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基本防爆方法和原理简单介绍
- 格式:wps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仪表防爆措施1. 概述在某些特定的工作场所或环境中,如化工厂、油气开采现场等,使用常规的仪表可能存在爆炸的风险。
为了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防爆措施来确保仪表在危险环境中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介绍仪表防爆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防爆措施方法。
2. 仪表防爆的重要性仪表防爆是在特定场所中保护人员和设备免受爆炸事故威胁的关键措施。
如果仪表不具备防爆能力,一旦发生爆炸,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甚至引发大规模事故。
因此,采取仪表防爆措施对于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3. 常见的仪表防爆措施3.1 防爆外壳防爆外壳是一种常用的仪表防爆措施,其设计目的是在仪表发生内部爆炸时能够有效地阻止爆炸气体向外释放。
防爆外壳通常由特殊材料制成,具有高压抗爆性能和优异的密封能力。
在选择防爆外壳时,需要考虑工作环境的特点和爆炸物的性质,确保所选外壳能够满足对应场景的防护要求。
3.2 防爆隔离防爆隔离是在仪表与外界环境之间设置物理隔离层,以阻止爆炸气体的传播和燃烧蔓延。
常见的防爆隔离方法包括隔爆墙、防爆隔离罩等。
隔爆墙是一种用于分隔危险区域和非危险区域的垂直隔离结构,能够有效地阻止火势的蔓延。
防爆隔离罩常用于电气设备,能够有效地限制火花和电弧在隔离罩内,避免引发爆炸。
3.3 防爆电器设备在危险环境中使用的电器设备需要具备防爆性能,以防止电器设备本身引发爆炸。
常见的防爆电器设备包括防爆灯具、防爆电气接触器、防爆插头插座等。
这些设备通常采用特殊材料和防爆结构设计,以确保在发生爆炸时能够有效地阻止火花和电弧的产生。
3.4 安全操作与维护除了采取具体的防爆措施外,安全操作和维护也是仪表防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操作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
同时,定期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也是确保仪表防爆性能的关键,包括定期清洁、维护设备的密封性能、更换电池等。
4. 总结仪表防爆措施是确保在危险环境中使用仪表安全可靠的重要保障。
第十二节仪表防爆一、爆炸的概念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
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 )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气体: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2 )氧气:空气。
3 )点燃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二、为什么要防爆易爆物质: 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
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 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点燃源: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 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三、仪表防爆的原理防止爆炸,就是要避免爆炸发生的三个条件同时存在。
由于氧气(空气)无处不在,难以控制。
因此,控制易爆气体和引爆源为两种最常见的防爆原理。
而在仪表行业中还有另外一种防爆原理:控制爆炸范围。
仪表中常见的三种防爆原理:控制易爆气体人为地在危险场所(我们把同时具备发生爆炸所需的三个条件的工业现场称着危险场所)营造出一个没有易爆气体的空间,将仪表安装在其中,典型代表为正压型防爆方法Exp。
工作原理是:在一个密封的箱体内,充满不含易爆气体的洁净气体或惰性气体,并保持箱内气压略高于箱外气压,将仪表安装在箱内。
常用于再线分析仪表的防爆和将计算机、PLC、操作站或其它仪表置于现场的正压型防爆仪表柜。
控制爆炸范围人为地将爆炸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局部范围内,使该范围内的爆炸不致于引起更大范围的爆炸。
典型代表为隔爆型防爆方法Exd。
化工仪表中,关于防爆的原理你知道吗安帕尔科技技术部建议收藏慢慢研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发展,企业自动化的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生产中对各种仪器仪表的依赖性也是越来越强。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甲烷、丙烷、氢等易燃易爆气体,在这样的危险区内,仪器仪表的使用就要更加小心,仪表内部元件产生大量热量,容易导致气体着火,甚至出现爆炸现象。
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仪表防爆的重要性,在危险区内规范的使用仪表仪器。
同时要从根源出发,在化工仪表的设计上加强防爆设计。
下面深圳安帕尔仪器就对防爆仪器展开讨论。
01爆炸产生条件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
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产生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①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易爆物质。
如,气体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②氧气(空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③点燃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防止爆炸的产生必从三个必要条件来考虑,限制了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限制了爆炸的产生。
02仪表防爆原理及应用安全生产是化工企业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某些生产场所存在着易燃易爆的固体粉尘、气体或蒸汽,它们与空气混合成为具有火灾或爆炸危险的混合物,使其周围空间成为具有不同程度爆炸危险的场所。
安装在这些场所的检测仪表和执行器如果产生的火花或热效应能量能点燃危险混合物,则会引起火灾或爆炸。
对爆炸性区域的具体划分现阶段,国际上对爆炸性危险区域的划分基本可分为两大流派:美国和加拿大采用美国NEC标准;中国和欧洲国家采用国际电工协会IEC标准。
仪器仪表防爆的基础知识做仪器仪表的,针对仪器仪表防爆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要做好防爆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防爆知识。
一、爆炸的概念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 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气体: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2. 氧气:空气。
3. 点燃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二、为什么要防爆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
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 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器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更容易产生火花。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三、仪器仪表安装的时候要怎么做?1. 进入仪表盘、箱的电缆应用支架进行固定,并做电缆头,接入端子板的导线应排列整齐留有适当余地,每个端子最多允许接两根芯线。
2. 本质安全型仪表的信号线和非本质安全型仪表的信号线应加以分隔,当仪表有特殊要求时,应按仪表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接线。
3. 接入端子的导线均应按施工图纸标号。
4. 仪器仪表信号回路接地与屏蔽接地可共用一个单独的接地极。
同一信号回路或同一线路的屏蔽层,只能有一个接地点。
(专业文档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仪表的防爆相关知识科普仪表设备防护、防爆措施主要包括设计防爆、安装防爆和维修防爆我们来详细谈谈——防爆设计。
1、电气防爆当爆炸危险场所存在可燃气体或蒸气,且上述物质与空气混合的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周围有足够的火花、电弧或高压点燃爆炸性混合物时,可能产生爆炸性气体。
检测侧的仪表和执行机构安装在化工生产现场,检测和控制信号多为电信号,容易引起爆炸。
对于易燃易爆场所,为保证生产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
防爆的基本措施是尽量减少爆炸条件同时发生的可能性,并使用防爆配电箱等防爆设备。
1防爆设计根据危险场所的区域级别,设计相应的防爆仪表和电气设备。
(1)爆炸危险场所划分我国爆炸危险场所分类采用IEC当量法。
根据国家标准gb50058-92,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分为0区、1区和2区,爆炸性粉尘危险场所分为10区和11区。
(2)爆炸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用于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必须具有不引爆爆炸性混合物的性能防爆电气设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煤矿用电气设备;另一类是工厂用电气设备。
① 增安型“e”。
在正常操作中,不会有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点燃爆炸性混合物。
结构中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安全水平,以避免在正常和规定的过载条件下着火。
② 隔爆型“d”:这类电气设备有隔爆外壳,即将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部件封闭在一个外壳内。
外壳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压力,防止其向外壳外的爆炸性混合物传播。
这种电器在打开外壳前,必须先切断电源,否则一旦产生火花,就会暴露在大气中,造成危险。
③ 本安型(安全火花型)“I”:在正常或故障情况下,电路或系统产生的火花和达到的温度不会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这种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是由其电路本身决定的。
其本质是安全的,适用于所有危险场所和所有爆炸性气体,并能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维护和调整。
但是,它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与本安相关设备(安全栅)和外部接线一起构成本安电路,才能起到防爆作用。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按安全程度和使用场所可分为I类。
一、爆炸性气体环境区域的划分世界各国对危险场所区域划分不同,但大致分为两大派系:中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划分方法,而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要代表的其他国家采用北美划分方法。
中国标准GB3836.14-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的规定如下:0区: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仅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0区一般只存在于密闭的容器、缸罐等内部气体空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1区也很少涉及,大多数情况属于2区。
二、防爆电气设备分类1 防爆电气设备分为两类:Ⅰ类:煤矿用电设备Ⅱ类:除煤矿外的其他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2 Ⅱ类电气设备:按其场所适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分为ⅡA、ⅡB、ⅡC三类;并按其最高表面温度分为T1~T6六组。
3三、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及防爆原理1 隔爆型电气设备“d”一种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
隔爆外壳能承受已进入外壳内部的可燃性混合物内部爆炸而不损坏,并且通过外壳上的任何接合面或结构孔不会引燃一种或多种气体或蒸气所形成的外部爆炸性环境的电气设备外壳。
2 增安型电气设备“e”一种对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火花的电气设备采取一些附加措施以提高其安全程度,防止其内部和外部部件可能出现危险温度、电弧或火花的电气设备。
3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i”本质安全通常指某个系统,而不是指某一个设备。
人们通常说一个变送器或传感器是本质安全时,这是一种简化说法,实际上本质安全指变送器或传感器经电缆与关联设备(安全栅等)组成的本质安全系统。
本质安全系统框图示意如下:本质安全电路本质安全电路指在规定条件(包括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任何火花或任何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路。
本质安全设备本质安全设备指在其内部的所有电路都是本质安全电路的电气设备。
仪表的安全防护、防爆知识1、防爆概念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爆炸性物质、空气或氧气、点燃源。
爆炸性物质: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
化工生产过程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点燃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防止爆炸的产生必从三个必要条件来考虑,限制了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限制了爆炸的产生。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对易燃易爆场合进行处理:(1)预防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易燃物质泄漏的可能性;(2)不用或尽量少用易产生电火花的电器元件;(3)采取充氮气等方法维持惰性状态。
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很多化工生产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必须采取防爆措施。
2、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3、防爆电气设备分类、分级与温度组别在规定条件下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防爆电气设备分为两类:隔爆型仪表是指把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仪表部件封闭在一个外壳内,该外壳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向壳外的爆炸性混合物传爆的仪表设备。
隔爆型仪表的壳体内部是可能发生爆炸的,但不会传到外面来,因此这种仪表的各种部件的接合面,如仪表盖的螺纹圈数,螺纹精度、导线口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仪表电缆进入仪表必须采用防爆接头和电缆密封接头。
隔爆型仪表检修注意事项:在打开隔爆型仪表表盖前必须先把电源关掉,否则万一产生火花,便会暴露在大气之中而出现危险。
(2)本质安全型仪表本质安全型仪表又叫安全火花型仪表,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气体或蒸汽的电路。
本安型设备和关联设备的本质安全型式又分为ia和ib两种级别:ia:正常工作 + 一个故障 + 任意组合的两个故障均不能引起点燃的电气设备。
仪器仪表安全防爆知识大全,快收藏!要彻底讲清楚仪表防爆知识,我们需要从更加基础的定义来解释。
(1)如何定义爆炸?
爆炸:爆炸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的变化,突然进入另一种状态,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能量迅速释放,周围物体受到释放的能量的冲击而被破坏。
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A.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B.氧气:空气等。
C.点燃源: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采用防爆的原因
A.易爆物质:很多生产场所的生产过程都会产生或使用到爆炸性危险的物料。
B.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无处不在。
虽说引起爆炸的原因三者缺一不可,但B条件几乎无论何时都会成立,需要用到仪器仪表防爆的场合也都必然性存在着爆炸性物质。
也就是说阻止爆炸的产生只能从点燃源入手。
C.点燃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电器仪表被使用,各种摩擦静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高温条件下不可避免。
尤其是当仪器发生电气故障时。
客观上,许多工业场所符合爆炸条件。
因此,当爆炸物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时,如果有爆炸源,就会发生爆炸。
因此,有必要采取防爆措施。
危险场所等级(中、美)
防爆方法对危险场所的适用性
防爆等级划分
防爆等级的划分在国内和国际上普遍采用4级划分的形式,如下图:
气体温度组别划分
下面举例来对防爆等级进行划分
比如Ex(ia)ⅡCT6的含义
使用本安型仪表时需要使用安全栅
安全栅的安全参数有对应的定义。
仪表设备防护一、防爆问题1、仪表防爆的基本原理爆炸是由于氧化或其他放热反应引起的温度和压力突然升高的化学现象,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产生爆炸的条件是:(1)、存在爆炸物质(2)、爆炸物质与空气相混合后,其浓度在爆炸限以内(3)、存在足以点燃爆炸混合物的火花、电弧或过热。
防爆的原理就是采取有效地措施,阻止产生爆炸的三个条件同时出现。
换言之,只要消除膳宿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能防爆。
2、爆炸性物质和危险场所的划分(1)、爆炸性物质的划分在化工、炼油生产工艺装置中,把爆炸性物质分为矿井甲烷、爆炸性气体和蒸汽、爆炸性粉尘和纤维等三类。
(2)、爆炸性气体的划分爆炸性气体(含蒸汽和薄雾)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根据可能引爆的最小火花能力大小,分为:Ⅰ、ⅡA、ⅡB、ⅡC四类,按其引燃温度分为:T1、T2、T3、T4、T5、T6六组。
(3)、爆炸性粉尘的划分爆炸性粉尘和纤维按其物理性质,分为:ⅡA、ⅡB两类,按其引燃温度分为:T1-1、、T1-2、T1-3三组。
(4)、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①、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分为:0、1、2区三个等级区域。
0级区域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持续或长期存在;1级区域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有可能存在;2级区域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不能出现或偶尔短时间出现。
②、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分为: 10、11级两个等级区域。
在10区域内爆炸性粉尘长期存在或短时间频繁出现;在11区域内爆炸性粉尘不能出现或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
(5)、仪表的防爆标志了解防爆基本知识的实用意义正在于识别仪表的防爆标志,从而对仪表适用的防护形式、安装区域和可涉及的爆炸性物质一目了然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防爆类型选型表爆炸危险区域适用的防护型式电气设备类型符号0区 1、本质安全型(ia级) ia2、其他特别为0区设计的电气设备(特殊型) s1区 1、适用于0区的防护类型2、隔爆型 d3、增安型 e4、本质安全型 ib5、充油型 o6、正压型 p7、充砂型 q8 其他特别为1区设计的电气设备(特殊型) S2区 1、适用于0区或1区的防护类型2、无火花型 n在防爆型仪表的铭牌和产品说明书中必须标注防爆标志,防爆标志由防爆电气设备的总标志Ex加其类型、类别、级别、组别构成。
仪表防爆的基本原理仪表防爆是指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使用仪表时不会引起火花或者产生任何能导致爆炸的热源。
这是保障生命安全和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石化、医药、煤炭等行业,仪表防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仪表防爆的基本原理。
仪表防爆分类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仪表防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防爆型:使用防爆外壳来隔绝气体和火源。
2.隔爆型:在仪表内部装置防火隔板,从而达到隔绝气体和火源的目的。
3.绝缘型:使用绝缘材料来隔离火源和气体,从而达到防爆的效果。
4.防静电型:使用一定的导电材料来消散静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火源的产生,实现防爆的效果。
仪表防爆原理仪表防爆的原理是通过实现气体和火源之间的隔离,避免两者间的热接触和冲击波的传播,从而保证仪表不会引起爆炸。
隔爆原理隔爆型仪表通过在仪表内部装置防火隔板来达到隔离气体和火源的目的。
隔板一般由不易燃的材料制成,例如石墨、石棉等。
当气体泄漏进入仪表内部时,由于隔板的存在,气体无法与内壳或内部零件接触,自然无法形成爆炸。
这种防爆方式适用于仪表的结构相对简单,内部空间较小的情况。
绝缘原理绝缘型仪表通过使用绝缘材料来隔离火源和气体。
绝缘材料一般使用陶瓷、玻璃、树脂等材料。
当火源引起仪表内部的温度升高时,绝缘材料有效地将火源和气体隔离开,使得气体无法被加热至爆炸点。
这种防爆方式适用于仪表的工作温度较高的情况。
防爆原理防爆型仪表的防爆原理是使用防爆外壳来隔绝气体和火源。
防爆外壳一般由铝、铜、镁等有机金属或者不易燃、不易导电的材料制成。
当气体泄漏进入仪表内部时,如果外壳能够有效地窒息火花并将火花限制在仪表内部,即可防止爆炸的发生。
这种防爆方式适用于仪表的结构较为复杂,内部空间较大、工作条件较苛刻的情况。
防静电原理防静电型仪表的防爆原理是使用一定的导电材料来消散静电,从而减少火源的产生。
导电材料一般使用金属涂层、离子导电涂层等。
当气体被引入仪表内部时,由于导电材料的存在,静电能够及时被消散,减少了火源的产生。
一文搞懂仪器仪表防护防爆知识仪器仪表防护等级在确定仪器仪表众多标准时,我们常常遇到IP这一标准,那么何为防护等级以及它后面的数字代表什么呢?防护等级系统IP(INGRESS PROTECTION)由IEC组织起草和制定的。
该系统将仪器仪表依其防尘、防水等特性加以分级。
IP防护等级是由两个数字组成,例如IP68:第1个数字表示仪器仪表和电离除尘防止外物侵入的等级.第2个数字表示仪器仪表和电器防湿气、防水侵入的密闭程度,数字越大表示其防护等级越高。
第1个数字0:表示没有防护对外界的人或物无特殊防护。
1:表示防止>50mm的固态物体侵入,防止人体(手掌)因意外而接触到电器内部的零件,防止>50mm的外物侵入。
2:表示防止>12mm的固态物体侵入,防止人体(手指)因意外而接触到电器内部零件,防止>12mm的外物侵入。
3:表示防止>2.5mm的固态物体侵入,防止>2.5mm的细小外物接触到电器内部的零件。
4:表示防止>1.0mm的固态物体侵入,防止>1.0mm的微小外物接触到电器内部分零件。
5:表示防尘,完全防止外物侵入,且侵入的灰尘量不会影响电器正常工作。
6:表示防尘,完全防止外物侵入,且可完全防止灰尘侵入。
第2个数字0:表示没有防护。
1:表示防止滴水侵入,垂直滴下的水滴不会对电器造成有害影响。
2:表示滴水倾斜15度时仍不能侵入,倾斜15度时的滴水不会对仪器仪表和电器造成有害影响。
3:表示防止喷洒的水及雨水侵入,或防止与垂直<60度方向所喷洒的水侵入仪器仪表和电器造成损坏。
4:表示防止飞溅的水侵入,防止各方向飞溅的水侵入仪器仪表和电器造成损坏。
5:表示防止喷射的水侵入,防止各方向喷射的水侵入仪器仪表造成损坏。
6:表示防止大浪侵入,防止大浪侵入安装在甲板上的仪器仪表和电器造成损坏。
7:表示防止浸水时水的侵入,仪器仪表和电器浸在水中一定时间或在一定标准的水压下,能确保仪器仪表和电器不因进水而造成损坏。
8:表示防止沉没在水里时水的侵入,仪器仪表和电器无期限的沉没在一定标准的水压下,能确保仪器仪表不因进水而造成损坏。
简述仪表的防爆措施
仪表的防爆措施是指为了防止仪表在使用中出现爆炸危险而采
取的一系列措施。
在化工生产中,仪表防爆措施非常重要,因为仪表爆炸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
以下是仪表防爆措施的一些主要内容:
1. 选择合适的防爆类型:在化工生产中,常见的防爆类型包括隔爆型、增安型、本安型和正压型等。
不同类型的防爆类型适用于不同的爆炸危险场所。
2. 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在仪表安装和使用中,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非常重要。
例如,在爆炸危险场所中使用的仪表应该采用防爆型,并且必须进行严格的安装和调试,以确保仪表的安全性。
3. 定期进行防爆检查:防爆检查是确保仪表防爆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化工生产中,仪表防爆检查应该定期进行,以确保仪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在仪表使用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也非常重要。
例如,在爆炸危险场所中使用的仪表应该采取接地措施,以避免静电放电造成的爆炸危险。
总之,仪表防爆措施是化工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确保仪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防爆仪器仪表原理介绍1、间隙隔爆原理早在19世纪初德国科学家贝林(Beyling)在研究火焰穿过金属间隙现象时、发现间隙缝隙小到一定程度、可以使圆柱形的法兰容器内甲烷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不会引起容器外面的甲烷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
其主要原因是金属间隙能阻止爆炸火焰的传播和冷却爆炸产物的温度,达到熄火和降温隔离爆炸产物的效果,俗称隔爆。
隔爆仪表是用间隙防爆原理进行设计、制造和分类分级的。
隔爆型代号为d。
隔爆间隙种类有平面法兰结合面、止口法兰结合面、圆筒结合面、螺纹结合面,另外,金属微孔(粉末冶金)、金属网罩等结构形式,也属于间隙防爆原理。
2、减小点燃能量防爆原理在发明间隙防爆原理的同一时期,由英国科学家提出限制电路中的电气参数,降低电路的电压和电流,或者采取某些可靠保护电路,阻止强电流和高电压窜人爆炸危产场所,保证爆炸危险场所中电路产生的开断电火花或热效应能量小于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点燃能量,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
安全栅就是基于这一原理的仪表。
在20世纪初,电还只能应用在电力驱动和照明方面,要对强电技术减小能量是非常困难,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简单自动控制,才能实现减小点燃能量的防爆原理。
本质安全型仪表是用减小点燃能量的原理进行设计、制造和分类分级的。
本质安全型代号为i。
由于本质仪表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造和维护方便,具有可靠的安全性,能直接应用在最危险的0区场所,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石油、化工等大型工程上,并正在逐渐替代笨重的隔爆型机构。
3、阻止点火源与爆炸性混合物相接触防爆原理根据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三要素原理,采取一些有效可靠的措施,迫使电气火花与周围环境中的爆炸性混合物不能直接接触达到防爆要求。
它与隔爆措施有本质区别,隔爆是隔爆仪表的外壳内部已经发生了爆炸,能阻止内部的爆炸物和火焰向外传出,是隔离爆炸物传出去。
而本原理是先把点火源与爆炸性混合物隔离,根本没有发生爆炸现象的可能。
目前,已有正压空气隔离、油隔离、石英砂隔离、浇封隔离、焊接密封隔离。
电气百科:仪表防爆的原理
危险场所危险性划分:
爆炸性物质区域定义中国标准北美标准
0 区:Div.1 气体(CLASS Ⅰ) 在正常情况下 ,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1 区: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1 区
2 区:Div.2 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可能出现 , 仅仅在不正常情况下 , 偶尔或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10 区 Div.1:粉尘或纤维(CLASS Ⅱ/Ⅲ)在正常情况下 , 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 , 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11 区 Div.2:在正常情况下 , 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 , 仅仅在不正常情况下 , 偶尔或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Ex(ia)ⅡC T6 的含义 :
标志内容符号含义
防爆声明 Ex 符合某种防爆标准,如我国的国家标准
防爆方式 ia 采用 ia 级本质安全防爆方法,可安装在 0 区
气体类别ⅡC 被允许涉及ⅡC 类爆炸性气体
温度组别 T6 仪表表面温度不超过85℃
Ex(ia)ⅡC 的含义
标志内容符号含义
防爆声明 Ex 符合欧洲防爆标准
防爆方式 ia 采用 ia 级本质安全防爆方法,可安装在 0 区
气体类别ⅡC 被允许涉及ⅡC 类爆炸性气体
: 注 : 该标志中无温度组别项 , 说明该仪表不与爆炸性气体直接接触 .。
仪器仪表基本防爆方法和原理简单介绍防止爆炸,就是要避免爆炸发生的三个条件同时存在。
由于氧气(空气)无处不在,难以控制。
因此,控制易爆气体和引爆源为两种最常见的防爆原理。
而在仪器仪表行业中还有另外一种防爆原理:控制爆炸范围。
仪表中常见的三种防爆原理:控制易爆气体人为地在危险场所(我们把同时具备发生爆炸所需的三个条件的工业现场称着危险场所)营造出一个没有易爆气体的空间,将仪表安装在其中,典型代表为正压型防爆方法Exp。
工作原理是:在一个密封的箱体内,充满不含易爆气体的洁净气体或惰性气体,并保持箱内气压略高于箱外气压,将仪表安装在箱内。
常用于再线分析仪表的防爆和将计算机、PLC、操作站或其它仪表置于现场的正压型防爆仪表柜。
控制爆炸范围人为地将爆炸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局部范围内,使该范围内的爆炸不致于引起更大范围的爆炸。
典型代表为隔爆型防爆方法Exd。
工作原理是:为仪表设计一个足够坚固的壳体,按标准严格地设计、制造和安装所有的界面,使在壳体内发生的爆炸不致于引发壳体外危险性气体(易爆气体)的爆炸。
隔爆防爆方法的设计与制造规范极其严格而且安装、接线和维修的操作规程也非常严格。
该方法决定了隔爆的电气设备、仪表往往非常笨重,操作须断电等,但许多情况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控制引爆源人为地消除引爆源,既消除足以引爆的火花,又消除足以引爆的表面温升,典型代表为本质安全型防爆方法Exi。
工作原理是:利用安全栅技术,将提供给现场仪表的电能量限制在既不能产生足以引爆的火花,又不能产生足以引爆的仪表表面温升的安全范围内。
按照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家标准,当安全栅安全区一侧所接设备发生任何故障(不超过250V电压)时,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确保危险现场的防爆安全。
Ex ia级本质安全设备在正常工作、发生一个故障、发生二个故障时均不会使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发生爆炸。
因此该方法是最安全可靠的防爆方法。
www点1718world点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