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爱情闺怨诗
- 格式:ppt
- 大小:459.00 KB
- 文档页数:34
2023年《闺怨》原文赏析2023年《闺怨》原文赏析1《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闺怨》赏析: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
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
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
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
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
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
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
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
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
6首最经典的闺怨古诗词1.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这首词写出了女子在长夜漫漫与酒为伍,陷入深深的睡眠之中,卷帘的人不知道荒芜寂寥的景象,美妙而感性。
2.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这首词以冷暖不定的四季为题材,表达了江南女子对爱情的期望、失望和思念,表达了女子的柔情和感性。
3. 《浣溪沙·淡蕊风吹满地》作者:晏殊淡蕊风吹满地,梧桐月照空阶。
更无一点声色,何处见幽芳?隔墙有眼如窥镜,密约无人再共谁?红衣似火招魂,夜树闻啼几声。
解析:这首体现了晏殊的才情、流露了他的情感,属于琵琶曲中的名曲。
词中纤细温馨的细节,更突显出了词作品的女性柔韧和细腻之处。
4. 《满庭芳·春景》作者:韩琦春景悠悠,几许桃红李绿。
飞絮望眉语,轻烟度楚锦。
尘缘未尽,难寻人共语。
莫说平地风波起,清溪流水自东注。
解析:这首词写春景,浓情蜜意,风景恰是春天的美好。
清新独特的意境,再加上琵琶曲的声音,更是娓娓动听。
5.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作者: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解析:这首长恨歌也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词史上的瑰宝,它传达出了妇女的思维和感性,并展现出唐代人民的崇拜皇权的心理。
慨叹人生浅和史迹长是白居易的高度感悟。
6. 《钗头凤·世情薄》作者:陆游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闺怨》鉴赏闺怨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题材,通常用来表达女性内心的哀怨和无奈。
这种诗歌形式于唐代首次出现,盛行于宋代。
闺怨主要以女子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以表达女性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情感和不满。
本文将对一首闺怨诗进行鉴赏,以展现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闺怨》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诗中忧思悠悠,妇人犹自含羞。
第一句“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用意于表现女子关在闺房之中,只能透过窗纱观赏窗外的明月与花影,而无法亲身感受自然的美好。
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也象征了她的孤独和无奈。
第二句“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用意于强调女子内心的相思之苦,她多次思念着心爱的人,却无人可倾诉,只能将寂寞与惆怅藏于心中。
峨眉指女子的双眉,寂寞峨眉则象征了她内心深处的悲伤。
第三句“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暗示女子的幽梦缠绵,她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相思之痛。
青袍与断肠花合为一体,则表达出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追求带来的伤痛。
最后一句“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则集中了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深情思念,她的心被牵动,几丝愁思一直执着于她的心头,悲伤已经成为她家中最常见的景象。
在这句诗中,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展示了女子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奈。
这首《闺怨》采用了清新朴素的语言和形象,抓住了女性内心的痛苦,以及她们在封闭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苦闷。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她们的哀怨情感。
诗歌以苦、孤、悲为主旨,表现出了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长期受到束缚和压抑的心理状态。
总之,《闺怨》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心路历程,通过深情款款的文字和形象感染读者。
它是对女性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女性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所受压抑的体现。
这种诗歌形式流传至今,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启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性。
爱情闺怨诗代表作1、《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说起闺怨诗,不得不提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古诗中历来有“伤春悲秋”一说,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要伤感几回,排解一下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中的少妇本来心情挺好,可是在春天的时候看到屋子外面的春色,一不小心就想起远方的丈夫了,后悔当初让他去建功立业。
2、《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吟》也是闺怨诗中的一大经典。
其中“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两句也成了千古名句。
读这首诗时,小编不禁想起陈奕迅唱的那首《无人之境》里的一句歌词:如若早三五年相见,何来内心交战。
黄伟文的写的这歌词和张籍的那句诗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3、《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果前面两首有人忘了,那么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怕是没几个会忘掉的吧。
那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算铁石心肠之人读起来也得为之动容吧。
独守空房之时,最是容易想起故人,尤其是在古代,不像现在很多人一部手机就能在家没心没肺的宅好几天。
各位可以在周末试试,不动手机,一个人躺在沙发上,保准你会胡思乱想起来,如果外面在下点小雨的话,就更妙了。
再附上一首李的词:4、《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闺怨》鉴赏《闺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用以表达女性内心的苦闷和不满。
它常常借助婉约的语言和意象,描绘出女性对婚姻不幸、家庭沉闷以及社会束缚的抱怨和哀怨。
《闺怨》既表现了女性的柔弱和无奈,又展示了她们的聪明和机智,是对封建婚姻和社会压迫的一种自我表白和反抗。
《闺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
作为一种表达女性内心情感的诗歌形式,它具有深深的情感内核和独到的表达手法。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约的语言,将女性的苦闷和无助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王建的《闺怨》之中,诗人以“寒夜客衣单,尽日茶无温”的描写,展示了女子的孤独无助和对婚姻冷淡的心态。
诗人用镜子无法照见内心的世界表达了自己压抑的情感和对家庭生活的抱怨。
这些形象化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女子们内心的纠结和痛苦。
除了丰富的情感表达,闺怨诗还寄托了女性的情感寄托和社会自由的追求。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相对较低的。
她们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的压迫。
然而,在闺怨诗中,女性却通过诗歌来释放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传达对婚姻和社会约束的反感。
她们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使得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中展现出一种不被妥协的独立意识。
这种对于情感和自由的追求,为当时受压迫的女性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在闺怨诗中,女性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给外界。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仅展现出了对于家庭、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不满,也将这种不满和抗争转化为一种艺术表达。
《闺怨》诗丰富了古代文学中女性主题的内容,提高了女性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度。
同时,它也为后世的女性主义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
总之,闺怨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通过精致的描写和婉约的语言,表达了女性内心的苦闷和不满。
它不仅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也呈现了女性对于自由和情感的追求。
闺怨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为女性主题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
留得当时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
闺思离愁,是古代爱情诗最常见的题材。
作为以女方口吻来表现的相思离别之情,常是寄对方以殷切的怀想,抒发自己镂心刻骨的思念与孤独难忍的悲哀。
这类诗,内容大体相同,表现形态则各异。
如沈如筠《闺怨》:“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是借月光以慰亲人;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写寄梦怀人;白居易《闺妇》:“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写因思深愁浓而人也懒散消瘦,等等。
董以宁这首闺怨诗,选择了另一个观察点着笔,写得意婉情深。
“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两句,写思妇的哀怨。
流苏,下垂的繐子,是装饰品。
合欢床,指夫妇结婚用的床。
丈夫出征,经年不归,望着悬挂着百宝流苏刻有合欢图案的空床,对于年轻妇女来说,最容易牵动对丈夫的怀想。
空床独守,孤衾只影,对于寂寞孤单的凄凉,又有特别的敏锐。
正如韩偓《春闺》诗云:“长吁解罗带,怯见上空床。
”同一个“空”字,包含着思妇多少哀怨和愁恨。
由此而引起的“妾断肠”,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后两句,作者转换一个观察点,将笔触集中到思妇日常生活最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中,含蓄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当时夫妻挥手痛别,泪湿衣裳。
至今泪痕犹在,不忍洗掉,是去不掉对丈夫的深深怀念。
这一件非同寻常的衣裳,是夫妻情深的明证;睹物怀人,它又成了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
“留得当年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确是一种出新的写法,作者善于观察生活,通过客观地描写人物“不忍浣衣”这一行动,便将女主人公的真情痴想,和盘托出,足见作者捕捉素材的灵巧与构思的新颖。
下一“忍”字,说明它是夸张的虚拟,却无损于这一精巧的形象思维。
在感情上,三四两句作一转折,深深的凄怨化作了诚挚的怀念。
短短的四句诗,情意委婉,深曲有致,耐人寻味。
闺怨诗歌鉴赏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类型,这类诗往往以女性的口吻来表达独守空闺的哀怨、寂寞以及对远方丈夫或情人的思念等复杂情感。
一、意象的运用1. 月- 在闺怨诗中,月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
例如“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月亮总是高高地挂在天上,它的清冷和永恒就像女子无尽的等待。
它照着女子的闺房,也照着远方的征人或者游子。
女子在月下,可能会想起曾经和爱人一起赏月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只有自己孤单一人,于是对着月亮倾诉自己的哀怨。
这就像月亮是一个无声的听众,见证了女子从幸福到孤寂的转变。
2. 楼- 高楼常常出现在闺怨诗里。
女子住在高楼之上,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是一种被困住的状态。
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翠楼。
高楼将女子与外界隔离开来,她只能从楼上眺望远方,等待爱人归来。
楼越高,她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因为她站得高却望不见爱人的身影,只能看到无尽的远方和自己的寂寞。
3. 柳- 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在闺怨诗中,柳就成了离别和思念的象征。
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那如烟的杨柳,就像女子心头那挥之不去的离情别绪。
每看到柳树,就会想起爱人的离去,仿佛柳树也在为她的孤独而哀伤。
二、情感表达的方式1. 直接抒情- 有些闺怨诗是直接表达女子的哀怨之情的。
像“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直白地说出了对丈夫的思念,而且这种思念已经到了让自己容颜老去的程度。
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像女子在倾诉自己的心声,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2. 间接抒情- 更多的闺怨诗是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或者自己的行为来间接表达情感的。
例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没有直接说女子思念丈夫,而是通过她赶走黄莺这件事。
因为黄莺的啼叫会惊破她与丈夫在梦中相见的美梦,从这个小小的行为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古代诗歌闺怨诗内容情感
古代诗歌中的闺怨诗一般描写了女子在家庭和婚姻中的苦闷、无奈和无助之情。
以下为一个典型的闺怨诗例子:
《浣溪沙·翠减却云栖》(宋代·李清照)
翠减却云栖
雁声时见处
花径不曾随柳絮
到溪头更无踪迹
落日尚能照画阁
断肠寸寸无寻处
许多事
关关万般婆娑
莫举世
唯恐珍重错过
这首词描写了女子的内心痛苦和无奈。
首先,诗中的“翠减却
云栖”表达了女子心情的低落和消沉,比喻她的美貌凋零,无
处栖息。
其次,诗中的“花径不曾随柳絮,到溪头更无踪迹”揭示了女子在婚姻中的孤立和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无助感。
最后,诗中的“许多事,关关万般婆娑,莫举世,唯恐珍重错过”表达了女子对于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和追求,但她面临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束缚,必须“许多事,关关万般婆娑”,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
总体而言,古代闺怨诗表达了女子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悲苦和
无奈之情,揭示了她们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困境和束缚。
这些诗歌常常表达出女子对于自由、幸福和真爱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她们与社会和权力关系的冲突和矛盾。
2020 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爱情闺怨诗知识回顾: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9 分)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
题材上都是闺怨诗。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 “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
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答案1、B解析“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错,金诗塑造了一个纯真娇憨、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
2、①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 (或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②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愁怨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 分)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王昌龄《闺怨》赏析: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一、作品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2、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3、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翠楼:特指妇女居处。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三、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陲,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四、作品赏析1、文学赏析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王昌龄《闺怨》中的女性哀怨与思念之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位闺中女子从不知愁到满怀哀怨与思念的细腻情感变化。
诗的开篇,“闺中少妇不知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初为人妇,还未经历太多离别的女子形象。
此时的她,或许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与喜悦之中,尚未真正感受到相思之苦和生活的忧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她精心梳妆打扮,登上翠绿的高楼。
这一描写展现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然而,这并非是她单纯为了欣赏风景,更多的可能是想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寻找一些乐趣,排遣心中那隐隐约约开始浮现的寂寞。
接下来,“忽见陌头杨柳色”,这是全诗情感转折的关键。
当她看到路边的杨柳已经泛出嫩绿的颜色,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忽然之间,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被触动了。
杨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是离别和思念的象征,也许在那一瞬间,她想起了与夫婿分别时的场景,想起了曾经的海誓山盟,想起了那些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眼前的春色越是美好,她心中的孤独和思念就越发强烈。
于是,便有了最后的“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一句是女子内心深处情感的直接抒发,她后悔让丈夫去追求功名富贵,离开自己去闯荡。
这里的“悔”字,包含了无尽的哀怨和思念。
她意识到,所谓的功名利禄,远比不上夫妻相伴的温馨与幸福。
然而,这后悔已经太迟,丈夫已经远去,留下她在这深闺之中独自承受寂寞和思念的煎熬。
这首诗所描绘的女性哀怨与思念之情,是如此的真实和动人。
在古代社会,男子为了追求功名,常常离乡背井,留下妻子在家中守望。
这种分离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折磨。
她们不仅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还要承受心灵上的孤独和寂寞。
而这位闺中少妇,从最初的不知愁,到最后的哀怨与后悔,这种情感的变化,反映了她在长期的等待和思念中,逐渐明白了爱情和陪伴的珍贵。
我们可以想象,在丈夫离开后的日子里,这位少妇每一个清晨醒来,面对空荡荡的房间,心中都会涌起一阵失落。
闺怨诗鉴赏闺怨诗鉴赏红笺一叶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闺怨诗鉴赏一、概念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闺”的本意是小门。
古人建房其内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
“怨”,埋怨,抱怨也。
二、主题归纳;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
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树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
丈夫经商长年在外,自己独守空房。
想到潮水涨落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
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3.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最为突出。
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的需要,把大批的民间美貌女子掳人宫中。
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待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
一部分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
她们的痛苦、怨言可以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