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仪散点图和直方图解读_20160813
- 格式:pdf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55
血液分析仪的三类结果显示方式(第三种特殊)血液分析仪检测标本后,结果显示通常有三类形式:数据、图形(直方图)和报警(图形、符号或文字)。
正常情况下,前两种显示将对医学诊断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我们分别来看这三种结果显示形式。
(一)数据凡是可向临床报告的检测参数,一般均以检验报告单的形式显示,可按原样和特殊格式打印,向临床发出或传送结果。
检测项目的内容主要是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各类血液分析仪特色检测参数。
紧挨检测结果的数据旁,多显示相应参数的参考值。
对于超出参考值的检测结果,通常在其旁加上符号(↑表示增高或↓表示减低),或用颜色(如红色表示增高,蓝色表示减低)加以醒目突出(海力孚血液分析仪采用比较形象的↑↓方式)。
对于无法直接报告的结果,也有相应的符号提示。
有报警或结果异常的参数,经检验人员复核、最后确定后,可发出报告。
(二)图形血液分析仪常用的图形有2类:直方图和散点图。
1.直方图(1)白细胞直方图: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在35~450fl范围内将血细胞分为3群。
正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左侧高陡,通道在35~95fl,为小细胞群峰(主要是淋巴细胞);最右侧峰低宽,通道在160~450fl,为大细胞群峰(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包含中性杆状核细胞和中性晚幼粒细胞);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有一个小峰,为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个核细胞区,以单核细胞为主,也含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等)。
出现异常直方图时,常伴随相应部位的警报信号,异常直方图出现曲线形态改变的通常含义如下:1)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可能有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未溶解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蛋白质或脂类颗粒。
2)淋巴细胞峰与单个核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有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原始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单个核细胞区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有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
【小结】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五分群原理与散点图【前言】现在血细胞分析仪已经十分普及,在减轻工作压力的同时提升了效率。
然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来的结果,真的就是各种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值吗?并不见得!仪器实际上是获得待测细胞的一些参数和信号,将符合某些参数/信号的粒子划归为某种细胞,这一原理就决定了仪器一定会有犯错的时候。
观察散点图有助于发现这些问题,但也不是万能的。
所以,一定要制定复检规则并良好的执行,显微镜万万不能丢。
审核血常规报告时,除了仪器报告的结果(包括历史结果),也应观察仪器给出的直方图散点图,并结合临床资料。
一、VCS技术这是贝克曼/库尔特(Beckman/Coulter)血细胞分析仪的专利技术。
VCS分别是体积(volume)、传导性(conductivity)和光散射(scatter)的缩写,是五分群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的技术之一。
VCS计数检测内容见表3-2它采用三个独立的能量来源在流动池内检测白细胞,将这三者结合,可以将白细胞分为五群(三种粒细胞和淋巴、单核细胞),见表3-3。
以下是VCS细胞检测立体散点图:【注释】M:单核细胞L:淋巴细胞N:中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特别说明:N区和L区之间稀少的白色散点对应嗜碱性粒细胞(B)以下是仪器给出的平面散点图:你发现了吗?血细胞分析仪给出的散点图看似是二维的,其实是三维的【注释】A区:单核细胞(下图中的M)B区:嗜酸性粒细胞(下图中的E)C区:中性粒细胞(下图中的N)D区:淋巴细胞(下图中的L)C区和D区之间那些稀少的白色散点,就是嗜碱性粒细胞。
【小编注】贝克曼/库尔特(Beckman/Coulter)血细胞分析仪的一张白细胞散点图中,包括了外周血中常见的五类白细胞(包括嗜碱性粒细胞),而其他品牌的血细胞分析仪基本上做不到(一般都需要两张散点图)。
下图中的数字,是异常成分出现的位置:【注释】1、幼稚单核细胞2、幼稚粒细胞3、未成熟粒细胞4、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幼稚淋巴细胞6、异型淋巴细胞7、小淋巴细胞增多8、有核红细胞/血小板簇9、大血小板10、红细胞内寄生虫(如疟原虫)二、电阻抗、射频、流式细胞术和核酸荧光染色方法这是希森美康(Sysmex)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的技术,国货迈瑞(Mindray)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的技术/散点图与之相似。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报告单中的直方图有什么检测意义?血细胞分析仪是用于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数量的仪器,通过对各类细胞数量的计数,能够分析潜在疾病的威胁,保障机体的健康状况。
很多人对血常规分析的报告单不是太了解,特别是针对红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和血小板直方图,下面具体给大家分析一下。
什么是直方图?血细胞分析仪在进行细胞分析时,将每个细胞的脉冲数据根据其体积大小分类并储存在相应的体积通道中,每个通道收集的数据被统计出相对数量表示在“Y”轴上,体积数据以fl为单位表示在“X”轴上,即得到细胞直方图。
白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有三个细胞群体,左侧为高而陡的峰为小细胞群(35~90fl),右侧低而宽的峰为大细胞群(161~450fl),左右两侧之间的波谷为中间细胞群(91~160fl)。
白细胞直方图病理性改变:(1)左侧小细胞波峰明显降低,而右侧大细胞群波峰明显增高。
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
(2)左侧小细胞波峰相对增高,而右侧大细胞波峰明显变低。
提示淋巴细胞增高。
(3)在90~160fl区域出现一个明显的细胞峰。
提示中间细胞增多,可有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各种幼稚细胞增多等。
红细胞直方图:红细胞直方图有两个细胞群体,从60fl开始到120fl之间有一个几乎两侧对称,较为狭窄的正态分布曲线,即红细胞主群;主群右侧,约分布在120~200fl 区域有一个小细胞群,又称“足趾部”,此群含有大红细胞、二聚体或三聚体细胞等。
红细胞直方图病理性改变⑴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波峰基底增宽。
提示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⑵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波峰基底变窄。
提示为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轻型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⑶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峰底增宽的双峰。
常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经治疗有效时,也可出现峰底更宽的类似双峰图形。
⑷主峰曲线的波峰右移,波峰基底增宽。
提示为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其经治疗有效时,也可出现双峰图象。
解析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有些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报告单附带有细胞直方图,那么这些图有什么用,能提供什么临床的信息呢?在国内,大多数医师都不甚了了,一般都不看的,也看不懂。
在以前人工做的时代,在报告RBC、WBC、PLT、Hb等参数的时代,还附带了诸如:RBC 大小、分布等等形态学的报告,但进入自动化时代这些形态学的报告就不再出现在报告中了,因此许多医生很不习惯,总是要求做手工,但实际上在目前几乎所有的报告中都能出关于血细胞的一些形态特征,而细胞直方图就是其中的一种报告方式。
怎样解读细胞直方图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直方图。
直方图是统计学上常用的来表示样本各组在成分布的一种直观的图表。
如图1所示:X轴表示体积单位,Y轴表示个数(即统计学的频数),柱条表示在某个体积段内的物体个数。
当我们将体积段无限细分下去方块图就会变成曲线图,如同我们的报告单上的一样。
图2_S1表示的是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红细胞直方图:曲线的每个点对应的坐标(X,Y)表示X体积的红细胞有Y个,而曲线与X轴围成的范围表示的是红细胞的总数(对于数学模型而言,就是曲线的定积分)。
图中显示了两个峰,A峰体积小,峰值也小是PLT(血小板)峰,B峰体积较在,峰值高,显示RBC(红细胞)峰。
而A、B峰的面积显示了RBC和PLT的总量,峰值的X坐标显示了RBC和PLT体积大小,峰宽显示了RBC和PLT体积的极差(极差可不是特别差^O^,而是统计学中常用来表示离散程度的指标,即一组观察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峰的面积越大表示总量越多,峰越宽表示体积大小差异越大,即大小分布不均。
曲线向左移(如S2),即表示,RBC和PLT的体积较小,曲线向右移,即表示,RBC和PLT的体积较大。
因此通过红细胞分布直方图,再结合Hb、MCH、MCVH等指标就能知道,是不是贫血,是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缺铁?),还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叶酸?)、以及大小分布状况(地海贫?)等临床诊治信息。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电阻抗法: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
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图形:根据BCA的检测原理不同,分为直方图和散射图两种细胞分布图形。
一、血细胞直方图:横坐标为血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
细胞直方图为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统计图形。
它可以显示出某一特定细胞群的平均细胞容积、细胞分布情况及有无明显异常细胞群的存在。
直方图观察的内容:①峰的位置,反映主细胞群的位置有无异常。
②峰的高低,大致反映主细胞群数量的多少。
③峰底的宽度,反映细胞群容积大小的不均一性或离散程度大小,如RDW、PDW等。
④有无异常峰出现,和正常直方图相比有异常峰出现,多提示血液中有异常细胞群或干扰因素存在。
⑤峰的起始处或结尾处有无异常,若有多提示有干扰因素。
二、血细胞散点图
五分群BCA,在测定血细胞参数的同时,还可打出直观白细胞分类彩色的散射图,也称散点图。
应注意的是:①在分析图形时应注意与正常图形比较,结合细胞参数、报警提示综合分析。
②注意观察散射图各个细胞群区域的大小、密度、颜色深浅。
特别要注意除正常细胞群以外区域有无细胞群出现。
【小结】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与直方图散点图小编将以国内占有率排在前两位的希森美康(SYSMEX)和迈瑞(MINDRAY)的仪器为例来进行说明,这两个品牌的血细胞分析仪加起来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一大半。
考虑到现在五分群仪器已经十分普及,本文不涉及白细胞直方图的有关内容。
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图形:根据检测原理不同,分为直方图和散射图两种细胞分布图形。
【第一部分】血细胞直方图(Histogram)希森美康/迈瑞血细胞分析仪常规检测红细胞/血小板的技术为电阻抗原理,又称库尔特原理):如上图所示,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血细胞直方图,其横坐标为血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是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统计图形。
它可以显示出某一特定细胞群的平均细胞容积、细胞分布情况及有无明显异常细胞群的存在。
直方图观察的内容:①峰的位置,反映主细胞群的位置有无异常。
②峰的高低,大致反映主细胞群数量的多少。
③峰底的宽度,反映细胞群容积大小的不均一性或离散程度大小,如RDW、PDW等。
④有无异常峰出现,和正常直方图相比有异常峰出现,多提示血液中有异常细胞群或干扰因素存在。
⑤峰的起始处或结尾处有无异常,若有多提示有干扰因素。
(一)红细胞直方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通常位于36~360 fl 范围内,横坐标表示RBC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频率。
正常红细胞集中在50~200 fl 范围内,可见两个细胞群体:一个是红细胞主群,从50~125 fl ,为一个两侧基本对称、较狭窄,呈现倒扣钟状的正态分布曲线;另一群是大细胞群,位于主群右侧不与X 轴重合拖尾部分,分布在125 fl ~200 fl 区域,又称“足趾部”,是一些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的二聚体、多聚体及白细胞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