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2005年水资源公报
- 格式:pdf
- 大小:9.84 MB
- 文档页数:19
某年度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2000年)贵阳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其环境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让市民了解贵阳市的环境状况,现将2000年的环境状况进行公布。
一、空气质量2000年,贵阳市的空气质量总体较好。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为83.5%,较上一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其中,冬季空气质量稍有下降,但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二、水质状况2000年,贵阳市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质状况总体良好。
经常监测的26个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14个,比例为53.8%;Ⅱ类水质断面11个,比例为42.3%;Ⅲ类水质断面1个,比例为3.9%。
此外,市区内的自来水水质也稳定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级别。
三、噪音污染2000年,贵阳市的噪音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市中心区域和交通密集地区的噪音水平较高,主要集中在白天和晚上。
交通噪音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对市民的影响。
四、固体废物处理2000年,贵阳市的固体废物处理工作稳步推进。
全市共建立了9个垃圾处理站和12个卫生填埋场。
废物分类和再利用工作也有所加强,但在社区和居民生活方面的推广仍然存在困难。
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力度,加强废物处理和再利用工作,提高废物分类的普及率。
五、生态保护2000年,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市区内的绿化面积逐年增加,绿化率达到35%以上。
部分湖泊和水库周围建设了生态公园,促进了生态保护和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
同时,加大了对违法采矿和乱倒垃圾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效减少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六、环境监测与评估2000年,贵阳市加强了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和噪音等指标。
定期发布环境状况报告,向市民公布监测结果,并接受市民的监督和意见。
总结起来,2000年贵阳市的环境状况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和良好的趋势。
前言《遵义市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当年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主要通报当年来水、供水、用水及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的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保障我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报》按年度反映我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污情况、水环境状况及重要水事等,分别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供数据和信息。
《公报》本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之目的,力求全面、准确地提供数据,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领导和全社会了解我市的水资源状况,促使我市的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公报》的编制由遵义市统计局、遵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遵义市环保局、遵义市水利局等单位提供有关资料,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实测水文资料,由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分析、计算、汇总而得到。
在此,对积极支持协作配合2005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完成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公报》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诚肯地希望各有关单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目录前言一、概述 (1)二、水资源量 (2)(一)降水量 (2)(二)地表水资源量 (7)(三)地下水资源量 (9)(四)水资源总量 (9)三、水质评价 (11)(一)河流水质状况 (11)(二)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11)(三)废污水排放量 (12)四、蓄水动态 (14)五、水资源利用 (15)(一)供水量 (15)(二)用水量 (16)(三)用水指标 (16)(四)耗水量 (16)六、水资源运用简介 (17)七、遵义市主要河流开发利用情况 (18)八、2005年遵义市水利大事记 (19)附图:1、2005年遵义市年降水量距平图2、2005年遵义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3、2005年遵义市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图一、概述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东连铜仁,西接毕节、四川,南与黔东南、黔南州、贵阳市接壤,北濒重庆,地处东经105°36′~108°13′,北纬27°08′~29°12′。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10-10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
"十五"时期,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水利投入保持较高水平。
各级水利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水利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5年,全国汛情持续时间长,汛期降水普遍比较丰沛,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福建闽江和长江、黄河的主要支流都发生大洪水,其中珠江流域西江发生191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全年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是1996年以来台风最重灾年。
全国干旱范围较小,旱灾损失总体上比常年偏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以及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管理,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竭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44.3mm,折合降水总量为61010亿m3,比2004年增加7.2%,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0.3%。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40.5mm,比常年值偏多3.8%,比2004年增加10.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83.3mm,比常年值偏少1.4%,比2004年增加5.4%。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新疆、青海偏多20%以上,山东、河南、吉林、福建偏多20%~1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宁夏、内蒙古、北京偏少20%以上,贵州、河北、天津偏少20%~10%。
与2004年比较,福建、江苏、海南、广东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幅度在40%~30%之间,宁夏、天津、北京、贵州的减小幅度在20%~10%之间。
贵州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贵州省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水资源情势的年报,向全社会通报当年来水、用水、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一、水资源量㈠降水量全省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130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90.2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多4.8%,比多年平均偏多9.2%,属平水年份。
西部盘县以北、西南部兴仁以北、中部织金~安顺一带、南部都匀片区年降水量超过1800毫米,为年降水量高值区;西部毕节、北部遵义以西年降水量低于1000毫米,为年降水量低值区;省的中部、北部、西部、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0%~20%,属偏丰年份;省的东部、东北部及西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0.1%至3.7%,属平水年份。
1、流域分区降水量按流域Ⅰ级分区统计,长江流域片区平均降水量为1245.4毫米,较常年偏多9.8%,属平水年份;珠江流域片区平均降水量为1404.6毫米,较常年偏多8.1%,属平水年份。
按流域Ⅱ级分区统计,除金沙江区(878.2毫米)偏少6.5%,长江上游干流区(1133.6毫米)偏多11.8%、乌江区(1266.9毫米)偏多13.0%、北盘江区(1396.7毫米)偏多12.3%外,其余Ⅱ级流域区与常年降水量相当,偏多4.7%~9.8%,以金沙江区的年降水量878.2毫米为各Ⅱ级流域分区的最小值,都柳江区的1453.3毫米为各Ⅱ级流域分区的最大值。
2、行政分区降水量按行政分区统计,贵阳市1300.8毫米、遵义市1231.9毫米、安顺市1431.1毫米、黔南州1429.3毫米、毕节地区1151.8毫米、六盘水市1513.9毫米,分别与常年降水量相当,黔东南州1304.2毫米、铜仁地区1231.6毫米、黔西南州1326.9毫米,与常年降水量比较偏多。
河流水质根据1300条河流3200多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对14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Ⅰ类水河长占5.1%,Ⅱ类水河长占28.7%,Ⅲ类水河长占27.1%,Ⅳ类水河长占11.8%,Ⅴ类水河长占6.0%,劣Ⅴ类水河长占21.3%。
与2004年比较,全国水质总体状况变化不大。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西北诸河、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5个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7%~66%;海河、黄河、松花江、辽河和淮河5个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40%~31%。
省界水体水质对全国237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33.3%,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34.2%。
总体来看,省界水体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松花江区、珠江区和长江区(未含太湖流域),辽河区、太湖流域、淮河区和海河区的省界断面水质较差。
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总磷等。
湖泊水质在评价的48个湖泊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有17个,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的有19个,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湖泊有12个。
对47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4个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32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太湖:若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6.7%、16.3%和77.0%。
若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Ⅲ类水面积占6.7%,IV类水面积占85.1%,劣Ⅴ类水面积占8.2%。
全湖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滇池:湖体水质为劣Ⅴ类,全湖处于富营养状态。
巢湖:东半湖巢湖市第一水厂湖区水质为Ⅳ类,中庙湖区水质为Ⅴ类,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全湖总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评价的320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25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79.7%;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6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20.3%,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21座。
2005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阳市统计局2006年3月10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时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实现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十五”预期目标顺利完成,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
人均GDP达到14934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1851美元。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超出“十五”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高于“九五”年均增幅1.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9.0:48.8:42.2变化为2005年的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9%。
2005年各类价格比上年变动幅度“十五”期间,我市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幅度不大,波动控制在预期调控目标之内。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60.59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53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有1746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456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
二、农业农业生产取得丰收,种植结构得到优化。
一、概述2005年,我市的降雨量要大于多年平均水平,全市面平均雨量为1644毫米,比多年平均1517毫米(1956~2000年)偏多127毫米(约8%),单就降雨量分析属平水年份。
从降雨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山区高,城区、东北部平原沿海偏低的特点,特别是鄞奉平原、慈溪北部沿海偏低,而余姚四明山区、宁海西部山区以及象山港两侧丘陵地带偏多,最大年降雨量为宁海西部山区的马岙雨量站(2368毫米),最小年降雨量为慈溪北部沿海的庵东雨量站(1123毫米)。
2005年我市梅雨期的特点是:梅雨期偏短,梅雨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梅雨期间的梅雨特征极不明显。
我市于6月10日入梅(常年为6月14日),6月23日出梅(常年为7月8日),历时13天(常年24天),全市梅雨期面平均雨量仅为42毫米左右,不足常年梅雨量的20%。
梅雨期的降水以过程性天气影响为主,少了常年连续阴雨绵绵的感觉。
2005年台汛期中,由于副热带高压较强,多次控制我市上空,使我市今年的高温天气仍比常年偏长,7月上旬有局部短时期干旱发生。
但是今年赤道辐合带较为活跃,造成影响我市的台风偏多,7~10月先后有5个台风影响我市,其中5号“海棠”、9号“麦莎”和15号“卡努”台风对我市的影响较大,特别是9号和15号台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给我市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经济损失严重。
我市沿海潮位在台风影响期间,都出现80~150cm的较大增水,8月6日,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又恰逢天文大潮,宁波、镇海出现今年最高潮位为4.56米、4.54米。
进入2005年以来,由于台汛期几次台风的影响,暴雨引发洪水,导致年内我市各类水库、河网水位下半年在中高水位运行,有几座水库短时间内超蓄,至9月中旬,26座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已达7.55亿立方米,占控制蓄水量的96.5%,比去年同期增蓄近亿立方米。
二、雨情2005年我市的年降水总量比2004年增加15%左右,比常年水平略偏多,全市各雨量站的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2400毫米之间,全市面平均降水量为1644毫米左右,属平水年份。
2007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现发布2007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贵阳市环境保护局二〇〇八年五月综述2007年,在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立足新起点,增创新优势,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奋斗目标,将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8%,人口增长0.46%的同时,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07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79%;地表水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声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环境质量大 气 环 境2007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与2006年相比整体进一步好转,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其中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55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0.009毫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23毫克/立方米,继续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一级标准以内;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85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二级标准。
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06-07年对比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项目浓度2007年空气质量为一级(优)的天数为75天,二级(良)的天数为271天,三级(轻微污染)的天数为19天,优良率为94.79%。
空气质量API 指数平均值为68。
比2006年API 指数71有所下降,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2007年全年降水pH年平均值为6.52。
城区降尘年平均值为3.84吨/km2·月。
水环境主要河流2007年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5.83%,城市主要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类型属于有机污染。
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06-07-05 13:35:582005年,各级水利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水利投入继续保持较大规模,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水利改革与管理不断加强,水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全社会水利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27.4亿元。
其中,中央政府投资271.6亿元,地方政府投资(包括部门自筹)398.3亿元,利用外资18.4亿元,国内贷款81.5亿元,企业和私人投资43.0亿元,其他投资14.6亿元。
在全部投资计划中,防洪工程投资399.6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7.7亿元,水保及生态工程投资44.2亿元,水电及专项工程投资135.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3%、30.0%、5.3%、16.4%。
全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共下达271.58亿元,比2004年减少7亿多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19亿元,占26.58%;国债专项资金188.36亿元,占69.36%;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4.05%;利用外资0.02亿元,占0.01%。
全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4855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920亿元,较上年增加3.0%。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3753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794亿元。
当年新开工项目2095个,新增投资规模797亿元。
当年部分投产项目1709个,新增固定资产364亿元。
当年全部投产项目1407个,新增固定资产204亿元。
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45亿元,投资完成率为53.1%。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46.8亿元(含南水北调工程16个在建单元工程),较去年减少36.7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30.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0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39.8亿元,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49.4亿元。
贵州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贵州省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水资源情势的年报,向全社会通报当年来水、用水、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一、水资源量㈠降水量全省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130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90.2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多4.8%,比多年平均偏多9.2%,属平水年份。
西部盘县以北、西南部兴仁以北、中部织金~安顺一带、南部都匀片区年降水量超过1800毫米,为年降水量高值区;西部毕节、北部遵义以西年降水量低于1000毫米,为年降水量低值区;省的中部、北部、西部、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0%~20%,属偏丰年份;省的东部、东北部及西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0.1%至3.7%,属平水年份。
1、流域分区降水量按流域Ⅰ级分区统计,长江流域片区平均降水量为1245.4毫米,较常年偏多9.8%,属平水年份;珠江流域片区平均降水量为1404.6毫米,较常年偏多8.1%,属平水年份。
按流域Ⅱ级分区统计,除金沙江区(878.2毫米)偏少6.5%,长江上游干流区(1133.6毫米)偏多11.8%、乌江区(1266.9毫米)偏多13.0%、北盘江区(1396.7毫米)偏多12.3%外,其余Ⅱ级流域区与常年降水量相当,偏多4.7%~9.8%,以金沙江区的年降水量878.2毫米为各Ⅱ级流域分区的最小值,都柳江区的1453.3毫米为各Ⅱ级流域分区的最大值。
2、行政分区降水量按行政分区统计,贵阳市1300.8毫米、遵义市1231.9毫米、安顺市1431.1毫米、黔南州1429.3毫米、毕节地区1151.8毫米、六盘水市1513.9毫米,分别与常年降水量相当,黔东南州1304.2毫米、铜仁地区1231.6毫米、黔西南州1326.9毫米,与常年降水量比较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