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 格式:pdf
- 大小:230.67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简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史也有着一段漫长且精彩的历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一、起步阶段(1950-196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对于高科技的需求开始显现。
1956年,中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算机科学技术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1958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名为“103机”,开启了中国计算机的起步阶段。
二、发展阶段(1970-1980年代)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开始加速。
1977年,中国举办了第一次全国计算机学术交流会,为中国的计算机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同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50机”,其性能比“103机”提高了近30倍。
三、飞跃阶段(1990-2000年代)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发展迎来了真正的飞跃。
1995年,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曙光一号”问世,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随后,“曙光二号”、“曙光三号”等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创新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开始进入创新阶段。
200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其计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此后,“天河二号”、“天河三号”等超级计算机相继问世,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五、总结回顾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到现在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简史计算机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有着丰富的故事。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到现如今的领先地位,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见证了科技的腾飞与国家实力的崛起。
一、计算机的引进和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从苏联引进计算机技术。
首台计算机于1956年引进,开启了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序幕。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和经济管理等领域,用以解决大量复杂的计算问题。
尽管当时的计算机规模较小,运算速度较慢,但这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研发与科技攀登上世纪70年代,中国国内形势动荡,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决定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103型计算机。
此后,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在自主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相继研制出了104、105、107等多种型号的计算机。
这些计算机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为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开放与合作,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计算机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与国际间加强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设备。
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通过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计算机行业逐渐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转变,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
四、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在中国社会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从最初的科研和军事领域,到后来的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各个领域,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计算机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计算机技术开始在中国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开始进行研究和开发,但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国际局势,进展缓慢。
1956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计算机技术培训班,培养了第一
批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
20世纪60年代,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进入快速阶段。
国内开
始自主研制电子计算机,其中1964年研制成功的"103型计算机",被誉为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成功的电子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契机。
1974年,成立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科学研
究的组织化和系统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加大了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投入,引进
国外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国际计算机科学界的交流。
1983年,中国推出了第一部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材,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93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计算机协会,进一步加强与国际
计算机科学界的联系和合作。
21世纪以来,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的
计算机产业快速崛起,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普及。
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连续多年拥有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使中国成为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一、引言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出发,梳理出关键的里程碑事件,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发展(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中国政府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并积极引进了苏联的计算机技术。
1956年,中国首台电子计算机“华山一号”诞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计算机产业体系,不断引进和借鉴国外技术,如IBM和DEC等。
三、自主研发与创新(1970年代-1980年代)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一个自主研发与创新的阶段。
1970年代初,中国推出了第一台由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华山二号”,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从引进阶段向自主研发阶段迈进。
随后,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国产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如华南计算机公司的“华南一号”、中科院计算所的“银河”系列计算机等。
四、计算机应用的拓展(1990年代-200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中国计算机应用开始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金融、制造业、教育、医疗等。
这些应用的推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中国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的兴起,为中国电子商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互联网时代的崛起(21世纪)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国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如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等。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六、展望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计算器的发展史1. 早期计算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和研制机械计算器。
最早的机械计算器是由外国引进的,比如阿罗计算器、兰波计算器等。
这些机械计算器主要用于商业和科学计算,但由于成本高昂,使用范围有限。
2. 电子计算器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研制和生产电子计算器。
195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器——全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二十四号机”,标志着中国电子计算器的开端。
之后,中国陆续研制出一系列电子计算器,如“五十四号机”、“八十四号机”等。
3. 手持计算器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中国开始研制和生产手持计算器。
197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台手持计算器——“大象牌”计算器。
这款计算器小巧便携,成为当时的科技新闻焦点。
之后,中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手持计算器,满足了人们日常计算需求。
4. 科学计算器和图形计算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和生产科学计算器和图形计算器。
科学计算器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科学计算,而图形计算器则可以绘制函数图像、进行统计分析等。
这些计算器在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精度。
5. 电子计算器向智能计算器的转变,21世纪初,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的计算器逐渐向智能计算器转变。
智能计算器不仅可以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还具备更多功能,如单位换算、科学计算、货币转换、计时器、闹钟等。
智能计算器通过手机应用程序的形式,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计算。
总的来说,中国计算器的发展经历了从机械计算器到电子计算器,再到手持计算器、科学计算器和智能计算器的演进过程。
这些计算器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计算效率和便利性,并在教育、科研、商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中国计算器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
中国计算机发展重要历程一、计算机起源和发展初期计算机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思考如何计算和处理信息。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起源于二十世纪,首个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
而中国在计算机发展初期因受制于国内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限制,进展缓慢。
二、计算机引进和国产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计算机技术。
首批计算机于1956年从苏联引进,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开端。
此后,中国陆续引进了美国、日本等国的计算机技术,并逐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制造和应用技术。
1970年代末,中国实现了第一台完全由国产零部件组装的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实现了国产化。
三、计算机网络的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交流和共享信息的重要工具。
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
1987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链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此后,中国加大了对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体系。
四、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21世纪初,中国互联网开始快速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人工智能的崛起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的崛起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六、计算机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逐渐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
中国加强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一、前言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产品,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回顾中国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本文将从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初期、自主研发、产业化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中国计算机的起源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的时期,受制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计算机的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中国的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自主研发和探索。
三、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初期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计算机的探索。
197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进行着硬件和软件的研发工作。
197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自主设计的计算机——“神威一号”。
这一里程碑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四、中国计算机的自主研发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的自主研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科学院继续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成立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等机构。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国外合作,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设备。
这些举措为中国计算机的自主研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98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开始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的科学家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推动了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五、中国计算机的产业化上世纪90年代,中国计算机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计算机硬件厂商纷纷崛起,国内市场逐渐被本土品牌所主导。
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软件企业。
六、中国计算机的当前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中国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计算机发展简史一、计算机研制起步我国计算机研制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
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国先后研制出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电子管计算机,为计算机在国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慢。
然而,这一代计算机为后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的计算机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随着科技的进步,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逐渐取代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元件,体积和功耗相对较小,运算速度也有所提高。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操作系统和高级编程语言等概念,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四、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元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微处理器和内存等概念,为计算机的性能提升和功能扩展提供了可能。
五、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元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概念,为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
六、巨型计算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七、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微型计算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计算机类型。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微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中国在微型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计算机发展重要历程一、计算机技术引进和推广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引进计算机技术。
1956年,中国政府从苏联引进了第一台计算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步。
随后,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自行研制计算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64年,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名为“107机”。
此后,中国计算机技术逐步发展,逐步推广应用。
二、计算机技术的跃升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一个跃升阶段。
1984年,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第一台中小型微型机,被称为“向阳红计算机”。
此后,中国不断推出各类计算机产品,如“神威”超级计算机、PC 机等。
这些成果使得中国计算机技术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三、计算机产业的兴起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计算机产业开始兴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大量的计算机企业涌现出来,各类计算机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1世纪初,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中国计算机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大了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
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崛起,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给中国计算机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政府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
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六、未来展望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再到产业兴起和新技术的崛起,中国计算机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
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1956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
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 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
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8 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
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 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 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
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60年代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
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
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70年代1972 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
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 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
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A系列兼容。
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1974 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了由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四机部联合提出的“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建议。
工程分为:键盘输入、中央处理及编辑、校正装置、精密型文字发生器和输出照排装置、通用型快速输出印字装置远距离传输设备、编辑及资料管理等软件系统、印刷制版成形等,共7个部分。
748工程为汉字进入信息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7年4月23日清华大学、四机部六所、安庆无线电厂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机DJS 050。
1978年电子部六所研制出以Intel 8080为CPU,配有工业过程控制I/O部件的DJS-054微型控制机,这是我国第一台板级系列工控机。
80年代1980年6月计算机总局颁发《软件产品实行登记和计价收费的暂行办法》,我国软件产业的行业规范由此诞生。
1980年10月经中宣部、国家科委、四机部批准,中国第一份计算机专业报纸——《计算机世界》报创刊。
由此带起了IT媒体这个新兴产业。
1981年3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Z312-80国家标准正式颁发。
这是第一个汉字信息技术标准。
1981年7月由北京大学负责总体设计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样机通过鉴定。
该系统在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2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达到同类产品国际水平的每英寸800/1600位记录密度的磁带机,并由产业部门定型(ZDC207)生产。
1982年8月燕山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和华北终端设备公司研制的ZD-2000汉字智能终端通过鉴定并投产。
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万里任组长,方毅、吕东、张震寰任副组长。
1983年8月 “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方案通过鉴定。
该输入法后来成为专业录入人员使用最多的输入法。
1983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GF20/11A汉字微机系统通过鉴定,这是我国第一台在操作系统核心部分进行改造的汉字系统,并配置了汉化的关系数据库。
1983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千万次大型向量计算机757机,字长64位,内存容量52万字,运算速度1000万次。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银河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计算机科研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983年12月电子部六所开发的我国第一台PC机——长城100 DJS-0520微机(与IBM PC机兼容)通过部级鉴定。
1983年电子部六所开发成功微机汉字软件CCDOS,这是我国第一套与IBM PC-DOS 兼容的汉字磁盘操作系统。
1984年国务院成立电子工业振兴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任组长。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参观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展时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全国出现微机热。
1985年6月第一台具有字符发生器的汉字显示能力、具备完整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开发成功。
由此我国微机产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
1985年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制出国内第一套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系统,即汉王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系统。
1986年3月在邓小平同志关怀下,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启动。
1987年中科院高能所通过低速的X.25专线第一次实现了国际远程联网。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了中国第一封E-mail邮件,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 的序幕。
1987年11月中国电信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正式开办移动电话业务。
1987年我国破获第一起计算机犯罪大案。
某银行系统管理员利用所掌管的计算机,截留贪污国家应收贷款利息11万余元。
1988年电子工业部六所、清华大学、南方信息公司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国产以太局域网系统。
1988年9月8日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推出第一个商品化的英汉全文机器翻译系统——译星1.0版,它装有10万个英语词汇。
1988年计算机病毒开始传入我国。
据《计算机世界》报道,在我国统计系统内部,多台IBM PC及其兼容机的MS-DOS系统通过软盘感染上了“小球病毒”。
1988年电子部六所等单位联合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工作站系列——华胜3000系列。
1988年希望公司发布超级组合式中文平台UCDOS。
此后,该软件一度成为我国DOS平台市场份额最大的中文操作系统。
1989年5月清华大学电子系推出我国最早的印刷文本识别系统产品——清华OCR试用版,该产品后来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多体印刷汉字识别系统。
1989年7月金山公司的WPS软件问世,它填补了我国计算机字处理软件的空白,并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1989年我国第一个大学校园计算机网在清华大学建成。
该网采用清华大学自主研制的X.25分组交换机和分组拆装机PAD,并开通了Internet电子邮件通信。
90年代1990年北京用友电子财务技术公司的UFO通用财务报表管理系统问世。
这个被专家称誉为“中国第一表”的系统,改变了我国报表数据处理软件主要依靠国外产品的局面。
1991年6月4日我国正式发布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991年12月中国邮电工业总工司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的HJD-04程控交换机通过国家鉴定。
这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个数字程控交换机机型。
1991年上海长途电信局首次开通电子邮件业务。
1992年1月17日中美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3月17日生效。
我国开始遵照国际公约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
1992年 4月27日机电部颁发《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我国正式开始受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1992年11月19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国内第一台通用十亿次并行巨型机银河-II通过国家鉴定。
1992年4月北京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率先推出了基于Windows 3.0的外挂式中文平台中文之星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