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 肩 损 伤
- 格式:pdf
- 大小:80.19 KB
- 文档页数:2
浮肩损伤并早期缺血性肌挛缩一例姜自伟;黄枫;郑晓辉;赵京涛【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2(023)017【总页数】2页(P135-136)【关键词】浮肩损伤;腋动脉;腋静脉;缺血性肌挛缩【作者】姜自伟;黄枫;郑晓辉;赵京涛【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浮肩损伤是指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而造成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结构双重破坏的肩部严重损伤。
因该损伤常因高处跌落等直接暴力引起,邻近组织常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
血气胸、肋骨骨折、肺挫伤、臂丛神经及血管损伤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血管损伤以钝挫伤为主,较少发生血管破裂,处理及时效果良好。
我院收治一例浮肩损伤合并血管破裂并发上肢早期缺血性肌挛缩的病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简介韦某,男,25岁,2011年9月8日下午2时工作时从3 m高处跌落致伤,右肩着地,当地医院拍片检查,提示右锁骨远端骨折及肩胛颈骨折。
查体:左肩肿胀,活动受限,手指末端感存在,桡动脉搏动良好,各手指活动灵活,医院给予止痛、补液等常规处理。
4 h后,患者自觉疼痛加重,手指感觉减退,肩腋部肿胀进一步加重。
给予消肿处理2 h后效果不明显,此时查体见桡动脉搏动减弱,但手指可活动,肢体肿胀明显。
下午8时许家属开始转院,凌晨1时入病区。
当时查体,右上肢全段及腋部,右胸壁肿胀严重,伴有大面积挫伤,瘀青,右胸壁容积增大,触诊呈波动性,呼吸平稳,呼吸音正常。
右肩部胸锁瘀肿压痛,右侧肱动脉,桡动脉不能触及,肤温降低,自肩关节以下感觉丧失,自主活动丧失,前臂及上臂组织僵硬,肘腕指间关节呈屈曲强直。
前臂组织压为62 mmHg(1 mmHg=0.133 kPa),血压110/70 mmHg。
浮肩损伤选择题摘要:一、浮肩损伤的定义与成因1.浮肩损伤的概念2.浮肩损伤的成因二、浮肩损伤的症状与诊断1.症状表现2.诊断方法三、浮肩损伤的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2.手术治疗四、浮肩损伤的预防措施1.加强肩部肌肉锻炼2.注意运动姿势与技巧3.避免过度使用肩部正文:浮肩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主要由于肩关节反复过度使用、姿势不当或肌肉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
本文将详细介绍浮肩损伤的定义、成因、症状与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浮肩损伤的定义与成因浮肩损伤,又称肩关节撞击症,是指肩关节盂唇及肩峰下滑囊的损伤。
当肩关节反复进行过顶运动时,如游泳、排球、羽毛球等,肩峰与肩关节盂唇之间可能发生磨损,导致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此外,肌肉力量不足、柔韧性差、运动姿势不正确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浮肩损伤的风险。
二、浮肩损伤的症状与诊断浮肩损伤的主要症状包括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弹响等。
疼痛通常在肩关节活动到某一角度时加重,尤其是在过顶运动时。
诊断浮肩损伤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X 光、MRI等也可用于了解肩关节结构,评估损伤程度。
三、浮肩损伤的治疗方法浮肩损伤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局部冷敷、止痛药物、物理治疗等。
物理治疗包括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柔韧性练习、功能锻炼等。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修复或切除损伤组织,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四、浮肩损伤的预防措施预防浮肩损伤的关键在于加强肩部肌肉锻炼、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避免过度使用肩部。
平时可进行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如侧平举、俯身飞鸟、背后交叉伸展等。
注意运动时的姿势与技巧,避免过度使用肩部,以降低浮肩损伤的风险。
・经验交流・
浮 肩 损 伤
Floating Shoulder Injury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于爱玉
GUO Zhen 2wei YA N G M ao 2qing ZHU Hui 2f ang YU A i 2yu
摘 要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对1993年8月~1998年8月间收治的15例浮肩损伤病人,采用单纯经皮内固定锁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15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8个月,依据Herscovici 提出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2例(1例颅脑损伤后遗症状病人未统计在内)。
结论:浮肩损伤的治疗应将锁骨骨折复位并有效的固定,以恢复肩悬吊骨性结构的稳定。
经皮复位内固定创伤小,固定可靠。
关键词 浮肩; 治疗; 多发伤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1)11-1135-02
作者单位: 文登市整骨医院,山东文登 264400
作者简介:郭臻伟(19712),男,宁夏固原人,医师,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四肢创伤。
电话:(0631)8453850
浮肩损伤系指同侧锁骨与肩胛骨同时骨折而造成肩关节悬吊复合体结构双重破坏,致使骨折不稳定。
由于现代交通与高层建筑的发展,此类损伤逐年增多。
自1993年8月~1998年8月采用经皮内固定锁骨骨折的方法治疗浮肩损伤1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4例,女1例。
年龄20~49岁,平均34岁。
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坠落伤5例。
本组病人锁骨中段骨折12例,远段骨折2例,均完全移位,肩锁关节脱位1例。
肩胛骨单纯颈部骨折6例,颈部骨折并累及体部4例,肩胛体部骨折并肩峰骨折向下明显倾斜移位1例。
颈部骨折并累及关节盂3例,单纯关节盂骨折1例。
颈部骨折移位6~10mm 8例,合并肋骨骨折2例,血气胸1例,颅脑损伤2例,臂丛神经不全损伤1例,股骨干中1/3骨折1例,背部皮肤擦伤2例。
右侧12例,左侧3例。
受伤距整复固定时间,7d 以内10例,8~15d 4例,21d 1例。
1.2 治疗方法 重视全身治疗,合并颅脑、胸部损伤病例,先治疗合并症,待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情况好转后再处理浮肩损伤。
锁骨与肩胛颈或体部同时骨折,单纯行锁骨骨折经皮内固定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仰卧位,患侧肩部垫高30°,患侧上肢置于胸前。
摸清骨折部位,用特制锁骨复位钳经皮将锁骨外折段夹持,回旋提起使断端翘于皮下。
摸清远折断端后,用1支直径2~
2.5mm 克氏钢针经皮自断端由内向外插入髓腔,然后用骨钻缓缓向外背后方摇动,以使钢针从肩锁关节后方穿出皮肤。
至针尾与断端面相平时,一手拇食指扣捏近折段向前牵拉,一手持钳将远折段向外牵拉,矫正重迭移位,同时使远折端对合近折端,当触摸骨嵴连续、上下缘完整后,顺行将钢针打入近折段髓腔内。
至针有明显阻力为止。
若为粉碎型,可根据移位方向摇摆或回旋远端,并加以手法理顺使
之复位。
然后以手捏住骨片维持位置,在向外牵引锁骨远折段的同时,将针缓慢钻入近折段髓腔。
至针有明显阻力时,再进入2~3cm 即可,针尾弯曲埋于皮下,无菌包扎,颈腕带悬吊于胸前。
术后即开始耸肩和摆臂锻炼,术后3周开始辅助活动,术后6周开始主动锻炼。
术中注意事项:①依据X 线片显示髓腔粗细而选择直径2mm 或2.5mm 克氏针。
钢针过细抗应力差,骨折易出现成角移位及钢针向外退。
②钢针进入皮肤后,应严格控制其深度,以免损伤重要组织。
确定髓腔时,应用钢针在骨折端滑触法,针尖触及周围有阻力时为髓腔周壁,方可进行。
进针深度以超过骨折线3~4cm 并进入骨皮质为宜,过浅固定不牢,过深穿破骨皮质时易损伤血管神经重要组织。
③使用锁骨复位钳夹持远折段时,以夹持锁骨上下缘的中部为宜,不能过深。
④手法理顺碎骨片时不要用力按压,以免损伤骨膜及其周围的重要组织。
1例股骨干中1/3骨折同时行锁式髓内钉固定,1例肩关节盂大块骨折,移位9mm ,合并肱骨头半脱位,行后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例肩锁关节脱位,行经皮复位钢针内固定。
1例肩峰骨折向下明显倾斜移位侵入肩峰下间隙,行切开复位。
1.3 结果 本组随访14例(1例颅脑损伤未统计在内),随访时间1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3年8个月。
依据Her 2scovici 功能评定标准,优:肩部不痛,恢复正常工作,肩关节活动不受限,外展肌力5级。
良:肩部有轻度痛,日常工作略有影响,肩关节活动略受限,外展肌力4级。
可:肩部有中度痛,日常工作有较多的影响,肩关节外展45°~90°,外展肌力3级。
差:肩部有严重痛,不能工作,肩关节活动45°以下,外展肌力2级。
其中优12例;良2例,附图1。
图1 患者,男性,28岁,治疗前X 线片 图2 锁骨骨折手法正复经皮内固定后X 线片
2 讨 论
浮肩损伤是一种高速高能直接或间接外力所致的复杂的
多处伤。
常合并机体其它重要器官的损伤如胸部及颅脑损伤等。
应全面细致查体,以免漏诊合并伤。
肩胛骨前后均为肌肉包绕,肩胛骨外缘和肩峰附着的肌肉最多,骨质发育较坚强,肩胛骨折多发生于肩胛骨体部和颈部,肩胛颈骨折多为嵌插性和粉碎性。
凡是高能损伤所致的锁骨骨折,都应同时摄包括肩胛部位和胸部的X 线片,并应注意臂丛神经和大血管的检查。
为确切了解肩胛颈骨折的类型,需作不同角度的X 线检查。
除前后位片外,按照中心矢状偏斜30°垂直肩胛冈的前后位片、向后30°平行肩胛冈的侧位片、和腋窝位片可全面了解肩胛骨的各部位情况。
如肩关节盂骨折,首先应了解关节盂的移位情况,一般应摄40°后斜位X 线片,必要时CT 扫描,以判断是否须手术治疗。
浮肩的治疗虽不需完全恢复二骨解剖的连续性,但应将锁骨骨折复位并有效的固定,以恢复
肩悬吊上骨性结构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冯传汉,郭世绂,黄公怡,等.肩关节外科学M .第1版.天津:天
津科技出版社,1996,280.〔2〕 Herscovici.D.,Fiennes ,A.G.T.W.,A llgower ,M.,et al the
floating shoulder :ipsilateral clavicle and scapular neck fracyureJ .J
Bone and Joint Surg (Br ),1992,74(3):362~364.
〔3〕 Leung ,K.S.,and Lam ,T.P.:Open reduction and intemal fixation
ofipsilateral fractures of the scapular neck and clavicle J .J.Bone
and joint Surg (Am ),1993,75:1015~1018.
〔4〕 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编译.骨科内固定M .第三版.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95,297.〔5〕 Hardegger FH ,Simpson LA ,Weber.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scapularfractureJ .The J Bone Joint Sur g (Br ),1984,66:725.
〔6〕 G oss TP.Fracture ofthe glenoid cavity J .The J Bone Jont Sur g
(Am ),1992,74:299.
(收稿:2001201202 修回:2001202226)
・书 讯・
《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出版
由我国著名临床解剖学家钟世镇院士任总主编,吴阶平院士任名誉总主编的《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已于2001年8月出版。
这套丛书是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临床解剖学工具书,是外科医师和临床解剖学者的一大喜事。
丛书共8个分册,包括钟世镇、徐达传、丁自海主编的《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刘正津、姜宗来、殷玉芹主编的《胸心外科临床解剖学》,王忠诚主编的《颅脑外科临床解剖学》,郭世绂主编的《骨科临床解剖学》,苏应宽、栾铭箴、汤春生、单家治和李继俊主编的《妇产科临床解剖学》,袭法祖、王健本、张祜曾主编的《腹部外科临床解剖学》,梅骅、苏泽轩、郑克立主编的《泌尿外科临床解剖学》,张震康、邱蔚六、皮昕主编的《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解剖学》,共700余万字,其中插图4000余幅。
各分册编制了中文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每章之后附有参考文献,有利于读者追溯参考。
全书铜版印刷,装祯考究。
欢迎单位和个人订购,免费代理邮寄。
联系地址:济南市师范路25号济南军区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丁自海教授,邮编:250031。
电话:(0531)2187681转66942或6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