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
- 格式:ppt
- 大小:236.00 KB
- 文档页数:37
国际法上的个人国籍制度国籍的取得(1)出生取得①原则:双系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②血统主义原则: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无论出生在国内、国外,原则上都具有中国国籍例外: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③出生地主义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2)申请入籍①由公安部审查批准②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国籍的丧失(1)原则申请丧失为主,自动丧失为辅(2)申请丧失①外国人的近亲属②定居在外国的③有其他正当理由(3)自动丧失已定居外国+已自愿加入或取得了外国国籍(4)限制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国籍冲突(1)积极冲突①中国人:不承认其外国国籍②外国人:经常居住地→最密切联系地(2)消极冲突经常居住地《出入境管理法》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①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可凭护照证明其身份②涉嫌刑事犯罪或者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不准出境③若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只有法院不准出境的,方能禁止其出境外国人出入境管理(1)出入境管理机构①境外签证:驻外签证机关②出入境检查:边检机关③境内停居留:县级以上公安机关(2)签证①种类②免签③拒签(3)针对外国人“三非”的规定①非法入境②非法居留③非法工作(4)出境①限制出境②强制出境外交保护保护对象境外的本国人保护条件①一国国民权利因所在国国家不当行为受到侵害②外交保护结束前,受害者要持续拥有保护国国籍③外交保护开始前,受害者已经用尽当地所有司法和行政救济引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①引渡主体:国家②应当拒绝③引渡程序:联系机关;决策机关④引渡效果:罪名特定;非经引出国同意不得转引渡联合国两公约中的引渡规则①公约可以但不必然作为缔约国之间产生引渡义务的法律依据②公约所规定的可引渡犯罪应扩展普适于缔约方的其他引渡条约③保留了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④保留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但对死刑犯的情况没有作出规定⑤放宽了双重犯罪的条件庇护制度保护对象境内的外国人构成要件允许受迫害外国人入境并居留+拒绝将其引渡无权庇护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劫机罪、侵害外交代表罪等。
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问题备受。
本文将从法律分析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进行深入探讨。
在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是指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和能力。
根据国际法,个人主体资格的认定通常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二是具有法律人格,即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能力。
在国际法上,个人的主体资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元首、政府高级官员和外交代表等具有官方身份的个人,他们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参与国际事务,享有国际法赋予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二是民间个人,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他们虽然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高级官员,但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条约,也可能享有某些国际权利和承担某些国际义务。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
在某国与另一国的边界争端中,双方均声称对一块领土拥有主权。
为了解决争端,两国决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由于该争端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双方决定成立一个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调查组,对边界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为双方谈判提供参考。
在这个案例中,调查组成员虽然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高级官员,但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条约,他们具有民间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参与国际事务,享有国际法赋予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从国际法角度出发,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具有以下法律意义: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事务中,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认定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鼓励个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保护个人的国际权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人的国际权益问题逐渐受到。
通过认定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的国际权益,促进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
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
在某些情况下,国家间争端可能涉及到个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