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鞘内镇痛泵置入术全程图解 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412.00 KB
- 文档页数:24
颈内静脉置管术图解右颈内静脉置管置管深度: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上部近右心房处, 在X线平片上应在心包影以上的位置------成人约在两侧锁骨头下缘连线以下2cm处,相当上腔静脉与心包影的分界水平。
成人估计值: ⒈身高<100cm者, 深度(cm)=﹙身高÷10﹚-1;2.身高>100cm者, 深度(cm)=﹙身高÷10﹚-2 。
局解的是活人吧哈哈!不错的图片~~~颈内那么粗,撮到动脉真是不应该了。
Seldinger技术:Seldinger技术是为了纪念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博士而命名的。
在1953年,他在进行放射性介入医学的研究中发明了这一技术和相应的器械。
经过后人不断的改进完善而成为现代介入医学的基础技术,在临床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器械的组成: 1 Seldinger穿刺针2 导管鞘套件3 导引钢丝-----------“J”型钢丝4 血管导管5 其它物品Seldinger技术注意事项1.掌握穿刺部位局部解剖学知识;2.穿刺前要求定位清楚;3.刺中血管后必须要区分动静脉;4.导丝插入之前要控制好穿刺针;5.穿刺针要改变方向必须要先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6.刺中血管后回抽血液必须通畅才能插入导丝;7.推送导丝的过程要顺畅,遇阻力不可盲目插入,原则上导丝不能后撤(会被针尖割断),要后撤时穿刺针与导丝一并后撤。
颈内静脉解剖学特征:颈内静脉起源于颅底,下行后与颈动脉、迷走神经一同行走,共同包裹于颈鞘之中。
在颈鞘内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
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继续下行与对侧的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
成人颈内静脉较粗大,易于被穿中,其内径平均为1.2cm以上,最大内径可达2.0cm。
大夫我想用镇痛泵——带您了解镇痛泵的机制与效果!发布时间:2021-06-30T09:47:43.1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第3期作者:李富州[导读] 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手术切口或者其他因素会导致出现疼痛,部分患者的疼痛较为剧烈,正常情况下,医生会让患者使用镇痛泵,但是镇痛泵是什么呢?它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李富州雅安河北医院·雅安红十字医院【摘要】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手术切口或者其他因素会导致出现疼痛,部分患者的疼痛较为剧烈,正常情况下,医生会让患者使用镇痛泵,但是镇痛泵是什么呢?它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关键词】镇痛泵;麻醉;机制镇痛泵是一个小的机械装置,这个机械装置里面可以做到持续或者间断的将药物进行输注,镇痛泵的一端连接了麻醉医师师为患者配置的适宜剂量的镇痛药物,另外一端则连接在患者的静脉或者硬膜外导管上,也就是大家能看到在手背上的或者背后面的一个小的细管子。
正常情况下,在使用镇痛泵的时候,药物会保持一定的速率进行输注,最初的基础镇痛用小剂量即可,有一些镇痛泵上,会有一个手柄,如果患者疼痛不适,按下该手柄上按钮,镇痛药物的剂量可以增加,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觉。
由于患者的主观感觉较为强烈,为了防止患者时不时的按手柄上的按钮,麻醉医师会锁定一个时间,比如患者在第一次按了按钮后,第二次按按钮则需要间隔15分钟,锁定时间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患者频繁按按钮,另一方面是为了控制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这也是患者术后镇痛最为有效且最为经典的镇痛泵模式。
大家都知道,大多数镇痛药物属于管制药品,有些镇痛药物使用剂量过大不仅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还会出现成瘾性,故而有些患者担心在使用镇痛泵后,是不是弊大于利?针对此,我们将镇痛泵的利弊一一细说。
首先说一说弊,镇痛泵里面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是阿片类镇痛药物以及一些辅助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曲马多等,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和药物本身性质有关,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而恶心呕吐也是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经历过手术的患者应该深有体会。
腹直肌鞘阻滞相关解剖结构、阻滞方法、常用药物、并发症及临床应用神经阻滞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腹直肌鞘阻滞是临床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阻滞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对腹部中线切口具有明确的镇痛效果,同时在疼痛诊疗中也有良好的应用。
概述腹直肌鞘阻滞(RSB)是将局麻药注入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之间,阻滞走行于两者之间的神经,为正中前腹壁切口的腹膜、肌肉、皮肤提供镇痛的技术。
腹腔镜下行RSB。
行腹腔镜脐疝修复时,脐伤口闭合后,从其他端口通过腹腔镜检查脐,通过皮肤在腹直肌和后鞘之间的 4个部位(双侧脐上下各 3 cm)注射局麻药,使用 22 G 针头分次注射 10 ml 0.25% 左旋布比卡因(总计 40 ml),注射时目测到后鞘肿胀,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此为 RSB 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解剖学特点腹直肌鞘位于腹前壁,由腹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分前、后两层包绕腹直肌。
腹横肌平面和腹直肌鞘均位于腹壁。
腹直肌鞘的局部解剖腹直肌鞘位于腹前壁,为包裹腹直肌、锥状肌的致密且不完整的结缔组织鞘,鞘内除两条直肌外,其他内容物有 T7~T12神经的前皮支、淋巴管、腹壁上动脉和静脉、腹壁下动脉和静脉。
腹直肌鞘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图 1~3),可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
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脐以下 4~5 cm)以下,3 层扁肌的腱膜均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后层缺如,形成一弯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半环线)。
弓状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
T7~T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前皮支从腹横肌平面穿出后,向内走行于腹直肌和腹直肌后鞘之间,从正中线两旁穿出。
从 T8~T11的所有肋间神经均在腹直肌外侧缘穿腹直肌鞘,并在腹直肌后方走行约 5 cm 后进入肌肉(偶尔在外侧缘进入腹直肌)。
肋间神经的前皮支走行与腹直肌鞘的关系可能存在解剖变异,或同一患者可能存在双侧变异,阻滞时需考虑这些变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