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活的动物_1
- 格式:docx
- 大小:17.17 KB
- 文档页数:3
水陆生活的动物有哪些
乌龟、青蛙、大鲵、鳄鱼、河马等。
1、乌龟:乌龟在动物学上是属于爬行动物,但是也在水里生活身上
长着非常坚硬的甲壳。
而且在受到击打后,还经常会把头和尾缩到壳中。
大多数的乌龟都是肉食性动物,一般都吃一些小虾小虫,还有一些海里的
植物。
2、青蛙:青蛙的卵产于水中,是体外受精,从而孵化成蝌蚪,用鳃
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长大后也是水陆兼
栖生活。
3、大鲵:大鲵属两栖动物,水中用鳃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肤呼吸,
皮肤只有黏膜,没有鳞片覆盖。
栖息于溪涧、池塘,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
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
4、鳄鱼:鳄鱼是一种变温动物,卵生动物。
其主要以鱼类、水禽、
野兔、鹿、蛙等为食,属肉食性动物。
一般认为鳄鱼是一种水生动物,但
它也是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之一、
5、河马:河马是一种两栖动物,喜群居,善游泳,怕冷,喜温暖的
气候环境。
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均在水中进行。
它们几乎白
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休息,晚上才出来吃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以草为主,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食物短缺时,它们也吃肉。
………………………………………………最新资料推荐………………………………………第一章: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一:水中生活的动物1、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如:蚯蚓、虾、蝴蝶等。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都是无脊椎动物)2、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如:蛇、鱼、麻雀等。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是脊椎动物)3、观察鱼的外形,找出其特征和作用:4、 、(1)水流经鳃的途径是:水背鳍(1片) 尾鳍(1片) 臀鳍(1片) 腹鳍(2片) 胸鳍(2片) 1、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2、体型呈梭形(流线型),外表覆盖鳞片,鳞片上有粘液。
这两个特征的作用:有利于减少水对鱼自己身身体的阻力,便于在水中游泳。
3、鱼体的背面为深灰黑色,腹面为白色,不易于被敌害发现。
4、鱼的运动器官是鳍。
其胸鳍和腹鳍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尾鳍有掌握前进方向的作用;侧线(感觉器官)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躯干和尾部尾鳍的摆动提供了前进的动力;5、以上的特征有利于鱼在水中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动物形态结构均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侧线(两侧2条) 鳃盖 鳃丝鳃丝口 鳃丝 鳃盖后缘(2)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开闭合,这是鱼在呼吸和摄食,鱼吸收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3)活鱼鳃丝呈鲜红色,是因为鳃丝内部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
在鳃丝被进行气体交换,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与流入的水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5、鱼类共同的特征:体表被鳞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6、其它水生动物:(认识辨别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例如:海葵、海蛰、珊瑚虫等。
软体动物:靠贝壳来保护自己的身体的动物。
例如:乌贼(贝壳退化)、章鱼(贝壳退化),扇贝,河蚌,蛾螺等。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例如:水蚤、蟹类、虾类等。
大班科学:水里的动物(一)引言概述: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水中的动物种类繁多,有些能在水中自由游动,有些则借助水来获取食物。
本文将以大班科学的视角,介绍水里的动物及其特征,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水中的生物。
正文:一、水中的鱼类1. 鳍:鱼类身上的鳍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和游动。
2. 鳃:鱼类通过鳃呼吸水中的氧气。
3. 咬合器官:鱼类具有各种不同形状的咬合器官,用于捕捉和咀嚼食物。
4. 温度适应性: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水的温度要求不同。
二、水中的两栖动物1. 蛙类:蛙类在水中生活的时候呼吸皮肤上的氧气,但在陆地上生活时则通过肺部呼吸。
2. 蝾螈类:蝾螈类具有长而细的身体,适应于水生环境。
3. 皮肤特点:两栖动物的皮肤通常湿滑而有黏性。
三、水中的甲壳类动物1. 蟹类:蟹类一般有钳子,用于捕捉食物、自卫和竞争。
2. 蝲蛄类:蝲蛄类的外壳较硬,保护它们免受侵袭。
3. 游泳器官:甲壳类动物的游泳器官大多是通过改变appendages(附属肢)的形状来实现。
四、水中的软体动物1. 蜗牛:蜗牛具有坚硬的外壳,用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2. 掠食性软体动物:某些软体动物以其他小型水生生物为食。
3. 灵活的身体:软体动物具有柔软的身体,便于它们在水中游动和寻找食物。
五、水中的无脊椎动物1. 水母:水母具有透明的身体和触须,用于捕捉猎物和保护自己。
2. 海葵:海葵通过触手捕捉食物,同时也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3. 球虫:球虫是一种微生物,通常存在于水中和其他水生环境中。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水中的动物种类繁多,每种动物都有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鱼类、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都在水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存方式。
了解并且尊重水中的动物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一步,也有助于我们保护和爱护水生生物环境。
水中生活的动物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一种独特的生物群体,它们在水中生活、繁衍和捕食。
这些动物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生物。
它们在水中生活,依靠水中的氧气和食物来维持生命。
鱼类是水中生活的动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有些是淡水鱼,有些是海水鱼,还有一些是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存的。
鱼类通过鳃呼吸来获取氧气,它们在水中迅速游动,捕食其他小鱼或水生昆虫。
除了鱼类,海洋哺乳动物也是水中生活的动物中的重要一部分。
海豚、鲸鱼和海豹等动物都是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它们通常在海洋中游弋,以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
海洋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和社会性,它们能够在水中迅速游动,并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
此外,水生昆虫也是水中生活的动物中的重要一部分。
水蚤、水虱和蜻蜓等昆虫都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它们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植物为食,通过在水中游动来寻找食物和繁殖。
总的来说,水中生活的动物是一个多样化而又神奇的生物群体,它们在水中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
它们与水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水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水中生活的动物,共同维护水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一、知识结构 12病毒 3、微生物 细菌 真菌知识点归纳动物(第五单元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鱼1、运动器官: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2、呼吸器官: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3、 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08中考)4、鱼离不开水的原因: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5、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08中考)(1)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2)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 (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4)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环节动物(1)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2)蚯蚓:生活环境: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 动: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呼 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黏液溶解氧气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
(07、09中考) 3、哺乳动物:(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如兔、大熊猫(07、08中考)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呼吸:用肺呼吸;藻类 如水绵无种子 苔藓 如地钱 孢子植物植物的分类 蕨类 如肾蕨裸子植物 如油松、银杏 被子植物 玉米、向日葵 有种子种子植物注:(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腔肠动物:珊瑚软体动物:河蚌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蜘蛛 鱼类 两栖类:大鲵有脊柱 爬行类:龟鸟类 哺乳类无脊柱 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循环: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体腔:有膈分为胸腔和腹腔,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2)陆地中生活的动物所要的基本条件是: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3)兔:体表:被毛(保温)呼吸:用肺呼吸,循环: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消化:牙齿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水中生活的动物(一)主讲:黄冈中学优秀生物教师崔腾云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一、动物的类型(150万种)1、根据结构分类(1)脊椎动物:体内中间有脊椎。
(2)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
2、根据生活环境进行分类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一、常见的水中动物——鱼(一)鱼的游泳1、体形:成流线型,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2、体表有鳞片:鳞片分泌黏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此外鳞片还有保护作用。
3、鱼鳍探究鱼鳍的作用方法一:捆绑鱼鳍法捆绑背鳍:鱼在水中侧翻,不能直立;;捆绑尾鳍:鱼不能改变游动的方向,游动缓慢。
方法二:模拟实验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探究鱼鳍的作用具体做法见课本)模拟实验的优点是:①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②模拟实验是将模拟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缺点:模拟实验的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拟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 返回 -同步测试选择题1、在完成观察鱼鳍的实验后,小明同学对鱼鳍有了以下几种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研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B.鱼鳍有奇鳍和偶鳍之分;C.鱼的运动只能依靠鳍进行;D.鱼在游泳时,胸鳍、腹鳍和尾鳍的作用不完全一样2、把鲫鱼握在手中,会感到粘滑的原因是()A.具有鳞片B.有水C.有粘液D.身体呈梭形3、鲫鱼的各鳍中,控制游泳方向的鳍主要是()A.胸鳍B.腹鳍C.臀鳍D.尾鳍4、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大约有()A.30多万种B.100多万种C.150多万种 D.200多万种5、鱼身体上的鳍的数量是()A.5 B.6C.7 D.86、鱼在游泳时,主要靠()部位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八上生物知识点及检测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知识点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1)游泳: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2)呼吸:用鳃,鳃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2.其他水生动物腔肠动物(海葵)、软体动物(乌贼)、甲壳动物(虾)海豚(哺乳类)、龟(爬行类)等二.检测1.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A.胸鳍和腹鳍有保持平衡作用B.尾鳍能控制前进方向C.鱼只靠鳍运动D.靠躯干和尾部的左右摆动游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都用鳃呼吸B.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鱼类C.流出鳃的水含氧量减少D.所有鱼的体表都有鳞片第二节.陆生生活的动物一.知识点:1.陆地生活的动物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发的结构。
如昆虫具有外骨骼2)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
4)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2.蚯蚓:1)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
靠近身体前端有环带:2)运动:肌肉与刚毛配合蠕动3)呼吸: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3.家兔:1)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2)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3)神经: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保温),胎生,哺乳 (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二.检测1.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下列不属于陆地生存的动物特征的是A.有外骨骼的动物B.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的动物C.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呼吸器官的动物D.用鳃呼吸的动物2.下列关于蚯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属环节动物B.环带靠近身体前端C.靠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D.蚯蚓是恒温动物3.下列关于家兔的说法有误的是:A.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属哺乳动物B.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有特别发达的盲肠C.心脏四个腔,一条循环路线,体温恒定D.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一.知识点1.鸟类(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1)运动:前肢变为翼,胸肌发达;骨中空,内充空气(2)消化:食量大,消化强,直肠短,不储粪,有利于减轻体重(3)循环:心脏分四腔,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4)呼吸: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属恒温动物,生殖为卵生2.昆虫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着生在胸部,有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3.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重点:探究鱼类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电教手段:多媒体观看录像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生物的多样性(观看录像片断)①
②③将你熟悉的动物分别填入下表:二、新课: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观看录像片断:《海洋中的生物》及《淡水生物》思考:
如果陆地上的生物(如猫)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鱼类等在水中生活须具备哪些条件?(游泳和呼吸)
2、游泳
①观察与思考(课本P3)
②由上可知有些问题仅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这时就需通过实验来探究。
③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㈠提出问题
㈡作出假设
㈢讨论探究思路
a、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
b、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㈣制定并实施计划
(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由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捆扎时不要过于用力,以免使鱼受伤。
)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过程和结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㈤表达和交流
①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同学提出的质疑给予答辩。
②总结出鱼的各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
⑷完成课本P6“讨论”
3、本课小结(略)
三、作业: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教后感: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