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祭妈祖大典的报道中看新闻叙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新闻话语的生成摘要:在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诞辰日上,湄洲岛祭拜祈福活动,热闹非凡。
针对今年妈祖诞辰1056周年的祭祀活动,人民网、中国网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强调了妈祖信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两岸文化认同与交流的精神纽带。
这篇文章应用内容分析法,针对2016年妈祖春祭的报道,从新闻话语的生成方面,来分析媒体的新闻叙事。
关键词:新闻话语的生成、消息来源、稿件来源、妈祖祭奠2016年4月29日),妈祖诞辰1056周年祭祀大典大会在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举行。
当天,湄洲岛春祭妈祖大典更是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
为此,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到湄洲岛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中国节》系列专题片——妈祖诞辰纪念活动拍摄,并向全球播出。
文章选取了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对2016年湄洲岛春祭妈祖大典的新闻报道,仅从这一事件的报道来分析新闻话语的生成。
对于叙事学的概念,托多罗夫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而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讲到:“新闻话语的生成。
新闻来源是“委托人”,记者只是“受托人”,新闻中真正说话的是新闻来源。
二、新闻话语的生成1984年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5W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在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中,记者和编辑等新闻工作者是主要的传播者(Who),阅读新闻的人是受众(To Whom)。
但是,在新闻话语的生成中,记者只是“受托人”,新闻中真正说话的是新闻来源。
那么何为新闻来源呢?甘惜分在其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如是解释:“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
”甘惜分指出了新闻来源的结构分布。
根据学者的阐释和对新闻的认识,可以把新闻来源分为两类,即稿件来源和消息来源。
写一篇关于妈祖祭典的非遗作文湄洲岛位于福建沿海的湄洲湾口,属福建省莆田市,这里是四海共仰的海神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
目前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0个省市五百多个县、市建有五千多座颇具规模的妈祖分灵庙宇,恭祭妈祖民众近两亿人,每年前往湄洲妈祖祖庙朝拜的海内外游人超过一百万人次。
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妈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于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难逝世。
人们感念她生前行善济世,在她死后不久,自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始称“妈祖”,尊为护航女神。
妈祖娘娘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妈祖娘娘乡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道观)。
祖庙于公元1023-1032年(天圣年间)扩建,日臻雄伟。
1403年-1424年(明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
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
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
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
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并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洲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
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上香;5.奠帛;6.诵读祝文;7.跪拜叩首;8.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乐;9.行亚献之礼,奏乐;10.行终献之礼,奏乐;11.焚祝文,焚帛;12.三跪九叩;13.礼成。
如何写妈祖文化节作文
《话说如何写妈祖文化节作文》
哎呀呀,要写妈祖文化节作文呀,这可有点意思。
就拿我去年参加妈祖文化节的经历来说吧。
当时我起了个大早,想着可不能错过这热闹的场面。
到了地方,那人啊,真是多得像蚂蚁似的。
现场那个热闹劲儿嘞,敲锣打鼓的,还有各种表演。
我就跟着人群走啊走,看着那些精美的妈祖像,那雕刻得可真是栩栩如生啊,就好像妈祖真的在看着我们一样。
我还看见好多人都拿着香在那儿虔诚地拜呢,嘴里还念叨着什么,估计是在向妈祖祈福吧。
我旁边有个老奶奶,特别认真,闭着眼睛在那祈祷,脸上的表情甭提多庄重了。
我就站在那儿看了好久,感觉自己都被这种氛围感染了。
然后还有各种民俗表演,跳舞的、唱歌的,那叫一个精彩。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穿着古装的小姐姐在那跳舞,那舞姿轻盈得呀,就像仙女下凡一样。
我都看入迷了,一直在那鼓掌。
等逛完一圈下来,我这心里呀,满满的都是对妈祖文化的感慨。
写作文的时候不就有素材了嘛。
咱就把看到的这些详细地写下来,什么热闹的场景啊,人们的表情动作啊,还有那些精彩的表演呀,都写上。
把自己的感受也写进去,就像我当时心里的那种被感染的感觉呀。
最后再感叹一下妈祖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就成了一篇好作文嘛!嘿嘿,咋样,是不是挺简单的呀。
热闹的妈祖妈祖文化节作文600字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妈祖文化节吗?那可真是热闹极啦!
每年到了妈祖文化节这一天,街上到处都张灯结彩。
大人们早早地就起来准备,小孩们也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跟着大人一起去看热闹。
妈祖庙前人山人海,大家都怀着虔诚的心来祭拜妈祖娘娘。
有的人手里拿着香,嘴里还念念有词,祈求妈祖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还有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呢!那些狮子和龙在表演者的手中活灵活现,一会儿高高跃起,一会儿又摇头摆尾,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还看到了一艘漂亮的花船,船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和彩带。
听大人们说,这花船是为了纪念妈祖娘娘当年海上救人的英勇事迹。
妈祖文化节真是太有趣啦,我盼着下一次还能来!
作文二
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热闹非凡的妈祖文化节。
一到妈祖文化节呀,那场景简直让人惊叹!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摊,有甜甜的糖葫芦,香喷喷的烤红薯,还有让人看了就流口水的棉花糖。
走进妈祖庙,里面更是热闹。
好多人都在那认真地磕头许愿,我猜他们一定是在祈求妈祖娘娘保佑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我还看到一群穿着漂亮衣服的阿姨在那跳舞,她们的动作整齐又优美,就像一群仙女在翩翩起舞。
最让我开心的是,我还拿到了一个妈祖文化节的小纪念品,我要把它好好保存起来。
这就是妈祖文化节,充满欢乐和神奇,你们是不是也想来感受一下呢?。
妈祖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妈祖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妈祖庙会,对这个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庙会当天,大街上热闹非凡。
人们挤满了街道,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手持香烛。
我也跟着人流一起走进庙会,眼前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妈祖庙。
庙门上的金字映入眼帘:“福园妈祖庙”。
我沿着人流,走进庙里。
庙里香烟袅袅,神台上供奉着一尊威严庄重的妈祖神像。
人们一边轻轻插着香烛,一边默默地祈福。
我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激起敬仰之情。
我透过炊烟,仿佛看见历代妈祖的英姿和勇气。
庙会上,我遇到了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个老人告诉我,妈祖昔日是一位渔家女子,为了救助百姓性命,她化作一尊神祗,坚守在江边,保护着人们的安全。
每逢妈祖诞辰,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庙会,以表达对妈祖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除了祈福,庙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一位艺人正在表演杂技,他展示了惊人的身手,在人们欢呼声中完成了许多难度极高的动作。
还有许多小吃摊位,我特别喜欢吃麻花,它既香甜又脆口。
在庙会结束时,我购买了一串妈祖挂件作为纪念品。
这串挂件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的,非常美丽。
我把它挂在包包上,每次看到它,我就会想起妈祖的故事和庙会的热闹场景。
妈祖文化在中国是一种传承已久的文化,它代表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地人们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敬。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不仅可以祈求妈祖的保佑和安全,还可以欣赏传统表演和品尝美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加妈祖庙会,我对妈祖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希望将来能够深入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难忘的迎妈祖民俗活动作文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次迎妈祖的民俗活动,那场面,那氛围,至今回想起来,仍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早早地被村里的喧闹声给唤醒。
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胡乱套上衣服,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奔去。
还没到地方呢,远远就看到人群如潮水般涌动,五颜六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欢快的锣鼓声震耳欲聋。
我拼命地挤到人群前面,终于看清了那壮观的场景。
只见一尊金光闪闪的妈祖像被稳稳地安放在华丽的轿子里,那轿子装饰得极为精美,红绸缠绕,彩花点缀,简直就像一座移动的宫殿。
抬轿子的人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整齐有力,口中还喊着统一的号子。
在妈祖像的前后,是一支长长的队伍。
有穿着鲜艳古装的舞者,她们手持彩扇,身姿婀娜,翩翩起舞,就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仙女;有敲锣打鼓的乐手,那鼓点犹如阵阵春雷,震得人心头一颤一颤的;还有举着各种花灯的孩子们,他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一盏盏花灯仿佛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我跟着队伍一路前行,眼睛都不够看了。
街道两旁的人家早早地在门口摆好了供桌,上面摆满了水果、糕点和鲜花,人们虔诚地朝着妈祖像鞠躬,祈求平安幸福。
我看到一位老奶奶,她眼中闪着泪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我好奇地凑过去听,原来她是在感谢妈祖保佑她的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走着走着,队伍来到了一条小河边。
按照习俗,妈祖要在这里接受“洗礼”。
人们小心翼翼地把轿子抬到河边,用清澈的河水轻轻洒在妈祖像上。
这时候,天空中突然飘来了几朵云彩,遮住了炽热的阳光,一阵微风吹过,让人感到无比的凉爽和惬意。
大家都说,这是妈祖显灵了,在保佑着我们呢。
“洗礼”结束后,队伍继续前进。
我发现自己已经走得气喘吁吁,但还是舍不得离开。
这时,我看到路边有一个卖小吃的摊位,肚子立刻不争气地叫了起来。
我跑过去,买了一个香喷喷的烤红薯,一边吃一边跟着队伍走。
那烤红薯热乎乎、甜滋滋的,吃在嘴里,心里都觉得美美的。
迎妈祖的队伍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才慢慢回到了妈祖庙。
妈祖节祭拜妈祖与海上游行妈祖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生日,也是庆祝妈祖节的日子。
妈祖是中国海神,被尊奉为“海上女神”,是渔民们的神灵保护者。
妈祖节的庆祝活动非常盛大,我们小岛上的渔民都会在这一天热闹庆祝。
这一天早上,岛上的人们开始准备祭祀妈祖的事情。
黎明时分,人们带着鲜花、水果和食品,来到妈祖庙前,准备祭拜妈祖。
祭拜妈祖的过程非常庄重而神圣。
首先,人们手持鲜花和烟火,排队依次向妈祖像敬香,表示对妈祖的崇敬和感谢。
而后,祭神师傅会念诵一些祈福的文辞,然后将香烛点燃,烟雾弥漫在空中,整个庙区都弥漫着一种神圣的气息。
在庆祝活动中,还有一项最令人期待的活动就是海上游行。
渔民们会将装饰华丽的船只准备好,将妈祖像放在船上,然后开始进行盛大的海上游行。
船队穿过蓝色的大海,船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彩旗,远远看去好像一条五彩斑斓的龙在海上飞奔。
船上的人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有的船上还有表演舞狮和舞龙的节目,狮子和龙在甲板上舞动,灵动活泼,观众们不禁拍手叫好。
旁边的船上还有提供美食和小吃的摊位,大家品尝着美味的食物,享受着传统的节日乐趣。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有趣的妈祖节。
通过祭拜妈祖和海上游行,我深深感受到了妈祖节的意义。
妈祖不仅仅是渔民们的庇护神,也是他们对祖国海洋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妈祖节的庆祝活动,让渔民们更加团结一心,相互帮助,共同抵御海上的风浪和困难。
妈祖节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宗教氛围,也唤起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它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祖先将海洋视为他们生活的源泉和财富的所在,我们应该保护并珍视这片蓝色的海洋,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妈祖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独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祭祀和海上游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也让我们更加明白海洋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的重要和神圣。
我希望每年的妈祖节都能继续举办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个传统节日中来,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莆田非遗妈祖信俗作文《莆田非遗妈祖信俗:一场独特的信仰之旅》在福建莆田,有一种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非遗文化,那就是妈祖信俗。
这可不是那种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融入到每个莆田人骨子里的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我记得有一次去莆田旅行,有幸亲身感受了这神奇的妈祖信俗。
那时候正是妈祖诞辰的前夕,整个莆田就像是在筹备一场超级盛大的家族聚会。
大街小巷都充满了喜庆的氛围,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我走进了一个制作妈祖贡品的小作坊,那里面简直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美食天地。
师傅们正在精心制作各种精美的贡品,那些糕点的模样就像一个个被赋予了生命的小精灵。
就拿那妈祖糕来讲,面粉、糖、芝麻等原料被巧妙地混合在一起。
师傅的手像有魔法一样,把面团捏成小巧精致的形状,再用模具一压,一个个有着漂亮图案的妈祖糕就诞生了。
那图案十分讲究,都是跟妈祖有关的吉祥图案,像妈祖像、如意、祥云啥的。
而且,不同的糕点还有不同的寓意,比如说一种形似小船的糕点,寓意着妈祖庇佑出海的渔民一帆风顺。
走在海边,那一艘艘船头雕着妈祖像的渔船整齐地排列着。
船家们正在细心地打扫渔船,然后在妈祖神像前摆上贡品,一脸虔诚地祈祷着。
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渔民,嘴里念着我听不太懂但充满敬畏的话语,说是向妈祖祈求平安和丰收。
他们的眼神真挚而又坚定,在阳光的照耀下,那妈祖像的光辉仿佛也撒在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
这种景象,让我感觉到妈祖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一个神圣的偶像,更是一位一直陪伴着他们、守护着他们的家人。
到了妈祖诞辰的那天,朝拜的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涌向妈祖庙。
那妈祖庙前的广场上,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载歌载舞。
有人唱戏,那戏曲的腔调在空中回荡,讲述着妈祖的慈悲和伟大。
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走向妈祖庙。
她的眼睛紧紧盯着庙门的方向,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嘴里小声地念叨着自己对妈祖的感恩与祈求。
通过这次的莆田之旅,我算是真正见识到了妈祖信俗的迷人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这个地方人们生活中的一环,就像她们的祖传宝藏一样珍贵。
新闻话语的生成作者:张晓燕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在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诞辰日上,湄洲岛祭拜祈福活动,热闹非凡。
针对今年妈祖诞辰1056周年的祭祀活动,人民网、中国网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强调了妈祖信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两岸文化认同与交流的精神纽带。
这篇文章应用内容分析法,针对2016年妈祖春祭的报道,从新闻话语的生成方面,来分析媒体的新闻叙事。
关键词:新闻话语的生成消息来源稿件来源妈祖祭奠2016年4月29日,妈祖诞辰1056周年祭祀大典大会在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举行。
当天,湄洲岛春祭妈祖大典更是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
为此,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到湄洲岛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中国节》系列专题片——妈祖诞辰纪念活动拍摄,并向全球播出。
文章选取了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对2016年湄洲岛春祭妈祖大典的新闻报道,仅从这一事件的报道来分析新闻话语的生成。
[1]对于叙事学的概念,托多罗夫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而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讲到:“新闻话语的生成。
新闻来源是“委托人”,记者只是“受托人”,新闻中真正说话的是新闻来源。
一、新闻话语的生成1984年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5W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在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中,记者和编辑等新闻工作者是主要的传播者(Who),阅读新闻的人是受众(To Whom)。
但是,在新闻话语的生成中,记者只是“受托人”,新闻中真正说话的是新闻来源。
那么何为新闻来源呢?甘惜分在其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如是解释:“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
”甘惜分指出了新闻来源的结构分布。
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活动场景作文香炉里袅袅青烟青烟,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切的一切洋溢着着喜庆的氛围。
红色的灯笼一盏盏灯笼,印照着20张笑脸。
戏台上,一袭华服的演员们,成功演绎着妈祖很灵验救她的传奇故事。
观众席上,老老少少,听得不亦乐乎,好似真经历了那段历史。
耳边传来一阵锣鼓声,敲击着人们的心弦。
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过往的游客。
糖葫芦的甜蜜、香火蜡烛的芬芳,还有那发出阵阵充斥海上的咸腥味,都交相在一起,所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卷。
夜幕降临,天空中熊熊了绚丽的烟火,照亮了整片夜空。
孩子们激动地欢欣鼓舞,大人们也禁不住驻足拍照这美丽地的景象。
那一瞬间,仿若世界都相对静止了,只有一烟火的光芒,照亮四周了人们的脸庞。
夜已深,人群逐渐散去,广场上完全恢复了一片平静。
仅有那淡淡地的香火味,仿似还在叮嘱着人们,妈祖的慈悲与力量,会永远守护圣着这片土地,守护者着每一个人。
从春祭妈祖大典的报道中看新闻叙事
摘要: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诞辰日上,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都会到被称为“东方麦加”的湄洲岛祭拜祈福。
针对今年妈祖诞辰1056周年的祭祀活动,人民网、中国网、凤凰网、湄洲日报社等各大媒体都进行了系列报道。
在大众传播时代,妈祖祭祀新闻逐渐从对新闻事实的单调且传统报道,转化为对新闻事实的故事化叙述。
这篇文章应用内容分析法,针对新华社、福建新闻网等媒体对妈祖春祭的报道,从新闻话语的结构方面,来分析国内媒体的新闻叙事。
关键词:新闻叙事、妈祖祭奠、事实建构
2016年4月29日(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1056周年祭祀大典大会在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举行,此次祭祀典礼主题为“馨香传承、情满海丝”,海峡两岸5万多名信众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东南卫视、海峡卫视首次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向亚洲、北美、南美、欧洲、大洋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海博TV)、海博视频手机客户端同步进行网络直播,这是湄洲岛春祭妈祖大典史上第一次全球直播。
当天,湄洲岛春祭妈祖大典更是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强调了妈祖信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两岸文化认同与交流的精神纽带。
文章选取了新华网、凤凰网、莆田新闻网等权威媒体对2016年湄洲岛春祭妈祖大典的新闻报道,仅从这一事件的报道来分析新闻叙事。
对于新闻叙事学,齐爱军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的科学研究。
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写道:新闻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总称(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新闻叙事即新闻的原初事实进行“意义化”、“符号化”的过程,其实一种相对客观的意识形态,而不应只是看作新闻中讲述故事的能力,也就是说叙事可以叙述现实中所发生的真实新闻事件以及对其进行记录,是作为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
并且她还在《新闻叙事学》中提到,新闻话语的结构。
即在新闻话语的多种体裁中,只有消息具有一定的格局——倒金字塔结构。
一、新闻叙事的结构
新闻话语有其常见的程序,比如消息由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结尾等范畴组成,新闻稿件的段落顺序按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事实。
美国耶鲁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快速理解和记忆”(FRUMP)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大约50%的“新闻报道”是程序化的,差不多100%消息是程序化,“定式和套路在新闻叙事中几乎成了固定的法则,甚至成了新闻叙事的象征和从事新闻业的专业人员的必修课程。
下面对《两岸5万多名信众共聚湄洲祖庙纪念妈祖诞辰》的进行分析:
首段:新华社是电头,它说明了消息新闻的来源,也证实了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却与新闻事实无关。
其次,记者姓名说明了消息的责任者,也代表了其所属报社同样对这篇新闻的真实性等方面需承担一定的责任。
最后是导语,是对湄洲岛妈祖春祭事件的概括和总结,不但是对标题具体化的延伸,也是消息浓缩的精华。
第二到第五段:是新闻躯干,均是对导语进一步的扩展。
本文的新闻躯干大部分是间接评语,通过对新闻人物的采访,妈祖精神的作用和意义需要通过权威者之口,才有可信度和说服力,被采访者的回答就达到了记者对新闻间接评论的目的。
第六段:是对妈祖的新闻背景介绍,既说明了新闻事实的条件和原因等,也评价了春祭妈祖大典的新闻事实。
新闻话语的组织结构反映出了一家媒体对事物及事件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从理论上来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事件进行叙事,是最自然、最容易被理解的组织结构方式。
但是,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叙事结构都完全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打破常规,倒叙、插叙等结构也是十分常见的。
记者常会根据事件本身的情况、时间空间的条件、所拥有的信息丰富程度以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而有意识地调整各个话语的位置,或者删除某些话语以适应本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
这篇
消息《两岸5万多名信众共聚湄洲祖庙纪念妈祖诞辰》的结构就相对简单,缺少了子请见中的时间、反应或者结结果。
此外,中新网的《妈祖诞辰临近湄洲祖庙谒祖进香者日均数千人(组图)》报道,缺少了子情节中的事件和反应/结果。
搜狐公众平台的《纪念妈祖诞辰1056周年祭祀大典成功举行》中,摘要和情节部分中的背景内容偏多,但缺少了评论、子情节中的事件以及反应/结果,报道显得客观而官方。
当然,湄洲日报社的《今年妈祖诞辰日举办的活动有哪些亮点》,其结构相对完整,摘要和新闻故事中的要素都具备了,只是新闻故事中的评论偏少。
六、结语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6湄洲岛妈祖春祭大典报道为研究样本,借助新闻话语的结构为理论,研究了新闻叙事学的情况。
研究显示,妈祖春祭大典报道是以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用第三人称写报道,基本采用消息体裁,按照金字塔结构,将祭祀大典的现场描写、背景介绍和人物采访以重要性标准排列。
参考文献:
[1]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台湾)[J].《新闻学研究》第72期,2002年1月
[3]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年
[4]《妈祖诞辰临近湄洲祖庙谒祖进香者日均数千人(组图)》[N] 中新网 2016年4月29日
[5] 记者郑良《两岸5万多名信众共聚湄洲祖庙纪念妈祖诞辰》[N] 新华网 2016年4月29日
[6] 记者吴伟锋《今年妈祖诞辰日举办的活动有哪些亮点》[N] 湄洲日报社2016年4月29日。