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790.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摘要】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但也存在着相互借鉴、融合共生的现象。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设计理念比较、景观特点、造园技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究两种园林艺术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审美追求、园林布局、植物景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总结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启示和发展前景展望,为今后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互鉴,将为园林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促进园林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历史演变,设计理念,景观特点,造园技艺,文化内涵,启示,发展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概述中西方园林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各自独特的设计思想和审美特点。
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各自形成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特色。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园林美学。
通过探讨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景观特点、造园技艺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这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启示和发展前景,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展望。
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美学魅力,为我们的园林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2. 正文2.1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商代和西周时期,当时的园林多为宫廷园林,以强调山水意境和层次感为主要特点。
随着历史的演变,唐代的中国园林艺术逐渐兴盛,大型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如洛阳的寒碧园、汴京的开封大相国寺,展现出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韵味。
而在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园林以庙宇为中心,布置有长廊、池塘和雕塑,强调几何形状和对称布局;而罗马的园林则更加注重水景和广场的布局,展现出了欧洲园林的特色。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对于中西园林设计大家有什么了解了,知道中西园林设计的差异性在哪里吗?以下是本人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自从中西方园林艺术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中西方的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进而了解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追求自然美。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
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
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中西园林比较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是具有自然风趣的建筑、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环境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有的手法。
本文就中西园林的风格作了简单的比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有着独特的特点:1.崇尚自然。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是两千年来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缺位的结晶。
要研究它,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已经两方面入手,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决定性的。
‘师法自然’,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主要是通过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从中国园林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道家“崇尚自然”之一观点。
园林中的“叠山”既是模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以比较小的尺度创造峰、峦、岭、峋、洞、谷、悬崖、峭壁等形象。
“理水”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地、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或大或小,或曲或直,或静或动,用山石点缀岸、矶,岛筑桥,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洄,似水还连的意境。
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园林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晴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缥缈的意境。
2.追求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一些文化典故常常被造园者引用到园林中来,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操。
园林讲诗意,诗文绘风景,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一直是相互借鉴,采用古代诗文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由此及彼的联想效应,让观园者从园景的提名、对额得到的暗示而联想到有关文字乃至历史人物、事件、景色等虽然中西园林属于不同的园林体系,但它们同属于与建筑和绘画艺术相关联的艺术门类。
中外园林文化叙范文中外园林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园林文化是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种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的表现,同时也是交流和沟通的媒介。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特点和发展等方面,对中外园林文化进行探讨。
首先,中外园林文化的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的园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园林的概念,最早的园林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融合了自然和人文的元素,追求自然的美与人文的和谐。
古代园林的建筑风格独特,注重布局和景致的安排,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作有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而西方园林文化的发展开始较晚,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较少。
欧洲的园林文化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随后逐渐发展演变。
西方园林文化注重对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追求对称和对比的原则,注重理性和秩序的表达。
西方园林的代表作有凡尔赛宫、英国的伦敦凯尼斯顿花园等。
其次,中外园林文化在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以人为本,追求尽可能再现山水景色,强调意境和心境的呈现。
中国园林善于利用建筑物、树木、水景等元素,通过布局和构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景致。
中国园林文化追求的是一种虚实相生、山水相连的景观效果,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让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宁静、幽雅和美的享受。
而西方园林注重对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它注重对称和对比的原则,打造出秩序与对称的景观。
西方园林文化更加关注建筑和雕塑的表现力,在布局和设计上更加讲究几何形状和比例的运用,突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艺术的表现力。
最后,中外园林文化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沿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特别是苏州园林的发展影响了全国乃至整个东亚园林文化的发展。
而西方园林文化在18世纪开始兴起,受到启蒙运动的推动,也在19世纪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理工大学学术讨论论文学号:912109570131姓名:王晓宁指导老师:曹莹2014年5月传统园林与当代园林的碰撞王晓宁摘要:本文从中外园林建筑的传承内容和设计手法创新出发,选择传统与当代的中外园林设计案例予以比较,并详细阐述比较出来的传统与当代中外园林建筑传承内容和设计手法创新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当代传承内容设计手法创新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and modern gardenWang XiaoningAbstract:In this paper,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 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m ethods of selectio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cases to compare, and detaile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 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nt and innovative desi gn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是具有自然风趣的建筑、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环境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有的手法。
1中国园林的传承内容与设计手法传承内容:中国的园林,在发源之初就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就是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始祖的囿—朴素的天然景象和野生的动植物,无需再尽人为之能事。
可见,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洋溢着纯粹供自己观赏娱乐的草莽自然气息。
浅析中西方文化中的园林艺术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1-0041-01摘要: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产生设计的意识,也就有了设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根植于其自身的文化艺术,这些艺术特性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艺术门类中都有相似的体现。
园林艺术作为人类艺术范畴中的衍生线,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其自身的文化艺术熏陶下,抒写着动人的艺术曲线并且在文化错位下相互交织发展。
关键词:园林文化艺术差异融合1.中西方文化艺术渊源与传统无论是中国文化艺术还是西方文化艺术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文化艺术在整体上相对于西方文化艺术,更加趋向于静态的文化艺术,而西方文化艺术更趋向于动态。
中国文化艺术在其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无为顺应、意境体验、平淡无奇的空灵精神从而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西方文化艺术在其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二元结构影响下,追求的是一种理性、自由性的美学审美意识与观念。
2.文化艺术影响下的园林艺术2.1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中西方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两大风格迥异的造园体系,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稳步前进。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下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追去均匀、对称使得自然被迫具有抽象性的形式美,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文明影响下地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意识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
中国园林艺术在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世俗文化影响下追求的是一种“师承自然”的艺术理念,相比于西方园林艺术既不追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意境审美体验,将园林艺术自由性的山水意境发挥到极致。
现代景园探索者——“哈佛三杰”——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0 前言0.1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既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最强极,亦是学术和艺术发展、交流最为繁荣的国家,在诸多学科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
在菁英辈出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三位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在大时代的潮流中和先进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探索,堪称景观设计学界的“革命”,展开了对景观设计学界传统观点守旧者之间的论战,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第一批探索先驱之一。
0.2关键词景观设计、哈佛革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哈佛革命”总体概况1.1“哈佛革命”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不少有影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美国寻找安身之地,主要的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1937年,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的独裁政权,来到美国,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
一战到二战期间,从欧洲到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还有密斯·凡·德·罗、布劳耶、纽特拉、门德尔松等,加上美国本土的建筑大师赖特,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建筑活动的中心。
格罗皮乌斯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传统。
在他的指导下,建筑系很快变成一个酝酿关于艺术、社会和技术的新思想的地方,充满着让人激动的探索气氛。
然而,景观规划设计的教授们试图忽视这些,他们谨慎地告诫学生,园林不同于建筑,建造园林的材料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树也不能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因此不必操心什么“现代园林”,园林的革新无非是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之间的微妙平衡,自然式的草地树丛看起来同样适合于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
渴求新思想的学生们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景观设计上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加勒特·艾科伯(Garrett Eckbo)、丹尼尔·基利(Daniel Kiley)、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
建筑与艺术学院2009届2013年冬结课论文中外园林史中外园林艺术特色比较————共性中继承,异性中共生【前言】: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在所谓的共性当中,又存在着差异性。
其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和西方园林的重在表现人为力量。
【关键字】:共性继承异性共生文化气息社会氛围理念渗透【正文】一、形式特征从形式特征上看, 其最大区别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 经过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 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中国园林讲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在不规则的平面中, 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 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是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位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造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 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 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 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和对称关系。
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帅着花园, 花园从属于建筑, 如巴黎的凡尔赛宫。
二、建筑空间体量、形式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 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 在处理手法上将建筑化小为大, 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 非常适合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 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
基于比较视角的中外园林景观分析摘要: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布局、建筑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园林、历史文化、差异正文: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现在就从比较的视角对中西方园林景观做出一个浅析。
中西方园林体系概述东方体系: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
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
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
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
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
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图1 中国古典园林图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西方体系: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
中外园林史论文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姓名:周恩情学号:12浅论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 作用; 传承发展前言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
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
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
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
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尽管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日益成为风景园林师一展身手的国际舞台,然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国际地位还十分低下,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和作品。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始终在追随西方近现代的形式与风格,既缺乏理解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内涵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未能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亦步亦趋。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缺乏可以直接继承的传统,另一方面对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
中西方园林评析论文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
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
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
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
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
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
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
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
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
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
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
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
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题目:浅论扬州个园与现代园林设计院系食品科技学院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班级食营检111班姓名王维学号201111780浅论扬州个园与现代园林设计摘要:有幸在今年五一去了扬州个园,文章通过对扬州个园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关键词:扬州个园;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作用;传承发展今年五一,有幸去了扬州玩了一圈,由于黄金周游客太多,此次所游玩的景观都是匆匆忙忙,唯独扬州个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座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
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
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
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
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
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
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
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个园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结课论文题目:中外园林之差异姓名:学院:专业:班级:2012级2班学号:20125808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5年1月1日2010年 1 月1 日伊索拉·贝拉庄园与布伦海姆庄园的对比摘要:伊索拉·贝拉庄园又称贝拉岛花园,是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台地园的经典之作,是现存的唯一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湖上庄园,将意大利台地园与巴洛克风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布伦海姆庄园又称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园林建筑之一,是英伦三岛最大的私人庄园,宫殿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成功地使一座意大利宫殿完美地融于英式的园林中。
关键词:伊索拉·贝拉庄园;布伦海姆庄园;台地园;自然风景式;巴洛克正文伊索拉·贝拉庄园又称贝拉岛花园,建造在意大利波罗米安群岛中的第二大岛上,离马杰奥湖西岸有600多米,距西岸的斯特莱萨镇1.5千米,是现存的唯一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湖上庄园,原先是由美丽的岩石构成的荒岛,名为伊索拉·马托勒的第一大岛上过去也建有台地园,后来逐渐荒芜并消失了。
庄园从1632年由卡洛·博罗梅奥第三代伯爵开始营造,直至1671年才由其子第四代伯爵维塔利阿诺完成。
庄园以卡洛·博罗梅奥伯爵之母伊索拉·伊莎贝拉的名字简称命名。
参加设计建造的有建筑师卡洛·封塔纳和水工师莫纳,雕塑及其他装饰由维斯玛拉和西蒙奈塔承担。
布伦海姆庄园又称丘吉尔庄园,位于英国科兹沃兹最东面的一个小镇伍德斯托克镇。
布伦海姆宫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园林建筑之一,是英伦三岛最大的私人庄园,1988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十八世纪初,安妮女王为了表彰马尔伯勒公爵率领英军在布伦海姆击败当时路易十四世所向披靡的“太阳之师”的功勋,把伍德斯托克赏赐给了他。
从此,伍德斯托克由皇家的园林,变成了马尔伯勒公爵的私人领地。
布伦海姆庄园从十八世纪初即开始修建,约翰·范布勒被委任为公爵宅邸的设计师,整个宫殿的建设几乎延续了三十年,占地面积达2100英亩。
园林文化论文六篇园林文化论文范文1在西方的历史上,冷硬的石质建筑表达了一种西方的文化理念,不仅如此,从埃及金字塔到雅典卫城,几乎全部的闻名石质建筑都必需以垂直线为轴心,并尽其可能地寻求垂直轴心的高度。
哥特式教堂就是最鲜亮的例证。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m,而乌尔姆市教堂钟塔甚至高达161m。
教会要藉此表达离弃尘土和亲近上帝的神学意图。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在中国哲学看来,不需上帝那样的人格神即可解决“安家立命”的问题:只要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和谐以达到最高的心灵境界,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对无限与永恒的体认。
到后来,资本主义精神将这种对建筑高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现代化楼厦成为拜物教的最好诠释,它们高耸在曼哈顿街区及全部的商业闹区,而依中国文化的心理景观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些理性的玻璃盒子,折射着太阳的光线,而毫无生命感。
2中国园林造景中的人文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布满着才智的休闲文化,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强调人要活得自然才能恬淡,体静才能心闲,心闲才能通达。
于自然之中寻流水之声以养耳,网青禾绿草以养目,在回归自然的身心自由中感知自然之美妙,生命之美妙。
这便是中国人的休闲之境界。
“休”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休,人依木而休,表明白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闲”在《楚辞》中释为:“闲,静也”,“闲,雅也,指品质”,代表着中国人的生活观。
由此,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孕育出了我们特有的精神态度和文化气质,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能够使人回归自然,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自然的造化之中铸造人的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行。
休闲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达到对世界的审美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审美。
其次,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要将自己的生命寄予于那个抽象的、人格化的神,因此,休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价值在于,在生活的劳作与困顿之外,在家园中,闲适中的时间能够为人类构建意义的世界,使人的心灵有所安排、有所归依,使人的精神得以守护,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信仰。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从中西方园林艺术鉴别中学习摘要:中西方园林设计内涵丰富,区别也很显著。
从中的精华,很值得后人的研究与学习。
关键词:人工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意境美必然性与偶然性明晰与含混入世与出世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
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园林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类的巧夺天工。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中外园林比较学生姓名吴磊学号***********专业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年级、班级2015级建规2班指导教师姚晓洁吕荃所在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2016年5月中外园林比较摘要:中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也称为山水园林,它着眼于自然美,追求一切服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体现出天趣盎然、气韵生动的风格;而西方传统自然观表现为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人的力量,所以西方园林艺术强调建筑的秩序感,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体现出布局均匀、秩序井然的风格,强调人工创造之美和技能之美。
本文在布局、建筑应用、植物配置、水景应用、山石堆叠、造园师素养、美学思想各方面差异进行了总结以求对东西方园林更好了解。
关键词:中外园林、对比、园林布局、建筑、植物、水、山石堆叠、造园师素养、美学思想1.引言在文化发展的漫长园林发展过程中,东方与西方的园林景观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作为东方文化的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西方,欧式园林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多样,有许多自成体系的园林,如罗马庭园、伊斯兰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等等。
但根据这些园林的特征可以将其划分归为西方园林,而东西方园林中前者侧重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效应;后者则注重几何形态的组织,表现为人为创造。
受人群的审美观念影响,很难对比出中外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以及他们的差异。
2.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园林崇尚人工的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显现出人堆自然的控制。
建筑排列整齐严格,花早树木也被修建成形而非自然生长,水系对布局的分割也很规整,整体都是几何形状的组合。
中国园林的中心为景,突出自然山水,建筑依附景观而存在;西方园林特别注重轴线,轴线的重点出主体为大型建筑,几何型的山水花木为建筑做陪衬,为了更加突出建筑的宏伟。
东西方园林鉴赏论文1000字一、背景1. 地理:地形起伏,河流密布,森林稀少,以牧场为主的园林景观。
2. 园林发展:18世纪前,英国发展规则式园林,受他国影响很大——而后发展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达到鼎盛期,影响甚大。
二、英国规则式园林英国规则式园林:汉普顿宫苑、墨尔本庄园、牛津大学植物园(英国最早的植物园)、农萨其宫苑(16世纪英国规模最大、最富丽堂皇的宫殿)汉普顿宫苑:都铎王朝时期最重要的宫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英国并无郊外的大型庄园。
分为实用园、游乐园两部分。
密园一端连接的池园是园中现存最古老的庭院。
乔治·伦敦和亨利·怀斯是英国规则式风景园时期最重要的设计师,两人是墨尔本庄园的设计者。
英国规则式园林特征:(简答&论述)1. 未能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未能反映英国本土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
受他国的影响:①意大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水景、绿色雕刻、植物迷宫、柑橘园捣得运用上。
②法国勒诺特尔的影响——出现追求宏伟壮观的造园倾向。
影响较小。
③荷兰园林的影响——更精巧细致。
2. 英国式的处理手法:①主要体现在局部构图和造园要素上。
结园、花坛、草坪中的园路都是设计重点。
②手法的革新;对花卉装饰的运用。
③园林建筑小品:回廊、园亭、日晷、门柱等。
三、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1.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成因:(简答&论述)①哲学思想的转变:出现牛顿宇宙观和洛克经验主义,促使启蒙运动中产生自然主义,为自然式园林奠定了美学基础。
②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古典主义园林遭到抛弃,出现新型资产阶级整治庄园。
③民族主义艺术观:光荣革命后,英国造园家努力摆脱他国影响,寻找英国自身的园林特点。
④社会经济的影响:圈地运动导致乡村风貌改观。
因航海造船、修缮房屋缺树,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兴起园艺热潮。
英国自然条件丘陵为主,无法形成古典主义大轴线,气候利于植物生长,而整形式园林养护费用高。
⑤回归自然的思想:人们认为幸福就蕴含在自然框架之中。
基于比较视角的中外园林景观分析
摘要: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布局、建筑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园林、历史文化、差异
正文: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关于
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
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现在就从比较的视角对中西方园林景观做出一个浅析。
中西方园林体系概述
东方体系: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
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
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
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
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
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图1 中国古典园林图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西方体系: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
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
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
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
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
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图3 法国古典园林鸟瞰图图4 西方古典园林
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共同点(相似性)
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做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1.中西园林起源的形似性:前者起源于灵囿和园圃;后者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也分别是各自游乐园的先声。
2.中西园林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中西园林不仅有着十分相似的起源,而且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相似的。
这突出地表现在园林的实用功能和观赏休闲的演变关系上。
园艺的起源与人类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主要靠食用植物而求生存。
因此,园艺的发生与食用和药用植物的采集、驯化和栽培密切相关。
3.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中西园林所用材料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4.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这主要表现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
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虽然它们存在于相距甚远的时空中,但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
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体系,但他们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我们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园林艺术是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个体的差异性与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中西方园林景观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并呈现出各自差异。
西方园林的历史发展而使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园林各呈现不同风格,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风格的差异则更为显著,到1858年美国人奥姆斯德提出现代景观设计概念,如果与中国园林景观之间加以分析比较,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中西园林景观的原PlUmE;艺术思想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经历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这种联系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则比较隐晦曲折。
西方园林景观昕显示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中看西方造园的思想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景观所呈现的则是山水环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
自然审美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士大夫和文人雅士淡漠政治而寄情于山水之中,这样的美学思想揭示出我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是基于对自然美的深切领悟并更加深刻地表现着自然。
西方造园美学思想在于人化自然,中国造园美学观念则是自然的人格化。
图5中国园林建筑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图6外国园林建筑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形式与意境的表现形式由于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的追求上便各有侧重。
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即是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作为哲学家的毕达格拉斯就曾提出了黄金分割;罗马时期维特鲁威提出比例和均衡;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则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
直到黑格尔才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和规律、和谐等到形式美法加以概括。
可见这种形式美对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艺术产生了影响。
西方园林的轴线图对称,均衡布置、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都明显地体现出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中国造园注重于“景”“情”。
所走的是自然山水园的路子,所倾心追求的是诗画一般的意境,这显然不同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
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画家介入,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感情元素。
如《园治》掇山篇中所描绘的“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都极富于诗意的境界。
以中西方园林作比较,尽管各自所追求的侧重不尽相同,但共同的追求就是使人赏心悦目。
图7中国园林的自然山水理念图8 西方园林强烈的韵律感综合以上的叙述,已可以大略理出东西方古典园林风格的异同。
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
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然而比较并不是研究的终极目的,在当今景观园林领域,单独、孤立的谈论任何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已没有多大意义,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是景观创新设计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而着眼与实践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王其钧、邵松著《图解中国古典园林》
杨滨章著《外国园林史》
汪菊渊著《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卷)》
参考网址:
建092-2
杨凯
20092750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