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总结与归纳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总结与归纳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总结与归纳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总结与归纳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根据已知条件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1.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445 kJ的热量。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2. 25℃ 1.01×105Pa下,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3.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

4. 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的热化学方程式

5. 含1 mol Ba(OH)2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114.6 kJ。则表示酸碱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误

1.已知在1×105 Pa、298 K条件下,2 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1/2O2(g)ΔH=+242 kJ·mol-1

B.2H2(g)+O2(g)===2H2O(l)ΔH=-484 kJ·mol-1

C.H2(g)+1/2O2(g)===H2O(g)ΔH=+242 kJ·mol-1

D.2H2(g)+O2(g)===2H2O(g)ΔH=+484 kJ·mol-1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SO2+O2====2SO3ΔH=-196.6 kJ/mol

B.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

D.C(s)+O2(g)===CO2(g)ΔH=+393.5 kJ/mol

3.丙烷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其燃烧热为-2217.8 kJ/mol,则下列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3H8(g)+5O2(g)===3CO2(g)+4H2O(g) ΔH=+2217.8 kJ/mol

B.C3H8(g)+5O2(g)===3CO2(g)+4H2O(g) ΔH=-2217.8 kJ/mol

C.C3H8(g)+5O2(g)===3CO2(g)+4H2O(l) ΔH=-2217.8 kJ/mol

D.1/5 C3H8(g)+O2(g)===3/5CO2(g)+4/5H2O(l) ΔH=-443.6 kJ/mol

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叙述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A.C2H5OH(l)+3O2(g)= 2CO2(g)+3H2O(g) ΔH=1367.0 kJ·mol-1(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中和热)

C.S(s)+O2(g)SO2(g)ΔH=—296.8 kJ·mol-1(反应热)

D.2NO2O2+2NOΔH=+116.2 kJ·mol-1(反应热)

三、中和热定义的考查

1.已知:H+(aq)+OH-(aq)===H2O(l)ΔH=-57.3 kJ/mol。推测含 1 mol CH3COOH的稀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

A.大于57.3 kJ B.等于57.3 kJ

C.小于57.3 kJ D.无法确定

四、反应物和产物总能量与反应热的关系

1.对于放热反应2H2(g)+O2(g)===2H2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的有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五、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键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1.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

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

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 kJ·mol-1、P—O b

kJ·mol-1、P=O c kJ·mol-1、O=O d kJ·mol-1。

根据右图所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

反应的ΔH为

2.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 H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 Cl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 mol HCl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则当1 mol H2与1 mol Cl2发生反应的反应热ΔH为

3.已知:H2(g)+F2(g)2HF(g)ΔH=-270 kJ·mol-1,则拆开1 mol H—H与1 mol

F—F需要的总能量(大于、小于、等于)拆开2 mol H—F需要的能量,在相同条件下,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小于、等于) 2 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4.已知H2(g)+Br2(l)2HBr(g)ΔH=-72 kJ·mol-1,蒸发1 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 kJ,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

则表中a为。

五、图像题

1.已知某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

所示,回答问题。

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ΔH

=kJ· mol-1(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1 mol气体A

和1 mol气体B具有的总能量比1 mol气体C和1 mol气体D

具有的总能量(填“一定高”“一定低”或“高低不一定”)。

2.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能放出x kJ能量

C.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N2(g)+3H2(g)===2NH3(l) ΔH=2(a-b-c) kJ/mol

B.N2(g)+3H2(g)===2NH3(g) ΔH=2(b-a) kJ/mol

C.1/2N2(g)+3/2H2(g)===NH3(l) ΔH=2(b+c-a)

kJ/mol

D.1/2N2(g)+3/2H2(g)===NH3(g) ΔH=2(a+b)

kJ/mol

六、利用图像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1.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1>ΔH2的是()

A.2H2(g)+O2(g)===2H2O(g)ΔH1

2H2(g)+O2(g)===2H2O(l)ΔH2

B.S(g)+O2(g)===SO2(g)ΔH1

S(s)+O2(g)===SO2(g)ΔH2

C.C(s)+1/2O2(g)===CO(g)ΔH1

C(s)+O2(g)===CO2(g)ΔH2

D.H2(g)+Cl2(g)===2HCl(g)ΔH1

1/2H2(g)+1/2Cl2(g)===HCl(g)ΔH2

2.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Q1、Q2、Q3、Q4均为正值)最小的是()

A.2A(l)+B(l)===2C(g)ΔH=+Q1

B.2A(g)+B(g)===2C(g)ΔH=+Q2

C.2A(g)+B(g)===2C(l)ΔH=+Q3

D.2A(l)+B(l)===2C(l)ΔH=+Q4

3.已知:Na2O2(s)+CO2(g)Na2CO3(s)+1/2 O2(g)ΔH=-226 kJ·mol-1根据以上热

化学方程式判断, Na2O2(s)+CO2(s)Na2CO3(s)+1/2 O2(g) ΔH-452

kJ·mol-1

4.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在101 kPa时):S(s)+O2(g)SO2(g)ΔH=-296.8 kJ·mol-1,则

S(g)+O2(g)SO2(g)放出的热量(大于、小于、等于)296.8 kJ,形成1

mol SO2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小于、等于)断裂1 mol S(s)和1 mol O2(g)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燃烧热中和热

燃烧热、中和热 班级姓名一.燃烧热 1.概念:在101kPa时,mol物质燃烧生成稳定的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答案:1、完全、氧化物)[注意强调] 答案:计量标准为1mol;稳定的氧化物的含义:C——CO2不是CO 、S——SO2、H2——H2O (l)不是气态水 2.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 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 的热量,表示为。(答案:△H =-393.5kJ/mol) 3.燃烧热的计算 一定量的可燃物燃烧放出的总热量=燃烧热×可燃物的物质的量 [练习]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固态B2O3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又已知H2O(l)=H2O(g);△H=+44kJ/mol,则11.2L(标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热量是多少千焦?。 (答案:B2H6(g)+3O2(g)=B2O3(s)+3H2O(l);△H =-2165kJ/mol) 二、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molH20,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注意理解] 2.中和热的表示: (答案:1 通常只讨论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1molH+与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为一定值:57.3kJ/mol) [联系旧知]三种热的比较 3.中和热的实验测定 温度计测定的是混合溶液的温度。用不同量的酸碱溶液反应对测出的中和热有影响吗?(最高) [练习] 已知H+(aq)+OH-(aq)=H2O(l);△H=-57.3KJ/mol,计算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成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2)用0.1molBa(OH)2配成稀溶液跟足量稀硝酸反应,放出热量。 (3)用1mol醋酸稀溶液和足量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小于、等于)57.3kJ,理由是。(答案:(1)28.65kJ (2)11.46kJ (3)小于醋酸是弱电解质,生成的醋酸钠水解要吸热) 三.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1.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2.什么是燃料(发生燃烧反应放出热量的物质) 3.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从资源蕴藏、开采、运输、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方面分析。 4.新能源的开发: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和等。(太阳能、燃烧电池、风能、氢能)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反应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B、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C、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D、Ba(OH)2·8H2O与NH4Cl反应 3、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水煤气 4、21世纪人类正由“化石能源时代”逐步向“多能源时代”过渡,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电力 B.核能 C.太阳能 D.氢能

最新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经典

最新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经典 一、电流和电路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一个能吹出冷热风的电吹风简化电路图,图中A是吹风机,B是电热丝.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只闭合开关S2,电吹风吹出热风 B. 只闭合开关S1,电吹风吹出冷风 C. 同时闭合开关S1、S2,电吹风吹出冷风 D. 同时闭合开关S1、S2,电吹风吹出热风 【答案】 D 【解析】【解答】开关S2在干路上,S1在B所在的支路. A、只闭合开关S2时,电热丝所在支路的开关是断开的,电热丝不工作,只有吹风机接入电路,吹出冷风,A不符合题意; B、此时干路开关S2是断开的,电路没有接通,所有用电器都不工作,B不符合题意; C、同时闭合开关S1、S2时,电热丝与吹风机并联接入电路,同时工作,吹出热风,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电路的工作状态,电路并联,且电热丝有开关,并联时同时工作. 2.在图所示的实物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甲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乙电流表的示数为0.2 A,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通过灯L1的电流为0.5 A B. 通过灯L1的电流为0.3 A C. 通过灯L2的电流为0.7 A D. 通过灯L2的电流为0.3 A 【答案】 B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两个灯泡是并联的,电流表甲测干路的电流为0.5A,电流表乙测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0.2A,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可知,通过灯泡L1的电流为0.5A-0.2A=0.3A,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判断电流表所测量的位置,根据并联电路中的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分析各支路电流。 3.汽车的手动刹车器(简称“手刹”)在拉起时处于刹车制动状态,放下时处于解除刹车状态。如果手刹处在拉爆状态,汽车也能运动,但时间长了会损坏刹车片,有一款汽车设计了一个提醒司机的电路;汽车启动,开关S1闭合,手刹拉起,开关S2闭合,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会亮;汽车不启动,开关S1断开,指示灯熄灭,或者放下手刹,开关S2断开,指示灯也熄灭,下列电路图符合上述设计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用电器的工作要求,当开关都闭合时用电器才能工作,所以电路是串联电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串联电路的特点是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4.有一个看不见内部情况的小盒(如图所示),盒上有两只灯泡,由一个开关控制,闭合开关两灯都亮,断开开关两灯都灭;拧下其中任一灯泡,另一灯都亮。选项所示的图中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是() A. B.

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流和电路 、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换句话说,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 性质。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 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二、两种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 3、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1、A带正电,A排斥B , B肯定带正电; 2、A带正电,A吸引B , B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A、B都是轻小物体)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粗略的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原』I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数量上相等,整个院子呈中性,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六、元电荷 1、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2、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七、导体、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1、干木头(绝缘体)、湿木头(导体)2、玻璃通常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导体)。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教学设计

课题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爆炸与人类的利和弊 教学内容: 情景设置:生煤炉时要用扇子扇,家里、学校等使用的炉子、锅炉要使用鼓风机鼓风,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请带着这一问题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探究]:学生合作完成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看书,说明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得出结论: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主要是由氧气的量不同,引起燃烧的程度不同 课堂思考:完全燃烧有什么优越性?

2.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通常情况下密度略小于空气 (2)化学性质: ①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②具有剧毒性:CO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用途:家庭常用于气体燃料(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4)CO 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之一,主要来源:气体尾气、燃烧不完全燃烧、管道煤气漏气等; (5)防止CO 中毒的措施:尽量使燃烧完全燃烧,及时通风 三.爆炸 在化学变化中,主要是由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使剧烈程度增大引起的 1.实验:粉尘爆炸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2.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如:爆竹、炸弹爆炸 (2)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如:加油站可能发生的爆炸 注意:从爆炸产生的原因来看,某些是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某些是化学变化(如氢气球爆炸,炸药爆炸等) (3)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 3.认识一些消防安全标志: 小结: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2.爆炸的知识。 点燃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点总结

知识|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点总结 1、纯净的单晶半导体又称本征半导体,其内部载流子自由电子空穴的数量相等的。 2、射极输出器属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由于其电压放大位数约等于1,且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位,故又称为电压跟随器(射极跟随器)。 3、理想差动放大器其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为0,其共模抑制比为∞。 4、一般情况下,在模拟电器中,晶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在数字电器中晶体三极管工作在饱和、截止状态。 5、限幅电路是一种波形整形电路,因它削去波形的部位不同分为上限幅、下限幅和双向限幅电路。 6、主从JK触发器的功能有保持、计数、置0、置1 。 7、多级放大器的级间耦合有阻容耦合、直接耦合、变压器耦合。 8、带有放大环节串联稳压电路由调整电路、基准电路、取样电路和比较放大电路分组成。 9、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是输出状态不仅取决于当时输入状态,还与输出端的原状态有关。 10、当PN结外加反向电压时,空间电荷区将变宽。反向电流是由少数载流子形成的。 11、半导体具有热敏性、光敏性、力敏性和掺杂性等独特的导电特性。 12、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将交流电变成脉动的直流电。 13、硅稳压管正常工作在反向击穿区。在此区内,当流过硅稳压管的电流在较大范围变化时,硅稳压管两端的电压基本不变。 14、电容滤波只适用于电压较大,电流较小的情况,对半波整流电路来说,电容滤波后,负载两端的直流电压为变压级次级电压的1倍,对全波整流电路而言较为1.2倍。15、处于放大状态的NPN管,三个电极上的电位的分布必须符合UC>UB>UE,而PNP 管处于放大状态时,三个电极上的电位分布须符合UE>UE>UC。 总之,使三极管起放大作用的条件是:集电结反偏,发射结正偏。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同步练习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B、C、D、 2、不能用于扑灭石油油井起火的方法是() A、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3、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 A、马上拨打120 B、用嘴吹灭 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 4、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糖⑤汽油⑥火柴。其中属于易 燃易爆物的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5、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一氧化碳和空气 B、氢气和氧气 C、天然气和空气 D、氖气和氧气 6、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D、水 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8、煤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这是因为煤成分中有下列元素中的() A、碳 B、氢 C、硅 D、硫 二、填空题 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反应。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

2、物质燃烧可以分为和。当氧气时,可燃物发生,放出的热量,(填“多”或“少”)含碳元素的燃烧产物主要是;当氧气时,可燃物发生,放出的热量,(填“多”或“少”)含碳元素的燃烧产物主要是。 3、根据你所掌握的生活经验,了解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式,将其填入表格中。 三、简答题 1、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2、1855年,瑞典人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现在用的火柴盒外侧一般涂上红磷和玻璃粉,火柴梗的头上由氯酸钾、二氧化锰和三硫化二锑组成的引火药。划火柴时,火柴头蹭一下盒外侧,由于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产生的火星引燃三硫化二锑,三硫化二锑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锑和二氧化硫,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帮助火柴梗燃烧的更旺。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红磷、氯酸钾、三硫化二锑是可燃物 B.划火柴时的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C.火柴梗的着火点高于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D.三氧化二锑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2)试写出火柴、点燃过程中发生的任意3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和区别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与区别 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容之一,题型一般为选择和填空,考查的容主要有: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 含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 收的热量 在稀溶液中,强酸和 强碱发生中和反应而 生成1 mol H2O(l)时 所放出的热量 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 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 放出的热量 反应特点任何反应中和反应燃烧反应 物质状态物质的状态要确定稀溶液生成物在常温下为稳定态 方程式配平标准任意物质的量 以生成1 mol H2O(l) 为标准 以燃烧1 mol 可燃物为标准 △H符号放热取负值、吸热取正值负值负值 能量数值的描述必须指出是放热还是吸热 或使用正负值或用△H表示 直接描述热量的变化时不必再指明是放出的热量,可 用△H表示 说明①△H=∑E(生成物)-∑E (反应物)②△H值与书写 形式有关,单位一般是 “kJ·mol-1” ①电离吸热、溶解时 吸热或放热②稀强 酸与稀强碱反应的中 和热为57.3 kJ·mol-1 稳定的氧化物如CO2、SO2、 H2O、P2O5等 ①在中学阶段,如果不指明条件就默认为通常状况,比较△H的相对大小时要考虑其数值的“+”“-”的问题②用弱酸或弱碱的稀溶液进行中和反应时,每生成1 mol H2O(l)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可自发进行。 实际上反应热就是反应物分子中旧的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的生成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之差。△H=∑E(反应物键能)-∑E(生成物键能)。同样当“△H”为“-”即△H<0时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这时“△H”为“+”即△H>0。 【例题1】(09高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 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 B.NaOH(aq)+HCl(aq)== NaCl(aq)+H2O(l);△H=+57.3 kJ/mol(中和热) C.S(s)+O2(g)=== SO2(g);△H=-269.8 kJ/mol(反应热) D.2NO2== O2+2NO;△H=+116.2 kJ/mol(反应热) 解析:A项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即 H2O的状态必须为液态,因此A选项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因此B选项错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因此D选项错误。只有C选项正确。答案:C 【例题2】(09高考)25℃,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aq) +SO42-(aq)+Ba2+(aq)+2OH-(aq)=BaSO4(s)+2H2O(1);△H=-57.3 kJ·mol-1 B.KOH(aq)+ H2SO4(aq) =K2SO4(aq)+H2O(l);△H=-57.3 kJ·mol-1 C.C8H18(l)+ O2 (g) =8CO2 (g)+ 9H2O(g);△H=-5518 kJ·mol-1 D.2C8H18(g)+25O2 (g) =16CO2 (g)+18H2O(1);△H=-5518 kJ·mol-1 解析:中和热的标准是生成1 mol H2O(l)时所放出的热量,A项不符合中和热的定义;燃烧热要求必须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项中生成物水为气态,应该为液态。D项中辛烷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D中△H=-11036 kJ·mol-1才正确。所以ACD错误。答案:B 点拨:燃烧热、中和热概念的理解及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是解该题的关键。 【例题3】(08年高考)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 5O2=== 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 kJ·mol-1、P-O b kJ·mol-1、P=O c kJ·mol-1、O=O d kJ·mol-1。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 A.(6a + 5d-4c-12b)kJ·mol-1 B.(4c + 12b-6a-5d)kJ·mol-1 C.(4c + 12b-4a-5d)kJ·mol-1 D.(4a + 5d-4c-12b)kJ·mol-1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1 mol P4中有6 mol P-P键,5 mol O2中有 5 mol O=O键,1 mol P4O10中有4 mol P=O键、12 mol P-O键,所 以△H =(6a + 5d-4c-12b)kJ·mol-1。答案:A 点拨: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在断 裂和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检测题 1、下列说确的是() A. 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B.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C. 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 D. 在稀溶液中,1molCH3COOH和1mol NaOH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 2、已知:2CO(g)+O2(g)=2CO2(g); △H=–566.0kJ/mol.由此判断CO的燃烧热是() A. -283.0kJ/mol B. -566.0kJ/mol C. 283.0kJ D. 566.0kJ 3、已知:①101kPa时,2C(s)+O2(g)=2CO(g)△H=-221kJ/mol ②稀溶液中,H+ (aq)+OH-(aq)=H2O(1) △H=-57.3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 水,放出57.3kJ 的热量 4、已知,在25℃、101kPa时,1mol C(石墨)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热393.5kJ,1mol CO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热283.0kJ。下列说确的是( ) A.在25℃、101kPa时,C(石墨)燃烧生成CO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石墨)+O2(g)=2CO(g);△H=-110.5kJ/ mol B.C(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2和CO混合气体时,少放热283.0kJ C.C(石墨)和CO2(g)反应生成CO(g)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如果金刚石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大于石墨,则从石墨转变成金刚石的变化需要吸热 5、(08卷)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HCl和NaOH反映的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映的中和热△H=2×(-57.3)kJ/mol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2×283.0kJ/mol D.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知识要点:反应热是一个矢量,吸热为+号,放热为—号。所以反应热必须带正负号,且只能用△H

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word)

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word) 一、电流和电路选择题 1.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铝箱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气球() A. 不带电 B. 带正电 C. 带负电 D. 带电情况无法判断【答案】 A 【解析】【解答】气球可以被带正电的物体吸引,也可以被负电吸引,说明气球不带电,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2.如图所示,开关S闭合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L1、L2都不发光 B. L1不发光、L2发光 C. 电池被烧坏 D. L1发光、L2不发光 【答案】 B 【解析】【解答】由图示电路图可知,开关闭合时,L1被短路,只有L2接入电路,则闭合开关后L1不发光,L2发光,电池没有被短路,不会烧坏电池.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图可知,当开关闭合时,开关与L1并联,此时电流只过开关,而不经过灯泡L1,所以灯泡L1被短路. 3.轿车装有日间行车灯后可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当轿车启动,即电键闭合,日间行车灯发光,若电键再闭合,近灯光可同时发光。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A.由电路图可知,只闭合S1时,两灯泡均不亮,A不符合题意;B.由电路图可知,只闭合S1时,两灯泡都亮,再闭合S2时,L1不亮,B不符合题意;C.由电路图可知,只闭合S1时,车前大灯L2亮,再闭合S2时,日间行车灯L1亮,C不符合题意; D.由电路图可知,只闭合S1时,日间行车灯L1亮,再闭合S2时,车前大灯L2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由题知,S1闭合,L1发光,再闭合S2,L2也发光,说明L1与L2可以独立工作即为并联,且S1位于干路,S2位于L2支路. 4.图所示的电路中a、b是电表,闭合开关要使电灯发光,则:() A. a、b都是电流表 B. a、b都是电压表 C. a是电流表,b是电压表 D. a是电压表,b 是电流表 【答案】 C 5.下列各电路中,闭合开关,两个灯泡不能都发光的电路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由图示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闭合开关,两灯泡都发光,故A错误; B、由图示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闭合开关,两灯泡都发光,故B错误; C、由图示电路图可知,闭合开关,灯L2发光,灯L1被短路,L1不能发光,即两个灯泡不能都发光,故C正确;

中和热与燃烧热知识点和习题附答案

第2讲中和热与燃烧热 基本知识 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 特别提醒: 1.燃烧热指的是1 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 时所放出的热量,注意:稳定的化合物,如H2→H2O(l) 而不是H2O(g)、C→CO2(g)而不是CO 、S→SO2(g) 而不是SO3。 2.中和热是指酸、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水所放出的热量。注意:弱酸、弱碱电离出H+、OH- 需要吸收热量,故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浓硫酸与 碱测定中和热时,因浓硫酸释稀要放热,故测定的中和 热的数值偏大。 3.因燃烧热、中和热是确定的放热反应,具有明确的 含义,故在表述时不用带负号,如CH4的燃烧热为 890KJ/mol。 4.注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燃烧的热化学方 程式;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表示中和反应的热 化学方程式的不同。燃烧热以可燃物1mol为标准,且 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中和热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 要点二:能源 关于能源问题,应了解下面的几个问题: (1)能源的分类: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等,非再 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 (2)能源的开发;①太阳能:每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 为5×1019kJ,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耗的1.3万倍。 ②生物能:将生物转化为可燃性的液态或气态化合物, 再利用燃烧放热。③风能:利用风力进行发电、提水、 扬帆助航等技术,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干净能源。④地 球能、海洋能。 习题一:中和热实验 1、50mL0.5 mol·L-1的盐酸与50mL0.55 mol·L-1的 NaOH溶液在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热的测定。请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_________;由图可知该装置有不妥之处,应如何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塑料泡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泡沫塑料板,则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mL 0.50mol·L-1的盐酸与50mL 0.55mol·L-1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 所放出的热量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理由是 ___________;所求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填“相 等”或“不相等”),理由是______________。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 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 “无影响”)。 2、某实验小组用0.50mol/LNaOH溶液和0.50mol/L硫 酸溶液测定中和热.测定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 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为57.3kJ/m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50mL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数 据如下表所示: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起始温度t1/℃终止温 度 t1/℃ 温度差 (t2-t1)t1/ ℃ 实验 次数 H2SO4NaOH 平均值 1 26. 2 26.0 26.1 30.1 ______ 2 27.0 27.4 27.2 33.3 3 25.9 25.9 25.9 29.8 4 26.4 26.2 26.3 30.4 ②近似认为0.50mol/LNa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 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 c=4.18J/(g?℃).则生成1molH2O的 △H=______kJ/mol(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结果的数值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 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①室温低于10℃时进行实验,②在量取NaOH溶液的 体积时仰视读数,③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 的小烧杯中,④实验时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 搅拌棒. (3)将V1mL 0.4mol/LH2SO4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 第1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doc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带电体==本质:电荷 的转移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种类 电荷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性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排斥 检验: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量: q 单位:库伦简称:库符号: C 元电荷:最小电荷:e=1.6 × 10 19 C 组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电源:提供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作用用电器:消耗电能 导线:传输电能的路径 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 两种材料 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 电流产生条件①电路闭合 ②保持通路 定义:正电荷移动的方向 电路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中电源的正极→用电器→电源的负极 单位: A 103 mA 10 3 A 工具:电流表 ○ A 测量使用方法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电流的大小( I )②看清量程、分度值,不准超过电流 表的量程 ③必须正入负出 ④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直接连到电源 的两极 电路的连接:先串后并,就近连线,弄清首尾 通路:接通的电路 三种状态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回到电源的负极 两种类型: 类型定义开关作用 串联把用电器逐个连接起来的电路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与开关位置无关 并联把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在干路时,可控制所有用电器;在支路时,只可 以控制本支路的用电器

类型电流规律用电器特点 串联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任何一个用电器工作与否,都会影响其他的 用电器 并联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支路任何一个用电器工作与否,不会影响其他的电流之和用电器 一、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换句话说,带电体具有吸引 轻小物体的性质。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 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二、两种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 3、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 1、A 带正电, A 排斥 B , B 肯定带正电; 2、A 带正电, A 吸引 B , B 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A 、 B 都是轻小物体)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粗略的判断带电体所带电 荷的多少。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单位:库仑( C)简称库; 四、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 五、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数量上相等,整个院子呈中性,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六、元电荷 1、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用符号 e 表示, e=1.6*10 -19C。 2、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七、导体、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 1、干木头(绝缘体)、湿木头(导体) 2、玻璃通常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导体) 一、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 3、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灭火》。 本课题主要内容有:燃烧的条件、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节课共需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根据生活经验对燃烧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素养,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 要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2、探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交流讨论。 仪器药品:演示实验:烧杯、铜片、药匙、镊子、试管(集满氧气用橡皮塞塞好)白磷、红磷、开水 (每种各一)分组实验:酒精灯、火柴、棉花球、蜡烛、小木条、小煤块、棉布手帕、2.5:1的酒精溶液、水、烧杯、坩埚钳、稀盐酸、大理石、玻璃片、胶头滴 管(每种各1×28组)。

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五章基础知识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两种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C;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能够供电的装置叫电源。 3、规定: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4、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1、电源:提供持续电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电灯、电风扇等) 3、导线:输送电能的; 4、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十、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处处连同的电路; 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不允许发生) 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 1、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常用的符号如下: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是长方形;导线要横平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 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 1、线路简其捷、不能出现交叉; 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 3、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 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十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μA)1A=1000mA 1mA=1000μA 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3)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4)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0-3A和0-0.6A)(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4、电流表接入电路时,如果指针迅速偏到最右端(所选量程太小)如果指针向左偏转(正负接线柱接反)如果指针偏转角度很小(所选量程太大) 5、使用电流表之前如果指针不在零刻度线上,就进行调零。 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I1+I2+……+I n)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2=……I n )

第四章第四节燃烧热中和热教

第四章第四节 燃烧热和中和热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2.使学生理解中和热。 3.常识性介绍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使学生具有经济效益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有关燃烧热计算。 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反应式中化学计量数可能为分数的情况,有关煤 作燃料利弊问题的讨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燃烧热 第二课时中和热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复习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引入新课。[板书]一、燃烧热 1.定义: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 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学生讨论、归纳概念要点] (1)在101kPa时,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02(g)而生成CO(g)属于不完全燃烧。又如H2燃烧生成液态H20,而不是气 态水蒸气。 (2)燃烧热通常是由实验测得的。 (3)可燃物以1mol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4)计算燃烧热时,热化学方程式常以分数表示。

例:H2(g)+O2(g)=H20(1); =-285.8kJ/mol [板书]2.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板书]3.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投影]例1 10g硫磺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02,放出的热量能使500gH20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_____,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分析讨论]

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 一、电流和电路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电蚊拍,具有灭蚊和照明等功能.当开关S l闭合、S2断开时,只有灭蚊网通电起到灭蚊作用;当开关S l和S2都闭合时,灭蚊网与灯都通电同时起到灭蚊和照明作用.所示电路设计符合这种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灭蚊网和灯泡互不影响,因此属于并联,AB不符合题意; 当开关S l闭合、S2断开时,只有照明灯工作,C不符合题意; 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只有灭蚊网通电起到灭蚊作用;当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灭蚊网与灯都通电,同时起到灭蚊和照明作用,说明S1控制整个电路,S2控制灯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电路要求,用电器要并联,干路上有开关,灯泡分支上有开关. 2.汽车的手动刹车器(简称“手刹”)在拉起时处于刹车制动状态,放下时处于解除刹车状态。如果手刹处在拉爆状态,汽车也能运动,但时间长了会损坏刹车片,有一款汽车设计了一个提醒司机的电路;汽车启动,开关S1闭合,手刹拉起,开关S2闭合,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会亮;汽车不启动,开关S1断开,指示灯熄灭,或者放下手刹,开关S2断开,指示灯也熄灭,下列电路图符合上述设计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用电器的工作要求,当开关都闭合时用电器才能工作,所以电路是串联电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串联电路的特点是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3.交通法规定,不但司机要系安全带,副驾驶也应该系安全带.假设驾驶员和副驾驶的安全带分别对应开关S1和S2,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且只有当两人都系好安全带时,才会指示灯熄灭,提示音消失.符合上述要求的正确电路图是 A. B. C. D. 【答案】 C 【解析】【解答】根据要求,当开关闭合时,灯泡不亮,电铃不响,则开关和用电器并联,为了电路不出现电源短路,则电路中要有电阻保护电路,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当开关闭合用电器不工作时,则开关和用电器并联。 4.某款玩具电动汽车上安装有电动机和小灯泡,它们既可以各自独立工作,又可以同时工作。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A. B. C. D.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总结与归纳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根据已知条件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1.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445 kJ的热量。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2. 25℃ 1.01×105Pa下,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3.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 4. 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的热化学方程式 5. 含1 mol Ba(OH)2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114.6 kJ。则表示酸碱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误 1.已知在1×105 Pa、298 K条件下,2 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1/2O2(g)ΔH=+242 kJ·mol-1 B.2H2(g)+O2(g)===2H2O(l)ΔH=-484 kJ·mol-1 C.H2(g)+1/2O2(g)===H2O(g)ΔH=+242 kJ·mol-1 D.2H2(g)+O2(g)===2H2O(g)ΔH=+484 kJ·mol-1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SO2+O2====2SO3ΔH=-196.6 kJ/mol B.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 D.C(s)+O2(g)===CO2(g)ΔH=+393.5 kJ/mol 3.丙烷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其燃烧热为-2217.8 kJ/mol,则下列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3H8(g)+5O2(g)===3CO2(g)+4H2O(g) ΔH=+2217.8 kJ/mol B.C3H8(g)+5O2(g)===3CO2(g)+4H2O(g) ΔH=-2217.8 kJ/mol C.C3H8(g)+5O2(g)===3CO2(g)+4H2O(l) ΔH=-2217.8 kJ/mol D.1/5 C3H8(g)+O2(g)===3/5CO2(g)+4/5H2O(l) ΔH=-443.6 kJ/mo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