间词话》中词作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难点:1. 理解人生三境界的内涵及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
2. 对《人间词话》中词作进行深入的文学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人间词话》的文本和王国维的生平简介。
2. 学生提前阅读《人间词话》相关内容,做好笔记和思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要介绍王国维的生平及其在文学、美学方面的贡献。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人间词话》的人生三境界理论。
二、讲解人生三境界理论1. 展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境界的原文。
2. 分别解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三句话所代表的三种境界。
3. 引导学生思考三种境界的内涵及其在人生中的体现。
三、案例分析1. 以《人间词话》中的词作为例,分析其如何体现人生三境界理论。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人生三境界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人生三境界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2. 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人生三境界理论。
2. 提问:三种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二、深入探讨1. 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三境界理论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应用。
2. 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经历这三种境界,并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三境界理论的重要性。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附: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1-2。
(6分)(2004年全国Ⅱ卷)
木兰花(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①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②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10分)(2009年宣武二模)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
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①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
”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
(1分)
②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③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6分)。
《人間詞話》十則教案【教學目標】1.瞭解王國維及著名的文學評論作品《人間詞語》。
2.學習王國維的詩歌鑒賞理論,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領會王國維“境界說”中“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一、釋題,導入新課詞話,即評論詞的內容、形式或記載詞的作者事蹟的書。
由回顧“古之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1、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
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清華研究院開創之初的“四大導師”之一。
22歲前,在家鄉接受傳統教育,卻不喜歡科場詩文,科舉考試時,“不終場而歸”。
1898年後,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學,希望借助西方哲學來解決現實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國維完成了《紅樓夢評論》。
1908年,開始連載《人間詞話》。
1912年,完成《宋元戲曲史》。
辛亥革命後,政治態度日趨倒退。
1923年,他欣然“應詔”北上,擔任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軍進逼北京,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的昆明湖自盡。
2、《人間詞話》,王國維文藝哲學成熟的代表作。
該書沿用中國傳統的詩話、詞話的形式,將西方的康德、叔本華、尼采的美學觀念和中國固有的詩、詞、曲創作的豐富材料組合,興之所至,隨感而發,形成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觀點新穎、立論精闢的劃時代論著。
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三、學生自讀課文,概括課文所選的十則,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內容?三方面:①總綱,提出“境界”說,概括境界的意義。
②—⑥從不同角度論述“境界”問題。
⑦—⑩談詩人的思想和藝術修養。
四、齊讀第一則,注意理解內容。
問: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義?本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產生名句;開宗明義,全文總綱。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人间词话》选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
通读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
阅读《人间词话》,要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诗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
【教学设计】为学生选印26则词评及注释。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相关词评及注释诗词。
写作读书随笔。
课外自学课时:6课时课堂教学:2课时【教学重点】三种境界王国维主要美学观点【教学内容】一、导语设计: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
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优秀的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诗话、词话又是浩瀚诗词海洋中里的一叶扁舟,载着我们惬意徜徉。
今天我们就乘上《人间词话》这叶扁舟,荡浆诗词海洋。
【诗话】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
诗话的萌芽很早﹐钟嵘的《诗品》﹐过去有人看作是最早的一部“诗话”著作。
唐人大量的论诗诗﹐更进一步接近了后世所说的诗话,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高度评价了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表明了杜甫的学习态度和艺术追求。
诗话正式出现在宋代。
第一部诗话是北宋中叶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还有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清代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诗话﹑词话﹑曲话等的一般特点是﹕多数并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常常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的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问题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
而它们的理论价值﹐通常就是在这些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中体现出来的。
主要代表作有:《诗式》唐释皎然,《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六一诗话》宋欧阳修,《白石诗说》宋姜夔,《沧浪诗话》宋严羽。
人间词话学案教师版导言:《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编纂的文学批评专著。
该书以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经验为基础,对诗词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批评评述,对于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为教师们提供一份人间词话学案,帮助教师们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诗词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间词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人间词话》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水平;4.能够运用《人间词话》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诗词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人间词话》的编撰背景和历史意义;2.《人间词话》的主要批评观点和方法;3.《人间词话》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人间词话》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这部著作的兴趣。
可以简要介绍明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和词的地位,然后引入《人间词话》这部著作。
2.讲解《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学案的形式,将《人间词话》中的主要观点和方法系统地介绍给学生。
可以着重讲解《人间词话》对于词的定义、词的类型、词的意义表达、词的音韵等方面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
3.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择《人间词话》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选择几首著名的词作品,以及《人间词话》中对于这些作品的评价和批评要点,让学生进行观摩和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4.诗词创作实践通过对《人间词话》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
教师可以布置一篇关于词的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在《人间词话》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并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他们提高诗词写作能力: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提问回答情况、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词创作进行评价,包括诗词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3.学习成果评价: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笔记、诗词作品集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作者王国维被誉为“词界泰斗”。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间词话》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第二章:作者及时代背景2.1 作家简介:介绍王国维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时代背景:分析《人间词话》创作的历史背景,如晚清民初的社会变革、文学观念的演变等。
2.3 教学重点:掌握作家生平、时代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词的起源与发展3.1 词的起源:介绍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词的特点。
3.2 词的分类:分析古代词的分类,如豪放派、婉约派等。
3.3 教学重点: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及其分类。
第四章:《人间词话》主要内容4.1 内容概述:梳理《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词创作、词人评价等。
4.2 经典词句解析:选取《人间词话》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解析,体会其诗意美感。
4.3 教学重点:掌握《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品味经典词句。
第五章:诗词鉴赏与创作5.1 诗词鉴赏: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
5.2 诗词创作:教授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平仄、押韵、对仗等。
5.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词牌与音乐6.1 词牌介绍:讲解词牌的来源、种类和特点,以及与音乐的关系。
6.2 词牌示例:分析《人间词话》中使用的词牌,如“浣溪沙”、“如梦令”等。
6.3 教学重点:了解词牌的背景知识,感受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第七章:词人的生活与创作7.1 词人生活:探讨《人间词话》中涉及的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7.2 创作风格: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启发相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1、王国维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
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
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
2、《人间词话》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
《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四、解读文章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2、境界的含义是什么?研读第五段内容并讨论。
境界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画面.例1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②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
《人间词话》公开课教案《人间词话》十则一、导入:先说一个小故事。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上上下下都剪了辫子,但是还剩下两根著名的辫子,一根在北大,在辜鸿铭的头上,一根在清华,就在王国维的头上。
王国维就拖着这根又黄又细的辫子走在清华研究院的校园里直到去世,可以看出他在政治思想上有多么保守。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他去世后,清华研究院为他举办的葬礼上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那时候中国已经实行鞠躬礼,可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走到王国维遗体前面,恭恭敬敬双膝跪地,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国学大师吴宓紧跟其后跪在地上,之后,研究院的学生们也纷纷跪下来,清华园一片痛哭声。
梁启超当时不在北京,听到消息后火速赶回来,并且让自己的儿子梁思成亲自为王国维设计墓碑。
这就是王国维,这就是王国维的魅力和影响力。
虽然五十一岁就去世了,虽然政治思想并不为人称道,虽然话很少也不会交往,可是,凭借着自己在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心理学、金石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中取得的一流的成就,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顶级的学术大师,成为让无数大家膜拜的对象。
那么今天,我们就怀着一份崇敬和恭敬,来学习这位大师的代表作——《人间词话》。
二、课文解读:预习课上我们已经说过,本文中的10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1-6则讲境界说,后四则讲诗人应该具备的素养。
前半部分讲是什么,后半部分讲为什么。
我们这节课只解读一下境界说。
1、开篇第一则就开宗明义,提出了境界说。
大家齐读一下,看看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境界”在王国维心目中的位置。
“最上”最好的,最高的。
有境界的诗词才是最好的。
后面评价五代、北宋词的时候还用了一个词“独绝”,绝,最好的,独绝,好到了无与伦比。
看是说五代北宋词好,其实还是说境界的重要性。
有境界,便能独绝。
这一段提出了整部《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
2、那么下面的五则,围绕意境讲了哪些内容?第二则,造境与写境。
第三和第四则,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第五则和第六则,怎样才能让词作有境界。
《人间词话》教学设计《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一本诗词批评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技巧。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人间词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以下是针对这个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形式和内容。
2.理解《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批评观点和技巧。
3.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欣赏和批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前预习:学生阅读《人间词话》的选段,并思考其中的批评观点和技巧。
2.课堂讲解:教师介绍《人间词话》的作者、形式和内容,并解读其中的重要观点和技巧。
3.课堂讨论:学生根据预习和讲解的内容,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4.写作实践: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运用《人间词话》中的批评观点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人间词话》的选段,并思考其中的批评观点和技巧。
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人间词话》中有哪些批评观点?”、“你认为这些观点有什么意义?”等。
2.课堂讲解教师介绍《人间词话》的作者、形式和内容,并解读其中的重要观点和技巧。
可以逐段解读选段,解释其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人间词话》的内容和价值。
3.课堂讨论学生根据预习和讲解的内容,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讨论,如“你认为《人间词话》中的哪些观点对你的诗词欣赏有帮助?”、“你在诗词创作中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观点是否能给你一些启发?”等。
4.写作实践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运用《人间词话》中的批评观点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可以结合上一步的讨论结果,选择适合的观点和技巧,写出一篇批评性的文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包括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运用具体的例子和论据等。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理解和回应他人的观点。
人间词话阅读教学设计【人间词话阅读教学设计】封面作者: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目录1.引言2.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3.1 前导活动3.2 阅读引导3.3 学生互动3.4 拓展讨论4.评估方式5.教学反思6.补充材料1.引言《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撰写的文学批评专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词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人间词话》的阅读,启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学形式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2.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掌握《人间词话》中的核心观点和文学评价- 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词的艺术形式2.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3.教学过程3.1 前导活动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讲解的形式,简要介绍《人间词话》的作者袁宏道及其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或复习相关的古代文学知识,如唐诗宋词等,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3.2 阅读引导教师可以将《人间词话》中的几个篇章或部分精选内容分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提供相关的词语解释和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3 学生互动在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袁宏道在《人间词话》中对古代文学有哪些评价和观点?- 你认为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什么?是否同意袁宏道的观点?- 与现代诗歌或歌词相比,古代词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有何异同之处?3.4 拓展讨论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考和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诗词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诗词创作,并进行分享和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4.评估方式为了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独立撰写一篇关于袁宏道对古代文学的评价的文章- 小组展示自己的诗词创作,并进行互评和评分-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评估5.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代文学和词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标题:人间词话教案引言:《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由明代文学家杨慎所撰。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人间词话》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间词话》的背景、著作特点及影响。
2. 分析《人间词话》中所提及的优秀词作品,理解其意境与艺术特征。
3. 学会运用《人间词话》中的文论知识进行词作品的鉴赏与欣赏。
4.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学习《人间词话》的精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古代词作品《浪淘沙·雪》引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间词话》的背景和著作特点。
(2) 《人间词话》中所提及的典型词作品的鉴赏与欣赏。
(3) 运用《人间词话》中的文论知识进行词作品的分析与评价。
3. 教学过程:步骤一:介绍《人间词话》1. 给学生简要介绍《人间词话》的作者杨慎以及该书的著作背景。
2. 分析《人间词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该书的重要性。
步骤二:学习《人间词话》中的典型词作品1. 按章节提取《人间词话》中所提及的优秀词作品,包括作者姓名和作品的内容概述。
2. 分析其中的词牌、艺术手法以及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3.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
步骤三:运用《人间词话》进行词作品的鉴赏与评价1. 教授《人间词话》中的主要文论观点和评价标准。
2. 选取几首现代或近代词作品,引导学生运用《人间词话》中的理论知识进行鉴赏和评价。
3.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提高学生的批评能力和文学素养。
步骤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1. 结合《人间词话》中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2. 分析学生作品,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写作水平。
3. 通过创作实践,提升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及问题回答的准确性。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的: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王国维”。
(学生说“我知道的王国维”,然后老师再补充介绍)(P89)王国维,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
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
(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
如郁达夫、琦君、徐志摩等)。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
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
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二、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师生答疑。
四、作业:自选二则研读,要求结合具体的诗歌理解。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最近在复习古诗词鉴赏,还记得我们在讲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关系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吗?(“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二、研习第三则1、自由读,知大略。
这一段内容主要探讨了两个什么问题?(“有我之境”“无我之境”)2、解读“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看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诗里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是这样?(“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啊(亦可提“移情”)。
《人间词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人间词话》,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4.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王国维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词的起源与发展:讲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文学特点。
3. 《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梳理《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观点,如“词境说”、“词心说”等。
4. 词人及其词作:介绍《人间词话》中涉及的主要词人及其代表作品。
5. 词的审美鉴赏: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词的起源与发展、词的审美鉴赏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感悟和理解。
4.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创作诗词,提升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简介和词的起源与发展。
2. 第二课时:讲解《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
3. 第三课时:分析词人及其词作。
4. 第四课时:讲解词的审美鉴赏。
5. 第五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
2. 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文学特点。
难点:1. 对《人间词话》中深奥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2. 欣赏和评价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3. 创作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七、教学准备:1. 教材:《人间词话》及相关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