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文化长廊《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先验分析论研究任毅 河南科技大学摘 要:《纯粹理性批判》为康德形而上学体系提供了坚定可靠的基础,康德指出仅把涉及知识的先天的并排除掉经验对象的要素称为先验知识。
先验分析论即真理的逻辑,详细阐述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及其原理为自然科学知识的成立提供的可能、根据和条件。
知性通过对判断的逻辑机能证明发现纯粹概念的范畴并进行演绎,顺利综合了内在感性提供的经验,随后指导建立出判断力用于范畴加于现象的法规。
关键词:纯粹理性;纯粹知性;先验逻辑;范畴;判断作者简介:任毅(1995.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84-02著名学者安倍能成曾说: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
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于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去的”。
[1]《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最初著作,成功为其整个哲学体系构建出了逻辑脉络,本文将主要研究康德的先验分析论。
(一)知性能力的先天分解哲学长期以来面临一个重要的困境即形而上学,康德通过对理性的彻底批判,力求达到最科学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自身的根本矛盾在于人类理性的自身与其能力之间的不匹配,康德注意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就是经验,人类最初的理性原理由经验发掘,也应再次由经验来证明。
康德指明“所谓的批判,并不是批判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理性有可能不依赖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和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
[2]很明显,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理性的自我批判,也就是自我认识,这是一种除去经验、逻辑在上的模式,为后期的理性提供了充足的先天要素,他为先天知识提供了一个判断自己、校正自己的尺度,保证自己永不会超出界限。
1、纯粹知性概念的追溯康德认为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探求两个不同方面的普遍的必然的绝对知识和原理,一个是面临对象,比如上帝、自由、灵魂等,一个是自然科学,比如因果律。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康德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
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
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
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去世时的康德似乎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影子,临死前的若干年里,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弱,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个影子,那时德国哲学界的风云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早,他们作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领军人物誉满天下。
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
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
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3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
传说康德生活得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据说他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
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
探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康德哲学思想中的以下3个维度仍然是照亮当代人思维道路的灯塔。
1、正是康德的先验哲学所蕴涵的哥白尼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you浅谈康德的空间和时间10教育学田文群101201016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体系总的可以分为两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而先验要素论又可以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这里我主要就先验感性论中的空间和时间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所谓“先验的”,康德认为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它不是关注对象本身的,而是关注与对象有关的属性方法,而感性是指“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接受能力”,只有感性才能给我们提供出直观,知性使我们思维。
先验感性论即为“一门有关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则的科学”。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主要探讨了感性认识能力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空间和时间是两种作为先天知识原则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
那么空间和时间各自的内容和理论是什么呢?有何异同呢?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说明。
一、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为了将空间和时间相区别,康德首先给出了内感官和外感官的区别:内感官是内心借以直观自身或它的内部状态,而外感官“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全都在空间之中”○1内感官和外感官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属性,是用来标明纯粹直观形式的,空间和外感官对应,时间和内感官对应。
在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中,康德阐述了空间的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康德从反面论述了“空间不是什么从外部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空间表象是在我们获得外在表象之前就具有的。
在第二部分中,康德指出“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的基础的必然的先天表象”,即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的基础。
如果空间不存在,那么我们永远也不能形成一个表象。
第三部分,康德强调“空间决不是关于一般事物的关系的推论的概念,或如人们所说,普遍的概念,而是一个纯直观”,因为我们只能表象一个唯一的空间,空间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整体的,一切有关空间的概念都是以一个先天直观为基础的。
最后,康德表明“空间被表象为一个无限给予的量,虽然没有任何概念本身能够被设想为仿佛把无限数量的表象都包含于其中”。
先验逻辑下的“美在形式”——浅析康德美学中的艺术形式论游溪;刘义博【摘要】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关于美的论述及针对艺术形式的重视与强调,对后世西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巨大影响.先验主义哲学作为康德的“美在形式”说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对他的形式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先验逻辑下的美的判断、美的欣赏以及关于他的形式观是否属于形式主义这三个方面,对康德美学中的艺术形式论进行分析和论述,就能够深刻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的本质与核心.【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康德;形式;先验;美【作者】游溪;刘义博【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形式”这个词的词源“forma”是指形状的、美的,它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概念,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当中。
艺术中的形式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他们都强调形式的重要性。
后来,尽管形式的地位在18世纪浪漫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中受到了削弱,但是,形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却随着一批古典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出现,又被凸现出来了,尤其是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西方传统中关于艺术形式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我们知道,康德哲学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内容就是先验主义。
康德认为所有超出主体经验范围的东西都是先验的,因而,他把“时间”“空间”“因果性”“必然性”等概念范畴都称为先天的、先于经验的认识形式。
在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影响下,他将艺术区别于自然,把艺术理解为是一种自由的合目的性的创造活动。
这种目的就是在艺术里面,就是“某种合乎规矩的东西来构成艺术的本质条件的。
因为在这里某物必须被设想为目的,否则我们就根本不能把艺术的产品归之于任何艺术的名下;它将只会是一个偶然的产品。
”可以看出,康德在其先验主义的逻辑语境之下,认为艺术家在创造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想法或目的性,然后又自觉地将它变成感性的具体的形象,“产生这产品的原因料想到了一个目的,产品的形式是应归功于这个目的的。
在逻辑学中,康德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家,他对演化事实发生的论证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本文将从康德的论证方法、演化事实的概念、以及康德对演化事实发生的论证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一、康德的论证方法康德是著名的德国启蒙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围绕于“纯粹理性批判”展开,提出了“先验认识”的概念,从而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
在逻辑学中,康德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1. 分析概念:康德倡导通过分析概念来揭示其内在的先验结构,探讨概念之间的关系和逻辑结构。
2. 合成思维:康德认为,认识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感性经验,更需要通过合成思维对感性经验进行整合和归纳,形成概念和判断。
3. 批判性思维:康德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要对已有的观念和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以求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真理。
二、演化事实的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演化事实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实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和现象。
演化事实包括物质世界中的各种变化和运动,人的思维和意识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和历史事件。
演化事实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涉及到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康德对演化事实发生的论证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演化事实的发生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述。
他认为,演化事实的发生是受到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而不是简单的偶然或随意的。
康德的论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于先验概念的认识: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基于先验概念和范畴的,这些概念和范畴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认识和解释演化事实时,人们需要运用这些先验概念和范畴,以便理解和分析演化事实的发生过程。
2. 演化事实的规律性:康德强调演化事实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它受到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制约和约束。
人类对演化事实的认识和解释需要考虑这些规律和必然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偶然和随意的现象。
3. 自我意识和目的性:在康德看来,人类具有自我意识和目的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影响演化事实的发生和发展。
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
一、先验逻辑
在《总论》的学习中,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是有关先验的词语,例如“先验的”、“先天的”。
要了解什么是先验逻辑,对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
“先天的”可以理解为所有一切先于经验的,它包含了超验的与经验的。
“先验的”不仅是先于经验的,并且还要求考虑与经验知识有关的,运用于经验的。
而在康德看来,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但是却并非来源于经验。
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包括了两个部分,即先天知识和后天的经验知识,因而就有了对后天经验知识能够进行“先天综合”的能力。
而在先天知识的成分中,除了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外,还有先天的知性范畴。
而我们所说的先验逻辑,就是研究这种范畴的科学。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德认为所有的人类科学知识都包含“人为自然立法”的成分,也就是人类通过先验逻辑的诸范畴为后天经验知识“立法”,充分的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康德的这种方式,使得人类的科学知识有了可依赖的客观性及普遍性,让人类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再是空中楼阁。
二、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康德则称之为“普遍逻辑”,意思是“其逻辑原理对于所有的命题都是普遍适用的,无论这
个命题的内容是真是假,是否指向某个具体的经验对象。
只要在形式上不矛盾,都能被这种逻辑认可”。
而康德所说的“先验逻辑”,就是“有关真理的认识内容的逻辑”。
当然,分清“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先验逻辑必须以形式逻辑为“线索”,也为此,康德建立了“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表”,即“量、质、关系、模态。
形式逻辑处理的是先天分析命题,而先验逻辑处理的才是先天综合命题。
三、先验逻辑的地位
康德将形式逻辑奠基在先验逻辑的认识论基础之上,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但是,这一贡献又仅仅只是向古希腊逻辑思想发源的一个回复。
古希腊逻辑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以前,都没有作为纯粹的形式逻辑思想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中分化出来,而到了康德,他用“先天综合判断”的主体能动性活动上解释逻辑词系“是”,首次通过“能动连接”恢复“是”这个词作为联系词和作为最原本的的认识活动者两种语感的统一。
这位后世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胡塞尔则从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康德的先验逻辑,即在现象学的“先验还原”的基础上,先讲范畴扩展到包括一切表象,构成一门“纯粹逻辑学”之后再用这种意义上的先验逻辑来为形式逻辑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