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听雨》
- 格式:ppt
- 大小:780.50 KB
- 文档页数:21
关于雨天的作品
1. 张爱玲《秋天的雨》: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2. 季薇(台湾)《雨的抒情》: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
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3. 汪国真《雨的随想》: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4. 叶延滨《听雨》: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5. 林清玄《忧伤的雨》:但愿世间的泪,不会像天上的雨那样滂沱。
但愿天上的雨,不会如人间的泪如此污浊。
但愿人人都能有阳光的伞来抵挡生命的风雨。
6. 季羡林《听雨》: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7. 郁达夫《雨》: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真是多么的有趣!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8.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小说的情节教学设计第一节小说情节3大考点第二节形象考查2大考点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2题型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概括与分析题型二人物形象的局部概括与分析考点二分析形象作用3题型题型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8注意3考虑)题型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4作用)题型三分析物象的作用(5方面)第三节环境描写2大考点考点一概括环境特点一概括社会环境特点的途径二概括分析自然环境应注意的问题考点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从哪些方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3、社会环境作用分析角度(人物方面主体方面)二具体场景描写有哪些方面的功能第四节艺术手法——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考点一赏析表达方式2题型题型一赏析小说的描写手法(3步骤2注意)题型二赏析小说的细节描写考点二赏析表现手法(3注意)考点三品味语言艺术2角度角度一赏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3角度)角度二赏析作者语言风格第五节探究题的5大考点考点一意蕴启示类考点二形象解读类(人物形象解读5角度)考点三情节构思类(情节类探究2步骤)考点四艺术特色类(艺术特色探究解题3步骤)考点五标题效果类(4角度4注意)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锄》李锐(2016年全国1卷)2、《战争》迈尔尼(2016年全国2卷)3、《玻璃》贾平凹(2016年全国3卷)4、《马兰花》李德霞(2015年全国1卷)5、《塾师老汪》(2015年全国2卷)6、《古渡头》叶紫(2014年大纲全国卷)7、《鞋》刘庆邦(2014年全国2)8、《听雨》叶延滨(2014年大纲全国)9、《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2013年全国1卷)10、《峡谷》阿城(2013年全国2卷)。
2014年高考全国卷试卷分析总评:自2012年起,使用大纲卷的省区已经在逐渐减少,到了2013年,仍然使用大纲卷的仅剩广西一省,而2014年,同样只有广西一个省在使用。
本套题,从题型设置来看,在文言阅读,诗歌鉴赏,默写和语言运用上都有了一定改变,改变方向和新课标卷一致,从难度来看,与近三年来的大纲卷难度保持一致。
逐题解析:一、基础题(12分4题基础题板块历年来都是稳定的风格,该板块题型从09年期题型没有任何变化,都是考察:字音字形、成语、病句以及语序连贯题。
基础版块既然考察学生基础知识。
本套试卷基础题设题常规,结构稳定,难度不大。
第一题是考察字音字形,A选项“系鞋带”的“系”应为“jì”,该词是日常熟语,发现其错误难度不大;C 项,“按捺不住”的“捺”应为“nà”,这是考生最容易混淆的一项,“捺”字平时就常被误读,这里要注意和正确选项B的对比;D项,“纵横捭阖”的“捭”应为“bǎi”,改成语备考时会被提及,也在《六国论》中出现,因此难度不大。
第二题考察成语使用,这题分表考察了盖棺论定、敝帚自珍、叹为观止、风声鹤唳四个成语,其中学生会觉得陌生,易错的只有“敝帚自珍”一词,不过成语题使用排除法,一个陌生词不影响答题。
本题中A选项,“盖棺论定”的意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
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B选项,“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C选项,“风声鹤唳”意为“唳:鹤鸣声。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D选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第三题考察的是病句判断,本题设题常规,难度不大。
A选项“发生”与“案情”是明显的搭配不当,学生容易判断;B选项“火车每当”语序不当,错误也很明显,因此不易出错;C选项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在“正”的后面加上“经历”。
本题设置的语病类型是常考类型,难度不大。
第四题考察连贯题,本题可以通过先观察选项,在对比语句,并用排除法破题。
【初中现代文】《听雨》阅读答案【导语】听,雨点淅沥沥...听雨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心情,《听雨》的文章,与同学们一同分享这听雨的心情与感受,同时《听雨》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和参考哦~听雨听到雨就是一种享用----心灵上无与伦比的、惬意的、豁达的、自然美的享用。
有雨的日子,我就听雨。
听到春雨的_________,听到夏雨的_______,听到秋雨的_______,听到冬雨的___________,听到雨的低语,听到雨的轻诉,听到雨的叹息,听到雨的微笑,听到雨的呤演唱,听到雨的欢呼,听到雨的尖叫。
“天街小雨润如酥。
”那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甘润如酥,“润物细无声”的初春细雨。
那又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无声似有声,有声似无声地在心中奏成一曲优美的歌是具有春之魅力的温柔雨声?仿佛是听那遥远的星星甜美的呢语,又似绿叶吻着花瓣的柔情。
(1)春雨就是温柔,夏雨就是洒脱而不拘一格。
(2)它有时心平气和,温情脉脉;它有时怒气冲冲,喊叫连天。
于是便有晴天小雨,于是又有了“黄梅时节家家雨”,于是还有了倾盆大雨,于是更有了铺天盖地暴雨。
这就是夏雨。
----一种淋漓尽致无所畏惧的雨!(3)听到着夏雨,才恍然发觉生命就是如此多姿多彩而又雄伟光辉!(4)秋雨,原该是一种婉约的风韵,但在那已飘过的秋雨中,却染透了无穷的哀愁、孤寂与挥之不去的满笔愁绪。
(5)“哪米济细雨崭新秋夜,一点残灯相伴夜长。
”秋夜残灯攻灭,细雨爱恋,该是一份何等婉转的哀怒和忧寂啊!夜雨敲打窗着急,玉人伤心泣,这又就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伤感啊!淅淅沥沥的秋雨却是一份深深的伤感!(6)秋雨依旧,年代却已不再,我们心中一份秋雨声又是怎样的呢?(7)“质本洁去还洁回去”。
伴雪而去,随风而去,无人知晓就是妩媚,还是深邃。
哦,这就是冬雨么?或许就是一年的思量俱在寒冬沉积,于是冬雨也无语而思索。
听到冬雨之声,就是听到远方一声低语,一种思念,一句祝福,一份宽慰,一缕温馨,在这蒙蒙的寒冬,为我易冻的心燃一堆圣火,于是便看到春天向我出来。
听雨叶延滨2014年全国大纲卷【扣住标题梳理思路】(1)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听雨需有三个条件】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听雨极具个体色彩】(3)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六月久旱京城听雨】(4)……(5)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
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
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
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童年老城窗内听雨】(6)……(7)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听雨》,教材章节为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欣赏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情感,感受雨声的多样性,体验散文诗的语言美。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通过欣赏和体验,感受雨声的多样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散文诗的热爱,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诗的意境,体验雨声的多样性。
重点:正确朗读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录音机、雨声录音、图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雨声,感受雨天的氛围。
2. 散文诗欣赏(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散文诗《听雨》。
(2)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散文诗,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释散文诗的含义,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3. 例题讲解教师以散文诗中的一段为例,引导幼儿分析雨声的特点,如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等。
4. 随堂练习(1)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巩固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
(2)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雨声,用动作和语言表现雨声的特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听雨雨声: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哗啦哗啦情感:欢快、宁静、激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雨天的画,并配上一段描述雨声的文字。
2. 答案示例:画面描述:一个小朋友在雨中跳跃,雨滴落在地上,形成一圈圈涟漪。
文字描述: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小朋友欢快地在雨中玩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散文诗《听雨》,让幼儿感受到了雨声的多样性,但在引导幼儿分析雨声特点时,部分幼儿表现出了困难,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雨中感受不同的雨声,观察雨天的自然现象,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单元整合:任务群教学的尝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以下简称《修订课标》)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为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标修订组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将其作为载体。
那么,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如何实施任务群教学?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为例,谈谈从单元整合入手实施任务群教学的尝试。
一、什么是学习任务群《修订课标》在“课程结构”一章中提出,“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北师大教授王宁将“学习任务群”定义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组织起来的真实情境课程系列”。
可见,学习任务群是课程组织的方式。
王宁教授进一步解释为,“学习内容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与过程是任务群设计不可缺少的项目。
”从教学视角来看,“学习任务群”超越了以往单篇教学的思维范式,更加注重语文学习的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任务”是师生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的言语实践活动。
每个任务也是一个学习项目,多个学习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任务群。
因此,基于任务群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言语实践活动。
王宁教授指出,“任务群的构建不以知识点的系统与完整为最终目的,而以养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总目标。
”她对比了任务群与以往课程的相同与不同: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以训练为纲,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
二、整合对于任务群教学的意义所谓“整合”,就是整理、组合。
“单元整合”即是突破“单篇讲深、讲透”的教学现实,将语文教材各单元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整理和有机组合,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语言文字问题解决情境,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实践。
1.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修订课标》提出,“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
《听雨》阅读答案与阅读原文听雨是一种平常却又让人感动的体验。
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细雨绵绵,听雨总能带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它使人放慢脚步,安静地静听,仿佛能与大自然真正接触,与内心深处的宁静相遇。
听雨,能带给人一种心灵的洗涤。
在雨中,人们常有一种放松的感觉,烦恼和疲惫似乎都被洗刷干净了。
下雨时,我喜欢独自一人走在街上,感受雨水洒落在脸上的温柔,身心也随之变得平静和清新。
雨滴轻轻敲打在窗户上,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是一个无声的音乐会,让人沉醉其中。
生活中的喧嚣与压力,在这样的时刻都变得微不足道。
听雨,能让人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大自然教会我们,有时候需要静心去倾听。
雨水滴落的声音,平静而持久,将人们引入恍若虚幻的境地中。
我喜欢坐在窗边,静静听雨的声音。
听着这样轻柔的声音,内心烦乱的波澜渐渐平息,思绪也渐渐舒展开来。
我开始感受到周围的宁静和安宁,仿佛有一股冥冥之中的力量在守护着。
听雨,还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
无论是磅礴的大雨还是细细的小雨,雨水是大自然的馈赠。
通过听雨,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恢弘。
雨水洗净了尘埃,滋润了万物,给予大地和生命无尽的活力。
与此同时,雨水也有一种柔弱但韧性的力量。
无论是细小的雨滴还是倾盆大雨,都承载着大自然的能量。
这种力量让我们明白,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
听雨,不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
它教会我们放慢脚步,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它引导我们反思内心,寻找宁静与和谐;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让我们时刻牢记,不要忘记去听一听雨滴的声音,感受一下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宁静与生命的力量。
继续深入探讨“听雨”的相关内容:听雨,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当我们静下心来,聆听雨水滴落的声音,我们仿佛能与大自然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雨滴敲击着屋檐、树叶和大地,发出的声音充满韵律感,每一滴雨水都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音质。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声音和大自然建立一种默契,感受到大自然的真实和活力。
江苏省赣榆智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绿荫.(yīn) 狭隘.(aì)缱绻.(juǎn)命途多舛.(jié)B.惬.意(qiè) 庇.护(pì) 婆娑.(shā)浮想联翩.(piān)C.饿殍.(fú) 慰藉.(jí)悲怆.(chuàng)按捺.不住(nài )D.戕.害(qiāng) 马厩.(jiù) 蛰.居(zhé)熠.熠闪光( yì)2.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嗥叫庸懒苍桑富丽堂皇无动于衷B.仿徨曙光焦燥残羹冷灸伶仃孤苦C.掳掠厮守厄运荒诞不经絮絮叨叨D.夙愿嘻戏消谴养尊处优毛骨耸然3.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国庆长假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艾滋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而防止艾滋病的行动,远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①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②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③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④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⑤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A.③⑤②④① B.⑤②③①④C.③②⑤①④ D.⑤③②④①5.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二、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听⾬》原⽂及赏析《听⾬》原⽂及赏析 原⽂: 听⾬ 朝代:元代 作者: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忆江南。
译⽂: 我的鬓发已是斑⽩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淋淋的声响,⼜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注释: 毵(sān)毵:⽑发细长稀疏。
绛(jiàng)蜡:红蜡。
暮酣(hān):夜长。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
诗中寓情于景,⽤平淡⾃然的⾔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个层次,主要写诗⼈在殿内值夜的环境。
头⼀句写诗⼈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已经是五⼗多岁年纪的⼈了。
⼈⽼头发⾸先从鬓⽑⽩起,故⽇“鬓毵毵”。
第⼆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种死寂冷清的环境。
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边是“屏风围坐”,⾝处“重重帘幔”之中。
从时间环境看,诗⼈已进⼊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
从亮度上看,也只有⼀点点绛蜡的摇光。
如此⼀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诗⼈独⾃⼀⼈处在这样⼀个时空环境⾥,⼼情上必然产⽣⼀种重压感。
如此漫漫长夜,给诗⼈提供了⼀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然过渡到写⼼境。
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境过渡。
诗⼈从26岁⼊⼤都为朝官,在北⽅⽣活了近三⼗年时间。
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的⽣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个南⽅⼈的常情尽改。
但是,诗⼈的乡⾳不会改。
如唐代诗⼈贺知章,虽然“少⼩离家⽼⼤回”,最终还是“乡⾳⽆改”。
更为重要的是,诗⼈的江南⼈意识不会变,诗⼈的思乡情不会变。
所以,诗⼈在“忽听春⾬”之后,⾃然会“忆江南”。
“忽听”⼆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彩。
2014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一、(12 分,每小题3 分)1.(3 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龃龉(yǔ)系鞋带(xi)舐犊情深(shi)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纤维素(xiān羽扇纶巾(guān)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揭疮疤(chuāng)按捺不住(nài)大相径庭(jing)D.霰弹(xiàn )涮羊肉(shuàn)以儆效尤(jǐng)纵横捭阖(bì)2.(3 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3.(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