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诗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
他们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思想上都受过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有着执着的济世意识,又都热爱大自然,盘桓山林;两个人还有着类似的仕而隐、隐而仕,最终又复隐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画面和艺术结构上都呈现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作为艺术对象的山水和田园有关,也是诗人审美心理心态的自然外现。
一、两人诗歌特点的比较(一)、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
玄学强调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他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前六句都是写景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谢灵运和陶渊明,是两位著名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两位诗人在文学风格、诗歌主题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谢灵运诗歌和陶渊明诗歌的不同之处。
一、文学风格比较谢灵运生于唐代,为中唐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豪放为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常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抒发他紧张激烈的内心感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形象表现。
陶渊明是晋代诗人,对村庄、山水和自然景观有很深的感情和理解,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多以叙事、抒情为主,其形式上比较简单,语言质朴自然。
二、诗歌主题比较1. 谢灵运的主题谢灵运的诗歌主题比较广泛,包括抒情、咏史、写景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抒情最为突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他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他的《唐多令》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表达了对自身和英雄人物的追求和向往。
2. 陶渊明的主题陶渊明的诗歌主要以自然、山水、田园为主题,他善于运用自己对自然的感性认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中写到“花落江南,眼前不见水,地下却流泉”,以桃花源的奇境为背景,表达出对人类自由幸福社会的美好向往和不切实际的遐想。
三、语言风格比较1. 谢灵运的语言风格谢灵运的语言风格相对奔放,行文十分流畅,常常采用连句成篇的方式,使诗歌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句多以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主,并且表现出很强的感情色彩。
例如,他的《离骚》中写到“寓意深长,意犹未尽,欲说还休,半辞而废”,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内心深深的感受。
2.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十分简洁,词语古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辞或华丽的词藻,但却能够表达出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分自然而简约,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结,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歌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色。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艺术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展现整体的自然美;而与之相对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则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
两人虽有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但诗歌风格迥异,本文将从诗歌艺术方面来比较。
关键字: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陶”“谢”千古并行,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山水诗创作的缘故。
田园诗与山水诗往往并称,但是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是它的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诗人更注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观的审美,往往和旅行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写得最多的是田园诗,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的写出躬耕之甘苦;谢灵运写的最多是山水诗,是继田园诗之后,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沈德潜在曾将谢诗与陶诗作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1从诗歌发展角度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乘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写意到摹象中国诗歌一直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目录1.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 (1)2.摘要 (1)3.关键字 (1)4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三种差异 (2)4.1动态与静态——不同的观景方式 (2)4.2局部景观之微妙与整体境界之和谐——不同的审美注重 (4)4.3不同的审美态度 (5)5参考文献 (7)6结论 (8)7致谢 (8)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胡华丽文学院对外汉语09级指导老师:严正道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他们两人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由于两人观景方式,审美注重,和审美态度的不同,两位诗人的田园、山水诗各具特色。
陶渊明是田园之子,喜欢在静态关照中描绘田园风光,多以某一定点为中心作慢节奏的扫描或渐进式的推移,使得人与田园景物之间构成和谐、完整的境界。
而谢灵运始终以观赏者的身份对待山水,擅长在动态关照中吟咏山水,诗人的观赏视线和描写角度总是在山水俯仰间作快节奏,无定点的推移转换,更加注重局部景观之微妙。
关键字: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田园诗The Comparision of Tao Yuanming’s idyll and Xie Lingyun’sLandscape PoemsHu HualiLiteral Arts College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Grade NainInstructor:Yan ZhengdaoAbstract:Tao Yuanming , Xie Lingyun,Both of them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Because the two people’s view, aesthetic attention, and different aesthetic attitudedespite ,also two poet's Garden, landscape poem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Son of tao yuanming's pastoral, like in the static attention depicting pastoral scenery, more centered around a fixed point as slow scan or progressive, constitute a harmonious between people and pastoral scenery, a complete boundary. And xie lingyun was treated as a viewer landscape, is good at in the dynamic attention intone landscape, the poet's view the line of sight and Angle is always described in landscape pitch intercropping fast rhythm, no conversion poi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landscape of subtle.Key words:Tao Yuanming;Xie Lingyun;Landscape Poems;idyll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下层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生活在上层的那些文人志士也常常与忧虑恐惧为伴。
论陶渊明与谢灵运田园山水诗的比较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晋末宋初时期出现了两位大诗人,一位是汉魏古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另一位是扭转了魏晋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派的第一人谢灵运。
两人同为田园与山水两派诗歌的先驱人物。
虽有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二者的归隐和诗风却迥异。
本文将从诗歌艺术方面来比较两者,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比较谢灵运和陶渊明是我国晋宋时代两位著名的诗人,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态,反映在其诗歌里便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艺术表现手法。
穷途多厄的陶渊明最终能平心静气地把自我融入田园,在理想化的田园中完成自身的审美追求,因而诗歌情感平淡自然,并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富贵多难的谢灵运始终没有摆脱世俗功名的诱惑,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矛盾痛苦的心情,而将自身置于山水之外,无法于山水真正的合而为一。
陶渊明是自然的参与者。
他高唱着《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田园将芜胡不归”,永绝仕进之路,回归田园,于“人境”处,结草庐一间,心远世俗尘埃。
他的归耕不仅是对黑暗现实的抗争,也是对入仕人生的一种超越,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生选择,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他的归耕,是直接来到社会生活的底层,与广大农民一起,直接参与到田园生活中。
他经历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业生产过程,他“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正因为他正真地参与到自然田园之中,他才能够在自然的运化中体悟人生,获得人与自然相冥契的心境,领略生命扩张、消融,并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感[1]。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陶渊明认为,人秉受天地之气而生,“茫茫大块,悠悠高曼,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人死也不过是复归自然:“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其三)人的生存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神释》)“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的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开始走向完善,经历了从孕育、萌芽到发展、成熟的漫长过程,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审美模式。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为山水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谢灵运的山水诗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在它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后人将他们的诗歌并称为山水田园诗,他们的诗风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中断,儒家学者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山水田园诗吸取了玄言诗的优点,并在其基础上具有所突破。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并且广为流传。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他喜欢描写恬静的田园风光,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写入诗中;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一代诗风,他喜欢刻画奇山秀水,善于抓住细节,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描摹,注重展现大自然的形貌、声色和生动的气韵。
他们的诗歌均继承了玄言诗,均借田园山水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诗歌的创作又各具特色。
一首首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带领下逐渐出现,就像一曲曲家园里的歌声,让人陶醉,让人向往,带人抵达自然的最深处,抵达生命的最深处。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被世人称为“山水田园诗”呢?它们又具有哪些异同呢?一、田园诗和山水诗概述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的诗歌,内容包括农民、渔夫等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景物以及作者在田园生活的亲身经历等。
陶渊明是在东晋末年开始写田园诗的,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当时的文人学士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因此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隐居于乡村纵情于山水,导致文学领域的玄言诗、山水诗均盛行于一时。
简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不同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都是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二者有明显存在差异。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不同主要表现为:(1)诗歌成就的不同谢灵运主要成就是山水诗;而陶渊明是田园诗。
(2)诗歌艺术手法不同谢灵运山水诗具有明丽清新的艺术风格,但这种自然的诗风却是通过精雕细刻得来的。
他的诗雕琢过多、形容过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繁冗堆砌、语言晦涩。
而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写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3)诗歌表现手法不同谢灵运山水诗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表现手法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而陶诗较为随性,重视表达的流畅、直白。
(4)诗歌意趣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是通过诗里的山水,将虚寂的理融入生意盎然的景中,用诉诸人们感官的景物去启示人们的悟道,表现出“超以象化”的理,具有一种玄趣。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5)诗歌对自然的描写方式的不同陶诗一般是把主观感情倾注到诗中去,因而他笔下的农村景色宁静、淡雅,以与官场的喧闹、污秽形成对照,这就蒙上了诗人热爱田园和闲适情趣的感情色彩,实际上现实的农村不完全是那个样子。
谢诗则多选取大自然中美的对象进行细致描写,力争形似逼真,以揭示大自然真正美的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陶诗偏于写意,而谢诗则偏于写实。
论陶渊明与谢灵运作品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都在晋朝时期活跃于文坛。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赞誉,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赞赏。
然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作品在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将分别叙述他们的异同。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以自身的亲身体验为基础,描绘了山水的美丽和宁静。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作品主题多涉及乡村生活、田园诗和渔歌舞等,充满了乡土气息和闲适的情调。
他的作品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追求。
与之不同的是,谢灵运的作品更加注重人对人的关系和社会状况的揭示。
他以写实的手法揭示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直指社会弊端和人性的丑恶,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惨命运。
谢灵运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题材,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制度以及人性的扭曲。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黑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另外,陶渊明和谢灵运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来描绘山水和田园景色。
他的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出现,韵律流畅,意境深远。
相比之下,谢灵运则更倾向于散文,他用丰富的描写和详细的叙述来展现他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常常以散文的形式呈现,文字优美,道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综上所述,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两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陶渊明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谢灵运则更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扭曲,用写实的手法呈现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悲惨命运。
陶渊明以诗歌形式表达,简洁而深邃;谢灵运则更倾向于散文,用详细的叙述揭示社会现实。
他们的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陶渊明和谢灵运,这俩位古代诗人可真是个性迥异,一个是田园诗的“诗仙”,一个是山水诗的“大师”。
说到陶渊明,他的诗简直就像是一杯清茶,淡淡的,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他特别喜欢描写自然,像《归园田居》那种,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真是透过字里行间散发出来,仿佛让人看到他在那片金黄的稻田里,悠闲自得,周围是一片宁静,鸟儿在歌唱,花儿在争妍,真让人羡慕得不行。
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简直让人心都融化了,读着就想立马去农村住几天,享受那种田园生活。
再说说谢灵运,他的诗就像一幅幅优雅的山水画,笔触细腻,构图讲究。
他特别擅长用奇巧的景色和流畅的意境来表达情感,像《登池上楼》那首,简直是让人如临其境。
山清水秀,云卷云舒,谢灵运用那些美妙的词句,把自然的灵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里,仿佛每一座山都在低语,每一条水流都在诉说,让人觉得自然和人心是多么和谐,简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读了后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像是在云端遨游。
不过,两个人在情感表达上也有差异。
陶渊明的诗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和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他的词句里不带一点浮华,朴实无华,却总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
就像他在田园中,虽然身处宁静,却又在思考人生的意义,那种对生活的感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而谢灵运呢,他的诗中充满了激情和张扬,特别是对大自然的描绘,时常让人觉得他就像在舞台上,恨不得把所有的美景都搬到观众面前,感染每一个人。
陶渊明常常选择在平凡中找到乐趣,他不爱与世争斗,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简单生活才是真。
你想啊,他在田间小路上散步时,边走边吟,那种悠闲,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而谢灵运就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浪子,四处游历,把山川河流都当作自己的朋友,边走边感受,边写边醉,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豪情壮志在字里行间流露,简直是让人热血沸腾。
两位大师在语言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陶渊明的语言简练明了,平易近人,读起来像是和朋友在聊天,亲切又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同的美学价值第一篇: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同的美学价值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比较Comparison between Tao yuanming and Xie lingyun in idyll and scenic poem 【摘要】陶渊明与谢灵运分别是我国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开拓者,二人对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都是在两晋六朝玄学语境中建构着自己的诗学话语,都经历由仕而隐,归隐时内心都有矛盾,其诗也都表现出不和谐之处。
因此陶、谢往往被后人并举。
但由于各自经历不同,个性特征不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本文试从美学价值、诗歌境界及创作心态三方面来分析阐述其差异,并简析其成因。
Abstract:Tao and Xie are respectively the pioneer of idyll and scenic poem in our country,and they have an deep influence on the emergence of scenic and pastoral poetry.They both constructed their poetic utterance in the metaphysics of Jin Dynasties and the Six Dynasties,both retired from political life with inward contradiation and their poems both expressed disharmony.Therefory,”Tao and Xie” are usually mentioned together.However,because of different experiences,different character,Tao’s pastoral potry and Xie’s scenic potry present character,Tao’s pastoral poetry and Xie’s scenic potry present totally different art style.The thesis scenic makes an effort to analyse their difference and the reason from aesthetic values,realm of poetry and mentality of creation.【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美学价值诗歌境界创作心态 Tao yuanmingXie lingyun idyll poem scenic poem aesthetic ralnesrealm of poetrymentality of creation陶渊明与谢灵运分别是田园诗和山水诗的鼻祖,都处于“老庄告退,山水方滋”的时代,都热爱自然都由士而隐,归隐时内心都充满了矛盾。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一)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
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过白岸亭》)等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陶渊明与谢灵运是不可不谈的两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他们被誉为宋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将自然山水带入诗歌创作的舞台中,并分别是田园诗与山水诗派的开创人。
他们成长环境迥异但人生境遇相似。
这两人比较,陶渊明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亲自溶入田园中,表现其中的乐趣,而谢灵运则以游览田园山水来消遣政治上的苦闷。
本文重点在于简析二人诗歌的不同处及二者之间悄然转变的表现。
关键字: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不同表现正文:一、田园诗与山水诗田园诗,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山水诗,简要的说,就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这一概念。
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山水诗的写作内容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这种山水风景的描写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而不是作者抒发个人哲理的附庸。
也不是作为中国诗歌传统写作手法之一的“起兴”的手法存在。
在符合以上两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对于诗歌的写作场合,则可以稍微放宽。
也就是说,所谓的山水诗,并非一定得在山水浏览的过程中写就,诸如行旅过程中的作品,或者离别酬答,出守外任时的家园之思,只要它具有以上两方面的品格,也就还视为山水诗作品。
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也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山水以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
山水似的出现改变了写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是个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山水田园诗兴起的原因1、世族庄园经济,为士族文人提供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山水田园之美,并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的题材。
2、永嘉南渡后,北方士人南迁,江南秀丽山川景色,让文人们登临山水,流连忘返。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1. 引言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
本文将从主题选取、风格特点、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以探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之处。
2. 主题选取2.1 陶渊明的主题选取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以山水田园为主,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2.2 谢灵运的主题选取谢灵运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颂扬壮丽山河的作品,也有描绘爱情、忧国忧民的诗歌。
3. 风格特点3.1 陶渊明的风格特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他注重用意象描写来表达情感,以及通过对自然的抒发,展现内心的追求和愿望。
3.2 谢灵运的风格特点谢灵运的诗歌风格雄浑壮丽,语言华丽辞藻,情感激烈澎湃。
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唤起人们的情绪共鸣。
4. 艺术手法4.1 陶渊明的艺术手法陶渊明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对立,突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他还擅长运用夸张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4.2 谢灵运的艺术手法谢灵运的作品常常采用典故、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
他还注重音节的运用,以及对诗句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5. 比较分析5.1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共同之处陶渊明与谢灵运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他们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社会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他们的诗歌都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都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
5.2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之处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以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为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而谢灵运的诗歌则广泛涵盖了咏史抒怀、颂扬壮丽山河、描绘爱情等各种主题,语言华丽辞藻,情感激烈澎湃。
6. 结论通过对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主题选取、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陶渊明谢灵运诗⽐较谈陶渊明谢灵运诗⽐较谈摘要 在内容⽅⾯,陶渊明⽥园诗和谢灵运⼭⽔诗都以客观⾃然景物为描写对象,但谢诗重描摹⼭⽔,陶诗则表现了更多进步内容;在表现诗⼈与⾃然的相亲中,陶诗体现“乐”,谢诗则表现出“忧”。
在艺术风格上,陶诗和谢诗都有清新⾃然的⼀⾯,但陶诗显现古朴之风,谢诗则追求声⾊;陶诗情、景、理浑然天成,谢诗则是游离的;陶诗的启⽰性语⾔平淡⾃然,谢诗的写实性语⾔精⼯雕琢。
在中国古典诗歌历程中,陶渊明⽥园诗和谢灵运⼭⽔诗的出现,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股清新之⽓,令⼈赏⼼悦⽬。
发展到唐代,形成了绵绵不息的⽥园⼭⽔诗派。
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园⼭⽔诗开⼭之祖,备受推崇,在中国诗歌史上以“陶谢”并称。
(⼀)陶渊明和谢灵运同处于魏晋南北朝这⼀社会动乱、政治⿊暗的时代。
“在这种⽆法⾃主的时代⾥,‘兼济天下’的路不但艰难,⽽且也很危险,⽽这些⼈,处于封建时代的知识群,所谓⼠⼤夫阶层,本质上是趋难避易,明哲保⾝的”[1],于是⽥园⼭林便是他们逃避⿊暗政治的⼀个绝好去处。
试看下⾯两⾸诗: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陶渊明《归园⽥居》昏旦变⽓候,⼭⽔含清晖。
清晖能娱⼈,游⼦憺忘归。
出⾕⽇尚早,⼊⾈阳已微。
林壑敛螟⾊,云霞收⼣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佛趋南径,愉悦偃东菲。
虑澹物⾃轻,意惬理⽆违。
寄⾔摄⾝客,试⽤此道推。
——谢灵运《⽯壁精舍还湖中作》在《归园⽥居》中,诗⼈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投⾝其中则为“羁鸟”、“池鱼”,把退处⽥园看作冲出“樊笼”,重返⾃然。
透过诗⼈对⾃然景物和⽥园⽣活的描写,我们可⼼感受到诗⼈摆脱尘⽹、回归⽥园的兴备和愉悦之情。
在《⽯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不仅描绘了云雾迷漫的黄昏景⾊,还流露了“思虑清淡、万物⾃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