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一是主人公萧萧,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二是乡里人对于女大学生的认识。
小说中的人们把女学生当成一种奇怪的人,无法接受她们的现代,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湘西的闭塞,教育的落后,人们思想的僵硬,现代文明的风似乎在这里吹不起一点涟漪。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三在于她的儿子毛毛,在小说结尾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小说除了悲剧性体现,更在于人性美的展示。
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
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沈从文小说《萧萧》与电影《湘女萧萧》对比赏析看到影片《湘女萧萧》开头那段字幕:“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自然想及沈从文先生的宣言:“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然而,这一座供着人性的理想小庙,在著名导演谢飞的摄影机下,少了一份意境的纯粹和空灵,却多了一份人生的沉重和无奈。
《萧萧》所写的是一个童养媳的故事。
萧萧作为童养媳出嫁时才十二岁,可她的“丈夫”还是个没有断奶的孩子,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抱着自己的“丈夫”到村前椰树下去玩,到溪边去耍,晚上哄着“丈夫”睡觉。
她就这样在平淡的日子中渐渐发育成长,十二岁时萧萧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用山歌唱开了心扉,胡里糊涂地受引诱而失身怀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过错,面临着被“沉潭”或“出卖”的严厉惩罚。
萧萧曾向花狗建议双双到城里“去自由”,可胆小的花狗却逃避了,他把所有的痛苦煎熬留给萧萧一个人承受。
萧萧并没有受到家族“规矩”的严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凭借着她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将来的好的劳动力,萧萧终于有了自由,这就是湘西人实实在在的活法。
在封建礼教与自然人性之间,湘西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存在着,面对突如其来的重负,萧萧母子被劳动者的善良本性和功利主义接受了下来,但是这种接受是不自觉的。
时间可以抚慰伤口的创痛,却无法改变生活中的病“规矩”。
未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小说最后写到: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十岁了,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看牛、割草,成为家里的一个劳动者了,这儿子名叫牛儿。
牛儿十二岁时也结了亲,媳妇年长他六岁,唤呐吹到村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的哭着,这一天,萧萧抱着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这就是萧萧所生活着的那个很有特色也很现实的乡村,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卑微地活着,一代又一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全诗翻译赏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夜书所见的相关诗句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夜书所见》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译文及注释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夜书所见》赏析《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浣溪沙作者: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注音: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苏轼翻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浣溪沙苏轼字词解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苏轼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翻译赏析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翻译赏析 [译⽂] 悠闲地靠在枕上,随意地阅读诗篇,⼼情是⽆⽐的舒适美好;下⾬的时候,门前的风景更加优美了。
[出⾃]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上窗纱。
⾖蔻连梢煎熟⽔,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来佳。
终⽇向⼈多酝藉,⽊犀花。
注释: ⾖蔻:多年⽣草本植物,开淡黄⾊花,果实种⼦可⼊药,性温⾟,能去寒湿。
熟⽔:宋时的⼀种饮料。
分茶:宋杨万⾥《谈庵座上观显上⼈分茶》诗:“分茶何似煎茶好。
煎茶不似分茶巧。
”是宋⼈加⼯茶⽔的⼀种⽅式。
书:《历代诗余》作:“篇”。
⽊犀花:即桂花。
译⽂: ⼤病初愈,两鬓添⽩发,卧床待起,缺⽉上窗纱。
沏⼀碗温性去湿的⾖蔻熟⽔,不要喝凉性偏弄常沏的茶。
枕上看书,闲时吟诵多⾃在,门内观景,⾬中风物。
包藏⽆限意,风致多⾼雅的有整天与我做伴的⽊犀花。
赏析: 这⾸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写她病后的⽣活情状,委婉动⼈。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稀疏的样⼦。
词中系相对病前⽽⾔,因为⼤病,头发⽩了许多,⽽且掉了不少。
⾄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意。
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也更简洁。
下⾯接写了看⽉与煎药。
因为还没有全好,⼜在夜⾥,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
“卧看”,是因为⼤病初起,⾝⼦乏⼒,同时也说明作者⼼情闲散,漫不经⼼,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则此残⽉当为下弦⽉,此时⼊夜还浅。
病中的⼈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为念了。
“⾖蔻”为植物名,种⼦有⾹⽓,可⼊药,性⾟温,能去寒湿。
“熟⽔”是宋⼈常⽤饮料。
分茶是宋⼈以沸⽔冲茶⽽饮的⼀种⽅法,颇为讲究。
“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萧萧》赏析读《萧萧》有感沈从文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可以说,特别喜欢吧。
他的小说总能够给人一种很温暖、让人不断回想的感觉。
《边城》我看了很多遍,写的很好,看完之后我总会想着翠翠和傩送到底有没有在一起,希望他俩一定要在一起啊,每次看完都会想很久很久。
不过,相对于《边城》,我更喜欢《萧萧》,那个年代,那个场景,那些事情,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惊,《边城》里的情感还是可以预见可以体会的,而《萧萧》里的事情、情节我都没有想到过,主要是那个时代给我太多震撼,以至于我印象很深很深。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
”――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
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象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
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
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
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
”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现出来――在这个小说中,矛盾都被放在情节与细节之后,作者从不正面描写冲突,但是萧萧在丈夫与花狗之间的关系,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
”这一句淡淡的点染,说出这个糊糊涂涂的女孩子心里,隐隐地有了害怕与快乐的争执。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
――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
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
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
萧萧沈从文一、作者介绍:沈从文,苗族人,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军旅家庭。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懋琳、璇若、若琳、甲辰、炯之、上官碧等。
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古文物专家。
沈的家庭是凤凰名流。
祖父沈宏富,是曾国藩湘军部署,满清时曾任提督、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这使他家长期存在“再出一个将军”的梦。
父亲沈宗嗣,曾作过裨将、上校军医官。
母亲黄英,出自当地开明的文化名流世家。
这一切使他具有一个优裕开明自由的成长环境。
他从小进入私塾学习,1917年,他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境败落而加入湘西土著部队,随后六年随军移防,由预备兵到上士司书,辗转流徙,足迹遍及川、湘、黔、鄂交界地带及沅水流城,他体验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等,湘西沅水流域的风俗人情、山川景物给他深刻的印象。
也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
他饱览世事沧桑,杀戳和死亡,使他厌倦了政治。
此间他继续学习传统文化,接触五四新思想。
1922年,他告别湘西和沅水,到北京,去追寻文学之梦。
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报考大学失败,他边做小职员,边旁听于北大,自学于京师图书馆,在公寓中伏案写作,经郁达夫、林宰平、徐志摩及胡也频等人的鼓励和帮助,自192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
此后,其作品大量见诸于《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及《小说月报》等报刊上。
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始了文学之旅。
1928年,他南下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
尔后,他受胡适、杨振声等聘请,以一个小学毕业的作家身份,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
在中国公学时认识了苏州名门淑女张兆和。
1931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教授“小说习作”课,云天海水使之心境虚廓,眼目明爽,因之写成《月下小景》、《从文自传》等书,艺术臻于成熟。
1933年由青岛去北平,9月与张兆和在北平成婚,任教于北京大学,同时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培养了大批年轻作家。
《湘女萧萧》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湘女萧萧》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湘女萧萧》 1986 彩色片 10本中国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谢飞乌兰编剧:张弦(根据沈从文小说《萧萧》改编) 摄影:傅靖生主要演员:娜仁花(饰萧萧) 邓晓光(饰花狗)倪美玲(饰春官娘《湘女萧萧》1986 彩色片 10本中国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谢飞乌兰编剧:张弦(根据沈从文小说《萧萧》改编) 摄影:傅靖生主要演员:娜仁花(饰萧萧) 邓晓光(饰花狗)倪美玲(饰春官娘) 蒋红(饰巧秀娘) 本片获1988年法国蒙比利埃尔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70年前的湘西。
古诗枕上作·萧萧白发卧扁舟翻译赏析《枕上作·萧萧白发卧扁舟》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赏析】陆游的山阴故居,乃水乡泽国,家中备有小船,所以他可以“萧萧白发卧扁舟”,酣染入梦。
老诗人的身体躺在家乡的小船里,可心中仍在思虑着国家大事。
当年和他意气相投,以恢复万里关河期许的朋友,有不少已经与世长辞。
六年前,范成大卒;五年前,陈亮卒;四年前,赵汝愚自杀;本年初,朱熹卒。
——这便是“死尽中朝旧辈流”所指。
“中朝”,即朝中,朝廷。
韩愈《石鼓歌》有“中朝大官老于事”。
朋辈凋零殆尽,诗人自己呢?也已是风烛残年,只落得“老病有孤舟”而已。
但是,他那颗时刻不忘恢复中原故土的赤字之心,仍在顽强地跳动。
身临前线虽不可能,可“故国神游”却谁也挡不住。
据赵翼《瓯北诗话》统计,陆游计梦的诗有九十九首之多。
对统一大业的热切盼望,使他朝思夜想,形诸梦寐。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也许,诗人从军南郑时“铁衣上马蹴坚冰”、“飞霜掠面寒压指”的生活,又复现在梦境?也许,诗人悬想过多次的“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的景象,又呈现在脑海?也许,诗人一向怀抱的夙愿“关河可使成南北,豪杰谁堪共生死”(《猎罢夜饮示独孤生三首》),因朋辈的殒折和年华的流逝而益渺茫,故于梦中一展宏图?“孤枕梦”之“孤”,自是实写,然又恰与上联之“死尽”相对,照应极严。
秋风秋雨声惊醒了诗人的美梦,把他从梦寐以求的万里关河天气了,四山的秋色和着雨丝风片一齐向他袭来。
回思梦中的情景,再看看自己现在的处境,他不由得想起两位古人——郑虔和李广。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唐玄宗时郑虔文才很高,他的诗、书、画,曾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而嗜酒。
读《萧萧》有感
沈从文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可以说,特别喜欢吧。
他的小说总能够给人一种很温暖、让人不断回想的感觉。
《边城》我看了很多遍,写的很好,看完之后我总会想着翠翠和傩送到底有没有在一起,希望他俩一定要在一起啊,每次看完都会想很久很久。
不过,相对于《边城》,我更喜欢《萧萧》,那个年代,那个场景,那些事情,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惊,《边城》里的情感还是可以预见可以体会的,而《萧萧》里的事情、情节我都没有想到过,主要是那个时代给我太多震撼,以至于我印象很深很深。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
”——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
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象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
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
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
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
”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现出来——在这个小说中,矛盾都被放在情节与细节之后,作者从不正面描写冲突,但是萧萧在丈夫与花狗之间的关系,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
”这一句淡淡的点染,说出这个糊糊涂涂的女孩子心里,隐隐地有了害怕与快乐的争执。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
——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
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
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
”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
于是萧萧此刻要面对的是礼法制度。
出了这样的事情,自然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乱下去。
”好象生气流泪骂人也都是应尽的义务,尽完便也罢了。
而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沉潭”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
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然而,既便沈从文是将矛盾都尽量淡化,在冲突的弱化中进展情节的,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了残酷的现实与制度。
——萧萧的命运带有这样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
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
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群与萧萧们完全不同类的人,“女学生”,是这群人,引进了自觉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关于女学生的描写,我印象很深刻。
在《萧萧》中,对女学生的叙述完全是虚写,她
们就象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
对萧萧来说,女学生完全就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时候,她却是要从“女学生走的那条路”走的,虽然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这样的旅程。
“女学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从而人能够对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对抗的能力。
小说不是条理如此明晰的论说,沈从文也不可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安排结构,但小说家的感性直觉却可能是与理性结论相通的。
有趣的是,一九二九年小说的原作结尾是这样的: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
而一九五七年较改字句的时候,沈从文加了这样的一句关于女学生的话: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
‘哪,毛毛,看,花轿来了。
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
在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也正在酝酿与萌芽。
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
作者以既含热情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互现,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作品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与戏剧性,无论从结构还是从风格看,都像是一篇叙事散文,这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小说开头作者用一个平和的陈述句:“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定下了整个作品的基调,然后以从容的笔致,徐徐展开情节,娓娓道来,既没有突出的高调,也没有明显的悬念,自然平和。
整个作品如同一曲舒缓的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哀怨与忧伤,但总体呈现出的色彩却是柔美与明朗的。
最后还是要重复,我特别喜欢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尤其是像《萧萧》这样的情节、这样的节奏,让人读的时候心里有波动、有震撼、有兴奋、有遗憾、有悲伤等等,但是,最终都会归结于平静与思考。
看完《萧萧》总会让人久久不得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