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萧萧》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萧萧一朴素质朴之美小说萧萧取材于湘西农村,这里虽偏远闭塞,沈从文对它始终怀有真挚的感情,文中,作者的情感与故乡独有的乡情风俗、地域文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令人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阅读萧萧,乡土朴野之风铺面而来:夏日里“天上的星”“屋角的萤”“纺织娘娘咯咯咯的”长声。
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朴素的乡村图景;“硕大如盘”的“灰粉大南瓜”、“大红大黄的木叶”“满地的”落枣、刺莓。
毛毛虫。
说明生活劳作于此的人们生活平淡自足且颇有野趣。
在沈从文的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山水、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山川天地给人以滋养以熏陶。
沈从文正是以这一朴素的“湘西农村”为背景来抒写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生形式”。
萧萧十二岁时嫁给了不到三岁的小丈夫,他们年纪尚小,不明白何为夫妻关系,彼此以姊弟相待,天天黏在一起打笑取闹。
弟弟饿了,萧萧喂他东西吃;哭了,就哄他。
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安排在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里,将成人世界的一切礼法规矩拒之于外。
儿童世界是纯真而诗意的,两小孩关系未带有任何杂念。
萧萧家里的公公婆婆、祖父祖母,对待萧萧完全就像对待孙女儿,爷爷常跟萧萧开玩笑,拿女学生来逗笑萧萧,萧萧也在爷爷跟前撒娇。
童养媳制度自然有违人性,但沈从文写作萧萧,其意不在批判不合理制度对人性的戕害,而是着重开掘人性的善良与宽厚。
当萧萧受花狗的引诱大了肚子后,在“正常”的情况下,萧萧面对的惩罚是“沉塘”或者“发卖”,但是沈从文先生纵容萧萧,不愿让她为所做的错事受苦,作者甚至把这种纵容态度扩大到整个湘西世界,村民们都带有一种孩子般的宽容与善良,他们不认面对“成人”律法的道德后果,用童心来奉行和化解成人的法规。
萧萧的命运终于因为善良的人性对礼法制度的胜利而有了美丽温情的结局。
二、蒙昧无知之悲哀深切的忧伤、沉重的悲哀也贯注在萧萧全篇。
萧萧从小失去双亲,寄养在伯父家。
湘西女孩出嫁时“照例”要哭哭,而萧萧十二岁出嫁,“小女子还只是笑”,懵懵懂懂地开始了童养媳的生活。
沈从文《萧萧》的叙事结构与内涵解读沈从文的《萧萧》是一首传世佳作,它以精彩绝伦的叙事结构及内涵,描绘了一个特殊时段中中国农民心境的深刻变化。
此诗歌受关注度极高,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和深思,本文将从诗歌的叙事结构和内涵解读的角度,对诗歌的精采表现做出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与价值。
此诗歌共三段,每一段通过高度娓娓动人的叙事,分别画出不同时期农民心境变化的全景图。
第一段描写了一片萧萧的秋夜,描述了当时农民心境的萧萧寂寥,感受到秋寒凋零,无望而又悲凉,流露着令人心酸的寂寞之情。
第二段以极具艺术气息的写照,展示了中国农民丰收时的欢乐喜悦,向贫困的劳作者致以最真诚的祝福,表达出人们对辛苦劳动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第三段以成熟开阔的视角,把历史发展的变化带入到整首诗歌中,描绘出中国农民应对新时代的积极展望。
诗歌的叙事结构清晰明快,着重展示了历史的变迁与农民个人命运的关系,这一结构充分表达了诗歌的宗旨:“苦离争收为恩,春来动心眼”,即在提醒人们历史的变迁与农民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及永远不要忘记耕种人的辛勤劳动,从而推动历史前行。
此诗歌内涵丰富深远,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积极、乐观、深刻的思想感情,深刻反映出他们的信念、拼搏精神、如何与历史携手共进。
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通过描述秋夜的悲凉,把历史的变化和中国农民的欢乐融合在一起,将人们对辛苦劳动的珍视和感恩之情浓缩表达。
作者以深刻、激情、温暖的心态,唱出了中国农民应对新时代的期许。
总之,沈从文的诗歌《萧萧》以优美的叙事结构及深刻的内涵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其表现的中国农民的心境变化以及历史发展的进步,值得重视和品读。
它不仅激发了读者对中国耕种者的敬意,也唤起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宣扬和弘扬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
萧萧一、沈从文《萧萧》作于1929年,原载《小说月报》21卷1号。
当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失望于现代物质文明浸染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异化失落,试图用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的“湘西世界”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异化和人性扭曲。
二、《萧萧》写湘西农村小丈夫娶大老婆的陋俗,但沈从文把这种本来十分痛苦的不合理的关系写得非常谐和而亲善。
萧萧十二岁时嫁给三岁的小丈夫,每天哄他睡觉,帮他洗尿布。
她逐渐发育成熟后,就难免感到寂寞。
家中长王花狗的情歌挑逗起她青春的欲望并使她糊里糊涂地怀孕,而花狗则逃之天天了。
照当地规矩等待萧萧的命运或被发卖,或是被沉潭淹死。
但沈从文却对这种习俗以回避的方式进行了粉饰:对于没有读过"子曰”的善良的乡下人来说,一切都从现实出发,采取的是恬静、不计较儒家贞节伦理的态度。
因此,萧萧既没有被沉潭,又没有被发卖,而是被留下来了。
在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男孩后,一家人都欢喜,"大家把母女二人照料得妖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再后来同丈夫圆子房,又生下了子毛毛,过着一种恬然自是的生活。
这种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湘西社会观念作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与都市文明乃至传统道德对人肉体欲求的极端压抑,和那虚伪的贞洁观相比,他们无疑是健全人性的代表。
沈从文在这里以性爱为焦点透视社会人生,并旨在与都市世界人性压抑与扭曲的虚伪的两性关系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获取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三、课文解析《萧萧》这篇小说的背景是湘西山村古老而落后的小丈夫、大媳妇的社会风俗。
这是一种落后畸形的婚俗,但沈从文的着眼点显然不在揭露或者抨击这种婚姻制度,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表现湘西底层人民生命的"自在状态”及其纯朴坚韧的生命力。
小说以散文化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几个生活片段的描述,刻画形象,以喜剧的形式谱写了一曲命运的悲歌,语言清新质朴。
四、小说按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部分:五、第一部分萧萧嫁作童养媳。
萧萧一、作者生平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位自学成才且勤奋多产的著名作家。
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独具一格的创作成就,沉浮不定的人生命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
1902年12月28日(旧历冬月二十九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
父母为之取名沈岳焕(早期曾用笔名休芸芸)。
沈的家庭是凤凰名流。
祖父沈宏富,20岁即获满清提督衔,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也任职军中,作过裨将,当过上校军医官。
沈从文的母亲黄英,出自当地文化名流世家,外祖父黄河清,乃凤凰最早的一名贡生,后来做本地守庙的书院山长,为人开明有头脑,凤凰的第一个剪去辫子的人就是他。
黄英的哥哥办了凤凰第一家邮局,开了凤凰第一家照相馆。
这一切使沈从文的母亲思想远较当时湘西妇女开明,从而使沈从文兄妹数人得以有一个较为开明自由的家庭成长环境。
沈从文的大哥沈岳霖便成为凤凰第一个穿西服的本地人称为“土洋人”的青年人。
军人世家的期望使沈从文很早即进入私塾学习,然而,他无法规范于那逼仄的天地,他经常逃学,与大自然为友,耽于幻想,更喜欢投身社会“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近代中国社会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灯,沈家每况愈下,家境渐渐败落。
14岁的沈从文终于离开学校,加入湘西土著部队,开始他的少年从军生涯。
在部队先后六年,他随军移防,辗转流徙,足迹遍及川、湘、黔三省交界地带及沅水流城,饱览“人生这本大书”。
太多的杀戮,太多的死亡,沈从文厌倦了政治,更反感政治操纵下的“死亡游戏”,倒是六年行伍生涯,使他得以体验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等,他也从在部队结识的文姓秘书和一位印刷工人那里,开始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学。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告别湘西,告别那哺育他生命的沅水,背一个小包袱,从“边城”走向北京,去追寻文学之梦。
学那“永远学不尽的人生”。
到北平后,他报考大学失败,又不愿仰人鼻息做小职员,他在失业、贫穷和世人的讥讽奚落中苦苦追寻他的文学之梦。
萧萧(节选)
沈从文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
唢呐后面一顶花轿,四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
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
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
象做梦一样,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于是就哭了。
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
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因此到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
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了。
想起白天场上的事,那老祖父开口说话:
“听三金说,前天又有女学生过身。
”
大家就哄然笑了。
这笑的意义何在?只因为大家印象中,都知道女学生没有辫子,留下个鹌鹑尾巴,象个尼姑,又不完全象。
穿的衣服象洋人又不象洋人,吃的,用的……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
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
所以老祖父又说话了。
他说:“萧萧,你长大了,将来也会做女学生!”
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
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所以接口便说:“爷爷,我不做女学生!”
“你象个女学生,不做可不行。
”
“我不做。
”
众人有意取笑,异口同声说:“萧萧,爷爷说得对,你非做女学生不行!”
萧萧急得无可如何,“做就做,我不怕。
”其实做女学生有什么不好,萧萧全不知道。
女学生这东西,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
每年一到六月天,据说放“水假”日子一到,照例便有三三五五女学生,由一个荒谬不经的热闹地方来,到另一个远地方去,取道从本地过身①。
从乡下人眼中看来,这些人都近于另一世界中活下的人,装扮奇奇怪怪,行为更不可思议。
这种女学生过身时,使一村人都可以说一整天的笑话。
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因为想起所知道的女学生在大城中的生活情形,所以说笑话要萧萧也
去作女学生。
一面听到这话就感觉一种打哈哈趣味,一面还有那被说的萧萧感觉一种惶恐,说这话的不为无意义了。
女学生由祖父方面所知道的是这样一种人: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热,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交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
她们都会花钱,一年用的钱可以买十六只水牛。
她们在省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只要钻进一个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带她到地。
她们在学校,男女一处上课,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在一起,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财礼,名叫“自由”。
她们也做州县官,带家眷上任,男子仍然喊作老爷,小孩子叫少爷。
她们自己不喂牛,却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买那奶时是用铁罐子盛的。
她们无事时到一个唱戏地方去,那地方完全象个大庙,从衣袋中取出一块洋钱来(那洋钱在乡下可买五只母鸡),买了一小方纸片儿,拿了那纸片到里面去,就可以坐下看洋人扮演影子戏。
她们被冤了,不赌咒,不哭。
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还好意思嫁人的。
她们不怕男子,男子不能使她们受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门打官司,要官罚男子的款,这笔钱她有时独占自己花用,有时同官平分。
她们不洗衣煮饭,也不养猪喂鸡;有了小孩子也只花五块钱、十块钱一月,雇人专管小孩,自己仍然整天看戏打牌,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总而言之,说来事事都希奇古怪,和庄稼人不同,有的简直可以说岂有此理。
这时经祖父一为说明,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
不管好歹,做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体念到了。
因为听祖父说起女学生是怎样的人物,到后萧萧独自笑得特别久。
笑够了时,她说:“祖爹,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
”
“你看,她们捉你去作丫头。
”
“我不怕她们。
”
“她们读洋书念经你也不怕?”
“念观音菩萨消灾经,念紧箍咒,我都不怕。
”
“她们咬人,和做官的一样,专吃乡下人,吃人骨头渣渣也不吐,你不怕?”
萧萧肯定的回答说:“也不怕。
”
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
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
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
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面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红红的,各处乱跑,有时钻到门缝里去,
把个小尾巴露在外边。
因为有这样一段经过,祖父从此喊萧萧不喊“小丫头”,不喊“萧萧”,却唤作“女学生”。
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
注:①过身:经过。
(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萧萧出嫁时,和其他女子哭嫁不一样,只是笑,这体现了她的幼稚与无知,缺少父母的教养。
B.作者运用想象手法,写了萧萧梦里与女学生一起,表现了萧萧具有极大的好奇心,但内心又充满对外面世界的恐惧。
C.本文通过农村人与城里人生活的比较,侧面表现了农村人节俭质朴的品性和思想的闭塞,批判了城市人追求物质、精神空虚的生活状态。
D.文章里多次写众人的笑声,突出了村民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突出了人性美的主题。
21.结合全文,概括萧萧的形象特点。
22.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20. C
21.①身世悲惨,萧萧自幼无母,寄养在别处。
②大胆,率真,对待婚姻,萧萧不像其他小女人一样,而是笑,不害羞,又不怕。
③聪明,狡黠,可爱④具有初步觉醒的新思想,内心向往外面的新世界。
22.①运用对比手法。
对待婚姻,萧萧不哭与其他女子哭泣形成对比。
表现萧萧胆大,纯真。
谈及女学生,大家以之为乐与萧萧不哭、着急形成对比。
表现萧萧率真,可爱。
提到女学生,萧萧之前不笑,与后来独自久笑,答应爷爷“女学生”的称呼。
表现萧萧具有初步觉醒的新思想,内心向往外面的新世界。
(这一手法必须写,后面的手法或其他合理的特色两点即可)。
②语言描写;③神态描写,多次写到她的笑④心理描写,文末写到她的“梦”,表现她对未知新生活的期盼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