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温故知新】1.辩证的否定原理?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1)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2)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3.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是什么?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是什么?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论?一、互动探究: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
(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2.议一议:如何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来看,一切社会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必清】(课前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复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高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频)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 (低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 (低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 (低频)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低频)人民群众的概念;(高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重点知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注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考点及能级要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A)【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3、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社会主义改革【高效预习】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的矛盾、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的规律,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实现的。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和、和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加以解决。
改革的性质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改革的意义是:。
【重难点剖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探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
【课堂训练】一、判断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相反。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4、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二、单项选择题6、如果说“江南Style”是娱乐模仿秀的话,那么“航母Sty le”的走红,背后是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群众的自豪之情。
这体现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作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8、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改革 B.发展生产力 C.调整生产关系 D.阶级斗争9、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30分钟完成)课前,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本,初步掌握重点内容。
课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分层达成目标。
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核心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__________。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核心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__________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__________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__________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__________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__________。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⑴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矛盾运动的两大规律。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⑵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课前预习案【自主梳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2)社会意识是指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_________。
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的。
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 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 __________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其中形成的__________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__________ 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辩证关系①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___________ 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_____。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__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课标分解考纲细化考题预测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从人生价值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现象,分析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用价值观理论说明大学生如何就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性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启示类为主,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
主观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为主,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每课知识网络】【融汇贯通】把握一个主体: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树立两种观念:树立群众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五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
该讲主要以“社会发展的物质性”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力、基本矛盾,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
从整个教材来看,本讲是对唯物论的延伸,从社会角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
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必须要把握好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同时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区分清楚。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忆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2、理解目标(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运用目标(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考纲要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C二、自主探究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重要性?三、互动探究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
”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材料二: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认识。
”材料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2)材料二、三之间有什么联系?(3)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四、必备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B(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进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坚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C(1)群众观点的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 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的观点,走群众路线。
五、纠正反馈(一)选择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2010年,起源于动漫的“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被视为网络影响力增强和网络词汇“转正”的象征。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基本内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备课组:侯天宝范纯静吴龙军王杨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①社会存在_____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决定着___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__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______作用。
(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辨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从课本上掌握)(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课本上掌握)(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第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一、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考情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浙江文综,31,4分山东文综,23,4分广东单科,26,2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安徽文综,11,4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福建文综,34,4分江苏单科,33,2分广东单科,40(2),8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主要矛盾天津文综,13(1),2分三、知识梳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是它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重要提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的本质和意义;2.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二、学习内容1.社会的定义和特征–社会的定义:社会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人类群体,通过相互交往和合作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特征:包括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2.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现象或情况。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3.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观察法:通过观察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数据和信息,深入了解问题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比较法:将社会问题与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统计法:通过对社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问题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理论研究法:通过研究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他人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
三、学习过程1.寻觅社会的真谛–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社会的定义和特征,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班级一起讨论并互相补充和讨论。
–教师点评:教师总结和点评学生们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们思考社会的真谛和意义。
2.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习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再次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明确内容(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准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利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主义。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5分钟,认真背诵下列内容,同桌间相互检查)1.辨证否定的基本内涵?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及其要求?3.如何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菜单设置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如何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5.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6.改革的含义、根本目的?【感悟平台】——我来探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在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由8∶1修改为4∶1。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适时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建立网络】——我来归纳(灵活采用括号框架或者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以网络形式呈现)【过关窗口】——我来练习(独立完成,同位互批,发现问题,交流研讨)1.既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意味着A.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B.人们的鬼神观念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2.12月4日是法制宣传日。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1,能熟练说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能分析说明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3,会运用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④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点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根据预习提示:在课本上找出并标志以下内容: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重点和难点)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4,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矛盾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各是什么?(难点)5,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什么?(重点,难点)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发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7,在阶级社会里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分别是如何实现的?8,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怎样的奥秘?二,小组合作探究,分别展示答案探究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情景一: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
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高考考纲】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知识梳理】考点一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限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遇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1】(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C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例2】下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例3】(2012高考大纲版全国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编写人:姚彩美审核人:李涛时间:11.27 批改:二次批改:【高考考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用及其矛盾运。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
矛盾运动
1.社会发展
的实现方式
2.社会主义
社会的基本
矛盾的特点
1.人民群众的概念、
2。
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作用
3.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注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划分依据)
⑵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注意理解)
⑶不同性质社会意识的不同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和,决定着的变革和更替。
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内容
②表明: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内容
②体现
⒊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两个方面)(注意:是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社会实现方式是什么?
⒉阶级社会基本矛盾:
⑴基本矛盾是什么?
⑵实现方式:
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⑴特点?(非对抗性的)
⑵实现方式:(如何理解改革?)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⑴是什么?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主体部分⑶我国阶段,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范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论)
⑴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⑵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⑶党的群众路线:①地位②基本内容:
⑷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自测】A层
1.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腐败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D.社会意识有时候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
2.(11江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十八大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制度、不同国家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这体现的哲理是
A.各国的法律虽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B.各国法律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千差万别,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11海南)“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
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
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判断】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3、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文综之家http://ww w.sdw zzj.c n始终密不可分
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合作探究】
(12天津)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2012年也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一年。
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0分)
【当堂训练】A层
1.(11天津)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1山东)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12全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8分)
【课后拓展案】C层
5、近年来,我国每年平均有近10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交通死亡事故率约占全球的15%,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
对此,《刑法修正案(八)》作出了回应,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正式入罪。
这次关于“危险驾驶”的入罪,改变了“肇事后再处罚”的方式,不管是否造成后果,只要有危险驾驶行为都予以处罚。
“酒驾入罪”走入我们的生活,彰显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
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2分)
变式: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寻觅社会真谛”的观点。
(12分)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合作探究
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分)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4分)
③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5.【解析】本题注意把握好题目要求的知识范围,注意合理划分材料的层次和结构,从而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酒驾入罪”是根据我国目前车祸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做出的选择。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刑法修正案(八)》的最新修改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酒驾入罪”体现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