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分布特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池塘。
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过渡】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能否试着总结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
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西亚民居 东南亚民居1.西亚的房屋具有、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自读教材,比一比,看谁过目不忘:① __乡村与城市__统称为聚落,先有_乡村_聚落,后有_城市__聚落。
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劳动生产和_社会活动的场所。
③由于_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景观_有较大的差异。
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土壤_、_自然资源_、_水源_和_交通_等。
⑤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平原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密集_,在高山_、__荒漠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⑥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人类活动__和_自然环境__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⑦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历史文化_、_宗教信仰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建筑_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景观因_环境_而异。
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主要表现为: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_越来越完善_。
⑨亚洲乡村聚落人口_众多_,房屋较_密集__;欧洲乡村聚落人口_较少__,农业机械化水平_高_,房屋较_分散_;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_较为原始__的村落。
(教师订正答案后给点时间让学生读记知识点,小组按分工互查记忆情况[德华1] )[德华1]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查批改,5分钟的时间到后点学生订正答案,在教师批改忙不过来时提醒学生按小组分工批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1.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探究活动一】:聚落有哪些类型?
课件展示: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教师:请同学们辨认各是什么景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
学生:学生自由发言,回答每一类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居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所差异。
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探究活动二】: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课件展示:
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
学生: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交流。
说一说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各组派代
表发言。
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
教师总结:
教师: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乡村是怎样演变成城市的?
课件展示:
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发展过程,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都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探究活动三】:影响聚落形成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
教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周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那么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阅读课本82页图4.13,分组讨论每一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教师总结: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聚落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可以反映出聚落的分布情况。
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
落呢?
展示:
学生:阅读课本82页图4.14和83页图4.15和高山、荒漠地区景观图,回答人口分布多、少的原因。
教师总结: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稠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少有或没有聚落。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水源、地形、气候等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外观和建筑材料也各有不同。
【探究活动四】:环境影响聚落的建筑吗?
你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他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请举例加以说明。
课件展示:
学生: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草场广布,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合游牧生活。
学生:开展小组竞赛,小组合作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建筑、聚落的形态都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掘成窑洞。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因气候严寒,民居的建筑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因气候高温多雨,民居的建筑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隔潮。
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正因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探究活动五】: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是古代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城堡、雕塑、壁画、碑刻、宫殿、园林、陵墓等。
为何要保护?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
教师: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经济科技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课件展示:
教师: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
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
教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文化遗产?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
五、板书设计
聚落的概念
乡村和城市聚落的类型
城乡的差别
聚落影响因素
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分布特点
各地民居建筑
保护传统聚落世界文化遗产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