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制度文化第六节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第七节社会背景与贵州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49.27 MB
- 文档页数:73
试论清代雍正时期贵州的改土归流内容提要:清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分析,作者认为废土设流和改土归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改土归流的重点不在土司地区,也不是将土官一律废革。
贵州的改土归流任务:一是废革有“过犯”的土司和土目;二是调整疆界,归并事权;三是开辟“苗疆”,设官建制。
其重点在于将广大“苗疆”土地赋税和人民,直接纳入封建中央王朝统治的轨道。
关键词:清代;贵州;改土归流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颂诏天下。
雍正帝统治了13年的时间,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加强了封建中央王朝的高度集权统治。
即位以后,即迅速渐次剪除诸皇子,以及大臣年羹尧与隆科多势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上,对于雍正元年(1723年)公开发动武装叛乱的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赞丹津分裂割据势力,迅速出兵平叛。
对青海地区蒙古族各部,仿内蒙古札萨克制,编旗设佐领,并规定了会盟与朝贡制度。
对喇嘛教寺院也大力进行整顿,将一度作为地方割据势力重要支柱的喇嘛教寺院,置于政府控制之下,并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
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命副都统达鼐为首任“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事务。
从此,青海地区完全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下,并有利于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府的统治,和西藏地方社会秩序的安定。
此时,我国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立,清代前期又正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时期,封建中央王朝集权的加强,必然要求加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区的统治,这就和维护自身统治的土司势力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也与未曾设官建制地区的地方首领势力产生矛盾,甚至激化。
雍正统治时期适值专制集权的巅峰,因而矛盾也就更加尖锐化了,促使雍正时期在西南广大民族地区,实行大规模地改土归流。
(一)土司制度是土官制度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是由土官走向流官的桥梁。
浅析贵州水西土司文化的旅游开发粉丝网西土司――贵州曾经存在过的四大土司之一,是统治长达1000多年的政权组织。
如今水西土司的政权统治已经结束,但是彝族仍然存在,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语言,他们是贵州唯一建立了国家政权的少数民族。
本文通过对水西彝族土司文化的各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它的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关的开发措施,在旅游开发的基础上也做到对历史遗迹的保护。
贵州有一句俗话“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这句话体现了彝族土司存在的历史悠远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水西文化是指在乌江上游的彝族文化,水西之名,是由元朝时期的彝语“亦奚不薛”音译而来。
千年土司制度维系了水西的和谐、稳定,造就了水西彝族文化,成为国际彝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土司制度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通过分封当地首领世袭官职,以达到有效治理和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治制度。
贵州彝族土司制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土司制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们今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水西土司文化概述水西故地上,很早就有彝族先民古夷人建立的国家政权卢夷国、巴国、蜀国、等。
古史上记载的“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中所指的军队,就是古夷人建立的巴国和蜀国的民族部落的部队。
后来,夜郎国兴起,成为西南最大的国家,一度把水西地区纳入了夜郎国的版图。
据《贵州通志》等史籍记载,水西正式获得中央王朝的任命而建立方国政权,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即丙午年(公元225年),其缘由是因为彝族默部君长妥阿哲帮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蜀后主刘禅封为罗甸王,建立了罗甸方国,主政慕俄格。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两次“改土归流”,才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彻底结束了水西政权在地方的统治历史。
目前,贵州土司文化博物馆共有三个:一是大屯土司庄园。
是全国仅存的土司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土司管理制度的演变一、概论土司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之一,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的边疆地区。
土司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固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司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改革,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司管理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进行一番探讨。
二、土司管理制度的起源土司管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后期,西南地区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土著起义。
当时,唐朝大规模开发西南地区,大量汉族人口迁入,西南地区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疆域的一部分。
唐代以后,随着西南地区的开发,土司制度开始逐渐形成。
土司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南地区的宋代,宋代开始形成了初步的土司管理制度,土司开始成为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单位。
宋代的土司管理制度开始有了一定的轮廓,土司的职责主要是负责管理当地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同时还要向朝廷交纳税赋和兵役。
三、土司管理制度的发展宋代之后,随着疆域的逐渐扩大,土司管理制度开始迅速发展。
元明清三代,土司政权越来越庞大,地位也越来越尊贵。
特别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成为中国的重要边疆地区,土司政权开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土司管理制度开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土司的职责和权限进一步扩大,土司政权开始拥有更多的自治权。
在明清时期,土司政权逐渐成为了当地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力量,土司开始具有了更多的国家权力。
土司政权在当地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土司政权还与藩王政权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立的地方政权,土司政权逐渐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
四、土司管理制度的演变土司管理制度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演变,整个土司管理制度开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尤其是在明代,土司管理制度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明代土司管理制度的发展成为了土司管理制度的高峰。
明代土司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司政权的自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土司政权开始享有更多的自治权和自主权。
三年级上册《贵州建省与改土归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贵州建省的大致时间和背景。
2.学生能够简单理解“改土归流”的含义及其对贵州地区的影响。
3.通过故事和历史事件的讲述,激发学生对贵州历史的兴趣。
4.通过图片和地图的展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6.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变革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贵州建省的时间和“改土归流”的基本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以小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改土归流”及其对贵州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故事法、讨论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贵州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贵州的历史文化氛围。
2.提问:你们知道贵州是什么时候成为省份的吗?引出课题《贵州建省与改土归动》。
(二)新课讲授1.贵州建省讲述贵州建省的大致时间和背景,强调这一事件对贵州历史的重要性。
展示贵州地图,指出贵州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省份。
2.改土归流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改土归流”的含义,即从土司制度转变为中央直接管理的流官制度。
讲述改土归流的过程和对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互动环节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改土归流对贵州有哪些好处。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当时的官员或当地居民,模拟改土归流的实施过程。
(三)巩固拓展1.知识竞赛: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贵州建省和改土归流知识的掌握情况。
2.创意绘画:让学生画出改土归流后的贵州,可以是想象的画面,也可以是结合现实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贵州建省和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今天学到的关于贵州建省和改土归流的故事,并收集更多关于贵州历史的有趣故事。
贵州土司制度1. 贵州土司制度啊,那可真是一段独特的历史!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你想想,在那片土地上,土司们有着怎样的权威和故事呢?比如水西土司,那可是威震一方啊!2. 贵州土司制度,这可不是一般的制度!它就像一张大网,把贵州的过去紧紧交织在一起。
土司们和百姓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像播州杨氏土司,他们的影响力多大呀!3. 哎呀呀,贵州土司制度,真的太让人着迷啦!它仿佛是一部精彩的大戏。
土司们的兴衰荣辱,不就跟戏里的情节一样吗?思州田氏土司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4. 贵州土司制度,你可别小看它呀!这简直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那土司们的权力游戏,是不是像棋盘上的对弈呢?比如安顺的土司们。
5. 嘿,贵州土司制度,那可是充满故事的呀!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
土司们治理下的社会是怎样的呢?看看铜仁的土司统治时期就知道啦!6. 哇塞,贵州土司制度,真的超级有意思!就如同一个奇妙的世界。
土司和朝廷之间的关系,不就像拔河一样吗?像安氏土司和朝廷的互动就很典型啊!7. 贵州土司制度呀,这可是贵州历史的重要部分呢!像一座古老的城堡屹立不倒。
土司们的传奇人生,是不是让你特别好奇呢?像永宁奢氏土司的故事。
8. 哟呵,贵州土司制度,绝对不容错过!它好比一条蜿蜒的小路。
沿着它我们能看到多少土司的风云变幻呢?比如都匀的土司们留下的痕迹。
9. 贵州土司制度,真的是太有魅力啦!仿佛是一道绚丽的彩虹。
土司们的文化传承又是怎样的呢?看看石阡的土司文化就晓得咯!10. 贵州土司制度,这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呀!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
土司们的故事丰富多彩,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吗?比如遵义的土司历史。
我觉得贵州土司制度是贵州历史中非常精彩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它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铭记。
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一、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治理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研究相关少数民族史和地方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
土——土人,即当地人;司——管理;土司——任命当地头人为管理者,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等的责任。
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
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羁縻州制度,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军事统治,设置宣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等武职土官。
明沿袭宋、元制度,并进一步完备了土官的考核、任免、贡纳、征调等制度。
到明朝时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一般加一“土”字,如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
各省边远地区建立不同于腹地的土司地区,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等。
当官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首领一般称为土司。
土司制度中的土职实际上包括土官、土司两类土目。
土地均由土官所有,他们把土地按人头分给所属的峒民耕种,峒民则每年向土官交纳租税、服劳役。
土官属封建领主,除对中央政权负担规定的贡赋和征发外,拥有各种特权。
土司制实质上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
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
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维持土官统治和供王朝征调。
经济上,土官是辖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
文化教育方面,则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随着土司势力的日益膨胀,中央王朝同土司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日趋尖锐,中央王朝和广西土司之间的斗争时有发生。
元明中央王朝和土司政权采取了一些发展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制度和措施,使得土司统治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由于土司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各土司之间和土司官族内部的斗争持续不断,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明代云贵地区改土归流与掌土治民方式的变迁姜建国【摘要】明代云贵地区的改土归经历了三个时段.该地区政治生态具有多样性,土司各自为政,形成独具特色的掌土治民的方式.改土归流之后这些土官治理模式逐渐被流官治理模式所代替.新的流官治理模式包括基层里甲的设置,儒学的推广,郡县政区的设置,卫所的设置与卫所屯田,官方交通通信体系的建立,城池的修筑等.【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9【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明代;云贵地区;改土归流;掌土治民【作者】姜建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目前学界对于明清改土归流的研究成果丰硕。
龚荫*龚荫.试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王强*王强.明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吴展渊*吴展渊.明代贵州基层社会变迁与改土归流——兼论民族沟通机制的建立及意义[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05).、沈海梅*沈海梅.明清云南改土归流的文化条件[J].思想战线,1997(5).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做过深入解析。
已有的研究或者并不关注改土归流之后土司辖区的社会变迁,或者只关注到了社会变迁中的某一方面。
笔者认为改土归流之后土司辖区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掌土治民”方式的变迁。
“掌土”即对辖区内土地的管理,包括国家对于土地的占有方式,土地资源的开发形式,土地收益的分配等内容;“治民”即对辖区内人口的管理,包括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文化教育等内容*陆韧,凌永忠.元明清西南边疆特殊政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该书提出了政区界定中“掌土治民”的概念。
云贵高原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海拔较高、地形崎岖且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这一区域民族众多,是中央王朝长期难以深入管控的地区。
明代承袭元制采取土官与流官两种不同的制度管理这一区域。
目录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 (1)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1)第二节决定贵州文化特点的诸因素 (5)第二章贵州高原的史前文化 (9)第一节贵州史前文化的发现 (9)第二节贵州史前文化的代表 (10)第三节贵州史前文化的衰落 (11)第三章夜郎文化 (12)第一节夜郎问题的由来 (12)第二节夜郎文化的主要特征 (18)第四章贵州的岩石文化—红岩古迹 (20)第一节“红岩古迹”的发现 (20)第二节对“红岩古迹”相关问题的争论 (21)第五章贵州的傩文化 (28)第一节傩文化的起源及分布 (28)第二节傩戏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31)第三节傩戏的传承 (32)第六章屯堡文化 (34)第一节屯堡人与屯堡文化 (34)第二节屯堡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36)第七章沙滩文化 (42)第一节沙滩文化的历史渊源 (42)第二节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 (44)第三节沙滩文化的地位、影响及特征 (47)第八章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51)第一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51)第二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52)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一、贵州文化的定义对于“贵州文化”这一概念,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人提及,有人更是妄自菲薄地说,贵州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贵州文化更多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自1995年,由贵州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办的“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贵州学术界才第一次把“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来探讨,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
会上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有人认为从宏观上来讲贵州并没有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贵州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而已。
二、有人认为贵州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上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过这个母体。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即从文化的地域差异来看,“贵州文化”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清代土司制的瓦解及改土归流的开端作者:魏民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改土归流是贵州及西南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改革事件,贯穿明清两代,影响非常深远。
而雍正两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意义也最为重大,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改土归流;土司制;清代;雍正帝一、雍正帝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及条件一项新制度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项旧制度的衰亡,新制度能够代替旧制度必然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
作为取代土司制度而产生的流官制,必然存在其积极意义和作用。
而雍正朝实施改土归流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旧有的土司制度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实行流官制的而条件已经成熟。
在这里首先对“土司制度”李世愉在《土司制度基本概念辨析》中做了比较详尽论述,指的是有朝廷授予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一世袭官职,让其管理地方一切事物的一种政治制度。
所谓流官就是朝廷直接任命,派遣到地方的官员,其官位不世袭,有品级,有任期。
“改土归流”指的是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的土司制度,而改任流官的一种政治措施。
(一)原有土司制制度的弊病日益严重随着历史的进步,土司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弊端也日益显现,既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也阻碍了地方的发展。
下面就对土司制度的小计影响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土司制度威胁中央统治由于土司所在西南地区地处边疆,与中央相距甚远,中央不好直接直辖,故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酋长或首领为地方官,管理地方事物。
这些土司受朝廷保护而朝廷对其却难以进行有效管理,而且朝廷也允许其按照当地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故容易发展成肆意妄为、危害一方的地方争取。
土司一方面借着向朝廷缴纳贡赋的机会,多向当地百姓征收赋税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外,土司借着西南地区朝廷管理实力薄弱,与朝廷争夺此地的矿产、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严重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不仅如此,这些土司还凭借在当地的政治、经济特权,大肆发展其土军的实力,这些都容易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朝廷的统治地位。
高中历史基本概念解析:羁縻、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一、羁縻制度1、概念含义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用来管理少数民族的一项民族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简单说就是大棒加胡萝卜,软硬兼施。
它起源于秦汉,盛行于唐宋,是基于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而采取的一项政策。
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王朝无法采取常用的郡县制对其进行管理,只能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成特殊的行政单位,或多或少地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相关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原酋长、首领在该民族或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的首领为地方官吏。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单位仅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对中央王朝有朝贡义务,其余的一切事务均由该少数民族首领自己进行管理。
拥有比较大的自治权。
2、起源于秦汉该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之后,仍然让当地人管理巴国,并没有在当地实行郡县制。
秦国和巴国新的领导人通过和亲加强了关系。
汉朝也经常用羁縻政策来拉拢周边的少数民族,争取各民族的支持 。
当时汉朝最强大的敌人是匈奴,汉朝需要拉拢西域其他各个小国共同对抗匈奴。
把其他小国收为属国,经常派使者进行联络,和亲都是运用羁縻政策的具体手段。
与此同时 ,经济上的往来也带有羁縻色彩,汉与其他民族之间进行贸易交往,不仅能够促进双方的经济往来,同时也向那些西域各族显示了他们的先进与财力,使西域民族的统治阶层产生敬畏,从而臣服于汉朝。
中原王朝的目的是要控制西域,达到大一统局面,西域小国的目的是要保障自己的自治和安全,汉朝实行羁縻政策能够满足双方的共同利益追求,因此羁縻政策也开始成为一种汉朝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成熟的统治体系。
3、盛行于唐宋羁縻政策在唐宋变得非常盛行,唐朝前期,武力强盛,征服了周边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些地方设置羁縻府和羁縻州,唐朝在东北、西北、西南设置了856个羁縻府州。
唐太宗之所以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就是因为他在打败少数民族政权后,大力实行羁縻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尊敬和爱戴。
土司制度目录第一篇:土司制度第二篇:关于土司制度的几点看法第三篇:《尘埃落定》中的土司制度第四篇:土司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第五篇:明朝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正文第一篇:土司制度中国土司制度摘要:中国的政治制度涉及面十分宽泛,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无所不包,而在地方上,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就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本文分土司制度、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历史意义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土司制度元明清时期一、土司制度简介土司制度起源于“羁縻政策”,在秦、汉肇始时,不过略微管束,加以笼络,使之不生异心而已;至唐、宋时,才渐次趋于强化。
至元代,元王朝在总结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施行“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始了土司制度。
到明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王朝统治的深入,土司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
及清代,少数民族地区地主经济兴起,土司制度对于社会发展渐次起着阻碍作用,自是土司制度始行崩溃,并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消亡。
土司制度曾在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地区安定、促进社会发展、巩固边防等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土司制度毕竟是“封土封疆”世袭统治的残余,残酷剥削压迫人民,愈来愈腐败,故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
二、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初期阶段出现在元代。
元朝在统一全国后,开始在南方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统治。
由中央派蒙古官员达鲁花赤进驻各级地方政府,实现对多民族汉族的统治,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也有达鲁花赤与土官共治。
元朝土司制度统治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第一,设立各种土司职务。
元朝土司官职大者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诸职。
第二,任用各民族中的豪酋为各级土司土官。
元朝比较广泛的任用南方民族的豪酋为土司土官,从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司到路、府、州、县的长官大多以各民族中的豪酋担任。
B、1949年的11月23日和12月26日C、1949年的11月15日和12月26日D、1949年的11月23日和12月16日13.(2分)下列城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的城市是()。
A、遵义B、凯里C、贵阳D、都匀14.(2分)贵州最大的河流是:()A、綦江B、乌江C、南盘江D、清水江15.(2分)抗战时期贵州作为大后方,一些沿海地区的机关、学校、商号、企业纷纷迁入,使贵州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短暂繁荣。
学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其旧址在()。
A、湄潭文庙B、阳明书院C、甲秀楼D、天台山16.(2分)从()年起,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经济建设的计划管理体制。
A、1949B、1950C、1953D、197817.(2分)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A、红水河B、乌江C、北盘江D、赤水河18.(2分)贵州下列被称为凉都的是()。
A、遵义B、水城C、贵阳D、都匀19.(2分)贵州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一线。
A、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以及荔波—罗甸的北界B、大方—织金—普安C、苗岭D、牛栏江—横江20.(2分)贵州的气候,极端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A、赫章B、玉屏C、威宁D、铜仁多选题(共10题,共30分)开始说明:结束说明:21.(3分)贵州完成土地制度改革以后,逐步开展的“三大改造”是()。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少数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
22.(3分)研究和认识贵州省情需要我们用哪些正确的观点:()A、系统的、全面的观点B、直接的观点C、用辨证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23.(3分)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
A、珙桐B、贵州苏铁C、银杉D、马尾松24.(3分)“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列有()。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
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
雍正时,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
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贵州的改土归流始于明代,高潮却是在清朝前期的雍正年间。
督抚大员鄂尔泰等人的改土归流建议为雍正皇帝采纳,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
这集中表现在:在经济上,土司制度下的领主经济阻碍了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土司享有各种特权,拥有军队,私设监狱,相互争杀,严重妨碍中央集权;而土司、头人为非作歹,奴役土民而造成的民族内部矛盾也日渐突出,不利于统治的稳定;在交通上,土司区域尤其是“化外之地”梗阻着“开江路以通黔粤”、连陆路以通川楚达云南,不利于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控制、治理等。
明代xx土司制度明代土司制度的建立,是以湖湘诸土司的归附启其端,继而今贵州地区等西南诸大姓以次服属总其成的。
朱元璋的治黔之策是着意安附,把元代土司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待明政权日益巩固后,其对贵州土司的控制也随之加强。
可见,贵州土司的建立具有两个特点:在地域上是由东而西;在方式上是先抚后征。
明代贵州土司的形成,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
其主要因素有二:一为当地大姓,世代据有其地,势力根深蒂固。
贵州土官多源远流长,盘根错结。
对于拥有如此雄厚实力的土著豪酋,明王朝要防止“急而生变”,只有采用假予爵禄的办法加以安抚。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绪论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1、从夜郎到贵州2、历史上的五大族系文化交汇之地3、今天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分布格局4、贵州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五大族系文化适应山地环境之后的再发展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1、山地环境生物资源的立体分布2、贵州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及分布3、民族建筑的多样性4、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三、贵州民族文化的共生性关系1、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依共存的文化生态关系2、空间共存与生产、生活资料共享3、贵州民族文化的宽容性格4、族际交流与文化借鉴5、文化共生性关系的确立四、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其研究意义苗族文化史第一章贵州苗族的族源、族称与迁徙第一节族源第二节族称的演变第三节迁徙史第四节支系与分布第二章贵州苗族的语言与文学第一节语言一、苗语的系属、方言土语的划分二、苗语的语言特征三、苗语古音四、苗文(柏格理苗文、旁海苗文、新创苗字)第二节文学一、口头传唱文学二、民间传说与故事第三章贵州苗族的建筑文化第一节吊脚楼第三节“干栏式”楼居第三节鼓楼和风雨桥第四章贵州苗族的工艺美术第一节工艺一、刺绣、挑花二、蜡染与染布三、编织四、银饰加工第二节美术第五章贵州苗族的服饰第一节改土归流和“苗疆”开辟前的服饰第二节改土归流后服饰变革第三节当代不同方言的服饰第六章贵州苗族风俗、礼仪第一节风俗一、婚俗二、丧俗三、习惯法及其执行机制第二节礼仪第七章贵州苗族节日一、过“苗年”二、鼓藏节三、“四月八”四、龙船节五、吃新节六、芦笙节七、跳花节八、其他节日第八章贵州苗族宗教信仰与禁忌第一节宗教信仰一、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二、祖先崇拜三、鬼神崇拜四、巫术与占卜四、基督教、天主教对苗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第二节禁忌一、宗教祭祀性禁忌二、时令忌日三、起居饮食禁忌四、婚丧及妇女禁忌五、农事劳作禁忌第九章贵州苗族体育竞技第一节民间体育一、斗牛二、划龙舟三、跳鼓和跳芦笙舞四、射弩五、赛马六、舞狮、舞龙七、摔跤八、武术第二节绝技与气功第十章贵州苗族的音乐与舞蹈第一节音乐第二节舞蹈第十一章贵州苗族科技第一节苗医苗药一、理论学说二、诊断和分类三、诊治原则和方法四、苗药命名和加工五、苗药配方与验方第二节历法第三节其他(运输、建筑、食品储存、捕猎技术)布依族文化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