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心电图墓碑样改变
- 格式:doc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3
墓碑样⼼电图:什么样的⼼脏病会有如此透露着死亡⽓息的⼼电图什么是“墓碑样”⼼电图?什么样的病⼈会有这样的⼼电图?机制如何?⼜该如何防治?今天跟⼤家好好絮叨絮叨。
话不多说先上图,看看下⾯这个⼼电图。
【什么是墓碑样⼼电图】有些伙伴可能看的不太明⽩,不要紧,咱们先说说正常的⼼电图波形是什么样⼦的,如下:⼀个正常的⼼电图波形具有P、Q、R、S、J、T这样⼏个波的特点,⽽且很规整,尤其是PR段和ST段在同⼀基线上,⽽每个波代表着⼼脏不同区域的电活动。
⽽“墓碑样”⼼电图,得此命名的原因也很明显,J点抬⾼且伴有T波的融合,⼸背形似墓碑。
在这种墓碑型前壁⼼梗中,ST段通常可抬⾼4~6mm。
不要将ST段抬⾼和T波相混淆,因为ST段位置远⾼于基线,基线⼀直是TP段(在T波和P波之间),T波与ST段融合在⼀起不能分辨。
【什么样的病⼈会有这样的⼼电图】毫⽆疑问,急性⼼肌梗死的病⼈。
特征性的改变,叫着ST段抬⾼。
我们知道,急性⼼肌梗死的⼼电图有⼀个特征性正常情况下ST段在基线⽔平这个⼤家都知道,⽽急性⼼梗的患者ST段会抬⾼,甚⾄与T波发⽣融合。
⼀种类型,ST段抬⾼还有多种类型,如凹⾯向上型、⼸背“墓碑样”⼼电图仅仅只是ST段抬⾼的⼀种类型型、⽔平型、斜直型、巨R型等,⼤家可以参考下图。
【“墓碑样”⼼电图的发病机制如何】这个就得跟⼤家伙聊聊⼼肌梗死发⽣后⼼电图的改变原理了。
临床上,当冠脉某⼀分⽀发⽣闭塞,则受损⼼肌发⽣坏死,直接置于坏死区坏死区的电极记录到异常损伤型改变,表现为ST段抬⾼;⽽外边受损⽐较轻的Q波或QS波;靠近坏死区周围受损⼼肌呈损伤型缺⾎型改变,记录到T波倒置。
呈现缺⾎型关于急性⼼肌缺⾎和⼼肌梗死引起ST段抬⾼的机制⾄今尚不清楚,通常认为与损伤电流有关。
段抬的越⾼,“墓碑样”⼼电图预⽰着最严重最严重的⼼肌损伤。
损伤越严重,ST段抬的越⾼⽽损伤越严重,⽽⼀般来说,损伤的改变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步发⽣⼼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和指南,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血清标志物的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胸痛、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
其中以胸痛为主要表现,常常为剧烈、持续性、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背部等部位。
胸痛的持续时间通常超过20分钟,伴随出冷汗、心慌等表现。
二、心电图改变。
心电图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依据,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T 波倒置和Q波出现。
ST段抬高是最具诊断意义的改变,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不一,可持续数天。
T波倒置和Q波出现则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后续表现,有助于进一步确认诊断。
三、血清标志物的变化。
血清标志物的变化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等。
这些标志物在心肌梗死后会显著升高,通常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峰值。
肌钙蛋白是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敏感和特异的指标,其升高与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血清标志物的变化。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全面综合各项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时,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当加强健康管理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一、特征性改变1、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改变是缺血性T波改变,最初期表现为T波振幅增高,双肢对称(心内膜缺血),缺血进一步扩展至心外膜,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心内膜,复极程序发生改变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它脏器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K﹢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及复极顺序发生改变。
2、损伤性改变: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肌损伤,由于心肌损伤,产生了损伤电流或除极波受阻,而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
在超急期,ST段斜形抬高,与高耸的T波相连。
在急性发展期,ST段凸面向上抬高呈弓背状,并与缺血性T波平滑地连接。
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展,出现坏死。
3、坏死性改变: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坏死的这一片心肌不能除极,自然就不会产生心电向量,因此,心电综合向量背离梗死区,心电图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产生病理性Q波或呈QS型。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三要素:1、病理性Q波(坏死改变)①Q波增宽>0.04②Q波加深>1/4 R、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2、ST段弓背向上抬高(损伤改变)3、T波倒置(缺血改变)ST段变化的意义ST段压低可能的机制:镜象;区域性心内膜下缺血或梗死。
单纯ST段压低o单纯ST段压低的导联≥6个,AMI的特异性为96.5%;o V2-V3导联ST段压低最大,提示Lcx闭塞,它可以得益于溶栓治疗;o V4-V6导联ST段压低最明显,可能是由于LAD的次全闭塞所致的心内膜下缺血,其特点是ST段压低合并T波直立而不演变为T波倒置;o V4-V6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表现为由于Lcx闭塞所致亚急性后壁损伤或左室氧耗量的增加。
ST段压低与ST段抬高同时存在o前壁梗死中出现下壁ST段压低,常为镜影现象,而非下壁心内膜下缺血所致;o下壁梗死合并以V1-V3或Ⅰ、aVL ST段压低为主,提示Lcx闭塞,可以做为同时合并LAD 病变的“除外现象”;o下壁梗死合并V4-V6,ST段压低为主,提示LMA、LAD或3支病变。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下面是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1. 超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超急性期一般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30分钟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可能尚未出现ST段抬高或Q波,但是可以出现以下特征:
- T波倒置: T波倒置出现在V1-V4导联,尤其是V2导联,是一种趋势性变化。
- ST段隆起: 仅出现在极少数的病例中,且仅仅持续数分钟。
2. 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急性期通常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12小时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出现了ST段抬高或Q波,显示出心肌梗死的明显特征。
- ST段抬高: 通常表现为2毫伏以上的上斜型或平顶型的ST 段抬高,出现在患者患病时的相应导联上,至少两个相邻的导联处于受累区,如V1-V6,Ⅰ,Ⅰ,fL,aVL,aVF。
- Q波: 从ST段抬高开始的0.04秒内出现的深而宽的Q波,也叫做“新Q波”。
通常在25%至50%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可以
发现,Q波的存在代表心肌坏死。
需要提醒的是,心电图的异常体现可能是因为心肌梗死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心脏问题所引起。
因此,临床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诊断与鉴别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不断攀升,为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存率,早期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因此,必须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尽快做出诊断,而正确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表现,则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
根据心肌梗死的电病理学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在出现典型心电图之前,存在着短暂的早期超急性损伤期心肌梗死,这一阶段一般只持续几个小时,常于当天或次日达到高峰,超过两天以上者罕见。
1 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表现1.1 T波高耸:T波高耸是最早的心电图改变,可发生在ST段升高之前。
所谓T波高耸,是指面向梗死的导联上T波幅度增大,在前壁梗死时尤其明显,多以VB导联为最。
一般认为,心前导联T波振幅≥1.1mV,Ⅱ、Ⅲ、avF导联≥0.5mV即为T波高耸。
高大T波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极早期梗死;或高大T波结合ST段升高,亦可诊断。
如症状不典型,仅T波高大,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若出现ST段升高,即可诊断。
如T波增高同时伴有T/R≥1,亦应结合病史考虑到早期梗死的可能。
若同一导联T波较发病前增高0.5mV,则有较肯定的病理意义。
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耸的T波两支肢不对称,底较宽;少部分则表现为两肢对称似墓碑状。
1.2 ST段抬高 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最主要的心电图改变,即梗死部位相应导联ST段抬高,而对应导联ST段则常降低,此期ST段抬高非常显著,有时抬高1.0~1.5mV,多于发病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特征性的ST段抬高可分为6种类型:(1)斜上型;(2)凹面向上型;(3)矩型;(4)水平型;(5)凸背向上型;(6)墓碑型。
其中以前5中类型最常见。
墓碑型ST段抬高较少见,抬高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墓碑状,以老年人为多,是心肌损伤严重的表现,提示愈合不良。
少数病人面向梗死区的导联ST段仅有轻微抬高,而对应导联ST段则明显降低,应引起注意。
急性心梗的5类心电图表现在学习心电图解读的过程中,通过12导联心电图识别急性心梗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于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遗漏心电图中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会导致患者的严重不良预后。
所以本文将通过多个病例来回顾STEMI患者的心电图,以便你将STEMI患者的各类心电图表现铭记于心。
作者:Steven Lome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急性心梗心电图有5种,但每种都不尽相同,这也是医生必须要“阅图无数”的原因。
I型前壁ST段抬高型心梗这是种非常重要的心梗,因为如果患者得不到快速治疗,则其死亡率会很高。
前壁STEMI通常是急性血栓阻塞左前降支所致,也就是所谓的“黑寡妇”。
从技术层面来讲,前壁导联是指V3和V4导联;然而,发生前壁心梗时也常见室间隔和/或侧壁受累,因为左前降支能通过间隔分支为室间隔供血,通过对角支为侧壁供血。
心电图中的V1和V2导联代表室间隔,而V5、V6、I和aVL导联则代表侧壁。
有时,左前降支会环绕心尖,使情况更加复杂(通常是解剖学变异)。
在分析病例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前壁心梗的基础知识。
如果血栓存在于左前降支近端,除前壁受累以外室间隔和侧壁也会受累,导致V1~V6导联(甚至是I和aVL导联)的ST段抬高。
当血栓位于左前降支中段(在间隔分支之后)时,则对角支可能会受累。
如果对角支受累,则V3至V6导联可能有ST段抬高,但不包含间隔导联。
因为胸导联的解剖对面应该是后壁导联(通常不检查后壁),所以前壁和间隔心梗期间没有对应性变化。
伴有肢体导联(I和aVL中)ST段抬高的“高侧壁”心梗会在II、III和aVF导联中出现对应性的ST 段压低。
还有很多术语。
当心电图中不仅有前壁ST段抬高(V3和V4),还有室间隔(V1和V2)和侧壁(V5、V6、I和aVL导联)异常时,可称之为广泛性前壁心梗。
当然,虽然STEMI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不一,但其治疗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快速血运重建。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改变【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074-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是由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出现严重持久的缺血而致心肌坏死,AMI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常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1]。
如何认识和识别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的心电图改变,从而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或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除了传统的缺血性T波和损伤性ST段改变以外,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等改变等成为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
1 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的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在病理性Q波出现之前阶段,称之为超急性损伤期,它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阶段,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刻出现,最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耸、ST段抬高和急性损伤性阻滞及心律失常[2]。
1 缺血性T波的改变1.1主要特点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即可出现,可与胸痛同时出现,也可在胸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出现。
主要形态特点包括:①典型者T波高尖,呈帐篷状或尖峰状,随缺血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可与抬高的ST段融合,形成不同形态的ST-T改变;②不典型者T波仅有轻微的形态和振幅变化,例如仅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
此外,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还可出现T波峰-末间期(指T波顶峰至终末的时间,反映了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宽。
1.2临床意义典型的T波改变,如T波高尖,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其出现的导联常与随后出现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的导联一致,有助于梗死的定位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确定。
不典型T波改变往往需要与患者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并动态观察,才能做出判断。
有研究表明,T波峰-末间期增宽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但确切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心肌梗死超急期高耸T波形成的原因过去认为,当心肌细胞供血突然急剧减少时,细胞内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产物堆积,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钾外溢,造成细胞外钾增加,致使T波高耸。
临床急性心梗心电图特征、常见病变心电图模式和心电图实例心电图具有无创、方便、可反复等优点,在诊断急性心梗时具有独到的价值,其可明确心肌缺血和坏死,并定位罪犯血管。
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准确性高达95%以上),同时是冠脉再通治疗(溶栓、急诊PCI)的主要依据和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急性心梗心电图特征特征表现:Q波从无到有,R波从有到无,ST段抬高后压低,T 波可正向、双向、冠状、低平或直立等;临床应用:现在与过去相比或现在与未来相比,均可看到心电图动态演变。
无动态演变时,多数不是急性心梗。
(1)NSTE-ACS的心电图表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NSTE-ACS)常常伴有ST段压低(≥0.5mm)或T波倒置。
ST段压低的幅度越大,危险程度越大。
(2)STEMI的心电图表现图A-E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典型心电图演变过程:T波高尖→ST段抬高→T波倒置→Q波形成。
在诊断心梗时,可参考该演变过程。
其中,ST段抬高是早期诊断和发现STEMI的最佳指标。
常见病变心电图模式(1)左主干病变V1-V4导联ST段抬高,伴aVR导联ST段抬高,且aVR导联ST 段抬高的幅度大于V1导联(STaVR-STv1),则为左主干病变(常伴Ⅰ、Ⅱ、V5-V6导联ST压低)。
(2)前降支近端病变➤V2导联ST段抬高<3.2 mm;➤V4-V6导联ST段抬高或新发Q波;➤Ⅱ、Ⅲ及aVF导联无明显压低,或轻微抬高。
(3)回旋支近端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III导联;Ⅰ、aVL导联ST段抬高;V1- V3导联ST段压低;STV3↓/STⅢ↑>1.2。
(4)右冠脉近端➤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Ⅰ、aVL导联ST段压低> 1mm;➤STV3↓/STⅢ↑<0.5;➤出现右心室心梗。
TIPs:下壁心梗的心电图分析aVL导联ST段压低为右冠状动脉(RCA)梗死;aVL导联ST段不压低或抬高则为左回旋支(LCX);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为RCA梗死,若同时V1导联ST 抬高,V2导联ST段正常,则为RCA近端梗死;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则为LCX梗死;V2-V3导联的ST段无明显压低为RCA;V2-V3导联的ST段有明显的压低则为LCX。
汇总:常见的5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
“
冠状动脉的闭塞引起冠状动脉所分布区域的心肌供血中断,并导致缺血坏死,即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范围基本上与冠状动脉的分布一致。
心肌梗死的部位主要根据心电图坏死型图形(异常Q波或QS 波)出现于哪些导联而做出判断。
小编汇总了常见几种急性心肌梗死定位诊断心电图,供大家参考。
”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及相关心电图表现
作者·Alice|来源·医格心领域
1、如果大部分胸导联(V1~V5)都出现异常Q波或QS波,则称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1)。
图1、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2、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时,异常Q波或QS波出现在V1~V3导联(图2)。
图2、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3、后外侧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导联、V5~V7导联出现异常Q波。
图3、急性外侧壁心肌梗死▲
4、下壁心肌梗死时,在Ⅱ、Ⅲ、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QS波;后壁心肌梗死时,V7、V8、V9导联记录到异常Q波或QS波,而与后壁导联相对应的V1、V2导联出现R波增高,ST段压低及T波增高(图4)
图4、急性下壁及后壁心肌梗死▲
5、孤立的右心室心肌梗死很少见,常与下壁梗死并存,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若V3R~V5R导联ST段抬高,同时Ⅱ、Ⅲ、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及ST段向下型抬高(图5),则提示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
图5、右心室心肌梗死▲
总之,心电图不仅可以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存在,而且还能够对心肌损伤/坏死的具体部位做出定位诊断,发病的较早期,心电图可以发现异常Q波、ST段抬高等特征性心电图的变化,临床医生观察到变化的导联就可以做出判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孟小敏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心电图检查是本病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手段,在鉴别诊断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一、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1)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 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2)ST 段抬高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另外,在背向心肌梗死区者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导联)S:T段抬高。
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各时期的心电图改变:(1)超急性期:约在梗死后10余分钟到数小时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及损伤,多于发病后12h达最高峰。
心电图表现为:①T波高尖:两支近乎对称,波形变窄振幅增高,顶端变钝,近似直立“冠状T波”为AMI最早期出现的改变;(如图1B)②急性损伤性阻滞:如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左或右双支传导阻滞;③损伤性ST段改变: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呈背向上型抬高,损伤进展则ST呈单向曲线抬高;④由于心肌坏死尚可逆俨乙、肌膜电位不稳定,故可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
(2)心梗充分发展期:出现心肌梗死后1~4周,可持续3—6个月:①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T波前肢相连呈单向曲线至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其后半部可产生倒置T波;(如图1C)②进而出现坏死型Q波。
(如图1D)(3)慢性期:梗死后数月至年,陈旧梗死期:①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②T波逐渐深倒或向上;③坏死性Q 波可持久存在,亦可经数月至数午后自行消退或变浅;④R波振幅较前稍低。
(3)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判断:目前采用30个以上的心前区导联进行心前体表ST段等电位标测法有助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墓碑型心电图改变临床探讨李玉冰;杨健;莫丽丽;莫淑明;陈青青【期刊名称】《临床心电学杂志》【年(卷),期】2005(14)4【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l)与墓碑型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64例前壁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墓碑组12例,非墓碑组52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表现和血管重建方法。
结果墓碑组肌酸激酶-MB峰值、住院并发症(死亡、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室颤动)、经血运重建治疗(溶栓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明显高于非墓碑组(p<0.05),LVEF明显降低(p<0.01),而心绞痛、心率、血压、血脂、血糖、急性肺水肿、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住院总天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虽然对前壁AMI患者墓碑型心电图改变者已做到早期识别危险分层与积极干预治疗,但预后仍不良,提示墓碑型心电图改变的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不良及内皮损伤有关。
【总页数】4页(P268-270)【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电图描记术【作者】李玉冰;杨健;莫丽丽;莫淑明;陈青青【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功能检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1【相关文献】1.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和随访研究 [J], 陈爱明;方唯一;迟贤国;蒋立民;张国春;董振宇;周德越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墓碑型心电图改变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 [J], 张永珍;李海燕;毛节明;陈明哲;刘祎秀3.心电图墓碑形ST段抬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及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 [J], 肖毅;李镝;闫德春4.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 [J], 马卫武;韩洪玲;张涛5.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墓碑型改变的临床意义 [J], 丁莹;闫喜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