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畸形瓜的成因及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黄瓜畸形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黄瓜畸形瓜防治方黄瓜常见的畸形瓜有弯瓜、尖嘴瓜、大肚瓜、蜂腰瓜等,产生畸形瓜主要是由栽培环境条件不正常,植株生育不良,瓜条生长受阻造成。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黄瓜畸形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可防治黄瓜畸形瓜。
1、黄瓜弯瓜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弯瓜分弓形瓜和弯钩瓜两种。
弓形瓜是瓜条生长过程中受到机械阻碍所致,根瓜触地,不能正常伸长,根瓜以上的瓜生长过程中受到架材、吊绳、茎蔓的阻碍,都能形成弓形瓜。
多在高温、干旱、缺肥、病虫严重、植株生长衰弱的情况下形成。
主要对策是防止高温、及时追肥、灌溉和防治病虫害,防止植株早衰。
2、黄瓜尖嘴瓜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尖嘴瓜在棚室栽培的中后期易形成,主要原因是大棚内高温、弱光、干旱、缺肥和病虫害严重,植株生长衰弱,供给幼瓜生长的光合营养和水分不足,果实顶尖部分得到的营养和水分少,膨大很慢,而中基部膨大快,形成尖嘴瓜。
防治办法:栽培中后期及时灌溉追肥,防治病虫害,保持秧体长势,大通风避免高温又能增加昆虫授粉机会,能减少尖嘴瓜的数量。
3、黄瓜大肚瓜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大肚瓜也多发生在栽培中后期。
授粉受精不良,植株又走向衰老,有限的光合营养物质和水分优先向果实先端已受精有种子的部分输送,先端膨大的快,中基部膨大很慢,形成大肚(大头)瓜。
肥水不调,高温、弱光和病虫严重是形成大肚瓜的主要栽培原因。
防治办法:改善受光条件,及时放风防高温,肥水不缺,及时防治病虫害,保持秧体长势,授粉受精不良的瓜一般也能长成正常瓜,大肚瓜很少。
4、黄瓜蜂腰瓜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蜂腰瓜又叫细腰瓜,多发生在栽培中后期。
植株衰弱,子房发育不良,土壤水分状况忽干忽湿,幼瓜得到营养水分也忽多忽少,能形成蜂腰瓜。
栽培上持续供水供肥,及时防治病虫害,保持秧体长势,是减少蜂腰瓜的主要措施。
黄瓜多畸形、条短原因有哪些
1.花芽分化不良。
花芽分化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花芽分化不良,结出的黄瓜容易成为畸形瓜、瓜条短。
2.根系弱。
根系过浅或根系受伤、生长发育不良,也容易造成瓜条短。
此外,复合肥使用过量、不当的农事操作导致黄瓜烧根、伤根,根系无法吸收充足的养分供给瓜条生长,也会使瓜条长得短。
生产中菜农应注意养护好根系,结合使用生根护根性肥料和增施生物菌肥,及时中耕划锄,改善根际环境,促进受伤的根系尽快长出新根,促进瓜条生长。
3.留瓜节位不当。
这主要表现在根瓜上。
根瓜留瓜节位过低,会造成瓜条短。
黄瓜第一个瓜的最佳留瓜位置是第7片叶左右。
如果留瓜过早,底部的根瓜就容易长成”短瓜。
黄⽠尖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很多黄⽠出现尖头,成了次品⽠。
那么,黄⽠尖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就是店铺整理的导致黄⽠尖头的原因吧! 黄⽠尖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黄⽠尖头⽠是由于营养供应不⾜导致植株⽣长衰弱,再加上留⽠过多,使得⽠条对营养争夺激烈造成的。
原因有以下⼏点: 1. 有些单性结实能⼒弱的品种,在植株长势弱或因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不良,植株光合作⽤降低时,不经受粉就容易结出尖嘴⽠。
2.养分供应不⾜在⽠的发育前期温度⾼,或根系受伤,或肥⽔不⾜,造成养分、⽔分吸收受阻, 3.⼤量使⽤化肥,⼟壤含盐量⾼导致⼟壤溶液浓度过⾼,抑制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4.浇⽔过多,⼟壤湿度过⼤,根系呼吸作⽤受到抑制,导致根系吸收能⼒降低。
如何预防黄⽠尖头 第⼀.减少蘸花量,并及时疏⽠。
董师傅在蘸花时,每隔3⽚叶蘸⼀只⽠即可,这样即可保证营养⽣长与⽣殖⽣长相平衡,对于坐⽠较多的植株,要进⾏疏⽠,及时摘除畸形⽠,每条蔓上可留2-3只⽠即可。
第⼆.增施肥料,合理浇⽔。
适当增加有机肥和复合肥的⽤量,避免⼀次性施肥过多导致伤根。
在黄⽠结⽠期,不能⼤量浇⽔,更不能忽⼲、忽涝,以免使根系受伤导致吸收功能下降,以⼩⽔勤浇为宜,同时每次每亩随⽔冲施⾼钾复合肥30-40千克,或⽔溶性肥料如芳润7-10千克。
还可叶⾯喷施0.2%的磷酸⼆氢钾,防⽌植株早衰。
第三.控制好温湿度。
黄⽠结⽠期昼夜温差要⼤,结⽠期⽩天温度最好不要超过30℃,夜间温度控制在15℃左右。
要加强通风,排出湿⽓,避免发⽣病害,影响光合效率。
黄⽠主要价值 ⾷⽤ 黄⽠味⽢,甜、性凉、苦、⽆毒,⼊脾、胃、⼤肠;具有除热,利⽔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眼,⽕烫伤。
还有减肥功效。
黄⽠⽪所含营养素丰富,应当保留⽣吃。
但为了预防农药残留对⼈体的伤害,黄⽠应先在盐⽔中泡15-20分钟再洗净⽣⾷。
⽤盐⽔泡黄⽠时切勿掐头去根,要保持黄⽠的完整,以免营养素在泡的过程中从切⾯流失。
黄瓜病虫害图谱和防治,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黄瓜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有露天的也有温室大棚里的,是我国各地夏季的主要蔬菜之一,黄瓜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好多的病虫害问题,黄瓜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有露天的也有温室大棚里的,是我国各地夏季的主要蔬菜之一,黄瓜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好多的病虫害问题,那么如何防治?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黄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技术。
黄瓜病害1.黄瓜霜霉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症状:叶片被害后,初期出现水渍状的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呈多角形淡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后期严重时,病斑破裂或连片。
防治药剂:霜霉威盐酸盐+氰霜唑、呋酰.锰锌、锰锌.烯酰、嘧菌酯、甲霜.霜霉威、精甲霜.锰锌等药剂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卷须、果实等。
发病症状:叶片受害,先是出现水浸状的小病斑,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
叶背面无黑霉层,湿度大时可见乳白色菌脓。
后期病斑呈灰白色,中央组织干枯脱落易形成穿孔。
茎及叶柄上的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渍状腐烂,有臭味。
防治药剂:发病初期水合霉素、中生菌素、叶枯唑、噻唑锌+松脂酸铜、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等。
3.黄瓜白粉病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最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叶面较多。
后扩展成边缘不明显、连片白粉,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白粉,后期呈灰色,病叶枯黄,但一般不落叶。
叶柄、茎发病症状与叶片相似。
药剂防治:发病前期可选嘧菌酯、醚菌酯、甲基硫菌灵、丙森锌、百菌清、腈菌唑.代森锰锌等药剂。
4.黄瓜红粉病发病症状:主要危害黄瓜生长后期叶片。
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至浅褐色病斑。
湿度大时病斑薄,边缘呈水浸状,易破裂,高湿持续时间越长,病斑上越易长浅橙色霉状物,迅速扩大,使叶片腐烂或干枯。
菌落初为白色,后变粉红色。
防治药剂:发病初选氟硅唑、异菌脲、嘧菌酯、甲硫.霉威、咪鲜胺锰盐+代森联、溴菌腈+百菌清等药剂。
黄瓜畸形瓜形成原因是什么黄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果蔬,我们平时经常吃是因为黄瓜的口感很好。
现在就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黄瓜畸形瓜形成原因吧。
黄瓜畸形瓜形成原因1、弯曲瓜:茎叶过密、行距窄,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干旱缺水,引起植株衰弱,营养不良时,都易产生弯曲瓜,但与机械造成的应予以区别。
2、大肚瓜:受粉和受精不完全时可形成大肚瓜,特别是缺钾等原因造成。
在同一条瓜膨大过程中前期与后期缺水,而中期不缺水时也可形成大肚瓜。
3、尖嘴瓜:在温室里单性结实的情况下,连续高温、干旱等条件,使瓜条中部到顶端部分膨大生长不好,果实长度也小得多。
4、蜂腰瓜:瓜条中部细如蜂腰,在高温干旱、营养不良、浇水不均等影响下不正常发育所致。
5、瘦肩瓜:果梗变得特短,肩部变得瘦而长如瓶状的畸形瓜,是营养过剩而过分偏向于结瓜生长的生理状态,在摘心后更容易产生此类瓜。
6、钩子瓜:瓜的先端弯曲如钩,是养分集中到茎叶中去而不能充分供给果实,或因病虫害影响植株生长所致。
为此,防止畸形瓜的产生必须要根据植物生长特性,随天气变化及时施肥抗旱,不要强行打叶,及时防治病虫害,多施有机肥,使用好生长调节剂,这样可大大减轻畸形瓜的发生,如果出现畸形瓜应及早摘除。
水果黄瓜的食用方法水果黄瓜是一种新型的食物,在各大超市菜市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水果黄瓜的外表比起普通黄瓜会更加光滑且精致,因此更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水果黄瓜买回来,那么应该怎么吃才好呢?马上为大家揭晓。
首先水果黄瓜比较小,所以很多人的吃法就是直接洗干净当做水果吃就可以了。
但是鉴于水果黄瓜的表皮可能沾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建议大家在生吃之前一定要洗干净。
另外生吃水果黄瓜也不能吃多,很有可能会造成拉肚子。
为了大家吃得健康又安全,所以吃水果黄瓜最保守的方法就是直接将黄瓜煮食,虽然在口味上略逊于炒制的,但营养价值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而且能缓解夏季浮肿现象。
水果黄瓜的尾部含有较多的苦味素,苦味素有抗癌的作用,所以不要把黄瓜尾部全部丢掉。
黄瓜畸形瓜的成因及预防
近年来我区黄瓜生产中畸形瓜发生比较普遍,尤其在保护地栽培中表现更为突出。
据笔者对我区的张掖,高台等县、市的温室进行调查,畸形瓜的发生率为春茬大棚68%,秋冬茬温室83%。
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
为此,了解畸形瓜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提高黄瓜产量、效益的有效途径。
1 畸形瓜产生的原因
黄瓜畸形瓜包括弯曲瓜、尖嘴瓜、大肚瓜和蜂腰瓜等。
畸形瓜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1.1 品种不适宜选择的品种不适应栽培季节;品种的抗病性较差或选用陈旧的种子易产生畸形瓜。
1.2 幼苗期光照不足或夜温高,昼夜温差太小:苗床土壤瘠薄,密度过大,肥水不足,使秧苗生长弱,营养物质积累太少,影响花芽发育,子房产生畸形;由于支架,绑蔓等原因,使正在伸长的瓜条受叶柄等物的障碍,不能下垂,形成弯曲瓜。
1.3 幼苗定植后浇水过早或环境温度高于35℃,使秧苗营养生长偏旺,茎叶发生徒长,养分向生殖生长部位输送较少,影响雌花发育,产生大花冠的小子房,形成尖嘴瓜。
1.4 雌花开放期间植株受粉不良,部分胚珠内的卵细胞受精发育成种子,对养分的吸收速度加快,这部分果实膨大,而另一部分没有授精的胚珠生长发育缓慢,形成大肚瓜和蜂腰瓜等。
1.5 结瓜期营养和水分不足,使植株前期生长差或后期生长衰弱;果实膨大期间缺乏肥水,体内养分积累较少,易形成尖嘴瓜。
肥水过多,植株长势强,易出现大肚瓜。
1.6 保护设施内通风不良。
气温高35℃,也易形成大肚瓜。
2 预防措施
2.1 品种选择依栽培季节的不同选择相应品种。
春茬选择中农5号、津春2号、828等,秋冬茬选择津杂2号、秋棚一号、农大14号等,越冬茬选择津春3号、津研6号等。
2.2 栽培管理
2.2.1 土壤选择选用富含腐殖质和通渗性强的沙壤土为宜,pH值在6.50--7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
2.2.2 培育壮苗采用嫁接法育苗,苗期温度保持出苗前白天25--28℃,夜间18℃左右;出苗后,白天25℃左右,夜间15℃左右。
每天保持8小时日照时数;土壤湿度在80%左右;利于雌花分化与发育。
2.2.3 定植后管理①加强水、肥管理,协调瓜与秧的平衡生长,定植后浇缓苗水,结瓜初期每隔5--7天浇水1次,盛瓜期每隔2--3天浇水1次;每浇2次水,追肥1次。
②实行变温管理:午前保持30℃左右的温度,午后降至15--23℃,抑制消耗,前半夜为12--15℃,以促进光合作用动转、贮存,后半夜保持11℃左右,抑制呼吸消耗。
白天气温高于35℃,应及时通风,控制在28℃左右。
③对于授精不完全,单性结实,较弱植株上花瓣较小,子房较短的雌花形成的畸形瓜,则应及早摘除。
④适时采收瓜条;结瓜后期进行叶面喷肥,用0.20%磷酸二氢钾或0.50%尿素,促进果实膨大对养分的需求。
⑤及时防治病虫害,做到病要早防,虫要早治,保证植株健壮生长,减免畸形瓜的产生.
秋大棚黄瓜新品种津绿1号
津绿1号黄瓜是天津市绿丰园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育成的一代杂交种。
抗病,丰产,商品性好,耐低温弱光。
适合秋大棚栽培。
1 特征特性
瓜条顺直,长35cm左右。
瓜深绿色,密生白刺,瘤明显,单瓜重250g左右。
瓜把短,果肉浅绿色,质脆味甜,品质优。
生长势较强,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节位5--7节,雌花节率30%。
回头瓜多,丰产潜力大,耐低温弱光,秋季可延长收获期。
高抗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
秋播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0kg 左右。
2 栽培要点
1)适期播种。
华北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播种,一般采用扣棚直播。
播种密度可稍大些,行距60cm,株距20--25cm,667平方米栽3500株左右。
2)苗期管理。
苗期处于高温多雨季节,应注意防雨防病,通风降温。
白天应加强通风换气,棚温调节到25--30℃,夜间15--18℃,温度保持在15℃以上时不关通风口。
这一阶段既应注意白天通风换气,降低空气湿度,又要注意夜间防寒保湿。
3)后期管理。
夜温低于13℃不再留风口,以延长生长期。
但也应注意适当通风换气,否则棚内湿度过大会造成病害蔓延。
4)肥水管理。
苗期浇水宜少而勤,防止高温造成的幼苗徒长。
结果盛期水量适当加大,但应注意高湿时不能多浇水。
根瓜采收后1公顷追施尿素10--15kg,天气变凉后可用0.2%尿素或0.1%--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
( 张立红,天津市绿丰园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邮编:300192南开区科研东路8号A 座201)。
摘自于:2003年第5期《西北园艺》
黄瓜栽培新技术
1 水的“新”灌溉
土壤温度低于12℃时,黄瓜便不发新根,长时间沤根,影响整株长势和产量。
为此,可自建蓄水池(4方水以上),上面覆盖塑料膜,提高水温,并用小型两相潜水泵膜下暗浇,这样既保证了根系活力,又使盛果期高产而不早衰。
2 肥的“新”观念
黄瓜喜肥,要想高产,需要固肥、液肥、气肥配合使用,底肥充足且全面。
肥料使用上除有机肥、复合肥外,应增施富尔磷钾菌剂做底肥,一般亩用量2--4袋。
另外结合各阶段使用黄瓜专用型富尔655液肥400--600倍,抗旱、抗寒、抗涝和抗病虫害效果明显。
在盛果期,尤其不便放风的严冬,晴天施富尔655液肥,可增产20%--30%。
3 保证温度
除严密封闭、挖防寒沟,多层覆盖外,还应该做到:1 改进棚的建造。
加厚墙体后坡面,或在原棚的基础上,在后墙及后坡面内贴保温板。
2 增加加温设备,将带暖气片的暖炉安在棚室内,人棚两用。
4 加强光照
除了选用长寿无滴膜,经常清扫棚膜和早揭晚盖外,可在后墙张挂银色镀铝聚
膜作反光幕。
遇连阴天或寒流,可用人工光源(如植物有用荧光灯、白炽荧光灯、红外灯等)增强、延长光照时间,从而多积累光合产物,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
5 嫁接育苗
可把催芽的南瓜籽播入营养钵中,用插接法直接嫁接,这样定植后几乎不需缓苗,可提早上市。
摘自于2003年第5期《农业科技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